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親密感,知易行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期我們聊到,夫妻關係的本質是親密感,引發了大量讀者的感慨和討論,後台的留言都破了紀錄。

特別是好幾位朋友都提到了削蘋果的例子,說特別形象,一下子就找到感覺了。

今天我們接著聊夫妻關係,不過這期要聊的話題是——為什麼有的人就是很難發展出親密感?

在您的身邊是不是有這樣的一些人存在:他們的基本人際交往沒有問題,也能正常的上學、上班與人溝通,但是再想更親密一點,卻是斷斷沒有可能的;他們排斥跟他人的肢體接觸,即使是面對心愛的人,也不願意做出過於親昵的動作,比如擁抱;他們往往喜歡一個人待著,並美其名曰享受孤獨,其實是因為跟友人勾肩搭背、或情訴衷腸讓TA覺得不舒服;他們看似總能清醒理智、超然物外地分析品評一段感情的成敗,其實是因為在這段情感上TA根本沒有深度捲入;他們甚至跟自己的父母、妻兒之間關係也並不親密,在家中總是沉默地做著自己的事情,儘管在內心深處,TA們可能非常愛自己的家人,可就是沒辦法在行為上表現出來。

我們把這一類人,稱為親密感缺乏。

缺失親密感的人,會使用一系列的自我防禦機制來完成自我保護,但卻不知道該如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包括親情、友情、愛情,也不知道該如何維繫親密關係,包括戀愛前後和婚姻內外。

跟這樣的人一起生活,很累,累心,因為你似乎很難走進TA的內心世界,每當你感覺仿佛離TA進了一小步,無情的事情就會告訴你,你與TA內心之間的距離其實是萬水千山。

親密的能力,天然的來自於童年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尤其是母嬰關係。

當嬰兒向母親微笑,母親也情不自禁地微笑,這種情感能量的呼應,就是親密;當嬰兒開始哭泣,母親走過去安撫陪伴、給予回應,這就是親密;當嬰兒吸吮著乳汁,甜甜地在母親懷裡入睡,這就是親密。

悲劇的是,職場女性過短的產假、不斷被家人催促斷奶、甚至隔代撫養的捲入,諸多原因讓母親背離了母性本能,不能在旁及時呼應嬰兒,而嬰兒與母親的親密依戀得不到滿足,不得不過早學會自我安撫,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精神上的「失聯孤島」,成年後也不知如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於是,這些成年「嬰兒」發展出各種策略(防禦機制)來避免在親密關係中被拋棄。

男人最常見的防禦機制是:「我只要更成功,賺更多錢,女人就不會離開我了。

」女人常見的防禦機制是:「我只要努力照顧家人,為家庭付出越多,就越不會被拋棄。

此外,常見的防禦機制還有:「我如果是可愛的、性感的、漂亮的,就不會被拋棄」,所以有的傻姑娘為了挽留男友的目光跑去整容;「我如果有涵養能包容,隱忍克制,就不會被拋棄」,所以有的妻子對丈夫的外遇出軌一忍再忍,心似黃連苦,面帶賢惠笑;「我如果足夠弱小,楚楚可憐,全心全意依賴對方,他就會可憐我、照顧我、不忍心拋棄我」,所以有的女性就把自己活活變成了菟絲花,不知自己存在意義為何,緊緊纏繞在男性身上,攀附而生。

之所以會有這些行為,是因為上面的這些心理防禦機制都曾在童年保護過他們,隨著年齡日長,最終變成了親密感缺失的人內心的某種信念。

我曾遇到這樣一位來訪者,她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大家庭,作為女兒、尤其是中間的女兒,在家庭中得到的父母關注和愛護最少,最無足輕重,甚至她感覺自己是被父母厭惡的人。

所以,她從小勤儉節約,辛苦幹活,幫父母分擔家庭重擔,還特別認真地學習、每次都考第一,只有這樣,父母才會短暫地注意到她,她覺得自己在家中才能得到一點立足之地。

童年的這種生存策略,牢牢地烙印在她的潛意識裡,最後變成了控制她一生的信念:我必須要辛苦付出,才能獲得穩定的關係。

於是在她自己組建的新生家庭中,她克制、容忍、奉獻、犧牲,但最終家庭依然分崩離析,夫妻反目、母子成仇。

夫妻關係的本質是親密感,而一個人的親密感則是從母嬰依戀時期就開始建立起來的。

缺失了親密感的人,其實自己內心也充滿了掙扎和不快樂。

但諮詢過的多個案例讓我堅信,每個人都有趨向美好的本能追求,即使童年親密感曾被挫傷,成年後,人們依然有方法可以重新建立和維繫親密關係,只是需要自己有意願和信念做出調整,同時需要身邊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豐盈的生命體驗,健康的親密關係,您,準備好了嗎?

作者:王明姬  來源:明姬心理工作室

尊重原創,感謝原創,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隨時聯繫做刪除處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