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婚姻講究道德,但不講究政治正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有一部很火的電視劇,不論我在哪個媒體或社交平台殺時間的時候都會看到圍繞著這部劇的劇情和人物的討論。

這部改編自香港著名作家亦舒(改編較大)的同名電視劇《我的前半生》講述了一位迷失在老公和孩子的世界完全丟棄了自己的全職太太子君在婚後遭遇婚變,痛苦過後,最終找回了獨立自我、同時尋到新愛情的故事。

故事涉及家庭主婦,出軌小三,中年離婚等廣大人民群眾常見無新,百議不厭的嚼舌根、下酒菜性質的話題,所以熱度一直不減。

這幾日入伏,高溫,我本想避一避一切熱的東西,可當看到劇中飾演小三的吳越的微博被大批網絡暴民的謾罵和口水攻陷而不得不關閉評論;飾演子君丈夫俊生的雷佳音被罵到不得不出來自己主動罵自己;部分大腦尚存的網民為這兩位演員辯護一下,或者只是發表己見表示子君的確不值得愛的言論,就被一群「邏輯大家」、「大腦嘴炮」們反嗆:你這麼說一定是小三或者準備做小三吧······

看著那麼多人閉著眼睛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可以沒有成本的亂開槍、狂掃射,傷害了眾多無辜群眾的名譽、感情和大腦,並且還可能傷害到我們下一代的社會環境,作為一名生在紅旗下,長在陽光里的貌美小姐姐,我今天就拋開吃相好不好看的包袱來坦誠的談一談我的幾點感想。

一、道德是理想化的人性,但人性並不理想

自古以來先有雞後有蛋的問題我不敢妄議,但先有道德還是先有人性的設問簡直就是一道送分題吧。

不管你喜不喜歡,樂不樂見,人性一直以來都是善惡兩面並存。

後來生出的道德是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創造出來的規範,目的是為了抑惡揚善,希望大家對此保持認可和敬畏,以便使人類生活在一個整體上和諧的社會氛圍中。

道德發揮作用的手段主要靠自覺,但自覺在某種意義上又是反人性的,所以更是靠著他人的監督、社會的輿論以及個人人性中對於他人監督以及輿論的忌憚。

在特定的文化、時間段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區域或者國家內部,道德是會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標準。

同樣,隨著時間、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文化的不同,道德的標準又會有所不同,甚至存在很大差異。

但不管標準如何、差異如何,整體上具有社會屬性的人類都會對道德本身甚至道德這個概念有所忌憚。

所以往往就會出現我最見不得的情況發生:某些人總把道理問題上升到道德問題,對他人進行道德攻擊和道德綁架,從而為自己牟利(情緒上的或者實質性的)。

比如最近我看到好幾個關於老大爺的新聞:

一位老大爺在公交車上要求一個女孩讓座,累了一天的女孩不想讓,於是老大爺批評女孩不懂敬老,以道德的名義、以教做人的名義理直氣壯的打了那女孩。

一群大爺大媽在籃球場上跳廣場舞,擠占了年輕人打籃球的空間,年輕人想交涉,可是敬老的道德優先啊,於是一來二去覺得被冒犯了的大爺大媽們對某一想要講道理的年輕小伙子打罵了起來。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想跟你講道理,你卻跟我講道德!

於是,當網略暴民將對電視劇中小三的情緒發泄到吳越身上的時候,另一群網民想跟他們講講道理,勸解他們講講道理不要亂噴的時候,暴民們就開始理直氣壯的跟網民講道德了:你一定也是小三吧!

這種情況想必很多人都經歷過,類似的例子也就無需多講。

藉此,我想說的是:

雖然我看到這種情況或者親身經歷這種情況真的會非常、非常、非常無奈,甚至憤怒。

但作為一個人性的載體,一個受益於人性也被人性折磨或傷害過的成年人,我時刻告訴自己,這就是人性,不論喜歡與否你都只能正視並尊重它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並學會與之相處。

道德是個好東西,它的存在也正是源於人類認識到了人性中的惡,才發明了道德來對人性折射出來的行為進行規範。

但它畢竟只反映了人性的一面,道德不等於人性;道德是理想化的人性,但人性並不理想。

喜歡並追逐漂亮的、善良的、優秀的、新鮮的、美好的另一半是人性。

這是一個中性的特質,至於最後這個人性特質是為你所用還是最終毀掉了你的婚姻,完全取決於你是認可、尊重、重視並利用好它;還是否認、忽視它,並單純的拿忠誠、責任這些美好的道德品質來與之對抗。

你若非要固執的拿道德去對抗人性,那麼我是真的替你捏把汗。

二、感情和婚姻中要講道德,但並不講究政治正確

既然我們講到了道德這個高大上的概念,那麼我們不妨探討一下婚姻中最大的道德標準應該是什麼?我想既然說到了「應該」,就有一定的主觀性,就我個人而言婚姻中最大的善,也即最大的道德是令彼此都幸福,說白了就是兩個人在一起過得比一個人單身生活要好。

那麼這就是婚姻中唯一的道德標準了麼?

假設現在你手上有一種投票權,有兩個選項:夫妻關係是至死的、永久的,婚姻關係一旦締結,不論出於何種原因,雙方均不許離婚;另一個選項是出於合理的緣由,雙方可以解除婚姻關係。

得票多的選項將被立法並嚴格執行。

講真,你會選擇哪一個選項?

我想,相生的情感關係一定會選擇第二種,寄生的情感關係很可能會選擇第一種。

不論選擇哪一種,人都是一種追求安全感的、天生會避險的動物。

有選擇退出即離婚的權利,也是一種追求安全感和避險的表現。

所以,婚姻中退而其次的善和道德就是在選擇結合的權利的基礎上,一旦婚姻變成了煎熬,大家都有選擇結束這段關係,並繼續追求新的幸福的權利。

當然,還有其他非常重要的道德品質:彼此忠誠專一、彼此負責任,這些也都是實現以上兩個最高道德標準的手段中的兩種。

戀愛講究感覺,婚姻需要責任。

兩個人一旦決定走入婚姻,就代表默認了彼此忠誠和負責的承諾。

但初中物理老師強調過:這世界上唯一確定不會變的就是變化。

你的另一半會變,你也會變,理想的情況是雙方的變化方向和步調是一致的:都想過小富即安的安穩小日子或者都想過努力實現個人理想的奮鬥生活等等,每對戀人的想法可能不一樣,但戀人彼此間就應該在婚前達成一致。

那麼在這裡,婚姻中的責任和忠誠也包含了當一方覺得另一方沒有跟上共同進步的步調時,要用合適的方式提醒和拉動TA,也即感情和婚姻是真的需要努力的,但若努力真的無果且無望,雙方慢慢變得不再是「一路人」,有的人選擇「將就」、有的人選擇分開,不論作何選擇,其中滋味都是當事人自己咽下或享受。

於我個人而言,反而覺得第二種更符合所謂的感情和婚姻的道德:如果不幸福,何不跳出來,反而有繼續尋找幸福的機會。

對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這種深深的相信來源於我的原生家庭。

父母不和多年,但每每走到離婚邊緣,又以民政局要求多、離婚麻煩以及為了孩子的低級藉口折返回來。

一開始兩人鬧離婚,小小的我也曾深深恐懼過,覺得爸媽離婚就跟天塌了一樣,我將從此被電視劇里演的、鄰居口中講的那種邪惡的後爸或後媽虐待,我的人生從此就毀掉了。

隨著時間的拉長,我見證了更多父母間的爭吵;更多時候的平靜日子裡,我感受到的是她們之間的冷漠和低氣壓。

在這種無愛的家中,我被痛苦的繭包圍著並慢慢長大。

可記憶中永遠抹不掉的是每次尚未從她們爭吵後的恐懼和委屈中走出來的我弱弱的表達不滿的時候,爸媽總會憤憤的對我說:還不都是為了你!!!

哦,原來都是我的錯,那如果沒有我會不會就好了?!

長大後的我總會勸他們離婚,就當是為了我!可是他們還是不離!人總會長大,總會成長,慢慢的我終於搞懂了,那個維繫著這個錯誤婚姻的真兇並不是我,而是民間信仰、社會輿論中的那些所謂的政治正確。

也即不論出了什麼問題,有什麼矛盾,婚姻還是要維持的,離婚是要讓人家在背後戳脊梁骨、要被人笑話的。

在很多人眼裡離婚意味著失敗,哪怕沒有什麼人生成就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就更不願意承認和面對這樣的失敗了。

周圍所有的人都在說:「勸和不勸離」,「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不就是過日子麼,過日子就這樣」,「將就將就這輩子就過去了」,

每每聽到這些聲音,我就想,你XX的都知道一輩子很快就過去了,還這麼潦草的面對自己的人生和幸福,如果這不是真正的失敗還有什麼是?!

你們總是這麼講究所謂的政治正確,政治敏感性這麼好、政治覺悟這麼高,你怎麼不去政治局當常委呢?!

需要將就和咽下的從來都不會是幸福,那麼如果講道德的話,這段婚姻還符合道德標準麼?你只活一次,哪怕你人到中年突然發現深陷死水一般的婚姻,出於習慣或者各種自欺的理由,你不敢走出這婚姻,難道剩下的人生歲月就不值得好好對待了麼?

在這裡我要特別揭露一下所謂的「為了孩子」這個千年爛梗。

做父母的如果感情不好,請記住,永遠、永遠、永遠也不要以「為了孩子」這個看似政治正確實則自以為是、可笑至極的理由來維持你們那痛苦的關係。

更不要告訴孩子,你們是為了孩子的幸福才犧牲了自己繼續尋找和創造幸福生活的權利!!!

這個鍋,不應該由孩子來背!

對於父母的關係,孩子其實比大人更敏感,他們只是不說而已。

如果你在這段婚姻中覺得痛苦,那麼孩子要在痛苦的基礎上再加上恐懼。

父母之間沒有愛,也一定給不了孩子真正的愛,而缺愛的孩子長大後是不容易獲得幸福的。

另外何為完整的家庭?到底是形式上有爸爸、有媽媽,但完全沒有愛的家庭完整?還是單親但有滿滿的愛和快樂的家庭完整?還是重組後充滿關愛和快樂的家庭更完整呢?小時候我以為有爸爸媽媽的家才完整,但長大後回頭來看,那只是形式上的完整,實際破碎不堪,醜陋不堪,痛苦不堪,折磨人至極。

作為當事孩子和過來人,我想說如果真的是為了孩子,請你記住,有愛的重組家庭比無愛的原生家庭更能夠讓孩子幸福。

而且,你必須知道,及時止損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

三、賢妻良母並不是一個具備完整人格的角色,你若丟了自己,讓別人去愛誰

劉瑜寫了一篇名為「但不要只因為你是女人」的文章,極富意味,摘取其中若干句與諸位分享:

「對我自己來說,女性這個性別之所以成為一個負擔,就是因為女性都太沉溺於愛情這檔子事了。

得不到愛情時就天天嘆息,失去了更要嘆息,就是得到了,也不知道怎麼搞的,好像總不是她想得到的那個。

所以我認識的女孩女人,從十幾歲的到幾十歲的,個個都像是職業戀愛家,每天翻來覆去地分析她那點破事,她說不厭,她的閨蜜也聽不厭。

「如果這些女孩把她們得不到的痛苦、失去的痛苦、不得其所的痛苦統統給轉化為創造性活動中的生產力,這該是生產力多麼大的一次解放啊,這個世界又會冒出來多少女愛因斯坦、女托爾斯泰、女貝多芬、女比爾蓋茨啊。

「可是女人不。

她們不要生產力,非要蹲在那點感情坑裡死活不出來。

俗話說,病樹前頭萬木春,人家偏不要那萬木春,就要死死抱住那一棵「病樹」。

「這深深地讓我感到,女人跟男人根本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女人背著感情的包袱跟男人事業競爭,好比一個人戴著腳銬跟另一個人比賽跑步,沒法比。

「再說了,有時候我真的搞不清女人是真的被上帝陷害成這樣,還是潛意識裡是用愛情來逃避更大的社會責任與更浩瀚的自由。

猶記得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真的是不自覺的莞爾,繼而苦笑、直至笑出聲來。

這說的不就是你、我,還有身邊的很多女人麼。

這些女人以男人為中心構築自己的世界,直至在這個世界裡不能自拔。

前幾日見了一位已婚已育的女朋友。

聊到婚姻生活她說自己最想做的就是一個賢妻良母,體貼老公、照顧孩子,如果需要,就把工作辭了。

看著她滿臉洋溢出來的滿足感、眼角的笑意和上翹的嘴角,我替她感到幸福,也感到擔憂。

我沒忍住問了一句:「那你自己呢?」,朋友困惑又懵懂地望著我反問:「嗯?什麼自己?」。

從字面意義上來看,賢妻良母是圍繞著男人構築出來的角色:男人的賢妻,男人孩子的良母。

封建時代的女性基本沒什麼社會地位,也就勿論什麼社會角色。

除了做三姑六婆等這些上不了台面的「職業」,裹著小腳的女性只能守著「三從四德」,「三綱五常」這些不可觸犯的綱常規範在家庭的物理和精神空間中過完這一生。

「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夫為妻綱」,一切都只能以男人為中心,仿佛身體和精神一輩子都被拴在了男人的褲腰帶上!

幸運的是,現代女性生活在一個提倡婦女解放、男女平等甚至女權主義抬頭的世界。

我們被賦予了構建和豐富自己世界的權利。

不幸的是,仍有眾多女性一輩子的心思、情緒、人生選擇都圍繞著一個男人。

就像是劉瑜所說,若不是被上帝陷害,那就一定是潛意識裡面因為懼怕、因為軟弱或者其他什麼理由而逃避更大的社會空間、社會角色、社會責任和那不是每個人都能掌控的自由。

在這裡我不是說賢妻良母有錯,事實上,婚後我也希望自己是一個賢妻、一個良母,因為我愛自己的先生、我愛我們的孩子,我想給他們我所能給的最大的溫柔和美好。

但我不會忘了,賢妻良母不是具有獨立人格的角色,而是因著丈夫和子女的存在而存在附屬角色。

所以婚姻中,我首先要是我自己,有我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有我與世界對話而不至於脫節的溝通機制。

我可以有自己的工作,也可以選擇做全職太太。

很多人對賢妻良母和全職太太都有誤解,認為其價值就只是照顧好丈夫、孩子和家庭,所以很多人就真的這麼做了,是時候重新認知這個角色了。

全職太太的世界不應只有先生和子女以及家庭事務的方方面面。

全職太太可以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愛好、甚至還可以趁機將某項興趣修煉成可能用來謀生的技能。

全職太太可以是一家的主心骨,為全家提供難得的情緒價值。

丈夫事業上有煩心事,你能夠傾聽甚至點撥,他起個什麼話題你都能接得上話,有的聊;孩子成長中的問題你都能一一解決,家族關係也能處理的妥帖。

畢竟,放棄工作不等於放棄成長,放棄了成長就等於放棄了自己,放棄了自己你還有什麼能力去做一個賢妻良母呢?一旦沒有了自我,你讓你的丈夫去愛誰?愛你?你是誰、你在哪兒呀?!

就像《我的前半生》裡面的子君,她起微信名字那段最能反映這種自我的丟失。

某種意義上,婚姻關係可以分為兩種:相生式情感關係和寄生式情感關係。

相生式情感關係里,男女都是有著獨立精神和物質能力的個體,兩個人互相吸引,互相扶持、互相給予,互相促進,兩個人通過彼此看到並享受了更大、更好的世界。

兩個字總結起來這種關係是「享受」。

而一旦因為某種原因不得不分開,那麼兩個人還是可以互道珍重、各自安好,並有能力繼續找尋幸福。

寄生的情感關係里一方對另一方或者在情感上,或者在物質上或者在情感和物質上都有極大的依賴性;對方情感或/和物質提供的變化,對一方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一方的喜好情感、物質生活都幾乎完全寄托在另一方身上,當另一方的情緒或者物質提供出現變化,一方就會覺得「天都塌了」!

在這種情感關係中,寄生物大部分時候是女性,寄主是男性;當然反過來也是有存在的。

很明顯,電視劇里的子君與俊生的關係就是寄生式情感關係。

子君已經完全失去了自我,所有的心思情緒都在俊生和孩子身上,她自以為這是犧牲和給予,但實質何嘗不是一種歇斯底里的捆綁,俊生最終的逃離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說到這裡可能又有人要指責我:你這是為陳俊生出軌開脫,我只想說,當然不是。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還有一種,就是我跟你講人性你卻跟我講道理。

出軌有錯,小三無恥,我們都會講,但有什麼用呢?抵不過人性!所以少爭論對錯,多充實自己。

這些話也獻給我那位一心想做賢妻良母,甚至可以放棄工作的朋友,我希望你能意識到我問你的那句:「那你自己呢?」的意義。

最後,祝福大家都幸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