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心理學Archives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心理學上,初期吸引力(initial attraction)由三個被廣泛支持的因素決定。

分別是外表的吸引力(physical attractiveness)、物理上的距離(proximity)和相似度(similarity)。

Skiptocontent Thisarticleintroducesthreewell-establishedfactorsthatgovernthepsychologicalmechanismsofinitialattraction,whichincludesimilarity,proximityandphysicalattractiveness.InitialAttraction:你是因為什麼被人吸引的呢?每段戀愛都起始於一種初期吸引力。

在心理學上,初期吸引力(initialattraction)由三個被廣泛支持的因素決定。

分別是外表的吸引力(physicalattractiveness)、物理上的距離(proximity)和相似度(similarity)。

外表吸引力(physicalattractiveness)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顏值」,包括臉的吸引力和身材的吸引力。

我們容易受漂亮的人吸引有很多原因。

第一是演化過程帶給我們對「顏值」高的人的刻板印象,DNA讓我們覺得「顏值」高的人都是較優秀如較聰明、較擅長交際、較有自信、工作能力較高等等。

當然這不是一定的,但這正正是刻板印象的威力,我們會將一個群組的人的印象套用到所有屬於該群組的人的身上,這稱為overgeneralization。

Overgeneralization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日本人就一定是有禮貌、美國人一定是驕傲自負、「顏值」高的人一定有很多追求者等等。

第二由於社會對「顏值」高的人有這種正面的刻板印象,「顏值」高的人也會以符合這種社會期望的方式生活,而真的變得較聰明、較自信、較擅長交際等等,這是常常聽到的「自我預言實現」。

相似度(Similarity)對於「越相似的人越容易互相吸引」或是「越不一樣的人越容易互相吸引」這個問題,我們知道在初期的吸引力上,一般我們都是因為那個人跟我們相似而被他吸引,這種相似可以是價值觀上、樣貌上、興趣上、生活習慣上等等。

基於這個原因,心理學上有一個稱為matchinghypothesis的理論,也就是說我們都傾向找回和自己無論在「顏值」上或在「身份地位」上相似的人作為伴侶。

物理上的距離(proximity)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就是在說這個概念,物理上距離近例如同在一個班級、同一個公司,在不斷接觸下,大腦會對這個人會較容易產好感,這稱為「單純曝光效應」(mereexposureeffect)。

這主要因為大腦在面對著同一刺激多次後,會有在感知上的順暢度(perceptualfluency),大腦不再需要用那麼多能量,所以便越來越喜歡了。

有趣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是越看越喜歡的,本來就討厭的人,越是出現在你的眼中,你只會越討厭他。

這三點是初期吸引力產生的因素,至於隨著感情發展及兩個人的互動,吸引力的發展就變得極端複雜了。

更詳盡的內容可參閱Lo’sPsychology的Medium專頁。

https://medium.com/los-psychology/ 「吊橋效應」是一個大家經常在網上見到的名詞,它總和愛情心理學扯上關係。

一談到愛情,大家都很興奮,所以這個所謂的效應在坊間也被廣泛流傳。

在讀這篇文章之前,首先要知道的是「吊橋效應」並不是心理學名詞,產生這個心理學現象的行為機制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為Misattributionofarousal(生理信號錯誤歸因)。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淺談一下關於這個現象的理論基础和實驗詳情。

Schachter-SingerTwoFactorTheory 心理學上情緒(emotion)有三個組成部分。

分別是cognitiveappraisals(認知上對情況的分析,例如你如何解讀「分手」這一件事)、physiologicalresponses(生理上的反應,例如心跳流汗等)、和subjectivefeelings(主觀情感,例如悲傷生氣等)。

關於情緒反應的心理學理論有很多,但想瞭解「吊橋效應」我們就先要知道什麼是Schachter-SingerTwoFactorTheory,這套理論由StanleySchachter(1922-1997)和他的學生JeromeSinger(1934-2010)建立。

它強調的是情緒反應是基於我們如何解讀(cognitiveinterpretation/cognitiveappraisals/emotionlabel)生理反應(physiologicalresponses,例如興奮感、心跳等)。

不同的解讀方法會導致產生不一樣的情緒。

當人產生physiologicalresponse的時候會傾向為它找出一個原因。

而找出原因的過程很容易受當刻環境影響,所以有時候我們也不能準確解讀自己的physiologicalresponse。

所以,如果我們錯誤解讀生理反應,我們便有可能產生錯誤的情緒反應。

他們在1962年進行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去展現他們的理論。

他們找來了一群實驗參加者,然後向他們注射腎上腺素(adrenaline)(這類實驗現在已經比較難進行因為現在的實驗倫理道德審查標準非常嚴格),注射腎上腺素的身體反應會手心出汗、心跳加速、和顫抖等等。

注射完以後研究人員會向一半的人說出注射腎上腺素後可能出現的徵狀,但對另外一半人卻不會說。

然後這兩批人會隨機分派(randomassignment)到兩個實驗情況(experimentalconditions),第一個實驗情況是每個實驗參加者都會和一個實驗人員共處,而這個實驗人員會在玩耍例如摺飛機玩呼啦圈(euphoriccondition);另外一個實驗情況是每個實驗參加者也是會和一個實驗人員共處,但在這個情況下,實驗人員會向實驗參加者問一些非常侮辱性的問題例如你媽媽曾經和多少個男人發生過外遇?(angercondition)(again…這種實驗現今是不可能進行的…)。

你們覺得在euphoriccondition中,是那些曾被告知腎上腺素的反應的人會開心點,或者是那些未被告知腎上腺素反應的人會開心點呢?相同地,在angercondition中,是那些曾被告知腎上腺素的反應的人會憤怒點,或者是那些未被告知腎上腺素反應的人會憤怒點呢?實驗結果顯示出,無論在euphoricconditionorangercondition,都是那些不知道腎上腺素反應的實驗參加者的情緒反應較為強烈(亦就更快樂或者更憤怒)。

當知道身體反應如流汗顫抖心跳加速等是由於腎上腺素的時候,你已經把這個生理反應解讀得七七八八了,所以無論在euphoric或者是angercondition下,你都不會太過額外地被實驗人員的歡愉或辱罵嚴重地影響。

另一方面,那些不知道腎上腺素反應的參加者看到實驗人員在玩耍(euphoriccondition)或在辱罵自己(angercondition)的時候,會將所有生理反應都歸究(attributeto)於實驗人員的行為,所以和知道腎上腺素反應的人比起來,便會更加快樂或更加憤怒了。

這個實驗顯示出,我們會透過環境因素(environmentalfactor)為我們的生理反應(physiologicalresponse)下定義(emotionlabel),從而產生情緒。

我們的情緒反應基於我們如何解讀自己的生理信息。

TwoFactorTheory的解釋。

「吊橋效應」的實驗–Misattributionofarousal(Dutton&Aron,1974) 在Schachter-SingerTwo-FactorTheoryofEmotion這個理論提出的10多年後,一個經典的實驗誕生了。

在1974年DonaldDutton(1943-)和ArthurAron(1945-)用實驗驗證two-factortheoryofemotion的同時亦展示出我們從環境為生理反應作解讀的過程可能是充滿錯誤的,他們稱為misattributionofarousal(將生理反應歸因於錯誤的東西。

而這個就是近來廣受網路世界歡迎的「吊橋效應」的實驗。

Dutton和Aron在1974年找來了一批男性實驗參加者並要求他們要到一條橋上接受一個研究助理的訪問。

參加者會被分成兩組,一組會在一條很窄懸掛式離地大約230呎的橋進行訪問;另一組的參加者則會在一條非常普通只是剛剛好在河上的橋上進行訪問。

兩組的男性參加者都必需走到橋的中間去進行訪問,訪問他們的是一位非常美麗的女研究助理。

女研究助理會給男參加者她的電話號碼讓他們以後能瞭解更多關於實驗的結果。

根據Two-FactorTheoryofEmotion,那些在恐怖吊橋的人會產生很大的生理反應包括心跳加快冒汗等,而他們會更容易將這些生理反應錯誤歸因於遇見那位美麗的女研究助理(misattributethearousalstothatfemaleresearchassistant),以為他們的心跳是因為遇見了她是因為自己喜歡上了她,而結果也是這樣,那些在恐怖大橋接受訪問的男參加者更多的會打給那位女研究助理和請求和她約會。

這個結果伸引一個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人有時候真的不能準确認清楚自己的情緒究竟表達的是甚麼意思,你很可能會有一天由於趕著上班上學,氣喘吁吁地進了升降機,然後看見了一個女孩子,覺得合眼緣,然後就把那些因為跑步引發的心跳錯誤歸究於和那位女孩相遇而一見鍾情的浪漫之中,,,misattributionofarousal也可能提醒我們,男孩子約心儀女孩上街的時候,最好的方法是約她去看恐怖電影,她搞不好會把因為看恐怖電影的心跳錯誤歸因於在你身上呢。

「吊橋效應」的實驗。

在心理學的領域上,有一套用進化理論去解釋人類行為的思想觀念,將進化理論應用在解釋心理學現象的這個領域我們稱為進化心理學(evolutionarypsychology)。

那麼進化心理學可以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呢?最常運用進化心理學解釋的現象一定就是以下幾項了。

例如為什麼較高較美麗的人會較成功?為什麼女孩子會喜歡有錢的男人?男人又會喜歡身材好的女生?為什麼人會為了達到目的而出賣別人等等。

我們下意識會覺得漂亮的人比較能幹。

(ElizabethOlsen,Marvel緋紅女巫(心心眼)) 在進化心理學上,我們解釋人類的行為和解釋一般動物的行為是沒有太大差別的。

所有動物(包括人類)的行為都是為了生存(survival),一切行為的動機在於盡量獲取最多最有利於自己的資源;和為了繁殖(reproduction),行為的動機在於有沒有將最好最優質的基因遺傳去下一代。

人類覺得較高較美麗的人都擁有較好的基因,所以大腦會給這類人很大的優待。

例如他們會較易獲得來自於別人的較正面的第一印象(firstimpressions)。

我們會覺得美麗的人高的人都是比較聰明比較能幹的,所以在社會上在工作環境中,他們都能獲得較多機會所以較易成功。

女孩子喜歡有錢的男人是因為有錢的男人代表著有較多的資源(和史前人類強壯的男性有較強的力量一樣)能夠令女孩子也有較多的資源有利於生存(survival)。

男孩子喜歡身材好(如豐滿的胸部和臀部)的女人因爲身材好代表著生育質素好所以遺傳去下一代的基因都會更好。

這些都是從進化心理學角度解釋人類行為的方法。

高大威猛有錢又帥的男人很難有人抵擋得住吧。

(大力女子都奉順劇照) 進化心理學將人類行為以大自然的定律去解釋其實也為我們帶來了許多啓示。

大自然中動物所遇到的極限絕境刺激著動物不斷改變及進化去應付絕境。

這同樣在人類身上也可應用,你如果不將自己逼到極限,你根本不會有壓力去「進化」去令自己進步。

所以每個人在生活中在追夢的過程中,應該擁抱及主動面對及攻擊讓你達至極限的絕境,因為這個絕境必定能讓你蛻變成一個更強更好的人。

心理學家CarlJung曾說過「Manneedsdifficulties.Theyarenecessaryforhealth」就是這個意思。

Manneedsdifficulties.TheyarenecessaryforhealthCarlJung MenuCategoriesCategories SelectCategory #drloiglivetalks  (1) #drlosthoughts  (2) #lopsymentality  (12) Dr.LoReads  (2) DrLoMentalityPatreon  (19) 人格心理學(PersonalityPsychology)  (2) 學術研究  (4) 心理學應用知識  (42)    學習技巧心理學(studyskills)  (3)    心理學出路  (21)    破解心理學迷思  (4) 心理學經典理論(Classics)  (9)    佛洛伊德心理學(FreudianPsychology)  (3) 心理學與教育(psychologyandeducation)  (1)    DesignThinking(設計思維)  (1) 情緒及精神健康(MentalHealth)  (13) 正向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  (19)    冥想靜觀(meditation/mindfulness)  (1) 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Psychology)  (7)    兒童教育心理學(ChildEducation)  (5) 研究方法(ResearchMethods)  (5) 社會心理學(SocialPsychology)  (18)    戀愛心理學(LovePsychology)  (6) 神經科學(Neuroscience)  (6)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Psychology)  (13)    視覺科學(VisionScience)  (4)       視覺錯覺(VisualIllusions)  (2) 進化心理學(EvolutionaryPsychology)  (1) FollowUs Instagram Facebook Patreon Medium LinkedIn Dr.LoMentalityPatreon社群 SupportDr.LoonPatreon! Supportmeifyoulovethecontentshere! BuyMeaCoffee TopPosts&Pages 演繹推理vs.歸納推理(Deductivereasoningvs.Inductivereasoning) 五大性格特質(BigFivePersonalityModel) 心理學出路2020 歸因理論 史丹福監獄實驗(StanfordPrisonExperiment)--環境的力量 依附理論(AttachmentTheory) 米爾格倫實驗(MilgramExperiment)--人類服從權威的天性 在香港如何成為心理學家及獲取各地心理學會專業資格 佛洛伊德心理學(二):人性及人格結構 佛洛伊德心理學(一):潛意識理論 Archives Archives SelectMonth November2021 (2) July2021 (2) June2021 (3) May2021 (3) April2021 (2) March2021 (5) February2021 (3) January2021 (3) December2020 (3) November2020 (4) October2020 (2) September2020 (3) August2020 (6) July2020 (10) June2020 (6) May2020 (6) April2020 (4) March2020 (5) February2020 (2) January2020 (3) December2019 (1) November2019 (2) October2019 (1) September2019 (4) August2019 (3) July2019 (3) June2019 (2) May2019 (3) April2019 (8) Privacy&Cookies:Thissiteusescookies.Bycontinuingtousethiswebsite,youagreetotheiruse. Tofindoutmore,includinghowtocontrolcookies,seehere: CookiePolicy BlogStats187,394hits Contactusforcollaborationsandenquiries Email:[email protected] ScrollUp Gotomobileversion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