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孩子的20種行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行為偏差的前兆孩子行為偏差是可以預見的,下列的行為,如果出現頻率多了,您就應有所覺察,並與教師或輔導室談談。

(一)奇裝異服、在書包上塗鴉、髮式奇異。

探討孩子的20種行為   一、行為偏差的前兆 孩子行為偏差是可以預見的,下列的行為,如果出現頻率多了,您就應有所覺察,並與教師或輔導室談談。

(一)奇裝異服、在書包上塗鴉、髮式奇異。

(二)上學時,書包內不放書本或作業,放的是梳子、鏡子、漫畫、信箋、錄音帶、CD等非 學習所需物品。

(三)聯絡簿、作業、學校成績單、通知單等均不交給父母;藉口學校沒有功課而玩樂。

(四)遲到、曠課次數增加,違反校規、班規次數頻繁。

(五)突然變得消沈、情緒不穩定、易怒、常與人衝突。

(六)生活作息散慢,精神萎靡、雙眼無神、臉色泛白、昏昏欲睡現象。

(七)經常延遲返家或藉口外宿;假日、放學後,常有不明人物相邀外出。

(八)開始涉足不良場所,對父母要求增加零用錢,要求父母同意其外出工作。

(九)突然增加許多物品而藉口是同學寄放的。

(十)會無故破壞學校教室、桌椅窗戶等公物。

  二、壓力的調適 適度的壓力可以讓孩子學習責任心,但是過度的壓力卻有礙身心健康 國中的孩子課業比較繁重、交友層面比較複雜,容易有壓力。

適度的壓力可以讓孩子學習責任心,但是過度的壓力卻有礙身心健康。

父母平時如能多注意並做些防範工作,對孩子的壓力調適相信會有很大的助益: (一)平時應營造逗趣、說笑溫馨的家庭氣氛,幫助孩子紓解壓力。

(二)管教孩子宜採民主、尊重、討論的方式,讓孩子有機會表達意見、有紓發情緒的管道。

(三)養成孩子有事都能說出來的習慣,避免孩子積壓心事,形成壓力。

(四)重視居家生活調劑,例如生活作息中應有輕鬆、小憩的時段,例假日可規劃全家出遊、爬山等活動。

(五)培養孩子音樂欣賞及歌唱的樂趣,這有助身心的鬆弛,更是紓解壓力的好方法。

(六)鼓勵孩子多運動、打球。

(七)培養孩子情緒表達的好習慣─避免壓抑或過度氾濫自我的情緒。

(八)對少數較急躁的孩子,平日應給予更寬容的時間。

慢慢糾正其習性,避免養成焦躁情緒,形成不必要的壓力。

  三、面對挫折與失敗 如能引導孩子健康、正確的面對挫折與失敗,有時反而能藉由挫敗,得到啟示或轉機 挫折與失敗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父母如能引導孩子健康、正確的面對,有時反而能藉由挫敗,得到啟示或轉機,進而獲得學習和成長。

如何指導孩子面對挫折與失敗,茲建議您: (一)首先應關懷孩子挫敗後的心情,表達父母的支持與諒解,給予安慰及接納。

(二)協助孩子檢討挫敗的原因和癥結,針對這些原因和癥結找出改進的對策。

(三)協助孩子調整目標,孩子的失敗有時是因目標定得不夠實際。

(四)避免出現諷刺、貶抑的言詞和負面的評價,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五)告訴孩子,在付出時間和努力後,成功是可以獲得的。

一、兩次的挫敗,並不表示永遠都不行。

父母應給予孩子信心與積極的支援。

(六)避免將孩子的失敗,視為永遠的失敗;孩子童年的表現更不代表他未來的作為。

(七)父母對孩子應有正面、積極的期許,以引導孩子往好的方面發展。

  四、撫平孩子內心的創傷 孩子成長的過程,可能因為某種特別遭遇或大人的疏忽,而造成心理創傷;有些創傷可能經由孩子自己的調適或轉化而撫平,有些創傷可能長期積壓形成不良影響。

良好的親子互動,可以避免創傷的造成: (一)平日營造輕鬆、溫馨的家庭氣氛。

(二)公正、公平地對待每個子女。

(三)注意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四)經常留意孩子內心的想法。

(五)帶孩子做助人的工作,為孩子播種福田。

孩子不幸心裡有了重大的創傷,父母應該: (一)陪孩子療傷止痛,若反覆出現不適應行為,此為療癒的進度、請給予孩子親情的滋潤,和精神的支持。

(二)多給孩子成功的機會,重建信心和豪氣。

(三)協助孩子看出自己的優點,走出自己的路。

(四)引導孩子對未來有期許,並能訂定適當的目標,鼓舞他去追尋。

(五)為孩子找到一個有能力、有熱心,能幫助他的人,給予關懷和指導。

(如專家、老師或家人) (六)父母親固然應多方愛護子女,但對於偶爾造成的疏忽,亦無須過份自責,只要您能協助孩子撫平、超越創傷,孩子就能成長。

  五、打開孩子的心結 父母積極、用心的付出將有助孩子打開心結。

青春期的孩子,由於經驗不足、知識有限,對某些事情,有時候就是會想不開,而在心裡糾纏形成心結,影響他的學習和生活,嚴重時甚至會有輕生或自我傷害的念頭和行為。

所幸這一類孩子,言行上都會有一些前兆和線索,如果能及早察覺,給予協助、開導,打開他的心結,可防止不幸的發生。

一般會有的前兆和線索: (一)言語上的線索:表現出想死的念頭,可能直接以話語表示,也可能在日記、信件、作文中表現出來。

(二)行為上的線索: 1.明顯的行為改變,如由活潑變成退縮。

2.出現與學習有關的問題行為,如成績大幅滑落。

3.放棄個人擁有的財產,如立下遺囑。

4.突然發生飲酒或藥物濫用的情況。

(三)環境上的線索: 1.重要人際關係的結束;如親人死亡、與密友吵架、分手。

2.家庭發生大變動;如財務困難、搬家。

3.表現出對環境的不良因應,並因而失去信心,如一再表示沒辦法去學校。

(四)併發性的線索: 1.從交友團體中退縮下來。

2.出現憂鬱的徵兆。

3.出現不滿的情緒。

4.睡眠、飲食規則變得紊亂,失眠、疲憊,身體不適、生病。

當孩子有輕生或自我傷害的意圖時父母應: (一)傾聽並接納他:當孩子處於情緒上的危機時,父母應表現瞭解及同理的態度,以穩定孩子的情緒。

(二)表達您對孩子的關心與支持:感受孩子當時的想法,表達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支持。

(三)打開孩子的心扉、找出癥結:提供孩子問題解決的方案,與他一起面對問題。

如果孩子輕生或自傷的傾向,十分嚴重,父母應積極尋求專業醫師或機構的介入及幫助,陪伴孩子走過這一段艱困的路。

父母積極、用心的付出將有助孩子打開心結。

  六、克服退縮與孤獨 孤獨有時在表面上並非與自卑直接相關,而是自負、孤芳自賞,您要耐心的協助他,不宜責備、批評。

退縮和孤獨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普遍會發生的現象,發生的時間與持續長短因人而異。

退縮與孤獨源自於自卑;自卑有部分是與生俱來的,有部分是由連續挫折形成。

自卑可以成為超越與成長的動力,也可能造成退縮與孤獨。

當孩子有這種現象時,要設法協助他克服自卑,建立自信,開展人際關係。

(一)形成的原因: 1.因外表、天賦、家世等條件不如人。

2.因學業、處事、遊戲上長期挫敗。

3.父母個性退縮,在無形中影響孩子。

4.父母親過度保護。

5.父母期望過高,孩子無法達到而造成。

(二)輔導方式: 1.讚美並肯定孩子的優點,建立其自信心。

2.協助孩子養成在失敗中學習解決困難的習慣與勇氣。

3.教孩子克服退縮與孤獨時,要注意: (1)引起行動的意願。

(2)先教會他解決該項事情所需的能力。

(3)鼓勵或陪伴他去嘗試。

(4)必要時,有技巧的強制孩子去做。

4.安排個性開朗、適應能力較好的同學幫助帶領他參加正當活動。

5.提供勵志書籍或成功人物經驗,培養樂觀進取的態度。

孤獨有時在表面上並非與自卑直接相關,而是自負、孤芳自賞,您要耐心的協助他,不宜責備、批評。

七、防範虛擬人格特質 具有虛擬人格特質的孩子有日漸增多的現象,他們自認聰明卻很容易挫敗沮喪。

由於經濟生活型態的改變,在媒體和網路中長大的這一代孩子,吸收了許多似是而非、零碎片段並與現實生活脫節的觀念。

這造成他們易發展出不負責任、虛擬不實的自我概念。

同時,對生活現實產生了疏離感,造成行為偏差或對生活適應困難。

具有虛擬人格特質的孩子有日漸增多的現象,他們自認聰明卻很容易挫敗沮喪。

這種人格特質是: (一)他們不能接受現實生活,容易反叛,缺乏耐性。

(二)眼高手低,容易失敗。

(三)人際關係不好,情緒暴躁,與人衝突的機會增加;但也有可能發展成孤僻或沮喪。

(四)認同不完整,自尊健康狀況差,容易發生偏差行為。

為避免孩子產生虛擬人格特質,建議您: (一)多跟孩子互動,並指導他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多肯定孩子的優點,欣賞其良好的表現,以建立健康的自尊。

(三)引導孩子做家事並常共同做事,以培養其責任感與毅力。

(四)一起參加志工服務、團體活動或家族聚會。

(五)鼓勵孩子多讀故事,少看電視,並指導孩子正確的使用網路。

(六)鼓勵孩子體驗現實生活,並給予主動嘗試的機會。

  八、預防憂鬱的情緒 憂鬱特質可能緣自於心理和生理的因素,這需經醫生徹底的診斷才能得到適當的醫療。

有憂鬱特質的孩子有強烈的沮喪、無助和挫折感,常使他們變得不振作、頹廢、拈輕怕重、退卻和不肯負責。

根據各國的調查顯示,青少年人口中有憂鬱特質的人數,正快速增加中,這對孩子的成長將造成更多負面的影響。

憂鬱特質可能緣自於心理和生理的因素,這需經醫生徹底的診斷才能得到適當的醫療。

一般而言,常見的原因有: (一)富裕的生活,養成了抱負水準高、挫折容忍力低的孩子,這使他們容易產生消極的態度和挫折感。

(二)年輕的孩子因在虛擬文化中成長,加上生活歷練不足而使他們對現實生活的挑戰無力招架。

(三)心理健康的概念不足,不知如何求助。

(四)錯把自由誤認為放縱,遇到困難時容易逃避和絕望。

父母應認識這種時代病,並早做預防,典型的憂鬱症候是: (一)睡眠習慣改變,夜裡睡不著,早上起不來,整日覺得疲倦不振。

(二)持續憂愁、焦慮和空虛感,稍不如意就發脾氣或賭氣。

(三)覺得悲觀、無望、無助、愧疚或沮喪,情緒越來越低落。

(四)胃口不好,體重下降,或者暴飲暴食而發胖。

(五)凡事猶豫不快,來來回回作不了決定。

(六)想到或談及死亡,或表明自殺意圖,甚至已著手做過。

若您發現孩子有憂鬱的傾向,請: (一)儘速尋求正確的醫療途徑。

(包括心理治療)。

(二)協助孩子調整生活的壓力,並做心理輔導。

(三)營造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庭生活以作為精神上重要的支柱。

  九、處理孩子的拒學與懼學 對於抗拒學習、毫無向學意願的孩子,父母和老師則應積極配合,來幫助孩子 國中校園裡有少數的孩子,上課不聽講,書包裡面是空的,毫無向學的意願,這種情形是「拒學」;另有少數孩子則是恐懼上學,甚致產生身心症狀,這種情形是「懼學」。

對於抗拒學習、毫無向學意願的孩子,父母和老師則應積極配合,來幫助孩子: (一)可能發生拒學與懼學的時期: 1.一年級新生入學時。

2.更換老師初期。

3.結束假期次日。

4.轉學初期。

5.發生重大過失,未獲正確輔導時。

6.適應欠佳或學習低成就狀況發生時。

7.人際關係不佳,產生疏離狀況時。

(二)拒學的孩子通常是基本學科不佳,父母應幫助孩子重新奠定基礎。

(三)面對孩子對課業感覺厭煩、倦怠的心態,父母應寬容、溫柔的對待,不宜嚴厲的謾罵、責備,如此才有可能喚回孩子的心。

(四)協助孩子發覺較有興趣的學習領域,讓孩子從他擅長的方面做起。

一旦孩子有良好的表現和成果,即時給予鼓勵和讚美,以增強孩子學習的信心。

(五)同儕的不良影響,孩子如果結交到不愛讀書、愛玩的朋友,較有可能變成拒學的情形,父母應從孩子的朋友著手,改變他們不正確的想法和態度。

(六)可能形成拒學與懼學的原因: 1.缺乏安全感,產生分離焦慮的現象。

2.父母過度保護、溺愛,無法適應獨立生活。

3.教師管教不當,心生恐懼。

4.父母或教師期望過高,壓力太大而放棄學習。

5.基本學習能力不足,學習屢遭挫折。

6.恐懼受到同學欺負或排擠。

7.欠缺人際關係能力。

(七)拒學與懼學的輔導方法: 1.與老師保持聯繫,相互了解孩子在學校、家庭的實況及其生長史。

2.與老師共同尋找原因,謀求循序漸進的輔導方法。

如:減輕壓力、增加成就感、給予特別的關懷、改變管教方式、增進人際關係能力...等。

(八)孩子拒學與懼學時,需要父母愛心及耐性的陪孩子走過,必要時可尋求心理輔導與治療。

  十、當心中途輟學 全台灣每年約有七千名的國中學生曾因唸不下書,離開學校中途輟學之紀錄。

輟學的因素,根據統計中途輟學最主要因素有二: (一)個人因素: 1.成就低落 2.對所有學科均無興趣 3.意外傷害或重大疾病 (二)家庭因素: 1.親屬失和,無法安心上學 2.家庭關係不正常 3.家庭發生重大變故 中輟的孩子,由於年齡未滿十六足歲,依法不得就業,因此常是吃喝玩樂過日子,和一些失學失業的人混在一起,日子久了甚至衍生出其他更嚴重的偷竊、暴力、色情等犯罪問題。

父母親可從下列幾點去改善,以避免孩子走上這條路: (一)維持孩子正常的生活作息。

(二)輔導孩子足夠的向學心。

(三)關心孩子交友的情況。

(四)引導孩子對學業的正確價值觀念。

教育部有感於中輟學生對社會有負面的影響,已積極推展下列措施以幫助孩子: (一)推動認輔制度:結合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輔導適應困難及行為偏差學生,協助其身心健全發展。

(二)實施國中技藝教育:讓孩子學習技藝,習得一技之長,重新建立學習的信心。

(三)規劃寒暑假潛能開發課程:提供孩子在漫長的寒、暑假期,有另類學習的方式。

(四)落實強迫入學工作:各縣市地區成立強迫入學委員會,積極訪視輟學的孩子與家長,要求父母應積極負起督責子女的責任,否則依法給予罰款處置。

(五)加強中輟通報與協尋工作:聯合學校、警政單位及民間團體的資源與力量,讓輟學的孩子返校完成國中教育。

(六)設立中介教育設施:給予家庭有變故及適應不良的孩子,一個替代的家,以及適性教育課程,協助孩子,定心、定性,完成國中教育。

   十一、幫助被欺侮的孩子 如果孩子確有被欺侮的情形,父母是孩子最有力的保護力量 經常被欺侮的孩子,通常只敢暗自療傷,不敢面對問題。

但是,只要父母細心觀察,仍能發現一些跡象與線索,它們是: (一)孩子會顯現迷惘、沮喪、失落的神情。

(二)可能會有不明的傷痕。

(三)情緒會不穩定,容易發怒。

(四)會藉故不上學。

(五)假借名義(如買文具、參加活動等),頻頻向父母拿錢。

如果孩子確有被欺侮的情形,父母是孩子最有力的保護力量,理當站出來主持公道: (一)到學校瞭解情況,請學校處理受欺事件,使加害者不敢得寸進尺。

(二)鼓勵孩子多交朋友,以獲得伙伴的支持,減少受欺的機會。

(三)鼓勵孩子多運動,健康、精神飽滿的孩子,較不易受欺。

(四)教導孩子如何應變,並一起實際演練。

(五)父母不因孩子受欺侮而表現出過度的緊張與焦慮,這會增加孩子的不安。

(六)父母不要嘲笑孩子膽怯懦弱,反而應積極的幫助他去面對問題。

(七)盡量促成雙方化解心結,重新做朋友。

(八)與學校商議心理輔導的安排,協助孩子撫平心理創傷,重建自信心。

  十二、受到恐嚇、勒索時的對策 如果您的孩子發生被恐嚇勒索的事情,要配合學校立刻制止。

恐嚇勒索者的目的,通常是為了財物;或者為了控制受害者為其做不法的事。

如果您的孩子發生這種事情,要配合學校立刻制止。

受恐嚇勒索的孩子,往往受制於人,而不敢張揚,所以需要家長、教師和同學協助舉發。

以下可能是孩子受到恐嚇勒索的跡象: (一)孩子身上有不明傷痕(不敢或不肯說出原因)。

(二)孩子的神色焦慮不安。

(三)零用錢常不夠用,藉故要錢或偷父母的錢。

(四)孩子的貴重物品、文具常遺失。

(五)突然無故怕上學。

當孩子受到恐嚇勒索時,不要抱怨或責備學校,而要訴諸行動,請學校一起制止,徹底解決: (一)安撫孩子的情緒,使其心情平靜,說出事情的始末。

(二)請求學校查明加害人,了解案情,並追查有無其他受害者,一起徹底處理。

(三)要求學校對加害人,做適當處遇與輔導,協助其改過自新。

如個別輔導、定期考核,並要加害者父母擔負監護責任。

(四)對於受害者,應做心理輔導,解除其長期不安的心理。

此外,要教導孩子,避免掉入被恐嚇勒索的陷阱: (一)平時不要讓孩子帶太多零用錢,少穿帶著名貴衣物,有錢容易成為被勒索的對象。

(二)孤僻、人際欠佳的孩子容易成為受害者,您要培養孩子合群,善與人相處的能力。

(三)有人向孩子勒索時,應教導他: 1.看清楚勒索者,他是誰? 2.委婉告訴對方沒有錢,並利用這段緩衝時間設法脫身;如果脫不了身,為了暫時保護自己,損失一點金錢,以免受到傷害。

3.立刻向導師、訓導處(學務處)報告,或回家告訴父母或報警。

(四)防範恐嚇勒索最好的方法,辨識危險情境以保護自己並協助他人。

  十三、結交不良朋友的處理 採取轉換環境的措施,讓孩子暫時遠離離開這類種朋友,導向正途 國中階段的少年是需要朋友的,但若交到損友,極易受其影響,沾染不良習氣,學到偏差的行為,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勸導無效時,可考慮採取轉換環境的措施,讓孩子暫時遠離離開這類種朋友,導向正途: (一)讓孩子瞭解損友包含了愛玩的、懶散的、翹課的、暴力的、喜歡搬弄是非的、沈迷於不當遊樂的朋友或有家不回的朋友。

(二)與學校聯繫,安排參加輔導團體或成長營活動,加強孩子觀念的導正、及價值的澄清。

(三)轉移孩子對不良朋友的依賴,並隔離接觸的機會。

(四)遷居或轉學,改變環境,給孩子另一個純淨的交友空間。

(五)增加親子聚談的時間,多引導、啟發,讓孩子瞭解結交損友的不良影響。

  十四、暴力行為的矯正 父母要如何預防孩子發生暴力行為及處理方式 國中生發生暴力行為的原因很複雜。

有因為血氣方剛,情緒不穩而引起的;有因為人格上結構性失常,以暴力解決問題的;有少數則是生理因素所導致的。

總括說,有生理上及心理上的因素,也有社會暗示及學校家庭教育上的因素。

因此,父母要如何預防孩子發生暴力行為,以下建議: (一)平時要培養孩子,學會適當宣洩與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

(二)父母不要以暴力的方式來管教子女,以免造成錯誤的身教。

(三)正確的指導孩子,受委屈時要如何申訴及處理。

(四)對傳播媒體報導的暴力事件,隨機指導、討論與澄清。

(五)留心孩子在外行為,避免孩子成群結黨遊蕩。

當孩子使用暴力傷害別人時,您應: (一)避免袒護孩子,要指導孩子面對現實,負起應負的醫療賠償及法律責任。

(二)配合學校輔導,改正暴力行為。

(三)如果暴力是來自外在同儕勢力的介入,要設法擺脫,劃清界線。

(四)與學校配合,注意壓力及情緒的紓解,幫助其學習及生活的適應。

十五、沈迷電視、電腦、網咖怎麼辦 電視和電腦都是現代文明科技的產物,可以提供我們很多的資訊、娛樂,增進身心的發展。

但是面對螢幕太久,對視力、脊椎、思考都有所傷害,耐性與挫折容忍力都會變差,智能發展也可能受到影響。

如果孩子已經沉迷電視、電腦時,要如何處理呢?建議您: (一)提供更有吸引力的休閒建議,改變孩子沉迷的現象。

(二)與孩子約定看電視、打電腦或上網咖的適當時間,假日時可酌予放寬。

(三)了解孩子常去的網咖是否合法、安全,以保障孩子的安全。

(四)孩子遵守所約定的使用規範時,給予肯定與鼓勵。

(五)教導孩子「時間管理」的概念,引導孩子規劃他的生活內涵。

(六)分析沉迷電視、電玩、網咖的不良後果,讓孩子警覺事情的嚴重性。

(七)大人應以身作則,避免整晚或終日看電視、玩電腦遊戲。

  十六、衝突的處理 當衝突發生時,要審慎處理,不要讓其擴大而危及家庭和諧,產生人際互動的失衡 家庭成員中偶因意見不同,而引起爭執是難免的,若能多加溝通、協調,可減少衝突。

當衝突發生時,要審慎處理,不要讓其擴大而危及家庭和諧,產生人際互動的失衡。

建議您: (一)青少年對家人發飆時,雙方要及時停止,或立刻離開現場,冷靜想一想,再做處理。

(二)讓孩子把事情說清楚,不要批評和抨擊孩子。

(三)避免使用情緒性的字眼並翻舊帳。

(四)不要急於解決爭論,等家人都平靜後再設法處理。

(五)事後要告訴孩子,意見不同而引起爭端是難免的,但是要懂得用正確的方式解決爭端,而不要引起衝突。

(六)父母應該避免為維護自己的面子,而使衝突更為複雜。

(七)不可以長期習慣性的諉過於一個人的現象,而導致家庭人際互動的失衡。

(八)家長應注意即使表面上您是言柔氣順,但若您的臉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卻是嚴厲苛刻的,那仍無法與孩子做有效的溝通,以減少衝突。

  十七、矯正不正常的作息 正常作息習慣有益於孩子身心健康 正常作息習慣有益於孩子身心健康。

一般國中生作息不正常的原因是: (一)喜歡外出遊蕩,深夜不歸。

(二)很用功、開夜車,使身心疲憊,影響健康。

(三)沉迷電視、網路、電玩或通話過久。

國中生正值奠定身體健康基礎的時刻,父母應協助作息不正常的孩子: (一)與孩子約法三章,訂定生活規約。

(二)孩子因看電視、玩電動遊樂器、看漫畫等,而忽略正常作息,應督促、約束。

(三)糾正不良作息習慣時,不宜一味的責備、叫囂、謾罵,而應以提醒的方式處理,並說明作息不正常會干擾其他家人。

(四)參與飆車、滯留在娛樂場所等深夜不歸的孩子,應曉以安全觀念與法律常識。

此外,為維持孩子正常作息,建議您: (一)多與孩子共進晚餐。

(二)要求孩子在須晚歸時,先打電話告知家人。

(三)晚上有事外出,宜為孩子做妥善安排,減少其遊蕩機會,避免行為出軌。

(四)注意孩子交友情形,交到損友容易晚歸。

(五)協助孩子訂定下課後活動計畫與時間安排。

  十八、匡正用錢無度 國中階段的孩子,活動範圍較大,喜歡的娛樂增加,社會的誘惑多,大部分的孩子用錢增加。

倘若沒有養成節制用錢的習慣,即可能出現用錢無度的行為,這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性格發展、生活適應及其前途。

因此您不得不審慎輔導: (一)避免奢侈浪費,用錢無度。

(二)不宜在孩子面前炫耀財富及收入,致使其誤以為有錢可以揮霍。

(三)堅持孩子合理的用錢;溫和而堅定婉拒不當的需索。

(四)對於孩子以打工賺錢,供自己任意花用宜勸阻。

(五)孩子有意義的必要花用,無論您經濟能力能否支付,均不宜以用錢無度斥責他。

(六)糾正孩子用錢無度,要避免孩子誤會您把錢看得比他還重要。

  十九、消除孩子的冷戰 您愈能有效控制衝突的場面,孩子也愈能學會控制情緒,親子之間的冷戰就能減少 如果您的孩子有一段時間,動不動就不跟您說話,悶不吭聲,以無言的冷戰來抗議您,您可以參考下列原則: (一)明知孩子在冷戰,但全家作息仍維持正常,父母本身不可也陷入冷戰的氣氛中。

(二)如常的關心孩子的作息,主動叫他吃飯、與他說話,避免在此時要求他做事。

(三)瞭解孩子未必是衝著您而來,您仍應繼續關心他的身體健康,提醒他早睡早起,詢問學校生活趣事,讓冷戰的時間縮短。

(四)自我檢討處理孩子的事是否合理,如果可以稍作調整,應與孩子說明,共同討論,採納彼此可以接受的辦法。

(五)如果因素來自外在環境,如受同儕影響、師生衝突等,則應以關懷的立場,鼓勵孩子將問題說清楚,並協助他解決。

一般而言,國中生較少主動與父母聊天,與孩子溝通難免會有意見不合。

當發生嚴重衝突時,需要您作有效控制。

您愈能有效控制衝突的場面,孩子也愈能學會控制情緒,親子之間的冷戰就能減少。

  二十、親子共學 在家庭中能引發共同的學習興趣,以接受新的科技,需透過親子共學的身教方式來帶動孩子培養學習的態度。

二十一世紀是個科技、經濟、社會變遷非常快速的時代,每個人都應養成持續學習態度,否則將被淘汰。

所以在家庭中能引發共同的學習興趣,以接受新的科技,需透過親子共學的身教方式來帶動孩子培養學習的態度。

親子共學是: (一)父母與孩子一起觀察、思考創造、合作和學習的過程,以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透過親子共學可以培養彼此間的興趣、感情和互相了解的氣氛。

(三)家庭氣氛因親子共學而變得溫馨融洽。

(四)透過親子共學使親子接受更多的新知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藉由親子共學可學習人生的基本能力:明白事理、廣博的知識、多面向的能力、好的生活及工作習慣與毅力、走出美好的人生。

(六)親子共學有助於多元智慧的試探與啟發。

(七)親子共學可以促進孩子的明朗化經驗,促進孩子潛能的發揮。

(八)在家庭中閱讀、討論、參觀、電腦操作都是很好的共學題材。

親子共學可拉進親子間的代溝並增加交流溝通的能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