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焦慮還是自律神經失調?身心迷思說清楚 - 康健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台大精神科黃偉烈醫師帶領的團隊,深入研究「身體症狀及相關障礙症」的生理心理機制,發現這類患者的自律神經整體功能,確實較一般健康的人弱,但這有時是 ...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 大人社團 康健知識庫 癌症問康健 康健線上學習 康健嚴選 康健出版 康健影音 書香花園 天下網路書店 康健好書 雜誌 訂閱康健雜誌 訂閱電子報 首頁 看文章 專欄 心靈關係 憂鬱焦慮還是自律神經失調?身心迷思說清楚 收藏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瀏覽數124,511 2020/04/28· 作者/邱韻芝 ·出處/Webonly 放大字體 在精神科/身心科診間,常碰到有人問:「我是憂鬱焦慮,還是自律神經失調?」「看了各科都說沒問題,醫生叫我看身心科,難道我是心理有問題?」「我沒有憂鬱,為何要吃抗憂鬱劑?這樣能治療我身體的問題嗎?」因為這些問題很難簡短回答,在此透過這篇文章詳細說明。

這些疑問其實正顯示了:身體和心理密不可分。

自律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前者負責面對壓力時的備戰反應;後者負責壓力解除時的放鬆反應,兩者就像油門和煞車,共同運作調節身體的功能,包括呼吸、循環、消化、排泄、免疫等。

(推薦閱讀:我是不是自律神經失調?)正常情況下,我們能適度提高警覺應付壓力,也能好好休息,但如果油門或煞車失靈,兩者不協調,整體功能失衡,就泛稱「自律神經失調」,嚴格說起來,它是一種狀態,不是特定疾病。

(示意圖。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在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或其他會影響緊張/放鬆的疾病上,都有可能發生。

有情緒困擾的人,也經常伴隨各種身體不適,如頭痛、胸悶、心悸、腸胃不適等,治療後情緒改善,身體的不適也就跟著改善。

常看診卻找不到病因?先認識「身體症狀及相關障礙症」有患者可能因特定的身體症狀而高度焦慮,為此投入許多力氣和時間,甚至懷疑自己有特定疾病,即使檢查正常,仍然不放心,不斷查資料確認,看不同醫生尋求保證,或是選擇逃避,反而影響了原有的其他疾病的治療。

像上述這類患者在臨床上並不少見,他們覺得身體出了毛病,而看了很多科,做很多檢查,直到真的找不出原因,有的醫生才跟他說,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建議看身心科。

因為在精神科/身心科的診斷分類裡,有一大類叫「身體症狀及相關障礙症」,比較少被大眾認識。

或許對身體不舒服的人來說,很難想像這是受心理作用的影響,甚至會認為若是心理因素,不就代表自己是脆弱、想太多、無病呻吟?但如果是「自律神經失調」聽起來像是另一種身體問題,而不是心理情緒疾病,比較好接受,於是成為臨床上常用、比較籠統的概括性說法。

但在醫學定義中,它算是疾病導致的結果,而非病因。

台大精神科黃偉烈醫師帶領的團隊,深入研究「身體症狀及相關障礙症」的生理心理機制,發現這類患者的自律神經整體功能,確實較一般健康的人弱,但這有時是伴隨著焦慮憂鬱影響下的表現,且他們有副交感活性偏低,交感活性偏高的特徵1。

(示意圖。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進一步分析他們在不同訊息刺激下的自律神經反應,發現他們對身體相關訊息特別敏感,容易因此緊張,而在檢測中呈現出自律神經的變化2。

由此推論,他們身心不適的形成,是因為對身體相關訊息敏感,在緊張反應下,訊息被放大,加上負面解讀,就更加不適,形成惡性循環。

(推薦閱讀:調好自律神經 7件事學會慢慢生活)台大團隊再進一步分析這群人的性格特徵,發現他們的身體不適和擔憂,和「迴避傷害」、「堅持」兩項特徵顯著相關3,這常出現在有完美主義傾向、在意小細節的人身上。

他們謹慎、對小問題也不放過、會預想更壞的可能性;他們堅持,問題沒解決就放心不下,這或許會讓工作表現不錯,卻是身心失衡的風險因子。

研究讓我們更清楚了解「自律神經失調」背後的原因,才能從根源上做對應的處理,包括透過放鬆訓練和生理回饋,讓身心學習如何回到安適狀態,降低敏感性和緊張反應,加上正念覺察和認知行為治療,調整負面解讀的傾向,才能打破惡性循環,找回身心的平衡。

參考文獻:1.Ying-ChihCheng,Yu-ChenHuang,Wei-LiehHuang.Heartratevariabilityinpatientswithsomaticsymptomdisordersandfunctionalsomaticsyndrome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NeuroscienceandBiobehavioralReviews112(2020)336–3442.HuangWL, LiaoSC, TuYK, YangCCH, KuoTBJ, GauSS.Autonomicreactivityduringreadingofasomaticdistressscriptinpatientswithsomaticsymptomdisorder.JPsychosomRes. 2019Aug;123:109729.3.HuangWL, ChenTT, ChenIM, ChangLR, LinYH, LiaoSC, GauSS.Harmavoidanceandpersistenceareassociatedwithsomatoformdisorderpsychopathology:AstudyinTaiwan.JAffectDisord. 2016May15;196:83-6..(本文作者為振芝心身醫學診所主治醫師邱韻芝)<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看更多 文章關鍵字 憂鬱 精神科 緊張 自律神經失調 身心科 心身醫學大觀園 本專欄由洪敬倫醫師主持,為您剖析各種心身症的大腦,心理與環境因素,並提供治療新知與保健小撇步。

放下手機,開始生活 長期心理諮商 究竟能幫上什麼忙? 憂鬱症除了吃藥,還能做什麼? 更多文章 分享 收藏 訂閱 重點分享 加入康健Line好友 看下一篇文章 益富40年,營養是專業,更是志業 熱門文章 1. 抗發炎、滅身體的火,做對6件事遠離癌症、慢性病 4. 太陽眼鏡戴錯更傷眼!這個顏色千萬別選 2. 她60歲靠練肌力和飲食 擊退骨鬆、練出馬甲線 5. 冷氣開除濕可以順便降溫? 3招保持涼爽又省電 3. 睡前做好「2件事」,每天都精神飽滿 6. 【請問醫生】蹲下就發出「喀喀」聲,是關節退化嗎? 推薦文章 活動看板 推薦閱讀 居家 收納4原則,打造放鬆好感宅 最新專題 中年後重新愛父母 6個名人故事一起迎接新時代孝順之道 新冠確診、快篩陽怎麼辦?從預防感染到康復完全教戰 新冠復原指南 北榮專家說|讓醫療新知變得更簡單清楚 染疫醫生的確診日記 【母親節特輯】今年,不再與媽媽有距離 測測看,你有沒有心血管疾病?2022心腦血管就醫指南|康健雜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