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錯視原理 - Google Sites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等),經過視覺的注視後產生扭曲或錯誤判別。

1. 長短錯視 ... 圖1 繆勒利亞(Muller Lyer)圖形(長短錯視:A線段>B線段). 2. 動態錯視. 專題研究 ※過期電子報※   ◎專題研究◎資料來源:本文資料由能仁家商廣告設計科提供編寫老師/曾怡寧老師 【視覺錯視原理】    所謂「錯視」(VisualIllusion)是指眼睛的錯覺,我們常說對任何事情都必須有所根據,一切「眼見為憑」,但是真的親眼所見的東西就不會有錯嗎?雖然眼睛為個人身體的一部分,透過它所顯現出來的影像理當是最正確無誤的,不過受到知覺的干擾與周邊環境(形狀、色彩)的刺激,會讓視覺產生認知判斷的謬誤,這就是錯視,例如:用尺測量某一條線段是直的,但是,透過眼睛的感知卻像是歪的;或者,明明是相同的色彩,當周邊的色彩改變時,我們會覺得原來的色彩好像也不一樣了。

簡單來說「錯視現象」,就是透過視覺將物件之大小、形狀、色澤以及明暗,明顯判斷錯誤或構成矛盾的現象。

  根據學者研究錯視類型有下列幾種: 一、幾何學錯視 物件的某些元素(如面積、長度、距離、寬度、弧度…等),經過視覺的注視後產生扭曲或錯誤判別。

1.   長短錯視   相同的線段受到矢羽線(<>,><)方向性的影響,使線段有壓縮、拉長的視覺錯視,產生長短差異的效果。

圖1 繆勒利亞(MullerLyer)圖形(長短錯視:A線段>B線段)   2.   動態錯視   原本靜止不動的圖形,在色彩對比、色塊分割的交互作用下,經由眼睛的視覺,產生動態的現象。

圖2 蛇的回轉(2003)/北岡明佳/經由眼睛的視覺,產生動態的現象,圖中的每個同心圓就如同齒輪一般旋轉,而旋轉方向為黑→藍→黃→白→黑。

  二、圖地反轉   「圖」與「地」反轉的研究,最早是由學者魯賓(Rubin)所發表的作品—— 魯賓之杯,而開始引發探討與應用。

根據人類知覺統計的結果顯示,被包圍的面(閉鎖圖形)容易為圖,而包圍在四周的面則被當作背景,也就是地。

所以當我們看「魯賓之杯」時,置於圖面中心位置且屬於閉鎖圖形的黑色杯子,就容易被視為圖;而置於圖面兩側且屬於開放圖形的兩個白色人形側臉,就屬背景部分,被視為地。

就造形上來說,「圖」是屬於正的空間,是指明確的、前進的空間;「地」則是負的空間,是指不明確的、後退的空間,兩者有相互依存的關係。

不過,當二種角色可以互換並且合理存在時,我們稱它為「圖地反轉」。

  圖3 魯賓之杯/魯賓   三、矛盾空間   矛盾圖形簡單來說,就是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空間與造形。

也就是平面(二次元)可以表現出來,但立體空間(三次元)根本無法存在,所以也稱為「不可能圖形」。

矛盾的立體與空間圖形的現象是來自於觀賞者視點的轉移,並且連結不同的心理知覺(前進與後退)而產生,當我們把視點集中於一處且產生前進知覺時,即可看見一個立體圖形;但是隨著視點改變,另一個不同方位的立體圖形也會隨即出現並且取代前一個圖形,形成同為立體圖形卻有兩個不同方位的多義圖。

圖4 施洛德(H.schröder)於1858年發表的階梯矛盾圖,因視點重心不同,產生不同方位的階梯。

  四、多義圖形   「多義圖形」(多釋圖、曖昧圖形)是屬於圖地反轉的延伸課題,就是一個畫面中可以同時辨別出兩種以上的圖案存在。

由於多義圖的畫面構成非單一圖像,觀賞者會因為視點的不同與心理認知的差異,辨別出不同的圖案觀看作品時,當我們把焦點放在不同位置上,會有不同的畫面跳脫出來。

這種差異大多來自於觀賞者擺放視點的習慣與知覺認知。

圖5 是「貓」?是「老鼠」?當我們把焦點放在不同位置上,會有不同的畫面跳脫出來。

    由於錯視圖能帶來令人意想不到的視覺感受,所以成為設計者以及藝術家重要的表現方式,也曾經被廣泛應用至設計上,如:商業設計、海報、包裝圖案設計、藝術表現以及服裝設計等。

雖然學者建議強烈的視覺錯視圖不適宜長時間觀看,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奇幻的視覺藝術,的確深藏著致命的吸引力。

  參考文獻 王秀雄(1984)。

美術心理學。

臺北:雄獅圖書。

呂清夫譯(1991)。

朝倉直巳。

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

臺北:北星圖書。

李美惠(2010)。

基本設計Ⅱ。

臺北:全華圖書。

林美婷(2011)。

造形原理。

臺北:全華圖書。

莫嘉賓、翁肇偉、孫聖和(2012)。

基本設計Ⅱ。

臺北:龍騰文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