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如何共情!一個 "貼" 字,通往對方內心的法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個 "貼" 字,通往對方內心的法門

在心理諮詢過程中,要建立一個良好的諮詢關係,往往需要集合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做到真誠與尊重,這是首要的不可缺少的態度,任何人類情感關係的建立都離不開真誠與尊重這個基礎。

還有對咨客的熱情與積極關注也是咨患雙方不可缺少的紐帶。

這其中還有一個我認為最重要的,最需要我們諮詢師所具備的能力,就是共情。

感情是人類高級心理活動的現象,也是人類社會化不可缺少的,是每個人所具備的情緒反應之一。

說道情,大家自然想到愛情,親情等等,不錯這些都屬於情感範疇。

那麼怎樣理解感情呢,總體來說就是人的各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的一種綜合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是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心理反應,以及附帶的生理反應,如:喜、怒、哀、樂等。

從這個定義我們不難看出,情感是一種複雜的心理過程並通過生理反應出來的。

那麼諮詢師在建立諮詢關係過程中為什麼要特彆強調共情呢,通過共情可以使諮詢師對咨客有更加細緻的觀察,這種觀察不同於常用的觀察或做量表,雖然這些方法可以獲得量化的參考值,有助於個案分析,但是如果缺乏共情這個關鍵環節,我想會對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和後繼諮詢過程造成妨礙,甚至影響心理諮詢的效果。

剛才談到了,情感是人類最豐富的一種生理表現了,也由於人個體化差異,形成每個人的特有的情感表現。

如果作為諮詢師不注意共情,而是主觀的,憑經驗的去分析咨客,就等於你即做不了"鏡子"也不會體會咨客的心理情緒的波動和走向,因此,體會理解,能用感知咨客情緒的共情去探知對方,體會咨客,將使心理諮詢過程更加順暢,也為達到預期的諮詢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礎。

既然共情在心理諮詢中如此重要,我們該如何做到共情呢?通俗的講就是你要感覺咨客的情緒,並盡力獲取對方心理活動的深層動機,為諮詢過程獲取有用的信息。

但是在臨床過程中,能否真正做到共情,就是個問題。

比如有的諮詢師認為口頭或肢體肯定就是共情、用同情替代共情、用自我主觀經驗去共情,這都是片面的理解和做法。

用口頭或點頭來視同咨客的情緒,只能算是一種認同、用同情去理解咨客的情緒那只能導致咨客心理活動的加劇、尤其是以諮詢師自己的主觀刻板印象去理解為共情,更是阻斷了共情的建立。

要做到良好的共情氛圍,不是去指責或憐憫,更不是憑諮詢師主觀印象或一言不發,而是要做到與咨客情緒上的接納和共感(共情)。

也許由於共情這個心理學專用術語的表面意思的強化,尤其是共情的共字比較突出,導致大家以為共情就是1+1的模式(我的情感與你的情感的融合)。

其實共情用一個"貼"字會更加恰當。

即諮詢師放下自己的主觀,拿掉以往的固有經驗思維方式,儘量用沒有個性的自我"空白"心態情感去貼近(貼入)咨客。

如果你以這樣心態去貼入咨客,你會更加感覺到咨客的心理情緒變化和情感。

此時你就他,當你做到你就是他的時候,才可以說,諮詢師與咨客之間建立了共情,為下一步的諮詢過程奠定了基礎。

所以,用"貼"字理解共情也許更形象一些。

當你貼入進去了,說明你和咨客都成功了, 如果"貼不進去",或許諮詢師本身帶有阻抗,有待自我成長的自修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