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發脾氣的家長,別再用「軟暴力」解決孩子成長問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量的兒童心理問題就源於父母不恰當的語言表達而生的誤解與矛盾。

在持續的「軟暴力」環境中,這些心理問題有可能被延續、固化甚至激化。

很多被父母忽略的「小問題」就是造成各種家庭關係惡化的源頭,從現在開始,你非常有必要在親子關係上做更深度的研究、學習了。

溝通模式

意識到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暴力溝通,是做出改變的第一步。

父母與孩子溝通時的暴力模式,有些較為明顯,有些則很隱晦:

1操控

有時父母會說:「你這麼不聽話,爸媽的心都傷透了。

」 這時父母是把自己置於劣勢的。

讓孩子覺得:是我的行為導致了父母難過,我應該對所有事情負責。

2進行比較

「人家孩子」這種可怕的生物,可能在每個人的童年中都出現過:「你看看那誰家孩子,你怎麼就不行!」

暴力溝通不只是打罵,還有可能是讓孩子一直身處於比較之下的自卑中。

3強制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便是強者。

家長們會有一種使命感/責任感:我是你爸/媽,我的職責就是管教你。

父母常常希望樹立一個威嚴的形象,有些家長甚至以「孩子很怕我,我一瞪眼他就不敢說話了」為榮。

4身體暴力

家長會解釋:「我也不想打你的,但你做的太過分了!」 解釋自己是因為在情急之下,沒忍住,才打孩子兩下。

這一切都是暴力的原因,但不能成為理由。

5冷暴力

兒童情感忽視(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即是通常所說的冷暴力,指父母沒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

這些或有意或無意的忽視都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並不在乎自己,自己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這些暴力溝通模式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嚴重身心傷害,比如:

退縮、自卑、不願與人交流;

自我批判、抑鬱焦慮情緒增多;

無法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個性和自我被扼殺;

影響學業表現、與同學之間的關係;

成為暴力溝通模式的傳遞者。

父母們也許常說:「打在你身上,痛在我心裡」、「媽媽每次訓完你之後都很後悔的」。

但是沒有反思的愧疚往往會重蹈覆轍

遇到情緒積攢到臨界點時,還是會習慣性地使用暴力溝通。

面對命令的語氣、嚴厲的訓斥、甚至體罰, 即便孩子在當下會因恐懼而顯得乖巧,接受批評,但通常也不是心甘情願的。

這不能讓孩子真正的成長、認同並愛父母,反而會招來敵意和更多的暴力。

除了發火,你還能做什麼

在情緒激動的時刻,沒有什麼比一個人的聆聽和理解更讓人覺得安慰的了,對成年人是這樣,對孩子更要如此。

以下四個步驟,可以嘗試:觀察、感受、需要、要求 。

客觀觀察

觀察意味著單純地闡述觀察到的孩子行為,不摻雜任何評判、觀點、指責。

想要做到客觀的觀察是很難的。

嘗試用觀察取代評論,會減少很多對孩子的隱性傷害。

感受

生活中可以多嘗試用「我感到…因為…」的表達方式與孩子溝通,家長只有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才能真的找到自己對孩子生氣的根源。

需要

當孩子回家太晚,父母生氣地訓斥:「誰讓你跑出去玩兒的!以後放學必須馬上回家!」 孩子通常會辯解或者反擊。

但其實父母的需要是「孩子的安全」,然而這種需要並未被直接說出來,因此孩子感到的只是最外層的憤怒,而不是內含的擔心。

要求

最後一步是提出具體的請求,但不是命令。

對孩子提出要求時,我們通常不說希望他們做什麼,而說不希望他們做什麼,並且非常模糊、抽象。

正確的方法是提出正面的、明確的請求,並且請求越具體,就越容易實現。

以上四點不僅是非暴力溝通的重要原則,也是四個非常具體的、有實際操作性的步驟。

不論你是家長還是孩子,想要改善家庭關係,不妨從審視問題的角度開始,真正的愛,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然後再給他人傳遞積極的能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