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社會文化下一位女同志失落伴侶的悲傷剝奪經驗探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詳目顯示. Email地址: 轉寄. 展開. twitter. line · 電子全文 · 國圖紙本論文. 研究生: 詹宗儀. 研究生(外文):, Tsung-I Chan. 論文名稱: 沒有聲音的故事:華人社會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65.22.51.111)您好!臺灣時間:2022/08/1713:43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詹宗儀研究生(外文):Tsung-IChan論文名稱:沒有聲音的故事:華人社會文化下一位女同志失落伴侶的悲傷剝奪經驗探究論文名稱(外文):ASilentStory:TheStudyoftheLesbianExperiencingDisenfranchisedGriefofPartnerUndertheChineseSocialandCulture指導教授:葉寶玲指導教授(外文):Pao-LingYeh口試委員:陳秉華、高旭繁口試委員(外文):Ping-HwaChen、Shu-FangKao口試日期:2015-01-19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玄奘大學系所名稱: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學類:心理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5畢業學年度:103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29中文關鍵詞:女同志伴侶、悲傷剝奪、華人社會文化外文關鍵詞:lesbiancouple、disenfranchisedgrief、Chinesesocialandculture相關次數:
被引用:5點閱:1724評分:下載:392書目收藏:7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華人社會中因為女同志身分受污名化,造成面臨重大失落事件時,要擔心女同志身份被迫現身,無法自在的像一般異性戀伴侶自在的表現悲傷,而產生悲傷權利被剝奪的現象。
本研究使用質性研究之敘事研究取向作為研究方法,使用「整體-內容」作為研究方式。
研究結論如下:一、女同志伴侶死亡前後經歷悲傷剝奪的現象:(一)女同志伴侶死亡前後醫療法律的困境分別為醫療過程無合法地位可參與治療討論,以及醫療法規無法執行及於女同志伴侶。
(二)女同志伴侶死亡後之複雜性悲傷現象為出現慢性悲傷反應,以及出現延宕性悲傷反應。
(三)影響女同志伴侶死亡後悲傷反應程度的因素為擁有女同志伴侶關係、喪葬儀式與法律上不被認可,以及不認同自己的女同志身分。
(四)女同志伴侶死亡後呈現悲傷剝奪現象,分別為失落不被認可與支持的悲傷剝奪、非重要關係對象的悲傷剝奪以及無法因應悲傷的哀悼剝奪。
二、女同志伴侶面對傳統喪葬儀式之困境喪葬儀式中沒有相應關係位置:為女同志伴侶在喪葬儀式位置被忽略以及女同志伴文化療癒機會被剝奪。
三、華人社會文化下女同志伴侶死亡後的悲傷特質與影響因應因素分別為女同志伴侶死亡後的悲傷不再像傳統華人社會文化般被壓抑、華人社會文化下公開女同志伴侶關係可增加對伴侶死亡後悲傷因應之資源。
四、發現女同志伴侶死亡後的心理復原因素分別為以宗教信仰來因應失落以及失落女同志透過天意度過悲傷歷程與建構生活的意義。
ThepurposeofthisstudyistoexplorethedisenfranchisedgriefthatthelesbianfacingthedeathofherpartnerfromtheperspectiveoftraditionalChinesesocio-culturalcontexts,includingthementalprocessdisenfranchisedgriefofwhatshewentthroughanddilemmashefacedunderthetraditionaldeath’sritual.Theirexperiencewasexaminedandinterpretedintermsofnarrativeapproach.Theconclusionsareasfollows:i.Thelesbianpartnerdiedbeforeexperiencingdisenfranchisedgriefphenomenon:(a)Forthelesbiancouples,asapartner,thereisnomedicalorlegalprocedurecanbeinvolvedbasedonanylegalstatus.(b)Complicatedgriefwillbeinducedafterthedeathofalesbianpartner.Itisshownthatthegriefreactionswillbeemergedchronicallyafterpartner’sdeath.(c)Asthelesbianrelationshipisnotlegallybinded,thereisnorecognitionduringtheproceduresofholdingthefuneralforone’spartner.Thegriefisalongwithsuchkindofdenialofthelesbianidentity.(d)Thereisdisenfranchisedgriefafterthepartner’sdeathsincetheyweredeprivedoftherecognitionandsupportofgrief,griefnon-significantrelationshipbetweentheobjectandtheyaredeprivedofthemourning.ii.Lesbiancouplesfacethedilemmaoftraditionalfuneral’sritesasthereisnocorrespondingentityintheirposition:thealivepartnerwouldnotbenotifiedofthelocationofthefuneral,aswellastheculturalhealing.iii.The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arepressedsociety,increasesthegriefafterthelesbianpartner’sdeath.Onthecontrary,itisfoundthatthemorethedisclosureofthelesbiancouple’srelationshipis,themoreresourcesthelesbiancangetinordertocopewiththegrief.iv.Toalleviatethepsychologicalpain,thealivepartnerwouldtrytoseekhelpfromlesbian’scourseorthereligiouspowerfromGodtoreconstructtheirmeaningoflife.
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1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8第三節名詞解釋8第二章文獻探討11第一節女同志的伴侶關係11第二節悲傷剝奪的理論與研究15第三節東西方文化中的悲傷與調適歷程26第三章研究方法37第一節研究取向37第二節研究參與者40第三節研究工具42第四節研究程序43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47第六節研究品質49第七節研究倫理51第四章研究結果53第一節從邀約到訪談53第二節沒有聲音的故事56第三節阿花生命故事中的三個主題69第四節當盒子被重新打開之後85第五章綜合討論91第一節女同志伴侶死亡前後悲傷剝奪現象91第二節女同志伴侶面對傳統喪葬儀式之困境96第三節華人社會文化下女同志伴侶死亡後的悲傷特質與影響因應因素98第四節發現女同志伴侶死亡意義101第六章結論與建議105第一節結論105第二節研究者反思106第三節研究建議107參考文獻113附錄一研究邀請函122附錄二研究訪談同意書123附錄三訪談大綱124附錄四訪談札記彙整126附錄五基本資料表127附錄六研究訪談者檢核表128附錄七本研究編碼範例129
內政部(2012)。
平等自主慎終追遠-現代國民喪禮。
國家書店王子欣(2005)。
暴食症與厭食症女生在敘事治療的解構與改寫。
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南。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
敘說分析(原作者:CatherineKohlerRiessman)。
台北:五南。
(原著出版年:1993)王純娟(2006)。
哀傷或不哀傷?當西方的哀傷治療過上台灣的宗教信仰與民俗。
生死學研究,3,93-131。
朱偉誠(1998)。
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0,35-62余德慧、余安邦、李維倫(2010)。
人文臨床學的探究。
哲學與文化,37(1),63-84。
吳淑芬、洪富智、李來涼(2012)。
運用悲傷輔導協助一位男同志度過喪失伴侶之悲傷期。
高雄護理雜誌,29(3),64-72。
李佩怡(2000)。
失落與悲傷。
林綺雲主編。
生死學。
臺北市:洪葉。
李琇婷(2009)。
諮商師的悲傷剝奪經驗研究─以協助企圖自殺者為例。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林綺雲(2002)。
從社會建構論談國人憂鬱與自殺現象的隱憂。
新世紀宗教研究,1(2),109-128。
林綺雲(2005)。
社會文化與悲傷反應。
生死學研究,2,107-128。
林綺雲(2009)。
生死諮商的社會與文化基礎。
諮商與輔導,282,52-57法務部(2014a)。
醫療法。
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021,2015年1月13日。
法務部(2014b)。
遺產與贈與稅法。
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G0340072,2015年1月13日。
邱泯科(2006)。
落葉歸根?壽終就寝?-1971-2000年台灣地區死亡場地變動狀況與影響因素。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38,25-50。
洪雅琴(2013)。
傳統喪葬儀式中的哀悼經驗分析:以往生到入殮為例。
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7,55-88。
涂麗君(2010)。
臨床護理人員面臨病患死亡被剝奪的悲傷與因應行為─以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畢恆達(2003)。
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
女學學誌,15,37-78。
莊景同(2000)。
超越政治正確的「女女」牽「扮」:從「女女」伴侶關係看生命掙扎與價值體現。
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瑞君(2008)。
徘徊得與失之間:同志向家人現身的歷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
陳鈺欣、王穎(譯)(2003)。
揭下面具的鱷魚:邁向一個現身的理論。
載於台灣大學婦女與性別研究組(主編),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5,1-36。
新店市:正中。
(原作者:FranMartin。
)。
陳麗如(2000)。
她們的故事:七個女同志的認同歷程。
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陸洛(2003)。
人我關係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現身。
本土心理學研究,20,139-207。
陸洛(2012)。
工作與家庭的意義對因應職家衝突的影響-華人雙文化自我觀之展現。
本土心理學研究,37,141-189。
曾秀雲、謝文宜、蕭英玲(2008)。
從同志伴侶關係經營的衝突處理談權力關係。
東吳社會學報,23,71-106。
鈕文英﹙2012﹚。
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台北:雙葉書廊。
鈕則誠(2006)。
殯葬學概論。
台北:威仕曼文化。
黃婉玲(2001)。
上班族女同志「現身」經驗與策略。
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楊國樞(1993)。
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
楊國樞與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87-142。
台北:桂冠。
楊國樞(2004)。
華人自我的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觀點。
本土心理學研究,22,11-80。
溫筱雯(2008)。
不能說的秘密:女同志伴侶親密暴力經驗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何賢文(2003)。
悲傷調適歷程及生命意義展現之研究:以喪子(女).父母為例。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嘉義。
廖梅花(2003)。
探索「悲傷剝奪」的本土社會文化意涵。
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NSC91-2413-H150-001。
趙彥寧(2008)。
往生送死、親屬倫理與同志友誼:老T搬家續探。
文化研究,6,153-194。
劉乃誌、賴允亮(2005)安寧追思與喪親家屬。
安寧療護雜誌,10(1),44-53。
蔡佩真(2012)。
華人家庭關係脈絡中悲傷表達模式之探討:以台灣經驗為例。
心理諮商季刊,4(1),16-38。
鄭美里(1997)。
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
台北:女書。
賴淨慈(2013)。
台灣悲傷研究之趨勢分析.—以1998-2012文獻為例。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未出版,嘉義。
謝文宜(2006)。
台灣同志伴侶親密關係發展的挑戰與因應策略。
中華輔導學報,20,83-120。
謝文宜(2008)。
看不見的愛情:初探台灣女同志伴侶親密關係的發展歷程。
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4,181-214。
謝文宜、曾秀雲(2007)。
探討伴侶關係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比較已婚夫妻、未婚情侶與同志伴侶的差異。
台灣性學期刊,13(1),71-86。
謝文宜、曾秀雲(2007)。
探討伴侶關係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比較已婚夫妻、未婚情侶與同志伴侶的差異。
台灣性學學刊,13(1),71-86。
謝文宜、曾秀雲(2010)。
進入伴侶關係:初探台灣同志的伴侶選擇偏好。
台灣性學學刊,16(2),43-60。
謝文宜、蕭英玲、曾秀雲(2009)台灣同志伴侶與夫妻關係品質之比較研究。
輔導與諮商學報,31(2),1-21。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編(2011)。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
台北市:東華書局簡至潔(2012)。
從「同性婚姻」到「多元家庭」-朝向親密關係民主化的立法運動。
台灣人權學刊,1(3),187-201。
顏素卿(2004)。
專業照顧者的悲傷剝奪經驗初探-以加護病房護理人員為例。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Attig,T.(1996).Howwegrieve:Relearningtheworld.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Attig,T.(2004).Disenfranchisedgriefrevisited:discountinghopeandlove.Omega,vol.49(3),197-215.Bogdan,R.C.&Biklen,S.K.(1998).Qualitativeresearchforeducation:Anintroductiontotheoryandmethods(3nd.ed.).Boston:Allyn&Bacon.Boswell,C.(2007).Aphenomenologicalstudyoftheexperienceofgriefresultingfromspousalbereavementheterosexualandhomosexualmenandwomen(Doctoraldissertation,UniversityofHouston).Castle,J.&Phillips,W.L.(2003).Griefrituals:Aspectsthatfacilitateadjustmenttobereavement.JournalofLoss&Trauma,8(1),41-71.Corr,C.a.(1998).Enhancingtheconceptofdisenfranchisedgrief.Omega,38,1-20.Corr,C.A.(2002).Revisitingtheconceptofdisenfranchisedgrief.InK.J.Doka(Eds.),Disenfranchisedgrief:NewDirections,Challenges,andStrategiesforPractice.Publisher:Champaign,Ill.:ResearchPress.Doka,K.J.(1989).Disenfranchisedgrief.InK.J.Doka(Ed).Disenfranchisedgrief:Recognizinghiddensorrow.Lexington,Ma:LexingtonBooks.Doka,K.J.(2002)Disenfranchisedgrief.InK.J.Doka(Ed.),Disenfranchisedgrief:Newdirections,challenges,andstrategiesforpractice.Publisher:Champaign,Ill.:ResearchPressDoka,K.J.,&Martin,T.L.(2002).HowWeGrieve:Culture,Class,andGender.InK.J.Doka(Ed.),Disenfranchisedgrief:Newdirections,challenges,andstrategiesforpractice.Publisher:Champaign,Ill.:ResearchPressDurkheim,E.著.芮傅明、趙學元譯(1992)。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台北:桂冠。
Fenge,L.A.&Fannin,A.(2009).Sexualityandbereavement:Implicationsforpracticewitholderlesbiansandgaymen.Practice:Socialworkinaction,21(1),35-46.Green,L.&Grant,V.(2008).Gaggedgriefandbeleagueredbereavements?Ananalysisofanalysisofmultidisciplinarymultidisciplinarytheoryandresearchtosametheoryandresearchtosame-sexpartnershipbereavement.Sexualities,11(3),75-300.Ho,D.Y.F.(1997,July).Relationalcounseling:AnAsianperspectiveontherapeuticintervention.Paperpresentedatthe55thAnnualConventionInternationalCouncilofPsychologists,Graz,Austria.Retrievedfrom:http://www.psycontent.com/content/0722h6l3x1734k52/Hornjatkevyc,N.&Alderson,K.(2011).Withandwithout:Thebereavementexperiencesofgaymenwhohavelostapartnertonon-AIDS-relatedcauses.DeathStudies,35(9),801-823.Hunter,J.(2008).Bereavementanincompleteriteofpassage.JournalofDeath&Dying,56(2),153-173.Kubler-Ross,E.(1969).Ondeathanddying.NewYork:Macmillan.Lieblich,A.,Tuval-Mashiach,R.,&Zilber,T.(1998).NarrativeResearch:reading,analysis,andinterpretation(Vol.47).ThousandOaks,California:SagePublications.Lieblich,A.,Mashiach,R.T.,&Zilber,T.著,吳芝儀譯(2008)。
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
嘉義市:濤石文化。
Little,M.,Sandler,I.N.,Wolchik,S.A.,Tein,J.Y.,&Ayers,T.S.(2009).Comparingcognitive,relationalandstressmechanismsunderlyinggenderdifferencesinrecoveryfrombereavement-relatedinternalizingproblems.JournalofClinicalChild&AdolescentPsychology,38(4),486-500.Little,M.,Sandler,I.N.,Wolchik,S.a.,Tein,J.Y.,&Ayers,T.S.(2009).Comparingcognitive,relationalandstressmechanismsunderlyinggenderdifferencesinrecoveryfrombereavement-relatedinternalizingproblems.JournalofClinicalChild&adolescentPsychology,38(4),486-500.Neimeyer,R.A.,Scott,A.B.,&Gillies,J.(2006).ContinuingBondsandReconstructingMeaning:MitigatingcomplicationsinBereavement,DeathStudies,30,715-738.O’Brien,J.M.,Forrest,L.M.,&Austin,A.E.(2002).Deathofapartner:Perspectivesofheterosexualandgaymen.JournalofHealthPsychology,7,317-328.Parkes,C.M.(1995).Guidelinesforconductingethicalbereavementresearch.DeathStudies,19,171-181.Shernoff,M.(1997).Gaywidowers:Lifeafterthedeathofapartner.NewYork,NY:HaworthPress.Sophie,J(1986).acriticalexaminationofstagetheoriesoflesbianidentitydevelopment.JournalofHomosexuality,12,39-51.Stroebe,M.S.(1992).Copingwithbereavement:areviewofthegriefworkhypothesis.Omega,26,19-42。
Stroebe,M.,&Schut,H.(1999).Thedualprocessmodelofcopingwithbereavement:rationaleanddescription.DeathStudies,23,197-224Wolfelt,a.(1983).Helpingchildrencopewithgrief.Muncie,IN:acceleratedDevelopment.Worden,J.M.(1982/2009).Griefcounselingandgrieftherapy:ahandbookforthementalhealthpractitioner.NewYork:Springer.Worden,J.William著,李開敏等譯(2011)。
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第三版)。
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悲傷調適歷程及生命意義展現之研究-以喪子(女)父母為例
2.
她們的故事:七個女同志的認同歷程
3.
徘徊得與失之間:女同志向家人現身的歷程
4.
上班族女同志「現身」經驗與策略
5.
超越政治正確的"女女"牽"拌"----從"女女"伴侶關係看生命掙扎與價值體現
6.
專業照顧者的悲傷剝奪經驗初探--以加護病房護理人員為例
7.
暴食症與厭食症女性在敘事治療的解構與改寫
8.
諮商師的悲傷剝奪經驗研究─以協助企圖自殺者為例
9.
臨床護理人員面臨病患死亡被剝奪的悲傷與因應行為─以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
10.
台灣悲傷研究之趨勢分析—以1998-2012文獻為例
11.
櫃裡櫃外:女同志伴侶照顧生活實踐歷程
1.
王純娟(2006)。
哀傷或不哀傷?當西方的哀傷治療過上台灣的宗教信仰與民俗。
生死學研究,3,93-131。
2.
余德慧、余安邦、李維倫(2010)。
人文臨床學的探究。
哲學與文化,37(1),63-84。
3.
吳淑芬、洪富智、李來涼(2012)。
運用悲傷輔導協助一位男同志度過喪失伴侶之悲傷期。
高雄護理雜誌,29(3),64-72。
4.
林綺雲(2002)。
從社會建構論談國人憂鬱與自殺現象的隱憂。
新世紀宗教研究,1(2),109-128。
5.
林綺雲(2005)。
社會文化與悲傷反應。
生死學研究,2,107-128。
6.
林綺雲(2009)。
生死諮商的社會與文化基礎。
諮商與輔導,282,52-57
7.
洪雅琴(2013)。
傳統喪葬儀式中的哀悼經驗分析:以往生到入殮為例。
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7,55-88。
8.
畢恆達(2003)。
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
女學學誌,15,37-78。
9.
陸洛(2003)。
人我關係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現身。
本土心理學研究,20,139-207。
10.
曾秀雲、謝文宜、蕭英玲(2008)。
從同志伴侶關係經營的衝突處理談權力關係。
東吳社會學報,23,71-106。
11.
楊國樞(2004)。
華人自我的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觀點。
本土心理學研究,22,11-80。
12.
趙彥寧(2008)。
往生送死、親屬倫理與同志友誼:老T搬家續探。
文化研究,6,153-194。
13.
謝文宜(2006)。
台灣同志伴侶親密關係發展的挑戰與因應策略。
中華輔導學報,20,83-120。
14.
謝文宜(2008)。
看不見的愛情:初探台灣女同志伴侶親密關係的發展歷程。
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4,181-214。
1.
女同志伴侶獲得雙方家人接納之歷程研究
2.
女同志伴侶長期親密關係維繫歷程研究
3.
女同志分手經驗之探究
4.
女同志伴侶情境因素對承諾維持的影響:成人依附的中介效果
5.
年輕女同志開放式關係之探究
6.
另一種親密關係的社會保障─女同志家庭生活之探究
7.
同志的身份認同歷程:男、女同志之比較
8.
被擠壓的「櫃子」:臺灣男同志被逼婚之經驗
9.
結婚、逼婚、我不「昏」—台灣女同志面臨婚姻壓力的生存策略
10.
家庭出櫃男同志伴侶關係歷程之探究
11.
諮商師的悲傷剝奪經驗研究─以協助企圖自殺者為例
12.
女同志伴侶生活經驗之探究
13.
情緒取向女同志伴侶心理教育團體的效果與追蹤研究
14.
女女的異想世界-女同志情誼經驗
15.
女同志伴侶親密暴力歸因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詹宗儀 - 看見心理
詹宗儀Jan Chan 諮商心理師. 【現任】. 看見心理諮商所治療師兼所長. 桃園市政府衛生局性別歧視申訴委員. 桃園市政府政風處性別平等外聘委員. 桃緣彩虹居所專業督導.
- 2看見心理
通訊心理諮商核可諮商所. Seeing Counseling Center. 管理團隊. EXECUTIVE TEAM. 簡佑庭心理師 · 詹宗儀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林少湲心理師. 詹宗儀...
- 3詹宗儀Jan Chan | 看見心理| LINE Official Account
詹宗儀Jan Chan. 看見心理諮商所所長/治療師看見心理創辦人 #多元性別#親密關係/伴侶/婚姻/分手/離婚#多元文化與同志次文化藥酒癮#深度自我探索 【現任】 看見心理諮商 ...
- 4專業團隊| 看見心理
管理團隊. EXECUTIVE TEAM. 簡佑庭心理師 · 詹宗儀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林少湲心理師. 詹宗儀. 諮商心理師. 林少湲. 諮商心理師. 聯合所所長. 簡佑庭. 看見所所長.
- 5你有沒有用腦啊?. 詹宗儀Jan Chan 諮商心理師
詹宗儀Jan Chan 諮商心理師. 趁著工作的空擋,來到住家附近的一間從沒來過的中醫醫院調理身體。 雖是間地區性的聯合醫院,倉促的人群、排隊的掛號大廳與候診區的愁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