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靈性逃避」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日專欄:自性即佛

導語:這是最近在微博上看來的真人真事。

在某次身心靈課程的教室里,學員們都在圍觀一位痛哭的女士。

起因是她想去參加一位國際知名財富大師的課程,但沒有錢交學費,於是跪在地上求她的先生去借錢。

先生感覺很丟臉,憤然離去。

於是,她狂打電話給先生說:「我愛你,你要是也愛我,你就給我回來,想辦法借錢上課。

」據了解她的朋友說,這幾年來,她一直在上各類課程追求身心靈成長,而今卻如此狀況,令人唏噓。

這條微博引發了400多位博友的討論。

有人一言以蔽之——靈性逃避。

你在「靈性逃避」嗎!

1靈性逃避

「靈性逃避」(spiritual by- passing),最早是由當代美國心理學者約翰•威爾伍德提出的,指的是以靈性觀念掩飾、逃避的防衛機制。

有這種傾向的人,通常會採用靈性的語言和概念「重新架構」個人面對的問題,以此掩飾壓抑和防衛。

靈性逃避和「靈性的物化」、「合理化」等概念相關。

靈性的物化 (spiritual materialism) 是邱揚•創巴採用的術語,指的是自我以靈性的外衣包裝自己,但自我本身卻一直沒有改變。

合理化 (rationalization) 是較傳統的術語,指自我借著壓抑衝動和感受,以此來保護自己。

在生活中做真正的實踐,那才是最根本的提升

「在印度待了一個月,每天就是簡簡單地修行,感受了這輩子從未有過的神聖之愛。

但回到北京,那感覺不見了,真是不適應。

」40歲左右的雯事業有成,但與前夫糾結了十餘年的情感關係,始終是她的心結。

這些年,她上了很多課程,追隨過不少的上師、師父,甚至短期出過家,前不久剛從印度合一大學修行回來。

她說,通過修行,她看到了自己內在對於不被愛的恐懼,也感受到來自宇宙間無條件的愛,但與前夫的關係該如何解決,始終是她過去的坎兒。

今年春節,她還會去印度一趟,希望能找到答案。

台灣暢銷心靈作家章成,長年從事樸素禪修,即單純對心念進行細密觀照。

他說,參加身心靈課程,或者一些特殊的修煉方式,能讓人體驗生命更多的潛力,經驗不同意識狀態的存在,是很必要的。

但終究還是要回過頭來,在生活中做真正的實踐,那才是最根本的提升。

否則,你原本的信念系統未曾得到改變,是沒辦法把那個高峰體驗持續下來的,消退也就是必然的。

2你在靈性逃避嗎?

我不想表現自己的憤怒,因為我不想傷害別人。

這句話是一位學習團體歷程的學生所說的,他以高度靈性的術語「不害」、「正語」(均為佛教術語) 來解釋自己的逃避憤怒,也為自己逃避團體的密切互動找到藉口。

別人回饋說,他的憤怒其實會以嘲諷、冷漠、疏離的方式表達出來,他對此回饋大感驚訝,並表示願意嘗試用更清楚直接的方式表達憤怒,而不是在潛意識中間接地表達。

我不想挖掘過去,我想放下過去,往事已無法改變,我要活在當下。

接受心理治療的人常有這種反應,把面對童年創傷的恐懼隱藏在受人讚賞的「活在當下」。

經過多年的壓抑,一個人很難看見自己的過往並沒有真的過去,而是以未竟是事或「有缺憾的完形」(incomplete gestalt) 持續到現在。

雖然往事確實無法改變,但我們與過往的「關係」,卻可以在處理這些創傷的過程中,得到巨大的改變。

我只想原諒某某人,繼續往前走。

寬恕在靈性和心理上當然都是健康的,但努力或強迫寬恕,卻沒有真的處理痛苦、傷害、憤怒或哀傷,就好像把護創膠帶貼在感染的傷口上,傷口仍然會化膿潰爛。

處理過傷害和憤怒後,自然會產生原諒。

如果強要原諒,就是以「放下」之名行否認之實。

不論是兒時受虐、最近的爭吵或任何情形,原諒都是處理之後的副產品,這種原諒是真誠的,是來自深層的反應,而不是埋藏真實感受的專製作法。

我專注在靈性的道路後,越來越不執著於自己對別人的期望和需要。

真正的不執著必須跟分裂和否認有所區別。

經歷許多內在工作之後,靈性上確實會逐漸產生不執著,但這個字眼經常被用來掩蓋自己與真實需要之間的分裂,或是否認別人在自身情感生活里的重要性。

治療經常揭露破壞性的原生家庭模式,案主在其中求生存的最佳選擇就是退縮。

靈性的理想是不執著於世界、超越人類關係的需要,這種理想對許多早年受到創傷的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使他們找到理由逃避親密和自己對他人的需要。

我想對人心懷慈悲,獻身於世上的慈悲行動。

關於內在發展的關注和外在的行動,在兩者間的平衡是心理-靈性成長最細膩的面向。

普世大愛和慈悲服務的陰影面就是相互依賴 (codependence),把重心放在別人身上,很容易喪失自我,不再注意自我和自己的需要。

當愛與慈悲服務的價值被用來否定自己的需求時,很容易產生怨恨和耗竭。

3把靈性成長與生活關聯起來

陳壽文:專欄作家,圖書譯者,超個人心理學讀書會發起人。

對某些階段來說,靈性逃避有它的效果。

猛藥不是所有階段都適用的。

有些人在現實生活中本來就擁有很多喜悅,那麼他在靈性成長中能得到更高層次的體驗。

但如果他本身就是想通過靈性成長拯救痛苦的,可能會執迷在那種狂喜中,於是更加批判現實。

1

心探索:你什麼時候開始關注「靈性逃避」這個話題?

陳壽文:2005、2006年,我在做超個人心理學讀書會的時候,就觀察到書友中有這種現象。

有一些人特別善於表達,說的都是靈性詞彙,例如寬恕、慈愛等等,喜歡在群體中處於主導地位,分享他自己的上課、讀書的收穫怎麼大,但又表現出言行不一致,別人稍微看他一眼,可能他就反唇相譏。

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他的親密關係、原生家庭關係也都比較糟糕。

很多人會說「愛」,但那個愛,你會發現,他只能愛遠方的人,愛貓貓狗狗,卻沒有辦法愛身邊的人。

為什麼會逃避?因為覺得困難。

要處理好親密關係這些問題,就要去改變原有的模式,要對自己有所覺察,要一步步慢慢解決。

那個過程是很難的。

他避開跟父母的關係、親子關係、親密關係,轉去尋求身心靈。

許多人學了一些方法後,試圖超越問題。

站在靈性的角度,很上面的地方,看不到底下的問題了,於是當它不存在了。

把問題「看輕」,認為它是幻象,淡漠化處理,把真實的生活看作是不重要、不要緊的,自己還有更偉大的事業要去做,要促進地球覺醒、拯救人類。

2

心探索:所以有時候,靈性成長變成另一種迴避問題的途徑了。

陳壽文:是,逃避式的心理修持通常有三種傾向。

第一種傾向,避開困難的與不愉快的,第二種傾向,抓取與執著,第三種傾向是麻痹自己,逃避面對真實人生的挑戰。

沉迷於身心靈課程里的「課蟲」,其實就是靈性逃避最常見的表現。

如果用傳統的天地人三要素來分析,靈性逃避的人飄在天上,不落「地」,物質生存能力很差,不太會賺錢,作為「人」的人際互動能力也很差。

3

心探索:那你覺得,靈性逃避的深層根源是什麼?

陳壽文:最重要的是把自我活出來。

我們這個文化缺乏生命教育,我們沒有被教導過要按照自己的愛好、能力、天賦去活,而是一直活在他人的期望中,生命能量一直遭到壓抑,會有莫名其妙的不幸福感。

所以,遇到一個法門、上師、靈性組織,就很容易被吸引,更加忘記自己、奉獻自己,陷入上師崇拜、靈性崇拜。

每個人身上其實都有靈性追求的傾向,在找到真正適合的路之前,偶爾走錯路,用了不當的方法,不是壞事情。

對某些階段來說,靈性逃避有它的效果。

猛藥不是所有階段都適用的。

有些人在現實生活中本來就擁有很多喜悅,那麼他在靈性成長中能得到更高層次的體驗。

但如果他本身就是想通過靈性成長拯救痛苦的,可能會執迷在那種狂喜中,於是更加批判現實,「我根本不屬於這裡」,產生離世的心,去過簡單、重複式的生活,因為沒有那麼多衝突。

要在紅塵中活著,帶著覺知,又能擁有喜悅,真的很難。

4

心探索:但我們的出發點是希望用靈性成長讓自己更幸福的。

陳壽文:我更強調心理治療,先去處理好陰影面。

該「處理」的問題,不可能直接「超越」。

先去「整合」次級人格,統一起來,內心就不會有那麼多衝突。

否則,碎片還是碎片,撞來撞去會讓人痛苦。

對自己有了覺知,把看不盡的東西看盡了,停止自動化的反應,它就不再是情緒按鈕了。

這些都要在日常關係的微小互動中去練習。

或許某一次的互動中,你有所覺察,用新模式去應對,曙光就照進來了。

回到原生家庭、親密關係,那才是最好的道場。

5

心探索:如何把靈性成長跟生活關聯起來呢?

陳壽文:從我個人經驗來說,從身體入手的平衡會比較有效。

因為身體確實積累了很多的創傷記憶,把它調養好,能量充足了,再去做事,肯定會跟往日有不一樣的感受。

可以通過太極、瑜伽等方式,回到自己的身體。

多往內觀察,身體能量充足時就快一些,能量不足時不妨慢下來。

改變的過程很漫長,所以要有耐心。

在課程里學到了什麼,就在生活中去練習。

有時參加課程,學到了某些新東西,看到了新境界,發現了過去未曾體察到的,但那只是一瞥,要去活出來的。

也不要批判自己,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不把它太當回事,自然一些,反而好辦。

要知道,有時候你不碰那些痛苦,它還是被束縛起來的,可能上課之後反而讓它爆發出來,當你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時,它反而不可收拾。

要允許這一切的發生。

放下期待,放棄理想途徑,撕下標籤。

END


版權說明: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