婚姻戀情幻滅之後,如何重建彼此之間的親密關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圖片來自網絡
01
在《大多數人的愛情,在這裡就撲街了!》這文中,一段愛情當經歷了月暈現象和幻滅時期後,伴侶之間的關係變得極其糟糕。
導致很多人開始認為這段關係是一段錯誤的事情,或者覺得自己應該後撤,重新建立一段新的親密關係,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但是,絕大多數的感情都會經歷這兩個階段,如果每次都抱著想要放下或者是重新建立關係,依舊會感受這些令人窒息的痛苦。
每個人都想和伴侶擁有很好的親密關係,但是沒有合適的方法,那我們永遠不能體會到真正的親密關係。
如果每段感情中都是以這樣的方式來處理。
我們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為什麼每次碰見的人都是渣,我一直不被別人愛。
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他們沒有正確了解一段真正的親密關係應該是自內而外的探索自己內心的世界,了解到真正的快樂應該是自身帶給自己的。
那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
02
內省
內省是檢測自己內在所有想法和感覺的過程,其終極目標是讓你能和自己內在的事物和平相處,並且用愛來面對他們。
我們心中總是會固執的認為親密關係應該是雙方各付出50%,來達到100%的完美親密關係。
但是一段親密關係中你認為自己付了其中的50%,那麼你投射都對方的身上認為對方也只是付出了50%。
這樣一來,你們都認為自己都做了自己該做的那部分的事情,卻指責對方不肯盡全力。
在內省階段,我們會發現我們怎樣對待伴侶的方式,其實自己就以何種方式對待自己。
這個階段,我們知道:「你對伴侶付出什麼,就是對自己付出什麼。
」
我們要做的是接受和整合自己不好的一面,停止爭吵並提供支持,在伴侶感覺無力感時誠心地鼓勵他、支持他。
不要讓自己變成迫害者,不要好壞不分;要給予伴侶力量但不是同情,和伴侶分擔人類共有的空虛感。
03
突破受害者監牢
很多人都困在受害者監牢,我們在這個監牢中很難突破這個牆壁。
在這個監牢中,有三種身份,史蒂芬·卡普曼設計了一個模型,叫做「戲劇三角形」。
如圖所示:
這個三角形的角色不是固定的,而是隨時變化的。
我們需要離開這個「受害者監牢」,才能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機會。
問題是在這個監牢中由於不斷的角色轉換而無法集中注意力,而且身心疲憊。
我們已經完全把自己的內心監牢投射到親密關係中,你把親密關係看成是監牢。
要跳脫這個牢籠,我們需要運用幾個原則:
(1)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跳脫問題的框架
(2)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經過偽裝的禮物和寶貴的經驗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內心的投射
(4)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百負責
(5)自由並非來自答案,而來自問題
(6)沒有什麼問題是大到愛無法解決
04
犧牲
當親密關係到了內省的階段,會開始質疑你的付出有多少是出於真心,又有多少是出於純粹的義務感。
開始厭倦了犧牲的行為,而且問自己,在和伴侶相處的這段時間中,有多少時間是真正的做自己。
如果不想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就會怪罪伴侶,覺得都是對方逼你的。
犧牲會以三種方式來危害親密關係:
第一種:你會覺得自己是被迫犧牲,因而感到憤怒。
這種憤恨會轉變成對伴侶的排斥、甚至是仇恨。
你會認為對方所期待你所做的事情是沒有回報的。
第三種:末日徵兆,心力交瘁。
會因為不斷地犧牲而感到精疲力盡。
很想一走了之,以免自己發瘋。
在親密關係陷入困境的時候,我們能聽到對方說:「我把人生中最美好的石工都給你了,但是我得到了什麼?什麼都沒有!」
這個人因為不斷地犧牲而瀕臨崩潰的邊緣,要不然就是準備一走了之。
然而,這個人的付出,其實也不是最好的。
真心實意的付出,是一種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你不會覺得心力交瘁,也不會因為得不到感激而憤憤不平,也不是為了罪惡感才付出。
如果你是聽你的心在做事情,你會知道這樣做的事情都是對每個人都好的,同時也包括你在內。
想要為犧牲畫上句號,最好的方式就是自覺地負起責任,犧牲者的角色是我們自己選定的。
我們在生活中不自覺地選擇了犧牲者的角色,也許我們這麼做是因為我們需要愛;又或許是希望付出愛,但是用錯了方式;又或者我們這麼做,是為了活下去。
05
不管是選擇何種方式,我們需要的是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不管是大事小事,知道最清楚的永遠是你的心。
每次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不是頑強地堅持自己的立場時,捨棄對你很重要的個人事務。
在做這樣的決定時,心中的小我會指使你死守力場不放棄。
但是一旦自己能夠蓋過小我的力量,放下自己的期望,選擇原諒而不責怪他人。
教你如何與愛人相處—《親密關係》
婚姻情感一般會經歷的四個階段:月暈效應—幻滅期—內省期—啟示期,在這四個階段會遇到的問題,其根本的原因和解決的方法。一、月暈現象:被對方吸引通常是因為情緒上的需求,源自童年未被滿足的需要(歸屬感...
吳穗瓊解讀《親密關係》-19
犧牲【要改變犧牲的模式,必須經過好幾個階段,這也就是再次讓你去發掘真正的自己,畢竟,這就是自省的階段真正的目的。以下的模型指出了你必須經歷的階段: 犧牲者 折磨者 「壞人」 情緒 感覺(空虛)
總把「為你好」掛在嘴邊,嘮叨,真的是因為「愛」嗎?
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經歷過痛苦、恐懼,也體驗過喜悅,都渴望建立永恆真摯的親密關係,但又害怕受傷。《親密關係》閱讀《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樑》,使我們能在親密關係的旅途中,學習:
婚姻讓你不開心?是因為還沒經歷足夠的痛苦
如果我告訴你,婚姻中對方滿足不了你的需求,也無法給你想要的快樂,並且沒有責任和義務為你所受的傷負責。聽起來,你是不是覺得很難接受?殘酷、冷漠、無情,還有什麼詞語,適合評價這些看上去很謬論和荒唐...
不要對伴侶抱有過高的期望,真正的快樂應該是自身帶給自己的!
幾乎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在婚姻生活里是沒有幸福感的,因為婚姻帶給我的除了失望,還是失望,我的愛人並沒有按我希冀的方式來愛我,甚至於經常會指責我、批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