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焦點關注丨怎樣讓孩子更受歡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孩子期刊

同伴交往是兒童形成和發展個性心理特點、社會行為、價值觀和態度的主要方式。

同伴交往在學前期就已經存在,進入小學後,特點更為鮮明:

1 與同伴交往的時間增多,交往的形式也更加複雜;

2在同伴交往過程中傳遞信息的技能增強,可以用書面、口頭甚至肢體語言與同伴交流;

3更善於利用各種信息來決定自己對別人所採取的行動,也就是說,他們更懂得「察言觀色」;

4更善於協調與其他兒童的活動;

5開始形成同伴團體。

從玩伴到友誼

同伴交往頻繁後,就可能開始建立友誼。

友誼是一種來自雙向關係的情感,由雙方共同凝結;任何單方面的喜歡,都不能稱為友誼。

如果一個小朋友說另一個小朋友是他的好朋友,但那個小朋友實際上很少跟他一起玩,根本沒有親密交往,他們之間則還沒有產生友誼。

因為親密性是衡量友誼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

心理學家塞爾曼認為,兒童的友誼有這麼三個發展階段(友誼發展具有個體差異,因而年齡有一定重疊):

第一階段(3~7歲):尚不穩定的友誼關係

兒童還沒有形成友誼的概念,之間還只是短暫的遊戲同伴關係。

對這個階段的兒童來說,友誼就是一起玩,朋友往往與實際利益以及時空上的接近相關聯,有時他們甚至會認為,朋友就是與自己一起玩、與自己住在一起的人。

第二階段(4~9歲):單向幫助階段

這個階段的兒童要求朋友能夠服從自己的願望和要求——順從自己的就是朋友,否則就不是。

比如說某個小夥伴不肯跟自己分享一個玩具,他們就會說:「你不是我的好朋友,再也不跟你玩了!」但只要下次對方願意分享,他又會不計前嫌,迅速和好。

第三階段(6~12歲):雙向幫助階段

這個階段,兒童開始能互相幫助,對友誼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不是很能做到「共患難」,彼此間仍具有明顯的功利性。

一旦發現對方對自己沒有幫助,關係往往很快結束。

(選編自http://www.minifashion.cn)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