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與媳婦同時落水 你先救哪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快報記者 陳斌/文 CFP/圖

上一期婆媳關係我們從女性角度,分析了婆婆與兒媳婦之間產生衝突的深層次根源,由於婆媳關係同時也涉及到婆婆的丈夫(即公公)以及兒媳婦的丈夫(即兒子),所以我們繼續站在男性角度,分析婆媳關係矛盾衝突產生的本源性原因。

1 離開媽媽是不好的?

丈夫(或公公),在婆媳關係中,既可能是引發衝突的重要原因,又是協調關係的關鍵人物。

當丈夫的角色在家庭(夫妻)關係中長期缺位時,妻子會產生相應的缺失感,從而將注意力轉向孩子,如果孩子是兒子的話,就更會產生「緊緊抓住」的心理,這是一種「補償反應」。

事實上,在生活當中,不乏缺位的「丈夫」角色,這源於「前俄狄浦斯期」的「沒有長大的小男孩」的影響。

上一篇中,我們曾經提到過一個概念「俄狄浦斯衝突」,在0到3歲的「前俄狄浦斯期」,男孩子對母親有一種依賴、依戀的狀態,渴望被媽媽照顧,但同時也需要並且會慢慢走向獨立,發展個體化,和媽媽漸漸拉開合適的距離,建立個體邊界,從而既保持和媽媽的良好關係,又能做自己。

但有些情況下,媽媽因內心的某些困擾,比如出於自己對母子關係的依賴、依戀的需要,不願放孩子和自己拉開距離、發展獨立個體,會導致孩子離不開媽媽的照顧,內心固著在「需要媽媽的照顧」上,覺得自己不行、無法獨立,或者產生「離開媽媽是不好的」、有自責及對媽媽的內疚感等,從而變成一個「離不開媽媽、難以長成獨立成人的媽媽的小男孩」角色。

成年後,當他進入到婚姻關係狀態時,他內心依然帶著「需要媽媽照顧」的渴望(或角色),表現在家庭的親密關係上,可能對媽媽的重視程度遠較之對妻子,會更偏向媽媽一方,很多事情都需要媽媽的主意,帶有「希望回歸媽媽懷抱」的願想,所以他潛意識中會「遠離自己的家庭」,「回到父母的家庭」。

而在3歲到6歲的「俄狄浦斯期」,則因為性心理的發展,開始對媽媽產生「性幻想」,想要得到或占有媽媽。

當他長大成人進入婚姻關係時,面對自己的妻子,會產生一種「罪惡感」,覺得妻子就像媽媽,和妻子的親密關係是「不對」的,從而在潛意識當中想逃離和妻子的關係,這是「俄狄浦斯期」的核心衝突「亂倫禁忌」,對媽媽存有幻想。

此外還有一點,是「俄狄浦斯期」時和爸爸的競爭,因為爭不過爸爸,感覺被爸爸打敗的巨大陰影一直壓制著他,使他未能成功蛻變成為一個成熟的男人,承擔起男人應付的社會與家庭責任,依然是在「俄狄浦斯期」的「未長大的小男孩」。

這種情況在他自己的小孩出生後,會更容易被激發出來,孩子再度成為壓制他的「競爭不過的對手」,他感覺妻子「被孩子奪走」,他搶不過自己的孩子,又成為一枚被冷落的家庭成員,內心的膽怯、慌亂導致他想逃離,轉而向外尋找補償……

2 妻子和孩子的「第三者」?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三個主要的「個體化」發展階段,第一個是嬰幼兒即0到3歲時期,第二個是青春期,第三個是當一個人進入到婚姻關係包括生了小孩之後。

這三個階段的「個體化」發展,都是為了讓自己得以成為獨立的個體,成為有個人價值的人。

當尋求個人價值與應該承擔的責任之間發生衝突的時候——比方說,在家庭關係和婚姻關係中,你的興趣愛好、理想和你喜歡做的事情等,與照顧家庭婦孺產生了矛盾衝突,而你的「個體化」發展過程中又遺留了過多的問題,你的逆反心理就會被激發出來,你就想逃離阻礙你實現個體價值的承擔責任的方面,而導致「丈夫」的角色在家庭中缺位的情形出現。

「丈夫」角色的缺位,常會導致妻子內心產生缺憾和空虛感,因而妻子會將注意力轉移到孩子身上,以補償這種缺失並獲得存在感和價值感。

「丈夫」角色的「逃離」,在家庭關係中就成了兒媳婦要直接面對婆婆,婆媳關係間的矛盾衝突就等於放在了「面對面」的層面,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很難希望丈夫能夠主動出面協調婆媳關係的衝突,同理,希望公公能把婆婆「拉回自己家庭」的願景也難以實現,因為婆媳關係中的關鍵人物都沒有辦法承擔起這樣的責任。

兒子與媽媽的關係,是一種天生的最親密的關係,在「前俄期」即0到3歲,其實爸爸的角色參與不多,在這個年齡段之後才開始逐步與孩子建立起密切聯繫,在孩子經歷「個體化」發展階段時,有爸爸的支持和力量,可以幫助小孩子從與媽媽的母嬰關係中獨立出來,發展成為獨立的個體,並成功建立與媽媽之間的邊界和距離。

反之,小孩子無法脫離、不能獨立和真正長大,一直沉浸在與媽媽的依賴關係中,這種緊密的關係,令爸爸感覺自己像是妻子和孩子之間的「第三者」,那麼當這個小孩子自己也進入到家庭和婚姻關係當中去之後,兒媳婦的角色就類同「第三者」,這也是促發婆媳關係衝突的根源之一。

3 「抱持整個家庭」的爸爸

沒有長大的小男孩,用一句話形容叫做「長大未成年」,長大未成年還有一個表現即「二元論」世界觀,即認為事物只有兩面——非黑即白,要麼好、要麼不好;要麼有,要麼沒有,屬於「嬰兒化心智」的心理狀態。

舉個例子,大家最熟悉的一個問題——媽媽與媳婦同時落水,你先救哪個?

不用回答,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有問題的,設問者表達的是一種刻板的預設,即:人為設置了一個「二元對立」的關係誤區,要求你「只能二選一」。

但是在生活中,怎麼可能「非黑即白」?在黑與白之間,還有著更多深淺不同的灰色地帶,也有更多的可能性和選擇。

要打破「二元對立」的誤區,就應該抱有多元、開放的心態,孝順和婚姻關係其實可以不衝突,孝順媽媽和疼愛媳婦,可以兩全。

切記,丈夫的角色在家庭當中是「抱持整個家庭」的作用,一個家庭當中,媽媽抱持著孩子,爸爸抱持著家庭,而且爸爸也在建立和守護家庭的邊界。

婆媳關係與家中男性的作用更加息息相關、至關重要,涉及到的是公公、婆婆、兒子、兒媳婦四方,在這四方關係當中,首先要清晰的是邊界,包括兒子和媽媽(即婆婆)的邊界、家庭邊界、婚姻關係的邊界及婚姻和孝順的關係,需要理順孝順與婚姻(夫妻)關係的衝突,孝順並不等於兒子支持自己的媽媽(即婆婆)進入自己的家庭生活邊界,且孝順與婚姻關係之間不應該是對立衝突的存在,應該以健康、雙贏的姿態去表達,要明晰家庭成員的開心不是建立在犧牲家庭邊界和夫妻關係的基礎上的。

兒媳婦這邊,要提升自我價值感,明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多學習和培養個人興趣,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更多了解和理解自己,同時也要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通俗點說就是交幾個能夠交心的益友。

兒子和兒媳婦要修通自己與父母關係中的困擾,才能確定自己在關係中的定位和角色,並且要時時覺察、清晰邊界。

本期專家

劉寧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挪精神分析成員,昭陽心晴專屬顧問,擅長心理諮詢領域焦慮、抑鬱、強迫、恐懼等情緒問題及人際關係、婚戀、親子關係等。

★如果你有任何關於親子、情感方面的困惑想聽聽專家的分析建議,歡迎發送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