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諮詢中的女人和男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石欣 壹心理專欄作者

為什麼尋求婚姻諮詢的女性更多?

我的心理諮詢室里經常會迎來各式各樣的女性來訪者,原本似牡丹若玫瑰的女人們遇上婚姻難題總是被折磨得打了蔫兒,諸如老公出軌、無性婚姻、家庭暴力、離異再婚……

不管哪一樁都讓人泄氣到極點。

有時候加上一個難搞的婆婆和叛逆的孩子,日復一日的苦悶生活把原本溫柔似水的女人打磨得堅硬,硬到誰碰上就戳出血。

女人自個兒內里卻是被淚水沁了個透,澆成了軟軟的濕棉花,癱坐在牆角,撐不起站立的姿勢了。

到底是所謂感性的特質讓女人更容易陷入婚姻的迷局,還是婚姻危機更容易激發女人的不安呢?

基因、激素、進化論之類那是生物學的範疇,單從心理層面來看,女性和男性的分別從嬰兒期就開始了。

心理學家在對人類早期性別差異的觀察里發現,女嬰向母親哼哼的次數要多於男嬰,更粘人也更不願意離開他們的母親。

以性別認同的角度來講,女孩需要比男孩更多地接近與自己同性別的的母親,才能有助於發展出對女性身份的認同。

生活中,不少女人對「媽寶男」、「娘娘腔」等缺乏男性氣質的異性退避三舍,除了不得不與婆婆爭風吃醋讓人無奈,面對一個不見陽剛之氣的男人,似乎只有自己照顧這個大孩子的份,手忙腳亂做保姆都來不及,哪裡還顧得上風情萬種做女人?

放在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樣的男性沒有完成和母親的分離,心智還停留在兒時的水平。

早年共生期的正常中斷得以促使男性認同,讓男孩子更早地去模仿爸爸,為今後成長為一個男子漢打下基礎。

所以對男性而言,與異性的母親分離不僅成了一件相對容易,並且絕對有必要的事情。

這種早期形成的體驗也被潛移默化地帶到了後天的生活中。

在以婚姻為主訴的諮詢中,大部分女性會祈禱她那岌岌可危的婚姻煥然一新,使出渾身解術卻回天乏力。

其中似乎暗含著一種潛台詞:我要留住這個男人,我要抓緊這場婚姻。

誠然,自古以來老話道「勸和不勸離」,且不說老話不代表真理,關鍵是心理諮詢師並非情感調解員。

一些來訪者經過諮詢變得更獨立,更成熟,更明白自己需要什麼,於是結束之前令人身心俱疲的婚姻,重新投入到一段全新的健康關係中,這樣的結果也是曾經的她們始料未及的。

因為那時的女人還是會被分離二字打擊得手誤無措的小女孩。

對另一部分女人而言,失去經濟來源赤裸裸地標明了離婚的現實代價。

如果上文談到的是女人在精神上的依賴,金錢從表面來看就成了一種物質上的依賴。

然而,一個成年人何以需要通過他人的供給來維持自身的養分,或許沿著背後的缺失探討下去又見證了一部成長血淚史。

還有一種常見的情況,不少女人形容自己是為了孩子才忍辱負重維持一段痛苦的婚姻。

但這種決定和表達帶給孩子的傷害卻不可小覷。

它不僅讓孩子壓抑地生活在貌合神離的父母身邊,也沒有機會從父母那裡獲取對幸福婚姻的認識。

更悲哀的是,由於被母親的自戀心態當成了自體的延伸,孩子被迫扛起了為母親悲慘婚姻負責的大旗,在情感綁架下認同了自己的母親。

小天使們被強烈的負罪感掐斷了翅膀,自此沉重前行。

精神分析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里告訴我們:「在性愛中,兩個獨立的人結合為一,而在母愛中,過去是一體的兩個人卻分開了。

母愛不僅應該容忍這一分離,而且還應該希望並支持這一分離。

就是在這一階段,母愛才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母愛要求無私,貢獻一切,除了被愛者的幸福以外別無所求。

也正是在這一階段,許多母親都失敗了,沒能完成母愛的任務。

」結合的前提是獨立,一個從未活出自己的女人,丈夫和孩子成了她枯萎心靈的殉葬品。

女人,把懼怕分離標在了臉上。

男人真的不願意為了婚姻踏進諮詢室嗎?

很多女人抱怨男人看上去和家庭更獨立更分開,為什么女人總在追,男人總在跑?本是與伴侶親密溫存的時間卻躲進了公司,踏進了麻將館,爬上了另一個女人的床?見著別人家媳婦那是磨人的小妖精,想起自己家媳婦就成了吃人的白骨精。

借一雙精神分析之眼來透視這個問題,反倒咂出幾分趣味來。

從弗洛伊德老爺子時代流傳下來的俄狄浦斯情結大家已經不陌生了,通俗點講,那是處在3-6歲的孩子由於萌發對異性父母的性渴望所引發的一系列心理困擾。

最典型的表現是:在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裡,作為競爭對象的父親或者母親都十分強大,所以擔心自己會受到閹割懲罰。

這種情結延伸到成年,常常會通過親密關係中的各種問題體現出來。

假如一個男人沒有在小時候修通這種讓他感到內疚和恐懼的情結,無法認同自己的父親,尤其是父親作為媽媽的丈夫這個身份,那麼他就很難讓自己停留在一段良好穩定的親密關係里。

因為一旦自己與妻子關係親密,就會勾起潛意識裡代替了爸爸占有媽媽的感覺,而這將給自己的男性象徵物帶來滅頂之災。

代表男人的陰莖到底在心理層面上有多廣泛的延伸和深刻的影響呢?記得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療師在一次公開發言中這樣形容:男女交歡為什麼是進進出出呢?因為男人要的不僅是進去,關鍵是要證明自己出得來。

此言一出引發哄堂大笑,之後眾人立即佩服得物五體投地。

道理很簡單,對男人而言,和老婆連體嬰似的親密,無異於是精神上的閹割。

這時候,怕是也怪不得男人們在嬌妻悍婦面前扮起唐三藏,退避三舍了。

說到這裡,恐怕引起一個誤解,就是男人不止是下半身動物,還是高度理性的動物。

不然為何面對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枕邊人不肯流露半分情誼?個中緣由也並不複雜,因為過度的理性本身就是一種防禦,用來保護自己原本脆弱的情感。

曾在創傷治療的培訓中聽到老師分享這樣的實例:經歷老年喪偶的重大創傷後,男性和女性通常會呈現明顯的區別。

男性往往要麼在一兩年內重新找了老伴,要麼三五年內鬱鬱寡歡,不是重病纏身就是駕鶴西去。

而女性卻有不少越活越自在越精神,不解之人問之,答曰:再也不用當老媽子了。

可見,男人在承受情感打擊的能力上並不比女性強,可誰讓他們要管叫自己「大男人」呢?所以不尋花問柳也好,沉默寡言也罷,總之不能叫人看出來——其實男人也脆弱。

在我接待過的男性來訪者中,主訴為婚姻問題的確實不比女性多。

但有意思的是,往往談著談著,他們也會毫不諱言地告訴我,希望能夠改善自己的婚姻。

然而為何少有丈夫願意陪同妻子一起走進諮詢室呢?

也許這就像沒有哪個貪玩的小男孩願意一回家就被焦慮嚴肅的媽媽拎著耳朵嘮叨趕緊寫完家庭作業一樣,儘管他原本的第一打算就是先認真完成作業。

當然,不管是扮演媽媽的妻子,還是扮演孩子的老公,這場嫁接於童年的戲碼,很難講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場災難。

男人,把渴求自由寫進了心理。

說穿容易參透難

即使結為夫妻,也不等於誰屬於誰,骨血相連。

那人還是有那人的自由,而我們也應當保留自我,互不侵犯,互相尊重。

當我們怨天憂人抱怨婚姻的乏味或不幸,指責伴侶的控制或隔離時,其實我們都在犯著同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我們將婚姻悲劇的源頭指向婚姻本身或伴侶,這是一個誤區,也是我們的可悲之處。

王爾德有一句精妙的言論:「什麼是離婚的主要原因?結婚。

是誰製造了不幸的婚姻?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女人們嘗遍各式雞湯打算對症下藥,殊不知如果我們把婚姻當做一場戰爭,它就真的會變成一場戰爭。

到底是知夫之妻智,自知之妻明。

怎奈婚姻這門功課,說穿容易,參透難,是以,凡人難免糾纏。

作者簡介:石欣,動力學(精神分析)取向心理諮詢師,專注於個人心靈深度探索與成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取授權。

工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首發於《婚姻與家庭》雜誌(微信號hunyinyujiating99)

原文題目:《面對離婚,為什麼不敢點頭的總是女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