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幫爸媽維繫婚姻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 / 青音約主創團隊
責任編輯/張寧寧·主編 / 張寧寧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青音姐開抖音啦,
一個暱稱是青音約,ID是:qingyinyue ,
一個暱稱是青音青讀,ID是:1083137337
我先去關注啦!
看到在微博上,有一個博主發問說,是什麼讓你到現在還是單身?評論中一個女孩說:
「我從小看父母吵架、家暴,甚至我媽被打住院。
家裡永遠都是冷冰冰的,所以我從來不戀家。
很多人說單親家庭對孩子不好,所以媽媽一直不肯離婚,我雖然不是單親,依然從小缺乏安全感。
現在就是人們口中說的大齡剩女,但對婚姻沒有任何期盼,恐婚。
我現在很努力,自己已買房,明年買車。
我覺得這些資本比男人靠得住。
我不是物質女,從不靠別人,但我相信物質能帶來安全感。
」
看到這個評論,有點驚訝也有點難過,她的媽媽一定想不到,自己用挨打忍下來的婚姻,別說讓女兒健康成長了,還會對女兒造成如此大的「原生家庭後遺症吧」。
按照這些父母的傳統看法來講,很多人會覺得,單親家庭長大的小孩,一定會有很多問題:
比如在學校被老師同學看不起,性格會孤僻有問題;比如沒有父親母親在身邊,生活缺少一方的照料會過的比較悽慘。
你會發現,在這些父母心裡,對於離婚有很多的偏見:
- 「離婚」被他們預設成為一種絕對的創傷型體驗。
不僅是對孩子不好,其實他們很多人也在內心覺得,離婚對於自己未必是件好事。
- 過分注重家庭形式上的完整。
不論是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他們都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圓滿的家庭,不愛了又怎麼樣,一方出軌了又怎麼樣,被家暴了又怎麼樣,為了孩子,統統可以忍下去。
- 覺得我忍著,就是對孩子的一種負責任。
這些父母,在為孩子做這一切的時候,還會經常為自己的犧牲感到驕傲,甚至用此來要求孩子感謝自己:
你看,我都是為了你。
你長大可要對媽媽好。
但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
有多少父母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不離婚,其實只是為了掩飾自己對分離的恐懼,以及對離婚後的生活的茫然無措,表面上的「為了孩子」,其實內心的潛意識是為了自己,孩子只是Ta懦弱自私的擋箭牌。
並且,很多父母在選擇隱忍的時候,忽視了一點,就是你即使隱瞞的再好,孩子也是能感覺到的,父母之間的溝通狀態,說話的腔調,一方對一方還有多少愛意,是否忠誠,其實孩子都可以感受得到。
長期以往,在這種貌合神離的家庭關係中,她會感覺到厭倦,失望,甚至對親密關係產生牴觸,也就是說,每個人長大後都渴望建立的親密關係,在她看來,是不好的,而這種不好,正是因為父母給她們樹立了不好的示範。
我們每個人的感情模式,其實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比如有的人說將來要找和父親母親類似的一半,而有的人則堅決不要,就是這個道理。
在此之上,就會出現我們文章開頭的那種狀況,很多人在成年之後,會發現,自己在不斷的重複原生家庭中的情感模式,無法建立起良好的親密關係,比如:
第一、由於小時候缺乏關愛和安全感,在另一半身上拚命索取。
第二、把對母親或者對父親的怨恨潛意識裡投射到現在的伴侶身上,不信任對方,或者說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要鬧。
第三、因為受夠了自己母親或者父親在婚姻中的長期隱忍,等到他們成人後,會在自己的婚姻中出現叛逆式的修正,比如對婚姻的容錯率降低,很容易就有離婚的念頭等。
而等到這些問題出現的時候,大多數人,其實對他們的父母,也是怨恨的:「你當初為什麼不離婚,你為什麼那麼懦弱?你離婚了我們也可以過的很開心啊!」
你以為是付出,是負責任,其實孩子未必感激,也未必買帳。
父母在糟糕的婚姻關係中不斷隱忍,除了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婚姻觀和人生觀,除了會破壞自己和孩子之間原有的親密關係之外,還會給她們的性格帶來問題。
第一,在家裡,他們會害怕惹到爸爸或者媽媽,長期壓抑自己,小心翼翼,長大後容易自卑。
第二,父親或者母親的過度隱忍,會給孩子帶來深切的負罪感。
他們會覺得,因為自己,父親或者母親,或者父母兩個人都在過著委屈求全的生活,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如果他們不能正確的歸因,就會因此怨恨自己,產生自罪心理。
自罪心理會給他們帶來很多的問題,比如產生自我厭惡,不自信,或者是對為他做出犧牲的一方產生過度的依戀,導致戀父或者戀母的情結,即使成人後,人格也不獨立。
曾經問過一個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朋友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她的回答,幾乎包含了上述所有的問題:
「上一代人的婚姻觀念大多是保守的,寧可不幸福也會死撐著不離婚。
最終卻導致了兒女的壓抑,也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婚姻觀和人生觀。
我就是父母感情不和而導致的壓抑,更可笑的是我的另一半家庭也是相同的狀況!真的是欲哭無淚雖說到不了說離婚的地步,但其實這樣的家庭成長的孩子大多內心脆弱無法承受壓力,說到底是缺少關注渴望被認同!在婚姻的路上最注重理解和陪伴!如果伴侶也是相同的家庭環境很難做到陪伴和溝通!」
(如何重塑親密關係,如何在親密關係中找到有效的溝通方式:點擊藍色字體了解詳情:重磅福利!「Better更好學院」新課上線啦!)
父母以為自己的隱忍會換來理解和感激,其實有時候,也會換來孩子的不理解和被傷害,而這種傷害,有可能是一輩子的傷痕。
離婚,不一定意味著孩子就受傷
離婚,對於大人和孩子,真的只是一種絕對的創傷,沒有什麼好處嗎?
不是。
婚姻中肯定有好的一面,離婚會給這些溫情的一面來帶障礙,比如一家人集體在一起的時間減少等,但是我們不要忘了,離婚是因為婚姻出了問題,離婚也標誌著這種不幸的結束。
之前認識一個姐姐,老公是做技術類研究的,婚後倆人一直異地,丈夫在美國,她在國內,孩子五歲的時候,丈夫突然回國,要求離婚,並且爭奪孩子的撫養權,爭執之下,開始家暴,她五歲的孩子看到爸爸打媽媽之後,第一時間跑到鄰居家要求幫忙報警,等到警察來了,孩子對自己父親說,你還是去跟警察解釋吧。
五歲的孩子還會反過來安慰自己的媽媽,離婚了就好了。
一個朋友說,她爸媽決定離婚的時候,她特別開心,第一反應是趕緊幫著爸爸打包搬家,恨不得買煙花慶祝的那種。
一個讀者說,她決定離婚,是因為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家的時候越來越不快樂,每天都很緊張爸媽之間的交流,性格變得沉悶敏感,後來她終於下定決心離婚,孩子也性情大變,變得開朗起來,用他孩子的話說,就是一離婚,三個人都不難受了,是好事。
其實,孩子並沒有父母想像的那麼脆弱,即使他們小時候不理解,長大了也會理解,並且當他們已經在父母的婚姻關係中感到痛苦的時候,父母的及時分開,對於她們,反倒是一種解脫,也是避免我們上面所說的那些傷害的唯一途徑。
離婚對孩子的傷害,並不全部在於離婚,離婚這件事給孩子的影響有好有壞,壞的方面也可以盡力去避免,但是一旦你開始糾結,糾結十年八年,這種家庭氛圍,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所以,比害怕離婚更重要的,是學會離婚
當你害怕離婚會給孩子造成壞的影響時,其實是陷入了一個不會離婚的誤區。
有孩子的婚姻應該如何正確的結束,如何把對孩子的傷害最小化,「青音約」給您如下的建議:
第一,告訴孩子,即使爸爸媽媽不在一起了,也依然是他的爸爸媽媽,依然愛他。
離婚只是夫妻關係的破裂,並不代表著親子關係的破裂。
就像王菲離婚後曾經在接受陶晶瑩提問說要不要給竇靖童找個爸爸時說的:
她(竇靖童)有自己的爸爸,我找的是自己的伴侶。
即使父母婚姻破裂,和孩子的血濃於水的親子關係,依然存在,這個是無可否認的事實,離婚後如何給孩子像之前一樣的愛和關心,如何降低孩子的不安全感,喪失感,和分離焦慮,才是即將要離婚的父母,應該考慮的事。
第二,不要把仇恨感傳遞給給孩子。
很多人離婚,是因為有一方在婚姻中出現了過錯,這樣的話,要說沒有怨恨,也不太可能,但是不管如何,一定要把這件事控制在你和伴侶之間,不要把怨恨的情緒帶給孩子,唆使孩子去怨恨他的父親或者母親。
這個的原因我們在前面也提到一點,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父親或者母親,是他生命中接觸到的第一個異性原型,如果這個形象坍塌了,會影響到他們建立起自己的新家庭和屬於自己的親密關係。
第三,盡力把自己的生活過好,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
現代人的婚姻越來越短,婚姻已經逐漸成為一個階段性的產物,這樣來看,其實婚姻只是我們常見的生活方式的一種,不管是在婚姻中還是在婚姻外,都能把自己過好,才是真正的幸福。
並且,當你勇敢擺脫掉不幸福的婚姻,重新站起來,生活的改善和自己的進步都是靠自己來的時候,你的生活和內心都更加穩定,不用依靠別人的臉色,這對於孩子來講,才是更好的家庭環境。
最後,我們都擔心離婚會給孩子造成傷害,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怎麼可能完全避免傷害呢?
張愛玲曾經寫過自己,說我就是離婚家庭里長大的小孩,小時候也沒有覺的比別人不快樂,即使父母為了孩子不離婚,將來也有別的事情讓孩子不快樂。
所以說,比離婚更重要的,是父母學會正確的離婚,是讓孩子正確的看待爸媽的離婚,帶孩子一起認識不完美。
現在大家對離婚的接受度越來越高,離婚不再污名化,帶著孩子離婚,並不是一件羞恥的事,你離婚,不代表你自私,也不代表你不愛孩子,相反,你對自己的感情負責,對親密關係的質量有要求,才會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愛的榜樣」。
而要永遠對愛和親密關係保持樂觀和信心,這恐怕才是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最好的道理。
互動話題
你認為如何才能彌補父母離婚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說說你的建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