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人生走過最長的路,就是你媽設下的「套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天舞笛音:你人生走過最長的路,就是你媽設下的「套路」!

時常我親愛的姑娘們會在我群里講生活中各種各樣讓自己比較糟心的事,比如說——媽媽們。

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再去讚揚母愛的偉大,可是面對現實中那些「黏糊糊」成一坨的母女界限,我贊不出來,更笑不出來。

以一些留言為例,來感受一下:(為保護隱私,特此將姓名隱去,與原話、原故事都有所改動,大意不變)

  1. 「生了孩子以後,我在哺乳期被我媽氣的奶堵了好幾回!疼的眼淚汪汪……」

  2. 「我媽一直對我畢業後去外地的事情耿耿於懷,問題是……她把我逼得沒有活路了好不好?」

  3. 「我為什麼現在嫁給了XX呢?日子就先這麼過吧……在我27歲和上一個男朋友分手的時候,我總感覺,如果我不找個男人嫁了,我媽會覺得丟人,她會吃了我的!直到把我折磨死了。

    所以我急急忙忙很倉促就把自己嫁掉了。

    後來婚姻中有一些問題,感覺不幸福,想要離婚。

    我媽說:『哼!人是你選的對不對?!』……」

  4. 「我媽(養母)經常對我非常暴力,哪怕我懷孩子的時候都會因為氣兒不順動手打我。

    從小隻給我吃剩飯,卻在其他親戚面前嘲笑我是個『泔水桶』。

    我氣不過和她理論,她開始對其他親戚哭訴我不孝順,頂嘴光氣她。

    還抹著眼淚說:『唉,自己養的娃嘛,在我心裡其實和親的一樣,她發脾氣不講理,我能跟她計較啥?!』……臥槽。

    導致二姑三姨四舅舅他們對我更有意見了。

  5. 「我媽聽到隔壁老王家的孩子結婚彩禮錢多,回來在廚房正剁餃子餡兒,不知怎麼的就氣兒不順。

    扔了刀具就開始破口大罵我浪費糧食是個賠錢貨……我沒有惹她好麼?!」

  6. 「從小我媽對我吃穿用度都是以『最低成本』來對待的。

    吃的最湊合、也不會給我用什麼好的東西,還經常給我說家裡窮,讓我感到我的出生對這個家庭來說是一種負擔,我很內疚。

    但後來妹妹來了,我媽給她做各種吃喝、帶她去跳舞、看電影、出去玩。

    她跟妹妹說:『女孩子就是要用漂亮的東西』。

    難道我就不是親生女兒嘛?我覺得媽媽是有對人好的能力的,只是沒有能力對我如此……」

  7. 「我媽動不動就以不給我帶孩子來威脅我……好像自從我有孩子之後,她就拿捏住了我的一個軟肋似的。

    她需要我們去關心她,但是從來不說,只陰沉著臉幹活、甩臉給我們看。

    爆發一場戰爭,說自己帶孩子不容易……這樣尋找存在感——明明我們在一起時,孩子也是我負責的比較多好麼?」

  8. 「我不知道你們的媽媽都怎麼樣,我媽是個隨時隨地都發脾氣的人。

    因為她不知道怎樣表達心意,只有賣命幹家務。

    但是誰干多了家務都會暴躁,所以搞的家裡氣氛都很緊張,我爸就會以打牌為由早早離開現場,我媽非常苦悶無從發泄。

    我媽就會搞冷戰。

    以前我特別緊張,現在麻木了,愛冷戰冷戰,你隨便。

  9. 「有一年我媽因為心情不好,無端找我事兒,那時候我從小到大擠壓的委屈憤怒都歇斯底里地爆發了,我哭著用頭撞牆,撕扯自己頭髮,抽自己耳光哭著要去死。

    我媽忽然笑了……後來我瘋了,給當初的男朋友打電話,男朋友下班趕快跑到我們家來看情況。

    只見我媽在得知男朋友要來,一個幾乎不開火做飯,要麼就吃開水泡饃拌鹹菜的人,在廚房就開始叮呤咣啷忙活炒菜,各種葷素搭配搞了一大桌,還弄了橙汁裡面加蜂蜜。

    等男朋友進門,我媽就擺出一副非常操勞又無奈的慈母相,探口氣抹抹淚兒,給我當初的朋友說:『XX啊!從小就是個不講理的黏漿糊!能把人氣死!唉……快來吃飯吧!』當時的男朋友為了息事寧人,只好幫腔:『對!對!XX就是特別不講理!』,他還跟我說:『你這麼大的人了!懂點兒事好不好?!』……我當時絕望地躺在床上,簡直無處訴說,生不如死。

  10. 「我媽任勞任怨為一些無關緊要的人付出一輩子,就為了想讓不曾重視她的父母多高看她一眼。

    可惜這個想法太天真了。

    她作死地去幫我們家其他親戚看小孩,看起來對那些孩子任勞任怨、掏心掏肺的。

    實際上她身上散發著對生活不如意、卑微又抱怨的氣場,沒有人真的喜歡她。

    她總覺得自己是知識分子家庭出身(也就他們自己認為自己是知識分子書香門第,我聽完都快吐了!)所以看起來是金錢如糞土的樣子,總是羞於提錢。

    但是養孩子是需要錢的,這誰都知道。

    明明是她付出了勞動,又羞於談錢。

    總是等著親戚主動提出給錢,她嘴上什麼也不說,也不開個心理價位給人家。

    人家親戚什麼都不知道,她就怨天怨地怨生活不如意,把自己置身於一個「受害者」的位置上,說自己給親戚的孩子拚命符出,卻遭到了利用。

    對我和我爸,她又是個施害者,她罵我和我爸不爭氣,對我動輒打罵。

    有一次親戚即將來我家看小孩。

    我媽忽然想出了一個主意,她說:『等會兒他們來的時候,我就當著他們的面罵你,打你,你看怎麼樣?實際上我是想給他們弄個難堪。

    』那時候腦子不好的我……竟然同意了!過了一會兒,我又反悔了,我媽氣的跳腳大罵我不懂事,她最終還是氣不過,以別的理由把我打了一頓。

    你們來感受一下這個神經病畫風……」

    11.「我媽真的把我逼急了,我跟她爆發了一場戰爭。

    我之前內心一直隱隱地覺得,我早都得和她爆發這一戰。

    但每次吵完架,我看她在幫我帶孩子,我心裡又拚命的內疚,想要對她好。

    可是一旦對她好了沒多久,我們又得爆發一場戰爭……」

    12.「跟我媽在一起的時候,我媽天天鬧我,鬧到我和我老公已經受不了了!最後還是我明智,帶著孩子離開了她。

    結果她自己主動上門來了!!!我到現在還記得她站在我家門口陰陽怪氣笑起來的樣子,讓我毛骨悚然!她一進門就給我女兒說:『來,寶貝,姥姥今天來給你做好吃的……』,嚇得我趁我媽不注意,拿著車鑰匙,拉起我女兒,就鑽進地下車庫直接踩油門趕緊逃,東西都沒怎麼收拾。

    我握著方向盤的手都在發抖,漫無目的地開車,我那時候簡直有種帶著女兒亡命天涯的感覺……」

    13.「我媽的界限也是那種黏糊糊一坨的,她總覺得她是小女孩我們得哄她。

    其實我們自己上班還要帶孩子,累得半死。

    她來了就會幫倒忙,比如給孩子餵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讓孩子拉肚子,或者帶孩子站窗口導致受涼,同時帶孩子也有很多特別落後的理念我們受不了。

    最後我們夫妻沒有辦法,只能客客氣氣將她『請』了回去。

    這下可好,某一天晚上她就站在我門口,眼淚汪汪可憐兮兮地說自己想孩子,要看看孩子,看一眼就走,只看一眼。

    我們只好把孩子抱出來讓她看看。

    沒想到奧斯卡真欠她一個小金人兒啊!她開始抱著孩子坐地上哇哇大哭,不肯撒手。

    邊哭邊說:『我命苦啊!我命苦啊!把孩子養大了,成家了,就不讓我看孫子啊!竟然嫌棄我啊!寶寶你想奶奶了嗎?!寶寶,你媽嫌奶奶是農村人,不讓奶奶來啊……』哭聲驚動整個樓居民,我們夫妻一臉懵逼地被人圍觀和指點。

基本上摘錄一部分就可以了,這是我摘出來比較典型的事情。

豆瓣有一個小組「父母皆禍害」,裡面有更極端的事在此不贅述。

「啊?!不可能!這世上怎麼可能有這樣的父母呢?!天哪!」——真有那種雙眸明亮天真臉的人在我面前發出過這樣的感嘆。

那我只能說,你很幸運,沒有出生在這種家庭。

(不過我也不是在誇你)

有一些父母,一輩子碌碌無為,工作毫無成就,沒有財富累積,甚至連社會職場關係都搞不定,讓自己氣不順。

他們對待孩子,偏仗著自己是「長輩」、「生育者」、「養育者」——可以把一些自己對外界的艱辛、不如意、卑微感、內心的憤怒悲苦……都美化包裝一番,美其名譽是「恨鐵不成鋼」、「望子成龍」、「教育孩子成才」,對孩子進行肆意地打罵與傷害。

若有孩子反抗,則被扣上「不懂事」、「不講理」、「不聽話」、「愛頂嘴」等帽子,還要發動周圍其他充滿成人強強聯合進行「道德綁架」:「你爸媽多不容易啊?!多年養育你竟不知感恩?!這也太不像話!太不懂事了!」……

或者是有些父母對外看起來知書達理,笑容可掬,在職場中也是個極壓抑的「老好人」,沒有一點攻擊性,被同事們評價起來,都是「溫和有禮」;

對內嘛——關起門來,呵呵!不好意思!他們把那種忽略式冷暴力、或歇斯底里、情感脅迫、界限入侵等方式,留給自己的伴侶和孩子。

關係的伊始,源於母嬰之間的關係互動。

溫尼科特說過,不存在嬰兒,只存在母嬰關係。

孩子在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會逐漸地把父母對待自己的態度內化於心,形成自己日後對待自己的態度,也教會了別人如何對待自己。

再說的通俗易懂一點,至少父母與另一半之間的相互模式,父母處理事情的思維方式——會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地教導吧。

孩子都是自帶靈性的,他們的「靈性天線」接收父母給予的信息,再加工處理形成自己命運腳本中的一部分,可真心不是靠父母拿書本念口號就可以的。

孩子的吸收程度,不是靠父母說了什麼、希望我們成為什麼;而是看父母做了什麼,影響孩子成為了什麼。

就像我朋友說的:「我上學那會兒,在認識我老公之前——我多作啊!」我也心虛地點點頭,說:「嗯,我學生時期的男朋友也被我『花式作妖』,硬給作沒了。

我本想讓他承接我人生中所有的不如意,來安撫我。

免我驚、免我苦,免我無枝可依、顛沛流離,讓他來負責安頓我的後半生。

現在想想,對別人真是不公平!」 為什麼會這樣呢?

女孩對待所愛的男人的態度,是剝削、是依賴、是付出還是冷漠……都是有樣學樣地看著父母的互動方式而來的。

如果自己有覺知並加以改善的話,當然很好;如果沒有覺知的話,你和伴侶發起脾氣來就知道了,絕對是媽媽附體,不信你試試。

比如剛才我舉的那些事例里的媽媽們,她們都因為時代的變革、原生家庭遺留下來的創傷,在表達愛的方面不夠流動,而是變得有些壓抑而擰巴。

比方說,有的媽媽表達愛的方式真的很扭曲,她不是直接對丈夫說:「我現在很需要愛,很需要關心、讚美或者重視。

我知道你很忙,但我只想要一些關心,希望你能夠理解。

而是通過以喋喋不休地抱怨自己付出的方式來表達(洗衣、買菜、做飯、收納物品、拖地、遛狗……)可是抱怨就是抱怨,這些事情沒有人要求你一定要做,別人沒有義務猜你通過抱怨想要什麼;

有些媽媽在兒女長大後,已經無法控制自己的孩子。

便開始主動要求自己帶孩子的孩子。

從小孫子的衣食住行做起,無論是給孩子吃什麼輔食,今天給孩子穿什麼衣服、什麼時候孩子才可以斷奶……都要有自己「說了算」的一席之地。

有時候全家圍著寶寶轉了,她就開始不高興了,開啟了因「家務煩勞、兒女不孝」的作妖模式,非得爆發一場大的衝突不可。

還有的媽媽,即便和親戚之間打交道,一旦付出了等價勞動交換,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去談自己的勞動報酬。

這本來是一件清爽敞亮、簡單大方的事。

價值交換嘛~但是她偏偏不這麼做,她根本無法覺察自己實際上很需要錢,但又對錢有恥感、對慾望有恥感、對提出合理要求也有恥感。

所以選擇的應對方式是:閉口不言,擰巴心煩,需要別人通過猜想和揣摩來合自己心意,可別人不是肚子裡的蛔蟲,什麼也不知道。

最後這位媽媽又把這種物所表達的憤怒和憋屈遷怒於伴侶和孩子。

家庭里整日雞飛狗跳,毫無幸福感可言。

需要別人來猜自己心思,別人猜不到,自己又大發雷霆還要抱怨外界事物的——實際上就是一個大嬰兒。

無論是在伴侶關係中,還是工作關係中,甚至是親子關係中,大嬰兒隨處可見。

在親子關係中,很多孩子都要去揣摩媽媽的心思。

假如媽媽今天心情好,自己才敢多玩一玩;假如媽媽今天的情緒不夠好,家庭里就被一種低氣壓濃密的烏雲籠罩著。

孩子只會做什麼都謹小慎微,甚至要通過不斷地討好媽媽來獲取安全感,也通過隨時討好來探測媽媽的情緒,避免家庭戰爭的爆發。

有些媽媽自己遇事沒有能力消化情緒,更不會有精力來照顧孩子的感受。

甚至會企圖把自己消化不了的焦慮統統扔在孩子身上,讓弱小的孩子去承擔一切,並且安撫自己,否則就會指責孩子「不懂事兒」。

而當孩子遇事產生了恐懼、驚嚇、悲傷等情緒,孩子都要忍著自己把情緒憋回去。

或者是孩子對媽媽表達了很不好的情緒A,媽媽聽完再雪上加霜地把情緒A加工成了嚴重的A+B,扔給孩子。

除此之外,媽媽又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壞情緒C,此時孩子就要承受三重情緒壞情緒A+B+C,真是可憐。

正常的親子之間,則是媽媽消化自己的壞情緒,當孩子的情緒A來了,媽媽盡力安撫壞情緒A,將A情緒轉化為積極正面的情緒,給予孩子力量。

如果媽媽做不到,也會如實相告孩子。

就像武志紅所講的:「強大的感覺應該圍繞著弱小的感覺轉。

而中國的很多家庭是相反的。

有很多家庭里,親子之間不是那種尊重彼此界限、強大保護弱小、彼此滋養的關係模式。

而是以共生絞殺、權利鬥爭、角色倒錯等方式維繫家庭成員的連結。

上面講的多種事件,其根源都在於家庭成員「黏糊糊」的邊界。

如果我們想成長,想為自己做主,過屬於「幸福」的生活——就必須承認自己處在邊界模糊的關係中,然後學習樹立自己的邊界,並逐漸脫離被父母控制的局面。

所謂「共生」,字面意義就是「共同」和「生長」,這是兩生物體之間生活在一起的交互作用。

胎兒在母親腹中時,是母親身體的一部分,胎兒和母親是完全的共生關係:胎兒所有需要由母體即時供應得以滿足。

隨著「十月懷胎,瓜熟蒂落」,嬰兒從母體分娩出來,從身體上和母親分離。

但在之後的一至三年中,稚嫩的嬰兒如果沒有媽媽的餵養和照顧,幾乎都不能活下來。

嬰兒和母親因哺乳的關係仍然不能完全脫離身體的共生關係。

而在孩子2歲半左右開始,多數孩子開始進入自我意識的第一個敏感期,這時候的孩子喜歡說「不!」、「不要!」、「不好!」,旨在從與媽媽的共生狀態中漸次脫離,走向獨立。

這本是一個常規的成長狀態,但是中國人關於家庭的傳統觀念,導致家庭成員無論長到多大年齡,都要在一起「共生」,很多媽媽仍然不肯放手,自己的情緒也需要孩子負責。

家庭成員都要攪在一起不分彼此。

甚至孩子的衣食住行也必須要由媽媽說了算。

當孩子長大後,逐漸產生要獨立的意識,有些媽媽依然不肯放手,以各種各樣的理由要和孩子們捆綁在一起。

她們要管兒子的生活起居、要掌控兒媳婦、要幫女兒帶孩子、要參與孩子的經濟支配……有共生,必然就會產生衝突。

在充滿窒息的關係中,張力也很大,多數的矛盾都源於一個人想要拚命地入侵或控制,另一個人總想把對方推開,好讓自己有一個喘息的空間——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朋友說:「我總覺得我和我媽早晚要爆發這一戰……」的原因。

兩個挨太近的人必然如此。

朋友接著說:「每次爆發完爭吵,面對我媽,我又充滿內疚——她幫我帶孩子也確實辛苦。

她這輩子苦,我把她帶在我身邊,想著給我媽找個目標,比如幫我看孩子可以享受點天倫之樂之類的事。

起碼孩子能帶來一些歡樂,可我媽一旦幫我看孩子,就跟我可勁兒掐。

她沒有自我,屬於死心塌地對你好,但同時也找你發泄情緒。

所以我痛苦……我知道我媽的好,也知道我媽有什麼問題。

可是放不下, 掐吧,覺得自己有點過;不掐吧,我會被她折磨死……」

這真的就是中國式家庭「共生絞殺」的典型,若問怎麼辦,除了當事人以外的人,都無力解決。

我也只是給朋友喊口號式地說:「樹立邊界,不含敵意的堅決。

即我拒絕你的一些不合理要求,但我需要讓你知道,我對你的拒絕並不含敵意。

我們還是一家人,我只是在反覆堅持我的立場,告訴你——我的界限在哪裡。

希望你能夠尊重。

因為我感覺朋友現在「角色重大」,同時在給兩個人當媽媽,一個她的寶寶,一個是她的媽媽。

她要同時照顧兩個人的情緒,而自己暫時的無欲無求,會積攢出一場憤怒的衝突。

我建議朋友和媽媽適當保持距離,告訴她『我現在是這個2歲小孩的媽媽,我只能為他負責』。

其他成年人,請各自負責。

」這話說起來,確實顯得有點狠心和不近人情人。

因為「不含敵意的堅決」說起來簡單,實際上要承受關係中的強大張力。

家庭成員在開始劃分界限的時候,發起者需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和不輕易動搖的立場,這樣,才不容易被親情、孝道與內疚感所綁架。

我在猜,我這餿主意給人家出了,其結果會怎樣?實際上我已經給很多人都這樣出餿主意了。

要麼是當事人自己慫了,怕把家人氣個三長兩短。

要麼是媽媽們多半會哭鼻子抹淚兒覺得自己受委屈、甚至有的媽媽還要收拾行李打道回府……但是每一次的衝突,帶來的都有可能是關係中的一場新的提升。

朋友在群里說:「我媽在抹淚兒做飯啊!天吶!她這心情做出來的飯我能吃嗎?」 一會兒又內疚的要死,在考慮要不要照顧一下媽媽的感受,道個歉什麼的。

我已然開始腦補媽媽的心理活動:「你看你看,我為了你們娘倆做吃做喝、掃地洗衣!你到頭來還要這樣氣我?!」(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人已經逐漸開始先發制人了)

我繼續說:「不要!畢竟,奧斯卡欠媽媽們一個小金人兒,我們這輩子走的最長的路,就是各自媽媽們的套路!」

我還有一個朋友,最近在家抑鬱到已經開始有自殘傾向。

她媽媽托女婿帶話:「只要她的抑鬱好起來,她怎麼恨我、罵我都可以……嗚嗚嗚……」帶話人說:「真的好心酸啊!」

朋友斬釘截鐵地說:「辛酸個頭!她一輩子都在玩兒受害者和施害者的遊戲。

早年我弱小,她是關係里的施害者,對我非打即罵,語言攻擊。

現如今我身處抑鬱狀態,她又擺出了弱者的姿態,在她眼裡人與人是無法平等的,弱者要向強者討好,強者可對弱者欺凌。

她潛意識裡的這些東西,我陪她玩兒不下去!」

真是個抑鬱後,在學習心理學,打算讓自己重新站起來的鐵骨錚錚女漢子!早早就看穿了自己過去的客體關係種的「套路。

畢竟,早看清真相,早學習解脫。

良性的關係,健康的界限。

就是你想挖個坑兒跟我玩,而我偏偏不跳這個坑,我知道裡面埋得是個什麼雷。

我不接茬,把目光拉向了詩和遠方,條條大路通羅馬,我何必要以往坑裡掉的方式來愛你?我走哪兒都行,沒準兒還能看到更好的風景。

天舞笛音央金

探 索 女 性 生 活 美 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