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介紹 - 關渡美術館-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館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所長知名策展人. 從事關於影像與策展的研究,同時也書寫電影、當代藝術與表演藝術的評論,並從事法國 ...  回上頁 館長介紹 黃建宏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館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所長 知名策展人 從事關於影像與策展的研究,同時也書寫電影、當代藝術與表演藝術的評論,並從事法國當代理論,如德勒茲(GillesDeleuze)、布希亞(JeanBaudrillard)與洪席耶等人著作的翻譯。

著作有2010年的《一種獨立論述》、2013年的《蒙太奇的微笑》、2018年《潛殖絮語》。

並於2007年開始接觸策展,2015【亞洲展覽史展覽】、【失調的和諧】(首爾)、2016【失調的和諧】(廣島、台北)、【檔案穿越法】、2017年【失調的和諧】(北京)、2018年【穿越-正義科技@潛殖】(台北)、2019年【災難的靈視】(台北)、2020年【五月共感:民主中的众流】(台北)。

黃建宏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館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所長 知名策展人 從事關於影像與策展的研究,同時也書寫電影、當代藝術與表演藝術的評論,並從事法國當代理論,如德勒茲(GillesDeleuze)、布希亞(JeanBaudrillard)與洪席耶等人著作的翻譯。

著作有2010年的《一種獨立論述》、2013年的《蒙太奇的微笑》、2018年《潛殖絮語》。

並於2007年開始接觸策展,2015【亞洲展覽史展覽】、【失調的和諧】(首爾)、2016【失調的和諧】(廣島、台北)、【檔案穿越法】、2017年【失調的和諧】(北京)、2018年【穿越-正義科技@潛殖】(台北)、2019年【災難的靈視】(台北)、2020年【五月共感:民主中的众流】(台北)。

三大重點帶你看「關渡美術館」 三大重點帶你看「關渡美術館」 關渡美術館:作為複合式生態機器(Eco-MachineComplex)的美術館 關渡美術館:作為複合式生態機器(Eco-MachineComplex)的美術館 潮流中的起厝 九十年代繼八十年代第一波現代美術館,如北美館、台美館(今天的國美館)的建置,開始了「美術館」連結到教育研究與當代藝術的思考(北藝大與南藝大,及當代館),在產業外移、經濟衰退前的二十年,台灣對於「藝術空間」與「藝術場域」投注了密集且壓縮的思考。

而八、九十年代也是台灣建築氣候非常活絡的時期,就實際建案來說,李祖原承繼七十年代對於新中華文化的主體建構,如新儒學、中國考古學與民俗研究,以東西融合為核心訴求,將現代主義、區域文化主義融合在淺顯的後現代樣貌中(一如范裘利的見解),漢寶德與登琨艷也都在這樣的理念脈絡裡;相對地,年輕一代的建築師則同樣接受現代主義建築的美學養成(主要是柯比意、貝聿銘、黑川紀章、安藤忠雄等人),卻同時積極嘗試各種後現代的雄辯與實驗(如貝納.楚密、OMA&庫哈斯、磯崎新等人),直到九十年代才得施力在學院教育與期刊出版中,如《雅砌》、《台灣建築》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林洲民、黃聲遠、龔書章&吳建森、邱文傑等等紛紛成立建築師事務所,而建築評論如阮慶岳、季鐵男也發揮了相當的創建與批判性,當時的「宜蘭厝」計畫或可被視為「後921」前最具代表性的新建築走向。

關渡美術館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構想成形,成為台灣第一座藝術大學的專業美術館。

潮流中的起厝 九十年代繼八十年代第一波現代美術館,如北美館、台美館(今天的國美館)的建置,開始了「美術館」連結到教育研究與當代藝術的思考(北藝大與南藝大,及當代館),在產業外移、經濟衰退前的二十年,台灣對於「藝術空間」與「藝術場域」投注了密集且壓縮的思考。

而八、九十年代也是台灣建築氣候非常活絡的時期,就實際建案來說,李祖原承繼七十年代對於新中華文化的主體建構,如新儒學、中國考古學與民俗研究,以東西融合為核心訴求,將現代主義、區域文化主義融合在淺顯的後現代樣貌中(一如范裘利的見解),漢寶德與登琨艷也都在這樣的理念脈絡裡;相對地,年輕一代的建築師則同樣接受現代主義建築的美學養成(主要是柯 比意、貝聿銘、黑川紀章、安藤忠雄等人),卻同時積極嘗試各種後現代的雄辯與實驗(如貝納.楚密、OMA&庫哈斯、磯崎新等人),直到九十年代才得施力在學院教育與期刊出版中,如《雅砌》、《台灣建築》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林洲民、黃聲遠、龔書章&吳建森、邱文傑等等紛紛成立建築師事務所,而建築評論如阮慶岳、季鐵男也發揮了相當的創建與批判性,當時的「宜蘭厝」計畫或可被視為「後921」前最具代表性的新建築走向。

關渡美術館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構想成形,成為台灣第一座藝術大學的專業美術館。

十年完成的共時:現代包裹了後現代,而後者穿過前者 關渡美術館緣起於第二任校長馬水龍老師的想法,1991年國立藝術學院移校關渡,馬水龍老師委由美術學系張子隆老師與曲德益老師等籌組「美術館規劃小組」,建築體由李祖原建築師操刀並於1996年完工。

整棟建築的非對稱性、非均等配置,讓美術館的動線在質性不同的塊狀空間之間形成鮮活、迂迴且充滿轉換的動線。

建築體完成後,為了整備美術館所需專業設施的經費,整整花了近四年研擬具體計畫,以整理台灣美術一百年作為策展企畫,爭取到重整內部空間裝修經費。

事實上,「天圓地方」的想法落實在美術館建築上,主要一邊以「形式」表現在建築體的量體,並以裝飾性的手法於建物上方作出「象徵」,另外就是以圓形與橢圓形的天窗引自然光,整體表現與配置主要還是「現代主義式」在地化的設計邏輯,只是這裡的「在地」在當時依然是分裂的,一是表現在「形式」上的「仿中國風」,另一是在量體表面建材上呈現台灣基調。

就設計理念與成果來看,時值進入到解嚴後的後現代主義與全球化時期,卻尷尬地造出一種訴諸「象徵」的建築外貌,或許無意間構成了一則對於學院空間的提問,一方面在被文化殖民的框架中擺脫不了「滯後」的外表與配置,另一方面作為美術館建物為未來展演所預留的「空」,正可視為對各種未來進行「回應」之藝術行動的等待。

十年完成的共時:現代包裹了後現代,而後者穿過前者 關渡美術館緣起於第二任校長馬水龍老師的想法,1991年國立藝術學院移校關渡,馬水龍老師委由美術學系張子隆老師與曲德益老師等籌組「美術館規劃小組」,建築體由李祖原建築師操刀並於1996年完工。

整棟建築的非對稱性、非均等配置,讓美術館的動線在質性不同的塊狀空間之間形成鮮活、迂迴且充滿轉換的動線。

建築體完成後,為了整備美術館所需專業設施的經費,整整花了近四年研擬具體計畫,以整理台灣美術一百年作為策展企畫,爭取到重整內部空間裝修經費。

事實上,「天圓地方」的想法落實在美術館建築上,主要一邊以「形式」表現在建築體的量體,並以裝飾性的手法於建物上方作出「象徵」,另外就是以圓形與橢圓形的天窗引 自然光,整體表現與配置主要還是「現代主義式」在地化的設計邏輯,只是這裡的「在地」在當時依然是分裂的,一是表現在「形式」上的「仿中國風」,另一是在量體表面建材上呈現台灣基調。

就設計理念與成果來看,時值進入到解嚴後的後現代主義與全球化時期,卻尷尬地造出一種訴諸「象徵」的建築外貌,或許無意間構成了一則對於學院空間的提問,一方面在被文化殖民的框架中擺脫不了「滯後」的外表與配置,另一方面作為美術館建物為未來展演所預留的「空」,正可視為對各種未來進行「回應」之藝術行動的等待。

考古地層式的多廳美術館 2000年終於等到美術館的內裝階段,由林洲民建築師於2002年著手設計規劃,於2004年完成。

完成內裝的美術館共有九個展覽廳,分布於一至四樓。

並在邱坤良校長任內,與「美術館籌建小組」討論,考慮學校與在地關係而定名為「關渡美術館」。

新建完成的關渡美術館,主入口大門的配置,強調美術館與相鄰的文化資源學院及圖書館建築群間的整體關係。

此三棟建築間所構築出的戶外開放空間,為適合戶外作品展示的美術館廣場。

由美術館廣場進入本館,入口樓層為整棟建築的第四樓。

由建築師林洲民擔任室內設計,以型鋼與玻璃組合而成的帷幕結構,將原本四面實牆的直角邊間,轉變成高透視性、採光良好的現代主義式建築的入口,兩大圓形廳彼此相鄰,塑造了一個富含藝術休憩氛圍的室內空間。

其挑高設計,引領入一圓頂單件作品展覽廳及其上的跨領域展覽廳;此展覽廳自成一系,為雕塑、立體裝置及中小型繪畫、跨領域展覽,提供了高可塑性的佈展空間,沿入口大廳拾級而下,為各型式大小展覽所設計的各式展覽廳,順勢而下。

觀眾可輕鬆順梯而下,參觀多達四百多坪空間的展覽;展覽廳格局小巧精緻,漸行漸闊。

此外,建築師將樓梯間設計為一個焦點軸線,用深色大理石貼條排列出天井牆面,充分利用樓梯間的穿透性連結異質性的展間與平台,讓這功能性空間同時成為視線的「超時空」通道,能在不同樓層「窺見」另一樓層,並在幾個梯間的「對向」設計平視的「框型」空間。

林洲民的設計讓空間動線自身成了一個「視線」不斷轉向、懸浮、下滑的跳動歷程,這是非常具有後現代空間觀的設計,卻巧妙地被包裹在現代主義象徵性量體的內部,實質地蘊藏了這個美術館未來進行展演的「包容度」。

考古地層式的多廳美術館 2000年終於等到美術館的內裝階段,由林洲民建築師於2002年著手設計規劃,於2004年完成。

完成內裝的美術館共有九個展覽廳,分布於一至四樓。

並在邱坤良校長任內,與「美術館籌建小組」討論,考慮學校與在地關係而定名為「關渡美術館」。

新建完成的關渡美術館,主入口大門的配置,強調美術館與相鄰的文化資源學院及圖書館建築群間的整體關係。

此三棟建築間所構築出的戶外開放空間,為適合戶外作品展示的美術館廣場。

由美術館廣場進入本館,入口樓層為整棟建築的第四樓。

由建築師林洲民擔任室內設計,以型鋼與玻璃組合而成的帷幕結構,將原本四面實牆的直角邊間,轉變成高透視性、採光良好的現代主義式建築的入口,兩大圓形廳彼此相鄰,塑造了一個富含藝術休憩氛圍的室內空間。

其挑高設計,引領入一圓頂單件作品展覽廳及其上的跨領域展覽廳;此展覽廳自成 一系,為雕塑、立體裝置及中小型繪畫、跨領域展覽,提供了高可塑性的佈展空間,沿入口大廳拾級而下,為各型式大小展覽所設計的各式展覽廳,順勢而下。

觀眾可輕鬆順梯而下,參觀多達四百多坪空間的展覽;展覽廳格局小巧精緻,漸行漸闊。

此外,建築師將樓梯間設計為一個焦點軸線,用深色大理石貼條排列出天井牆面,充分利用樓梯間的穿透性連結異質性的展間與平台,讓這功能性空間同時成為視線的「超時空」通道,能在不同樓層「窺見」另一樓層,並在幾個梯間的「對向」設計平視的「框型」空間。

林洲民的設計讓空間動線自身成了一個「視線」不斷轉向、懸浮、下滑的跳動歷程,這是非常具有後現代空間觀的設計,卻巧妙地被包裹在現代主義象徵性量體的內部,實質地蘊藏了這個美術館未來進行展演的「包容度」。

以美術館作為回應:複合式生態機器 關渡美術館以「專業美術館」的高度累積名望,對內作為台灣現當代藝術展演的專業場域,持續提供學生教育訓練上的交流觀摩機會,對外作為國際藝術資源的交流平台與網絡,並持續思考藝術大學的角色與功能同藝術領域發展之間的關係,成為容納藝術感知與文化創造力的活力空間,期許不斷呈現台灣當代藝術領域的創新、並臻致國際級專業美術館的藝術擔當。

基於這樣的自我期許,關渡美術館於2005年三月正式啟用並舉辦開幕展「2005關渡英雄誌-台灣現代美術大展」,並於2008年舉辦首屆關渡雙年展「夢-2008關渡雙年展」,一路延續至今即將舉辦第7屆關渡雙年展;關渡美術館以藝術家研究和策展專業為運作核心,經營藝文社群對藝術環境議題之關注,積極建立本館與國內外各公私立美術館、及民間藝文機構的合作關係,廣納各世代及民族界域。

本館的展覽特色在深耕台灣在地文化的年度大展,及立足亞太為議題的當代藝術展覽、駐館藝術家創作展、年度申請展,進而策劃放眼世界的國際交流展與關渡雙年展。

在教育單位與專案補助的有限經費運營下,可以見到美術館的展覽以兩條主要軸線推進,一是展現台灣現當代藝術創作的展覽,二是以專業參與國際網絡與交流的展覽與研討,其他的檔期與活動則分別支應上述強化教育意涵與健全環境所需的各種展演。

關渡美術館作為一個大學美術館,並不打算成為一個承擔學校師生生產與創作、延伸學院網絡、建立校園傳統威望的殿堂,而是在現代之後、在後現代之後(同時也在它們之內)一部自主更新的機器(machineofauto-poïesis)。

它的定位將由與它相連結的人、時、地、物來界定,首先因為位處於許多發展自身專業經驗的藝術工作者與志在成為專業藝術工作者的學生所在的場域,所以關美館是一部「學習&成長」的機器;再則因為它存在於一個積累藝術經驗與教育痕跡的歷史時空裡,所以也是「書寫&記錄」的機器;同時,它以人與其歷史,而置身於多層的地理位置上,從關渡、台北、台灣、東亞、南島語系、亞洲到全球,在各種不同藝術表現的相互映照之間,所以是部「在地&跨域」的機器;最後,最關鍵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物」,既是所有藝術經驗都會涉及的「質料」或說「物性」,也是所有人都必須賴以為生、因應環境中所有需求的「物」,所以是部「實驗&質變」的機器。

基於這樣的理念,關美館面對台灣現當代藝術所要致力的是呈現藝術家創作經驗的樣貌與積累,要推動一種有「人」、有「生命」的台灣藝術史。

而面對雙年展與國際交流,就是要建立實質對話、尋求共同突破,所以,挑戰並突破「雙年展」機制與框架,並不是跟著全球盲目且無望的生產,在規模、尺度或連結上的擴增與加速,也不是大張旗鼓地展示批判性術語,或是追趕流行的議題、特別是追逐新發現的族群與物種,而是要基於藝術家的創作與藝術的所能,與其他地區的專業藝術工作者進行充分交流與合作,並展開同其他專業機構的溝通與學習,一起探索跨區域的藝術可能性。

關渡美術館是一個成為有機生態系(organiceco-system)的美術館,但並不進行自然仿生或是環境保護主義,而是一個由知識、經驗、物質、生命、信念、行動所交織構成的複合式生態機器,以此回應:「何謂大學?」。

以美術館作為回應:複合式生態機器 關渡美術館以「專業美術館」的高度累積名望,對內作為台灣現當代藝術展演的專業場域,持續提供學生教育訓練上的交流觀摩機會,對外作為國際藝術資源的交流平台與網絡,並持續思考藝術大學的角色與功能同藝術領域發展之間的關係,成為容納藝術感知與文化創造力的活力空間,期許不斷呈現台灣當代藝術領域的創新、並臻致國際級專業美術館的藝術擔當。

基於這樣的自我期許,關渡美術館於2005年三月正式啟用並舉辦開幕展「2005關渡英雄誌-台灣現代美術大展」,並於2008年舉辦首屆關渡雙年展「夢-2008關渡雙年展」,一路延續至今即將舉辦第7屆關渡雙年展;關渡美術館以藝術家研究和策展專業為運作核心,經營藝文社群對藝術環境議題之關注,積極建立本館與國內外各公私立美術館、及民間藝文機構的合作關係,廣納各世代及民族界域。

本館的展覽特色在深耕台灣在地文化的年度大展,及立足亞太為議題的當代藝術展覽、駐館藝術家創作展、年度申請展,進而策劃放眼世界的國際交流展與關渡雙年展。

在教育單位與專案補助的有限經費運營下,可以見到美術館的展覽以兩條主要軸線推進,一是展現台灣現當代藝術創作的展覽,二是以專業參與國際網絡與交流的展覽與研討,其他的檔期與活動則分別支應上述強化教育意涵與健全環境所需的各種展演。

關渡美術館作為一個大學美術館,並不打算成為一個承擔學校師生生產與創作、延伸學院網絡、建立校園傳統威望的殿堂,而是在現代之後、在後現代之後(同時也在它們之內)一部自主更新的機器(machineofauto-poïesis)。

它的定位將由與它相連結的人、時、地、物來界定,首先因為 位處於許多發展自身專業經驗的藝術工作者與志在成為專業藝術工作者的學生所在的場域,所以關美館是一部「學習&成長」的機器;再則因為它存在於一個積累藝術經驗與教育痕跡的歷史時空裡,所以也是「書寫&記錄」的機器;同時,它以人與其歷史,而置身於多層的地理位置上,從關渡、台北、台灣、東亞、南島語系、亞洲到全球,在各種不同藝術表現的相互映照之間,所以是部「在地&跨域」的機器;最後,最關鍵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物」,既是所有藝術經驗都會涉及的「質料」或說「物性」,也是所有人都必須賴以為生、因應環境中所有需求的「物」,所以是部「實驗&質變」的機器。

基於這樣的理念,關美館面對台灣現當代藝術所要致力的是呈現藝術家創作經驗的樣貌與積累,要推動一種有「人」、有「生命」的台灣藝術史。

而面對雙年展與國際交流,就是要建立實質對話、尋求共同突破,所以,挑戰並突破「雙年展」機制與框架,並不是跟著全球盲目且無望的生產,在規模、尺度或連結上的擴增與加速,也不是大張旗鼓地展示批判性術語,或是追趕流行的議題、特別是追逐新發現的族群與物種,而是要基於藝術家的創作與藝術的所能,與其他地區的專業藝術工作者進行充分交流與合作,並展開同其他專業機構的溝通與學習,一起探索跨區域的藝術可能性。

關渡美術館是一個成為有機生態系(organiceco-system)的美術館,但並不進行自然仿生或是環境保護主義,而是一個由知識、經驗、物質、生命、信念、行動所交織構成的複合式生態機器,以此回應:「何謂大學?」。

 回上頁 繁中 /  EN 繁中 / EN   TNUA 聯絡我們 相關連結 隱私權政策 使用條款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密碼* 驗證碼*   更換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聯絡我們」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電子信箱* 驗證碼*   更換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