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個被媽媽嫉妒的孩子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廣州和真心理首席諮詢師 周曉青


雖然平時的諮詢是以兒童和青少年為主,可是我依然會有很多機會和家長接觸。

當我聽的故事越多,心裡的困惑也就越大。

似乎有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很多媽媽會在潛意識裡避免自己過上好日子——這實在是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事實。

與此同時,這類媽媽和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女兒的關係往往並不好。

她們會經常地指責孩子,不僅是學業上的,更多是對於對方不懂得感恩的失望。

而當我接觸孩子的時候,她們身上的憤懣和委屈也非常明顯,讓人感到這幾乎是不可調和的一對關係。

是什麼讓母女在情感上對峙?

「因為她永遠都認為我不好!」

「無論我做什麼都是不好的,永遠都達不到她的要求!」

「媽媽總會說我不及她當年優秀,我什麼都比不上她!」

孩子們說。

一個自我體驗如此糟糕的孩子,他們的媽媽呢?竟呈現出一種莫名的一致:媽媽感到自己的生活也不幸福!

這裡隱含著一些奇怪的邏輯:

我不幸福——你也不能有幸福的理由;

你幸福了,那我的不幸該由誰來承擔?

你不幸了,才能體會到我的不幸。

一個人若無法過上愉快的生活,也無法容忍別人過上美好的生活,內在的情緒可能是什麼?那是嫉妒。

區分一下「嫉羨」與「嫉妒

嫉羨(envy)是和另一個人之間的關係,如果我得不到,我就要損毀它;

嫉妒(jealousy)卻涉及到跟一種或至少兩個人的關係,它主要是指主體感到自己應得的愛被他的對手從他那裡奪走了,或是處在被奪走的危險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嫉妒觀念,是一個男人或女人感到被別的什麼人剝奪了所愛之人。

在文學作品中,嫉妒者往往被描繪成惡毒的後母。

她們意識到自己永遠無法完全擁有所愛之人——她的丈夫。

那個男人有一段歷史是屬於前妻的,而他的現在,甚至未來都將分出一部分歸屬於他的孩子。

這樣的嫉妒易於被人理解,但由於它會引發恨意,所以讀者們總會對後母憤憤不平,對受虐待的孩子心懷憐惜。

然而,一個媽媽竟然也會對親生子女產生嫉妒!這怎麼可能?

不是不可能,而是我們不願相信那是事實!


有的媽媽會覺得孩子比自己得到了更多的關注。

她們敏感於家人在產前產後態度的差別,會將自己視為是一個生孩子的機器,家人給予的並不是真正的愛。

哄孩子入睡的媽媽看著懷裡哭鬧不已的寶寶,心裡充滿了煩躁。

「我已經將一天的時間都奉獻給你了,你怎麼還不睡?你是要把我擠干榨盡嗎?」媽媽心想。

「你還有我照顧,可誰來照顧我呢?誰能在這個時候接替我呢?」媽媽難過地衝著一個襁褓中的嬰兒抱怨。

有的媽媽難以面對女兒的青春活力,她們嫉妒伴侶和女兒之間親密的樣子,那會產生落寞和哀傷的感覺。

更嚴重的是,未來它會發展到媽媽對於女兒婚姻的嫉妒,並不自覺的要去破壞。

類似的感受看似指向孩子,實則是針對那個缺席的父親。

此處的」父親「是作為一個象徵,作為好客體的象徵。

這份嫉妒是存在於一個三角關係中的心理活動。

假如,媽媽認定是孩子盤剝了自己,那麼它所導致的心理問題會更嚴重,她和女兒的關係就會呈現出一種相互「絞殺」的現象——那份源自嫉羨的情緒是非常原始的,其攻擊的力量也非常的強大。

這些看似荒誕的想法真實的存在媽媽們的腦海里,一度被否認,卻又總會溜出來擾動情緒,她們變得陰晴不定。

孩子呢?則會困惑於自己的媽媽到底是愛還是恨自己呢?結果是,被媽媽所嫉妒的孩子是難以形成對自身穩定的、好的感覺。

這樣的人很容易受到影響,因為她們無法信任自己的判斷。

嫉妒的媽媽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常用的方式是:貶損和否認!

貶損的手段有很多,像《灰姑娘》中的後母成天讓辛迪瑞拉去做粗重的工作,弄得渾身灰頭土臉。

Cendrillon僅是一個外號,是兩個姐姐對灰姑娘的蔑稱。

這個外號來自於一直象徵著羞辱與苦修的灰(cendre)一詞,在《聖經》、《奧德賽》中曾被使用過。

否認則更加常見,我們很容易聽到一個媽媽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我小時候比你強多了,你像我三分之一就好了!」「你做不到的,不要浪費精力了。

當一個女孩兒的生活被母親的指責、羞辱所籠罩,就會深刻地影響她的自我認同

某次在諮詢中,露露曾對我說:「我註定是不會有男生喜歡的。

我問:「為什麼?」

她輕蔑地笑笑,說:「我看上的不喜歡我,喜歡我的現在沒有,以後估計也沒有。

我訝異於露露對於自身的輕視是如此的深刻,以至於才16歲就斷言自己未來的不幸。

她的成績在升入初中之後不斷下滑,學期末從入學試的前幾名掉到倒數20。

露露從來不直接反抗媽媽,她表現的很依賴、很溫順。

只是一臨近考試就焦慮、失眠,根本無法專注於學習。

成績的下滑一方面作為對媽媽隱性的攻擊——你想我有好成績,我偏不!另一方面她也中這樣的方式放棄優秀,以免遭受媽媽的嫉妒。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寧可受到媽媽的責罵,也不願意被媽媽所拋棄。

而身處嫉妒之中的媽媽是有可能放棄孩子的,那是一種隱藏著的危險信號。

嫉妒並非天生的,媽媽也是被養育成這個樣子的。

她們非常努力地去愛孩子,卻又受制於潛意識的不安和患得患失。

當媽媽們對自身好的感覺同樣感到不確定,她們就會敏感於孩子的反應,並且會依據自己的感受去定義孩子的意圖。

這種強勢的解讀往往讓孩子有一種窒息感,產生滿腹的憤懣和委屈。

孩子們總會說:「媽媽根本聽不進我的解釋,她就是認定我是這樣的。

」媽媽內心的嫉妒需要找到一個真實的對象去承擔呀,當然會顯得證據確鑿的樣子咯。

嫉妒的媽媽雖然想孩子知道自己的良苦用心,卻又註定得不到孩子發自內心的感恩。

感恩的根源在於產生自嬰兒期最早階段的情緒和態度。

如果媽媽情緒不穩定,就會被嬰兒感知為「好媽媽」總會突然消失了!嬰兒無法在心裡安全地建立起一個好客體,她們也無法形成和好客體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關係。

於是,她們也就發展不出感恩的能力。


感恩需要有愛的能力作為前提,它是愛的主要衍生物。

嫉妒的媽媽未被愛過,她們的「愛」往往是用來證明自己的不幸和辛勞。

它勢必帶著要求和苛責,於是它會用道德綁架孩子的意願,做出感恩的姿態,卻未必從內心愿意和媽媽親近。

或許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做個自我檢視:我是一個好嫉妒的媽媽嗎?或者,我是一個被嫉妒的媽媽所養育的孩子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