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獨立姑娘被這句話害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常在網上看到一句話,「我這麼努力,就是為了遇見你」,聽起來有沒有很獨立的感覺,但是仔細想,這根本就是男女不平等的價值觀變著花樣給女性洗腦。
女性真正獨立,努力奮鬥,提升自己,但是最終目的不是為了男人而活才有價值啊,最近網上一個段子,但是我覺得很好:我努力賺錢就是為了不用結婚啊!
對啊,我們努力的變的更好就當沒有男人可以依靠的時候也能過的很好啊。
前幾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鼓勵女人要自強不息,但是文章是這樣寫的:
「當你有一天容顏褪去,變成黃臉婆的時候,他懷裡摟著的會是誰呢?當你有一天跟社會脫節,兩個人在一起沒有共同話題的時候,他會找誰來傾訴呢?這樣的一天天如果越來越多的時候,你還會認為女人不需要奮鬥嗎?」
我突然發現,雖然現在大家都開始喊男女平等了,但是,所有關於女性獨立的觀點,還都是基於男性價值體系的基礎上——
取悅他們,討好他們,最終嫁給他們,這才是一個女人唯一的歸宿。
就像前兩天,看到一則女神張曼玉的消息。
新聞的標題醒目地寫著「53歲的張曼玉」,而內容是這麼描述她的:本該一起享受的張曼玉,卻成了最糟糕的模樣。
身材消瘦,顏色不再,談了11段戀愛,卻都無疾而終。
我突然覺得很可怕。
縱然牛到張曼玉這個份上,和男友分手,依舊會被評價為:最糟糕的模樣。
因為你沒法拴住一個男人,所有的努力和成就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這種「偽獨立」的觀點可以說是最毒的毒藥。
因為在「獨立」的包裝下,我們更加沒有機會和權力,去選擇單身、離婚,不然你就得承擔被社會排斥、被他人視為異端的風險,還要時時面臨被他人矯正價值觀的痛苦。
在這種輿論和文化觀念的影響下,中國女人,心中一直有兩團霧霾:變老和嫁不出去。
畢竟,「婚姻是女人最終的歸宿」的言論深得人心,而中國直男的審美觀又一直很單一:無論年輕還是年老,無論有錢還是沒錢,無論屌絲還是精英,他們眼裡的美女都是一個型——白瘦幼。
所以,生活在男性價值體系下的我們,總有一種被年齡追感到虛脫的緊迫感和焦慮感。
變成更好的人,可以讓他後悔,這真的是最毒的雞湯了。
他也許早就把你拉黑了。
你的世界還在圍著他轉。
你所有的變好,不是為了讓自己強大,而是為了讓前任後悔,找到更好的下一任。
我記得之前看《慾望都市》時,有一集,四個女人例行公事般地在吃Brunch,聊的話題還是,怎麼脫單,怎麼嫁人,怎麼談戀愛。
突然美蘭達暴走了。
她說,我們四個,一個是知名作家,一個是畫廊的老闆,一個開著公關公司,一個是律師。
可我們的話題,永遠都在圍繞男人。
難道沒有男人,我們就沒話聊了嗎?
我當時是很震撼的。
如果說,一個女人干任何事情,都是為了他看到我,讓他覺得我配得上,讓他覺得我是個有趣可愛性感的女孩,讓他覺得我值得被愛,這難道不是生而為人,最大的悲哀嗎?
困住一個女人的,從來不是年齡、美貌、甚至財富,而是把自己的價值判斷,都依託在別人制定的標準里,對男性世界價值體系的認同,讓你不得不為魚肉,任人宰割。
茨威格有句名言: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民國風華女子有很多,最喜歡的就是張幼儀。
雖有煊赫家世,卻被徐志摩厭棄地稱為「鄉下土包子」,用心操持家務,面對丈夫的冷酷,她沉默地隱忍,直到真正明白丈夫的心不屬於自己,面對離婚協議,她坦蕩成全。
其實離婚是張幼儀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晚年她曾說: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有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有辦法成長。
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外一個人。
張幼儀華麗蛻變,成長為一個獨立的新女性,她開始讀書學習,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在金融界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還創辦了自己的時裝公司,聲名大噪。
徐志摩終於對她正眼相待,稱她是「一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這兩年來進步不少,獨立的步子站得穩,思想確有通道。
」但張幼儀早已不在意他的態度,她有自己的人生,豐盈而又充足。
張幼儀經歷過失敗婚姻的苦,卻未沉溺其中無法自拔,她的獨立和堅韌使她終於開成一朵絢爛繁華的花朵,書寫出自己的輝煌人生。
反觀曾經風頭無兩的陸小曼,徐志摩死後宛如變了個人,把自己糟蹋的厲害,四十多歲就宛如枯瘦的小老太太,暗淡無光地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陸小曼沒有辦法面對現實,她活在虛幻的泡影里,不想踩到實地,卻終究迎來生活的巴掌,一蹶不振。
而張幼儀這樣獨立的女人,有直面生活的勇氣,也有拒絕的底氣,踏踏實實,令人敬重。
依附別人永遠不如依賴自己,想要的得自己給,才是滿分的安全感。
當你把別人當歸宿和依賴,這個結果看似非常省事輕鬆,但其實,過程中要付出的代價可能要比想像多得多。
那些真正強大的女人,被人寵被人愛的女人,早就看明白了這一點,所以她們活在自己設定的價值體系里,根本沒覺得只有男人、家庭、婚姻才能讓自己有安全感。
我們常常把那些,活的循規蹈矩長得人畜無害,好好讀書好好工作,嫁人生子,壽終正寢,一生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最重要是在情感問題上不出么蛾子的女人稱之為好女人。
然而我總在思考,這就是好女人唯一的定義嗎?
我有個朋友,就是那種特別不按常理出牌的妻子和媽媽。
她覺得人應該活得「自私」一些,讓自己不用依附於別人,才是對別人最大的負責。
所以她的一切行為都是圍繞「怎麼才能讓我自己開心」來的。
比如,她特別喜歡談戀愛的感覺,在結婚後,依舊和老公用談戀愛的方式相處,就算有了女兒,也得為他倆的私密空間和約會讓道;
她還認為,愛錢是每個人的本能,所以她對工作的重視,甚至超過她的家庭。
在35歲的時候,她獲得了一個特別好的工作機會。
只是需要外派到美國一年。
每個人都勸她放棄:這個年紀了,把孩子培養出來,就是你一生最重要的事業!
她卻反問了一句,難道我為了做一個你們口中偉大的好媽媽,就得給女兒一個錯誤的認識:一個女人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
然後她毅然決然地收拾行李,登上了去美帝的飛機。
她還對自己的臉特別重視,她說愛美是女人的天性,為什麼要壓抑呢?她一直用易集分,每年都要買很多衣服和化妝品。
她說,我喜歡自己每天比昨天更年輕一點的感覺。
她的這種生活方式,在很多人眼裡其實是非常不負責的。
但是當同齡人都開始抱怨「為孩子付出這麼多卻養出來一個白眼狼」,「婚姻如同形婚」,「男人只愛年輕小姑娘」時,我這個朋友,狀態卻像小女孩一樣,為了自己想要過上的生活,打拚,奮鬥,而且樂此不疲。
我覺得,這才是一個女人應該有的樣子,不會因為結了婚,就開始為自己對家庭做的一切而自我感動;也不會因為有了孩子,就覺得自己偉大的應該被所有人歌頌;更不會因為自己的年齡變大,就認為這個世界太糟糕了,男人只對24歲的小姑娘專一。
真正的獨立,不是不用在意外界的眼光,不必體恤家人和朋友的關注,但相比之下,堅定的自我更重要。
一旦我們在自己喜歡和堅持的東西里綻放光芒,真正愛我們的人,也會為我們驕傲。
我有個朋友,就24歲,一個可以結婚的年齡,工作得好好的,突然想要辭職出去浪。
我以為她因為工作累了想緩衝休息一下,或者去見世面,或者換一種生活方式去體驗。
但她說,我再不去看這個世界就老了。
我說現在的人平均壽命7、80,你還有四、五十年去看世界,怎麼就老了呢?
她說那不一樣,四十多歲去法國,還怎麼有艷遇。
我說,歐洲人不講究年齡。
她說,可我覺得,如果四十歲了,還得用這樣的方法找男人,就太悲慘了。
過了一會她又補充了一句,你不覺得,中年女人,人老珠黃,大腹便便了,再去勾引人,挺噁心的麼?
因為我們認同了直男白瘦幼的審美,所以也就默認了,二十多歲,才是有資格嘚瑟的。
三十歲是大限,四十歲就是老女人,五十歲你如果說我還想追求愛情——這個阿姨腦子壞掉了。
超過這個年齡之後,你就失去了所有獲得Fun的權利,甚至不能有任何正常的慾望。
而且我們更會認同一種理論,如果你失戀了,最好打擊報復的方式,就是變成一個更好的人,讓他後悔。
而更好的概念,絕對不是自己成為一個powerful woman,而是,變美,變瘦,會烘焙。
這依舊在遵循「白瘦幼」的審美方式。
所以你看網上,最熱衷健身的,都是單身或者失戀的人,而一旦戀情穩定,婚姻幸福,好像也沒多少人再在乎外表了。
健身,本來應該是為了讓自己身心健康的。
但是在我們這,依舊變成了撩妹撩漢的手段。
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話:希望你們都擁有愛情,而我擁有金錢和美貌。
錢的作用,除了保障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是對一個人價值和能力的最直觀體現。
尤其是女人,需要這樣的自我認同感。
而美貌,可以將作為一個女人的樂趣,一直持續下去。
無論你對自己的定位是女強人,還是家庭主婦,無論你的追求是做一個市井小民,還是優雅貴婦,只要這是自己的夢想,就安心地去追求,別去受制於人和時間。
這才是一個能突破年齡界限,掌控自己人生的人。
有人給你潑冷水說:「你這麼拚命為了什麼?還不如找個好男人嫁了」和「我這麼努力,就是為了遇見你」都是一樣的性質,看著身邊不如自己的人走進婚姻被男人寵溺,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甚至你也開始懷疑,自己的努力是否真的值得。
但事實上女人對生活的奮鬥與嫁得好不好並不衝突,你努力了,可以成為更棒的自己,擁有更好的人生。
人生是自己的,千萬別因為這句話,就放棄努力而一心撲在如何嫁得好上了。
文章內容轉載自網絡,內容綜合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