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大越唱反調,脾氣從哪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章很長,但是建議您收藏,仔細研讀,會對您的成長及育兒有幫助!

你會明白,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總是比你的脾氣還大?

你會明白,為什麼你的孩子越來越不像小時候的乖乖了?

你會明白,為什麼你的孩子會朝著你預想的相反方向跑去?

當孩子耍賴的哀叫持續傳進耳朵,真是很惹人厭!但你最好克制發脾氣的衝動,以免脫口而出:「馬上閉嘴,否則我揍你!」因為如果你真這樣說,這場戰役你就輸了。

當你對孩子發怒,你就提供他們更多的火藥來對抗你;孩子也明白他們真的把你打倒了。

之後,一旦孩子想要伸手壓下啟動你情緒的開關,他就知道耍賴唉叫是操縱你最有效的策略。

你愈顯得氣憤,你就會聽到更多孩子的唉叫聲。

對這種行為最好的回應是「不要理他就好了」,但知易行難。

不過,父母若照著去行,對大多數孩子確實有效。

如果你不回應,孩子就不能操控你的行為。

如果你確定你仍舊冷靜,就用真正好玩的事物分散他的注意力。

有些孩子很固執,若是你用盡耐心和方法還不能讓他停止,你就讓他一個人待在安全的地方,並事先告訴他,一旦他找回正常的聲音,好好說話,你會很高興和他討論他想要的。

你的冷靜是關鍵,因為孩子會知道你堅定地握有控制權,也不會被發脾氣的尖叫所操縱。

保持冷靜需要極大的自律。

不然,就是孩子被你硬逼著壓下怒氣,表面上你勝了,其實敗得更慘——反而讓孩子發展出反權威和被動攻擊型的行為和心態。

所謂被動攻擊型行為,是一種因憤怒而起的非立即性反應。

這種行為故意全盤違背別人的預期,就是說,他所做的與他應該做的事恰好相反。

你希望他學業有成,人生成功,他偏偏輟學早戀、和明顯不合適的對象結婚、離婚、不肯生育……這種行為的主要目的,是想擊敗父母或其他權威角色。

今天許多或是說大多數家庭,並不真的了解如何處理孩子的憤怒。

而憤怒如果處理不當,只會導致災難的發生。

你能給孩子最大的兩個禮物就是:無條件的愛和教導他們用更成熟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憤怒。

研究表明,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是,孩子心中憤怒的最大來源,竟是他們根深蒂固地以為自己沒有人愛。

我相信大多數的父母親都真的愛自己的兒女。

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在於父母有沒有能力把真誠之愛傳送到孩子的心裡?事實顯示,這個訊息並沒傳到。

假如你的孩子注視著鏡中的自己,然後得到的結論是,他們自己覺得做人沒什麼價值,那該怎麼辦呢?他們感覺自己的言語舉動從來都不重要,他們沒有人愛,也沒有動機去創造充滿愛的生活。

一旦這樣的自我觀感在他們心裡生根,問題就會變得很棘手,一旦孩子無法發展自己成為他們內心期待的樣式,不能擁有真正的自我,一旦他們覺得生命只不過像兒童樂園哈哈鏡里所看到的映像:不是嘲笑、被扭曲,就是記恨;那麼,他們的內心就會充滿怒氣。

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我們這世代有這樣深的叛逆。

這一代的孩子不僅需要愛,也需要進一步懂得如何因應憤怒激動的情緒。

容我再重複一次:我們廣泛的反抗權威是起源於憤怒。

憤怒的原由,是因為得不到充分的愛。

我們當然不會故意為孩子製造可怕的挑戰,但是父母自己曾渴望那份無條件的愛,最後卻演變成不讓依賴他們的孩子得到那樣的愛。

有限度或有條件的愛,會讓你自己及孩子的生活變得不輕鬆。

有條件的愛不會奏效,因此你會一直對孩子的行為感到頭痛,而不知道要怎麼指導他們。

帶著條件的愛,意思是要求孩子做出他們做不到的事。

誰能因做得盡善盡美而得到愛呢?

但是無條件的愛卻能讓你和孩子的生活變得很豐富。

你的管教就會滿有力量和自信,你也會帶著恩慈和智慧去因應孩子的需要。

無條件愛所賦予的自由,能培育孩子產生強烈的自我意識,並且釋放他們成為發展成功的小孩和大人。

孩子不但從你的言教,也從你的身教學習;不只學習你所做的,也學習你所克制不做的。

他們因為本身的不完美,而學習到你的忍耐;他們可以學習到,你為了付出時間和注意力所做的犧牲,還有你的受苦——就是在很為難的時候,仍努力與他們保持目光的接觸而不發怒。

他們看得到你用來平靜大風大浪的力量,而他們也會相信,遲早能在自己裡面找到同樣的力量。

許多父母其實是在告訴孩子:「照我們說的去做,而不要看我們所做的。

我們是父母,我們可以依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行。

為人父母者都應了解,這樣的教導是無效的;可是,他們往往看不到擺在眼前的事實。

我們希望教導兒女說出他們心中的話,誠實地自我表白,並活出正直的人生。

當你忍受孩子的怒氣到快發狂時,要記得這場小小的風暴終將過去;當孩子的怒氣耗盡,你也預備好隨後的溝通和教導。

不只你的孩子要經歷成長中憤怒的表達方式,你也一樣要在自我節制的過程中成長。

當然,我們不應該認同有些孩子,根本沒什麼令他們忿忿不平的事,卻說得氣憤填膺。

他們或許是利用這樣的行為操縱父母,這是你一定要辨認和予以糾正的。

但需要應用同樣的規則,不要動怒。

你的怒氣不會傳送正確的訊息,也不會對情況有幫助。

你需要冷靜、心平氣和,但也要堅守原則。

當孩子在父母面前發怒,他們就成了被訓練的對象。

有一件事很重要:必須等到你和孩子都冷靜下來,並且重建你們之間的好感之後,再開始訓練他們。

但也要避免間隔太久;這點也很重要,不然就會失去機會教育的功效。

時機是關鍵點,你們的情緒一旦穩定了,就一起坐下來,然後實行以下三件事——

第一、希望孩子知道你並不是要責罵他,特別是讓那些對權威很敏感的孩子明白;他可能因自己所做的事產生罪惡感。

讓你的孩子明白,你接納他是獨立的個體,也一直想要知道他的感受,就如:快樂、傷心或憤怒。

告訴孩子:當你生氣的時候,我要知道你的感受。

第二、稱讚他做的正確的事。

我告訴戴維:「你真的讓我知道你在生氣,那樣很好。

你沒有把氣出在你弟弟或小狗身上,你沒有摔東西或捶牆壁,而是告訴我,你很生氣。

」你要尋找各種機會給予讚美,尋找各樣值得作為鼓勵的事。

第三、幫孩子再前進。

這需要以請求的方式,而不是用禁止的方式進行。

與其說:「絕不可再對我惡言相向!」不如說:「兒子,從現在開始,我希望你不會對我惡言相向,好嗎?」在你通過夠多這樣的歷練之後,你的孩子逐漸不需你的提醒而會自己思考。

訓練孩子以成熟的方式掌控怒氣,再加上你的好榜樣,將有助於他們在不久的將來能自我訓練。

假設現在你女兒回到家中並生著悶氣,你就可以和她談一談,她正經驗到的受傷、痛苦、失望、憤怒、灰心、憎恨或其它感受。

幫助她口述自己的感覺很重要,如此,她就不會需要用行動來表示。

在你幫她養成口頭表達的習慣之後,下一步就是要從不愉快的訴苦進步到能心平氣和的敘述。

一旦她能用不具傷害力的口述方式解決她的怒氣,你就已然達到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這樣的表達方式,能一生一世加惠於她以及她周遭的人。

這段過程的核心是無條件的愛,就是你希望孩子從你身上得到的。

讓孩子見到你在他們最軟弱、最糟糕的景況中,卻能堅忍度過風暴,以恩慈的心接受難堪的話,並且不放棄對他們的愛與支持。

如此,他們就能看到、聽到,也感受到何謂無條件的愛。

你的兒女會因此很肯定自己確實被關愛,而且從愛中找到內在的力量,在一生的旅途上繼續往前走,最終成為合神心意的人。

在孩子周遭的人事物中,你最有影響力;而在你的影響力當中,怒氣是最具關鍵性的。

怒氣的掌控若不合宜,最容易惹孩子的氣,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自我認同、社交能力、對事物認知的能力、壓力管理的能力,以及影響他們是否能在社會上發揮全部能力。

如果到了青春期的尾聲,這些行為都還未被糾正,那麼這樣的態度就會根深蒂固地成為他們基本性格中的一部分。

之後,又輪到他們的小孩被這樣的態度影響。

父母要正確管理怒氣:

第一步是願意為怒氣負責。

這一步很困難,因為要怪罪其他人比較容易。

我們會說:「我就是沒辦法。

假如我的上司不那樣對我,我就不會那麼氣憤。

如果我的孩子沒有一次比一次離譜,我就不會發火。

我的配偶若沒有對我說那些話,我就不會生氣。

我們告訴孩子說:「我不喜歡用這樣的方式對你大喊,嚇著你。

可是我沒辦法——因為你不聽話。

」我們怪孩子讓我們發怒。

我們用氣憤當藉口,來合理化我們的行為,好像怒氣是個完全無法掌控的變量一樣。

唯有你需要對自己的怒氣負責!怪罪別人就相當於給他們鑰匙直通你內心,因為你賦予他們權力來擾亂你。

別人要為他們自己的行為舉止承擔後果,但只有你要對你自己的反應負責。

當你領悟到:生氣的感覺其實很正常,但也可以選擇不做出任何反應。

你就會感到重擔從雙肩滑落。

怪罪孩子讓你生氣,實在是不可原諒的事,同時也很危險;因為你會把其它不相關的問題扯進來。

你易怒因為你在遷怒孩子:

你今天變得易怒,是因為在外面遇到一些事情,根本不知情的孩子,剛好做了一些讓你討厭的事,於是你就順勢把怒氣出在他身上。

這樣的怒氣不是發在應受的當事人身上,反而使無辜的人受傷。

嘮叨是一種詭秘狡猾的憤怒表現:

它以一種微妙的方式傾倒怒氣在孩子身上。

如果不多加留意,我們的嘮叨會在孩子內心不斷製造一股挫折的暗流,最終逼出孩子反權威的心態。

有時候,我們不給孩子甜點或不讓他到公園玩,以此當作合理的管教手段。

每一位家長都有必要在某個時間點阻止某件事,但如果我們處於不斷制止的模式中,我們要仔細察驗我們本身的情緒。

我們是在氣憤的心情中藉此處罰孩子呢?

還是我們受挫到一個程度,以此當作懲罰來傷害孩子?

很多父母不明白,他們本身的憤怒就像鐳射光集中在孩子身上;他們也不知道,孩子其實非常清楚這一點。

氣憤的父親或母親可能不給孩子關愛和滋養,臉埋在報紙里或電視前面冷冷地說話,或是打著官腔並且不正眼看孩子;這麼做其實很危險。

如此,就等同對孩子說,他沒人愛。

因為這樣好像為孩子上了一堂帶著不祥之兆的課程。

因為他們從父母身上學到不付出關愛、不順從、不合作、不和顏悅色,或其它可能會讓父母受傷的態度。

我們可以參考下面三項做法,慢慢調整其比重,以便形成掌控怒氣的最佳方式:

1、以言語的方式表達怒氣,

2、以心平氣和的方式表達,

3、以引發你生氣的人為直接的目標,不要遷怒別人。

如果可以的話,你要期盼與那人和好,彼此之間能有更多的諒解。

可以找一個朋友、配偶或是輔導人員,與他們分享你的感覺,但不是對他們發泄。

如果你能駐留在一個由五個字組成的避難所里,那麼你就可以控制整個情況。

這五個字是——溫和而堅定。

記住,孩子對你的情緒,不管是憤怒或厭煩,他們其實都很清楚,也很害怕你會把他們當成出氣筒;他們能感受到你正在氣頭上。

但你若還能保持和顏悅色,他們就會松一大口氣,而在心裡充滿感激。

但你也是人,某些時候你沒辦法有最好的表現,可能就快把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了。

在那一刻,你該怎麼辦?我個人採用的是「與自我對話」的方法。

有時候我還會對自己說:「冷靜!」這樣通常都會有效。

我也可能自言自語:「如果你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變成被動攻擊型人格,或者發展成不負責任的成人,你最好節制自己的行為。

我也充分利用所謂的「逃生出口」,我個人是利用洗手間。

萬一「與自我對話」的方法無法讓我冷靜,而我又意識到一場充滿火藥味的衝突即將爆發,那時我會說:「我必須去一趟洗手間,等一下回來。

」那裡剛好適合我去洗凈我的情緒。

在獨自安靜的時刻,我發現一些可供採用來解除當時危機的步驟。

例如,我可以回想過去這個孩子某一次令人發笑的小插曲;這些正向的想法使我冷靜下來,也加強我對那個孩子愉悅的感覺。

甚至在最壞的情況,就是你失控而說出或做了令你後悔的話或事情,都還是有機會從負面的情況中扭轉,產生正向的事物。

你可以從要求孩子的原諒著手。

孩子藉此便學到了謙卑和寬恕,那會是個極超凡的時刻——他們不只學會原諒你,也有能力原諒他們自己。

你接受寬恕的榜樣,對你的子女非常有教導的意味。

我們在生活中看到一些可憐的人,沒有能力寬恕別人或是自己。

「真正的親密關係是從衝突獲得解決而來的」。

我一直都衷心地相信這句話。

在婚姻關係中,當夫妻一起用正確的方式解決一個問題後,他們之間的距離就比先前更近。

在親子關係方面也是如此。

當彼此間發生不愉快的事,讓你對孩子或自己的感覺很不好,請記得:你的確有機會讓親子之間更親密。

希望讀完這篇文章的您,也能反省自己的行為,如果您的親子關係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問題,那麼恭喜您了,繼續保持!

作者/羅斯·坎培爾&羅布·瑟格斯,文章摘自《愛你要脾氣的孩子》

聰明的家長都在關注這個公眾號(zhjz_y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