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果效應:越「禁」越「禁不掉」的心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禁果」真的格外甜嗎
在古希臘神話中,萬神之首宙斯有位侍女叫潘多拉。
一次,宙斯派他去傳遞一個魔盒,並千叮嚀萬囑咐不能打開盒子。
然而,正是宙斯的告誡,反倒激起他不可遏制的好奇和探究慾望,於是她不顧一切打開魔盒,結果盒子裡裝有的所有罪惡都跑到了人間。
其實,正是宙斯「禁止打開」的命令促使潘多拉將盒子打開,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 禁 果 效應」。
俄羅斯有句著名的諺語說,「禁果格外甜。
談到這個話題,我們就要先從「禁果」說起。
它源自《聖經》,指伊甸園「知善惡樹」上結的果實。
《聖經·創世記》載,上帝為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建了一個樂園,也就是眾所周知的伊甸園。
上帝讓他們兩人住在園中,並負責修茸與看管。
同時,上帝還特意囑咐道,「園內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們都能吃,唯獨知善願樹上的果子你們不能吃,因為吃了它你們就會死。
」亞當和夏娃謹記著上帝的教誨。
突然有一天,夏娃沒禁得住蛇的誘感,被神秘的知善感樹上的「禁果」吸引,於是摘下樹上的果子,吃了下去,而且,她把果子也給了亞當,亞當也吃了。
後來,上帝得知此事,將他們趕出了伊甸園。
同時,上帝經罰了罪魁禍首蛇,讓它用肚子走路,責罰了夏娃,增加她懷胎的痛苦;責打了亞當,讓他終身勞作才能從地里獲得糧食。
夏娃和亞當為什麼要違背上帝的旨意偷吃「禁果」? 是因為他們飢餓呢,還是因為他們嘴饞? 當然都不是。
這個關於人類遠祖的故事,暗示了人類的本性中具有根深蒂固的「禁果效應」傾 向。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越是被禁止的東西或事情,這會引發人們更大的興趣和關注,使人們充滿窺探和嘗試的慾望,千方百計通過各種渠道獲得或嘗試它,即上面所說的「禁果效應」。
其實,這種做法與東西本身沒有太大的關係,主要是因為「禁」激起了人們情緒中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
這種效應存在的心理學依據在於:
無法知曉的「神秘」事物,比能接觸到的事物對人們有更大的誘惑力,也更能促進和強化人們渴望接近和了解的需求。
我們常說的「吊胃口」。
「賣關子」,就是因為人們對信息的完整傳達有著一種期待心理,一旦關鍵信息在接受者心裡形成接受空白,這種空白就會對被遮蔽的信息產生強烈的召喚。
這種「期待一召喚」結構就是「禁果效應」存在的心理基礎。
「禁果格外甜」,不過是人們的一種心理表現。
巧妙播種「禁果」,品其甜、避其苦
雖然生活中禁果效應無處不在,但它也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作用,又有消極的作用。
你也許不知道吧,今天我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蔬菜一一土豆,在剛剛被發現時,就是因為被當做禁果,才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土豆從美洲引進到法國時,很長時間沒有得到認可。
迷信者把它叫做「鬼蘋果」,醫生們認為它對健康有害,而農學家則告訴人們,土豆會使土壤變得貧瘠,這些「權威人士」的斷言,使土豆成了不受歡迎、稀奇古怪的東西。
著名的法國農學家安端·帕爾曼切在德國當俘虜時,親自吃過土豆。
他嘗到了土豆的「甜頭」,就想回到法國後,在自己的故鄉培植它,可是因為那些「權威人士」的斷言,誰也不敢種土豆。
後來他靈機一功,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得到國王的許可,在一塊出了名的低產的土地上開
始栽培土豆。
很據他的要書,要由一支身穿儀仗服裝、全副武裝的衛隊看守這塊土地。
但是只白天看守,到了晚上,衛隊就撤了。
這使人們非常好奇,是什麼好東西需要衛隊這樣熊有介事地看守呢?一定是好東西,才怕別人偷啊。
人們這樣一想,就猜測土豆一定是非常美味或很有好處的食品,就禁不住想要知道個究竟。
於是,他們商量好,到晚上就到那塊土地上偷挖土豆,然後種到自己的萊園裡去。
結果,土豆得到了很好的推廣,而且人們發現這是一種風味獨特的食品,沒有任何可怕的地方。
正是巧妙運用了禁果效應,激發人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帕爾曼切推廣土豆的目的才得以實現。
除了像帕爾曼切那樣利用禁果效應得到積極效果外,生活中還有不少因「禁果效應」適得其反的例子。
比如,歷代統治者經常把他們認為是「誨淫誨盜」的書列入「禁書」之列,如我國的《金瓶梅》和西方的薩特、王爾德、勞倫斯等人的作品。
但是,被禁不但沒有使這些書銷聲匠跡,反而使它們名聲大噪,使更多的人挖空心思要讀到它們,反而擴大了它們的影響。
再有,一些家長總是喜歡禁止孩子做這做那,如禁止讀不健康的書,不讓早戀,不允許玩遊戲、網絡聊天等。
但一味地嚴厲禁止,反面增加了孩子的好奇心、逆反心理,使他們在兩種心態的驅使下甘冒風險去嘗試那些也許並不甜的「禁果」,最終使教育走向了反面。
可見,透過禁果效應,一方面,我們可以把某些人們不喜歡而又有價值的事物人為地變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另一方面,我們不要輕易把某些不喜歡或不贊成的事物當成禁果,以免人為地增加其吸引力,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