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愛情本質的科學把握,必然要肯定愛情的發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兩種愛情觀。
一種是「唯精神論」。
古希臘學者「柏拉圖式」的愛情說認為,愛情是純粹的精神世界,愛情與性慾毫不相干,只是男女在精神上的依戀,愛者的情感完全包含在對所愛的人的關懷之中。
這種觀點認為愛情的目的是沒有肉體接觸的靈魂的融洽,堅決否認精神同肉體、意識同物質的聯繫,把愛情推向一種神聖但無法在現實社會中加以實現的境地。
另一種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學者提出的「唯性慾論」。
這種觀點把愛情看做是性慾的本能。
他們認為人類愛情產生的唯一根源是性慾,愛情的目的是為了性慾的滿足。
這種愛情觀儘管更接近於現實,但是,它卻把美好的人類愛情完全與動物的生理本能等同起來。
就這兩種觀念而言,無論是強調精神的「唯精神論」,還是強調性慾的「唯性慾論」,都僅僅反映了愛情的一個側面。
在人類社會從諸多矛盾走向逐步統一的進程中,隨著辯證唯物主義的產生與發展,人們開始用一種科學的態度來揭示愛情。
對愛情本質的科學把握,必然要肯定愛情的發展,這一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去展開說明。
首先,從愛情產生的自然基礎來看,愛情根源於人類的自然需求,愛情的發展有賴於人類自身的發展。
隨著社會化的進程,人本能的作用越來越弱化,愛情的發達程度越來越高。
其次,從愛情產生的社會現實條件來看,愛情是人類文明的產物。
人類文明的發展,一方面通過社會化的途徑,將文明融入人格體系,積澱為社會心理,轉化為人的自覺意識,從而推動著愛情的發展。
另一方面,人類文明的發展推動著社會的發展,而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步,都對愛情的發展產生一定的推動力。
因此,愛情具有兩種屬性,即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
自然屬性主要滿足人的生理需要,即性愛;社會屬性指滿足人的精神需要和責任(家庭責任),即情愛。
愛情是性愛與情愛兩者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精神生活。
愛情不僅要求男女雙方在思想、情感、性格等方面共鳴和諧,而且要求雙方共同承擔應負的社會責任和義務。
性愛、理想和責任構成了愛情的有機統一體。
真正的愛情是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著人的自然和社會的雙重需要,並通過生活而變得更加有意義。
只有懂得愛情的本質,才可能獲得真正的愛情,相愛才能成為永恆。
男人為性而愛,女人為愛而性
毋庸置疑,男性同女性相比對慾望的需求更加強烈。科學證明,性慾的產生和作用時由雄性激素這種特殊的荷爾蒙控制的,這種固醇類的激素越多人的性慾也就越強,而男性的雄性激素又遠遠超過女性,所以男性對性的需...
肉慾時代的愛情,該如何應對
愛情根源於人類自然需求,又是社會文明的產物。可肉慾時代,愛情該如何應對。一、浮躁時代的肉慾愛情美好愛情是人性理性體現,執著追求愛情是人類對美好人性的追求。人類有生理需求,也有心理、情感、精神需求...
「情愛」-什麼是情愛
情愛人類尋求愛情,不單純是為了性慾的滿足,而是要建立一種特殊親密、溫馨的人際關係:這也正是人的愛情和動物的性衝動的本質區別。在動物界,只要是異性,原則上都能導致性關係,人類絕不是對任何人都可以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