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情緒失控時,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情緒是一種能量,不會自動消失。

所以孩子發脾氣並不是壞事,這是他們與家長溝通的一種方式。

相比之下,反倒是不哭不鬧的孩子更需要擔心呢!

 那遇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該怎麼辦呢?

  一、接納孩子的情緒

地鐵上,可能因為人太多的緣故,一個孩子哭個不停。

在一旁牽著她的媽媽一臉煩躁「哭什麼啊,這麼多人,快別哭了!」孩子卻哭得更厲害了。

這時候,孩子的外婆看不過去了,把孩子抱了起來,「乖,是不是覺得地鐵很擠不舒服啊,外婆也覺得人很多,不過我們馬上就到了,再忍一下啊。

」這時候,孩子才慢慢安靜下來。

我們希望孩子一直是可愛的小天使。

但是像大人一樣,孩子的世界也不總是風和日麗的,有時候也會狂風暴雨。

爸爸媽媽首先要學會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接納這個委屈的小孩,接納他們表達情緒的權利。

當孩子特別激動時,過去抱抱他,心平氣和地撫慰,幫孩子從被憤怒控制的情緒中脫離出來。

 二、鼓勵孩子表達內心的想法

那天在親子手工館,一個孩子的小飛機模型做好了,想拿給媽媽看。

當時媽媽正跟朋友聊得起興,便對孩子說等一下。

孩子在喊了三四次仍沒有得到有效回應時,突然一氣之下,把模型扔到地上,摔得粉碎。

媽媽當下就怒了:你這個小孩怎麼這麼不懂事?好好的模型摔成這樣,以後別來玩了!

突然覺得孩子好委屈,他只是想向媽媽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在發現媽媽的注意力在別處時,他只是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來引起媽媽關注啊。

孩子每一次發脾氣,背後肯定有原因,他們可能在表達需求,可能是需要關注,也可能是需要陪伴。

這個時候,最忌諱的就是,孩子憤怒,我們比孩子更加憤怒。

一定要控制住「以暴制暴」的衝動,默數一二三,靜下心去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我很難過」,「我想要和小夥伴一起玩」,「我想要媽媽早點回家」,「這個遊戲我總是玩不好」……

當孩子能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時候,他已經開始擁有情緒管理的能力了;而當孩子表達完,情緒也就不會那麼激動了,這時候家長可以讓孩子說出更多細節,以便更好地引導他。

我們要知道,比憤怒更加可怕的是孩子慢慢成為了不會表達憤怒的人。

 三、引導孩子處理自己的情緒

孩子表達完自己的生氣、憤怒後,我們要讓他知道,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如果是媽媽或者爸爸,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會生氣難過的。

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怎麼處理這件事情。

比如,可以跟孩子說「媽媽把你的玩具送人了,你很不開心對嗎?媽媽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要告訴媽媽啊;如果只是幾天不理媽媽,媽媽也不明白哪裡做錯了呀。

你可以跟媽媽說一下,哪些是不能送給別的小朋友的,這樣以後媽媽可以跟你一起保護好它們,好不好呢?」

  四、家長要適時反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孩子很多行為舉止都是模仿爸爸媽媽來的。

如果父母脾氣暴躁,很可能孩子也會變成愛發脾氣的人。

所以,在我們發怒之前,先想想,孩子的言行是不是剛好像鏡子一樣,反照了自己。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就很擅長管理自己的情緒,他一生被貶了好多次,而且一貶就是23年。

滿身才華卻不被人賞識、不被重用,只有被貶到偏遠小城的份,換誰不鬱悶啊。

但是劉禹錫厲害的地方就在這裡,他總能及時地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從來不愁眉苦臉的,頂多就是寫寫詩發發牢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