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結婚,那又怎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家可能也會注意到——身邊的年輕姑娘們似乎都會在25~27歲變得焦慮,盡全力在30歲之前把自己火速嫁掉。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還不是因為輿論和世俗壓力。
如果一個年輕姑娘在畢業幾年後沒有男朋友,也沒有一點婚姻的打算,那麼三姑六婆就會輪番上陣進行遊說:「為什麼不找對象呀?是不是眼光太高了?都忙著工作了?沒關係阿姨這裡有一個同學的兒子你看看……」
在這種「關懷」下,很多姑娘就會勉為其難的相親,跟差不多的對象談著戀愛,到了年紀就結婚生子,進入親戚朋友樂見其成的人生軌跡。
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不屈從,她們選擇說不。
舉個例子吧。
曉曉,28歲,獨身,有男友,不婚,設計工作,專業美術學。
養了一隻薩摩兩隻肥貓,家裡養著一堆綠植,實現了上學時候「嚮往的生活」。
不難看出這是一枚秉承藝術信念的女孩,曉曉平時工作是原創設計,符合她的興趣愛好,所有工作時間都很快樂。
休息的時候就出門旅遊,幾年下來全國差不多走了一半。
她有時間跟自己獨處,也有時間遊覽山河,她可以承擔起婚姻的責任,但她選擇不婚。
她說:「婚姻不該變成必須執行的任務。
相似的話李銀河老師也表達過,她的愛情故事廣為人知,她與王小波的信件被整理成書《愛你就像愛生命》。
這樣一位飽嘗愛情甘美的女性,她預測說:「未來的婚姻趨勢是不結婚。
」
長久以來,我們都太容易沉湎在一種約定俗成的生活模式里,到了年紀就該結婚生子,從來沒有想過,我們還能擁有另外一種模式的人生,更自由,也更快樂。
比如在《今生是第一次》里,編劇給了我們這種人生模式:
男主南世熙,IT程式設計師,用數據說話,買房已經考慮到老年的健康管理。
認為沒有必要建立家庭。
女主,首爾大學高材生,助理編劇,獨身,沒有事業愛情。
男主需要能夠保障月租收益的租戶,女主需要不用保證金的房子,結婚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這就形成了一種理性思維模式下完美的婚姻觀念——「結婚的預期效益大於單身時,人們才會選擇結婚。
」
雙方目的明確,在滿足需求的基礎上建立起感情固然好,即使沒有的話,婚姻帶來的生活品質的提升也是實在的。
所以,其實年輕女性在乎的只是「怎樣才能過一種更高效更快樂的生活」,而不僅僅是單純地想反抗傳統婚姻觀。
「如果婚姻能給我帶來更優質的生活,那我可以接受;如果不能,請讓我自由。
」
每一代都是新的一代,每一代年輕人都有自己的焦慮,相比男性而言,女性總是承受著更大的壓力。
《2017全球性別差距報告》指出:十年來,全球女性在教育、健康、經濟、參政等方面的地位首次出現倒退,中國排名下滑,是新生人口男女比例失衡最嚴重的國家。
女性花在家務等無償報酬的時間是總勞動時間的44.6%,男性為18.9%。
在女權主義盛行的今天,女孩們終於舉起了不婚的大旗,這是值得鼓勵的。
她們是在昭告世人:我們有平凡的權利,如果我們願意,也有更自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