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你所給予,讓我豐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01

作為一名見廟不拜的無神論者,我喜歡和有信仰的朋友們交往。

比如,我有一位很要好的小姐妹,是個基督教徒,我們一桌人圍坐吃飯,大家端端杯子敲敲桌沿,要開工啦,她就擺出架勢開始做飯前禱告,我坐在她身邊,偷偷的夾一口涼菜放嘴裡嚼,看著她閉著眼睛悄無聲息的做禱告,最後她會嘴角輕柔地泛上微笑,然後睜開眼,大聲說,來,開吃。

我突然就覺得她吃飯比我香。

因為,她的食物是有個男人(上帝)為她準備的,口口都是愛啊。

02

雖然,感恩節讓我想起了我這位有信仰的朋友(她每天都在感恩),但感恩節其實是個和「宗教」無關的節日。

雖然,我這個「寡淡」的人輕易不過節,尤其是西方過來的節,但感恩節在我心裡,還是一個「理念」超贊的節日。

作為一名「毀人不倦」的人民教師,每年的感恩節,也會收到一些小禮物小賀卡。

送的人,有些是上過課的學生,有些可能是偶然幫助過的學生,有些人認識,還有些人不認識。

當真說,作為一個有「扔扔扔」習慣,不要讓東西堆起來占據我的生存空間的人,不能吃下肚的小禮物小賀卡有時讓我挺為難,怎麼處理呢?

但看到禮物的一瞬間,心情瞬間陽光。

那是一種多美妙的溫暖感覺啊,我知道你記得「我曾經在你的生命中走過,或許曾經有過有所給予與接受,曾經留下微笑與祝福…」

知道我是別人心裡的積極的、正向的內在客體,我個人的生命價值感,油然而生。

03

感恩節,英文「Thanks giving Day」。

這節特符合心理學思想,尤其365度完美內搭我所喜歡的心理動力學中的客體關係學派。

感恩節(Thanks giving Day)是由兩個動作系組成。

給予與接受(giving and receiving)是前置動作,感謝(thanking)是後置動作。

客體關係學派認為,人的一生都在尋找關係,關係就是生命的營養劑。

而關係是怎麼建立的呢?早年在母嬰關係中,媽媽給予愛,孩子接受愛,慢慢的,外部客體(起初是媽媽,後來是外在世界)進入孩子的內心,自體(我是誰,我是怎樣的人)也開始逐漸清晰與成長起來。

感謝(thanking)這個動作,更像是對外部客體的積極美好情感品質的內攝與認同。

你曾經給我的愛與溫暖,我已經放入我的內在,成為我的一部分,我在這樣的特殊日子,惦記著,再次確認了你我之間的聯結。

04

所以,感恩節是個有愛又溫暖的節日,是不是?

但不是人人都可以過感恩節的,人格相對健康(客體自體相對健全,內心不但有別人,還有自己)的人才會過啊。

假設一個人,他從小從外部客體(原生家庭和外在世界等)中獲得的,不是穩定且溫暖的愛與陪伴,而是無盡的危險與恐懼,那之後形成的內部客體(別人)和自體(自己)形象可想而知也是支離破碎的。

他怎麼可能會有感恩的心?認真地說,他蠻需要在諮詢室里重建情感系統。

日本的宗像老師說「愛有三個層級」,首先是被愛,其次是愛自己,然後是愛別人和這個世界。

這也蠻像「充電寶」的工作原理。

一個人施愛之前,須先受愛。

05

此刻,我很感動的是,我一翻心底,竟然湧出了不少我想感謝的人,比以往要多。

我覺得,這說明我個人成長了。

我記得有一句很俗(雞湯)的話,不是這個世界不美,而是因為你沒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心理動力學上講的那麼多的心理防禦機制在保護我們「內心免受痛苦過度侵襲」,但同時也不可避免會將一些「美好情感」隔離,或壓抑或視而不見…

我相信,我們長這麼大,雖然風雨不斷,但也總有過一些陽光燦爛的日子吧,雖然也真的有可能很少。

在感恩節的日子裡,我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過「感恩節」,感恩生命中重要的人,重要的事,在這個過程中重溫美好情感。

因為,你值得快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