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父母離婚,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雖然現在離婚很普遍,但這個社會,對離婚多少還是有偏見的。
對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更是如此。
不要找單親家庭的人結婚。
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多少都會有問題。
單親家庭對孩子傷害很大,他們不會處理婚戀關係。
之前微博就有這樣的熱搜:相親角中的父母強調,孩子對象的原生家庭要幸福……
這些判斷似乎很不講道理,太絕對,也不合理,可你要是說單親家庭對孩子完全沒影響,人們也不相信。
為什麼人們會對父母離異的孩子有偏見呢?
父母離婚,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心理上:不管選擇哪一方,都會對另一方心懷愧疚。
不管父母因為什麼原因而分開,在孩子的內心中,他們會認為是自己不好,父母才分開。
因為不管哪一方的離開,都意味著自己被爸爸或者媽媽拋棄了。
在孩子的認知里,爸爸媽媽是沒有好壞之分的,父母的分量都很重要。
當父母離婚,孩子被迫做出「跟爸爸」還是「跟媽媽」的選擇時,會對另一方懷有愧疚感。
而且對離開那方父母的想念,又會覺得對不起撫養方的父母。
儘管有一些父母在離婚時會告訴孩子,離婚不是不要他。
但孩子還是會認定自己是被拋棄的,他們內心深處的自卑感很難擺脫。
家庭本是個平衡的系統,但因為父母其中一方的離開,失衡了。
隨著成長,孩子開始明白父母的苦衷,他們會本能地去替補缺失的那個角色。
這樣的成長環境下,他們會拚命去懂事,表現得非常乖,去做一些事討好撫養方,因為他們怕撫養方不開心,怕再次被拋棄。
有一些父母離婚了,孩子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帶,且不說隔輩教育的弊端,孩子首先就有「寄人籬下」的感覺,「被拋棄感」更加強烈。
於是他們也會做一些事情,博取長輩歡心。
他們懂事的外表下,藏著的是深深的恐懼。
他們自卑,沒有安全感,他們其實很渴望關心,渴望愛,渴望做個無憂無慮的真正的小孩。
小時候,爸媽吵架,他們有時候會問我:
如果爸爸和媽媽離婚,你跟誰?
至今我都對這句話很反感。
當時的我,先是不知所措,再是害怕,最後是陷入無限的自我懷疑:我做錯了什麼?我哪裡做得不夠好?為什麼爸媽不要我了?
單單一個「假設離婚」的問題,就能引發我內心的諸多波動了,何況是真正的離婚呢?
父母離婚時孩子會出現以下幾種心理變化:
首先是害怕,這種害怕會留在潛意識裡,以至於孩子成年後可能依然不會處理自己的親密關係。
父母離婚時,各自陷入複雜的感情和法律糾紛中,往往把主要精力用於考慮自己的事情,對孩子的注意、關心減少,這時的孩子會覺得被父母遺忘或不受重視。
孩子常常會問自己,「誰會要我」,「當我需要幫助時,我該去找誰」。
這種不安全感,會使孩子處於感情脆弱、經不起打擊的狀態,做事畏首畏尾。
接著是內疚感,孩子常常把自己的某些過錯,看成是父母離婚的原因。
這種曲解,會使孩子陷入煩惱並常常自責。
他們變得退縮、消極,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常常沉浸在內疚之中,這種自責心理,將導致孩子出現逃避現實的心理狀態。
再就是自卑、猜疑心理,孩子因缺父或缺母,自感不如別人。
因遭到旁人的嘲笑、冷落而形成自卑心理。
他們常常表現為情緒憂傷,孤僻,畏縮,做事缺乏自信心。
年齡大一點的孩子,還會產生猜疑心理,懷疑別人看不起他,欺負他,對別人的言行易產生誤會,導致人際關係障礙。
最後是補償心理,父母離婚,孩子祈盼在感情上得到補償,個別兒童進入青春期以後,往往會在「感情補償心理」的驅使下,盲目地向異性求愛,犯性錯誤。
擇偶上:連父母都拋棄自己了,很難相信別人不會拋棄自己
我們對婚姻的認知基本上來源於原生家庭。
父母和美幸福,我們就會認為婚姻是美好的;父母衝突不斷,我們就會認為婚姻是糟糕的;父母經常吵架最後能和好,我們會認為婚姻雖然波折但努力經營還是可以的;父母爭吵最後離婚了,我們認為婚姻是可以放棄的,不可靠的。
很大一部分人的婚姻模式,都複製了原生家庭中父母的相處模式。
而父母離婚的孩子,他們對感情的態度容易極端。
- 他們要麼想要找一個完美伴侶,找一個不會拋棄自己的強大的伴侶,從而忽略了伴侶真實的樣子。
這樣對另一半的期待會非常高,導致伴侶壓力過大,關係變糟糕。
- 要麼就完全不相信愛情和婚姻的美好,他們無法相信對自己好的人,很難真正建立親密關係。
因為從小被拋棄帶來的不安,會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如此一來,會啟動內心的防禦機制,這對親密關係的建立非常麻煩。
親生父母都可以拋棄自己,還有誰不會拋棄自己呢?
父母離異的孩子,在感情中會不斷懷疑、不斷試探,渴望對方的呵護,又害怕對方變心。
他們從小就學會了隱藏自己的內心感受,甚至分不清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又因為難以信任別人,面對伴侶時,他們會過度自我保護,遇到衝突時,心口不一,在嘴巴上逞強。
行為上:看似與人的距離很近,其實心的距離很遠
說到離異家庭的孩子,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別深刻。
大概10年前,我在一家婚戀網站工作。
有一天,有一個離婚了的男人來面詢,他有一個6歲的女兒,因為沒有人照顧,只能帶著女兒一起來,委託我們給他物色合適的對象。
面詢中途,他要上洗手間,於是我就和他女兒聊天。
我問他女兒,幾歲啦,喜不喜歡吃棉花糖呀之類的話,他女兒一開始沉默不語,後面就點頭搖頭來跟我交流。
然後我繼續問:你為什麼不和阿姨說話呀,你是不是不喜歡我呀!
那小女孩突然就哭了,眼淚吧嗒吧嗒地掉,說:
我不想和任何人說話,因為每次他們都會問我,你媽媽呢,你媽媽怎麼不在,你媽媽是不是不要你了,我沒有媽媽!嗚嗚……
真的,那一瞬間,我眼睛就酸了。
這個離婚的男人,只是在某一次爭吵中打了妻子一巴掌,他妻子要離婚,男人就真的去離婚,一句挽留都沒有。
看似瀟洒的離婚,只是苦了孩子。
內心的創傷,是很需要保護的。
離異家庭的孩子,不會輕易和別人提起自己的家,出於本能的自我防禦,有些人會迴避人際交往,封閉自己;有些人則會特別重感情,會有討好的行為,在小事上習慣以別人的感受為主,但在大事上會考慮自己的得失。
出於對童年的補償,他們希望每一個人都喜歡自己,哪怕心裡早已經翻了幾百個白眼,但也很難在他們的外表下看出他們的真實情緒。
離異家庭的孩子在行為處事上,通常比同齡人成熟,他們更會察言觀色,好像很容易和人相處,其實心和別人的距離很遠。
由於敏感的內心,他們會更有同理心,更擅長傾聽。
他們也有很強的邊界感,強調個人的獨立空間。
生活中,他們更願意獨來獨往,害怕給別人增加麻煩,很多事能自己解決就絕不會麻煩別人,固執,倔強。
如果你是離異家庭/父母不和睦家庭的孩子,我想和你說:
父母離婚,只是他們的個人選擇,你沒有錯,你沒有義務背負他們的情緒。
或許你也羨慕家庭幸福的孩子,內心對父母的溫暖渴望無以言表,或許也曾怨恨過你的父母,儘管說理解他們……
當外面的人對你指指點點,用同情或者異樣的眼光看你的時候,或許你也覺得自己「有問題」。
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選擇自己要走的路。
你對自己的態度,就是別人對你的態度。
- 你覺得自己「有問題」,那別人也會覺得你有問題;
- 你認為自己沒問題,那別人也不會特殊對待你。
影響我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
感情能不能幸福,一方面看你能不能遇到一個合適的人,另一方面,看你經營感情的能力。
不要把一切歸咎於原生家庭,勇敢面對它,然後努力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
相比起離婚,感情不和的婚姻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哪一種更大呢?
作者:丁媽 & 葉壯,本文首發於丁香醫生網站(dxy.com)從昨天開始,「白百何被爆出軌」的消息就刷遍了朋友圈和微博,一時間,白百何和陳羽凡這對原本應該讓人艷羨的鴛鴦夫妻,變成了人人討論的飯後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