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海洋廢棄物 塑膠砌成的海龜墳場 - 報導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類垃圾,是現今海洋生物生存最大的敵人。

數不清因誤食、纏繞而死的生命,正在海底看不見的幽暗角落上演。

贊助深度×開放×非營利贊助訂閱深度×開放×非營利贊助訂閱深度×開放×非營利評論專題攝影多媒體議題失控的海洋廢棄物──塑膠砌成的海龜墳場文字大小分享已複製加入書籤相關文章環境.教育6/15/2017文字陳貞樺鄭涵文攝影林佑恩圖片提供/「島人工作室」蘇淮環境動物保護海洋水汙染廢棄物環境.教育6/15/2017文字陳貞樺鄭涵文攝影林佑恩圖片提供/「島人工作室」蘇淮環境動物保護海洋水汙染廢棄物環境.教育6/15/2017文字陳貞樺鄭涵文攝影林佑恩圖片提供/「島人工作室」蘇淮環境動物保護海洋水汙染廢棄物乘著洋流來去的海洋廢棄物(marinedebris),在人類驚覺嚴重前,已快速地全球化。

海洋廢棄物不分國界,對生物的殺傷力同樣不分領土。

人類垃圾,是現今海洋生物生存最大的敵人。

數不清因誤食、纏繞而死的生命,正在海底看不見的幽暗角落上演。

大片珊瑚礁岩上,遠遠就可看見一隻海龜有氣無力地停在珊瑚上,一動也不動。

靠近一看,發現海龜的尾部黏著一坨透明袋狀物,仔細瞧竟是半個手臂般長的垃圾袋,原以為是海龜的腳被纏上,殊不知伸手一拉,塑膠袋竟從牠的肛門一洩而出。

上述影像來自台灣近年的熱門觀光景點,小琉球。

這個面積僅6.8平方公里的小島,卻是世界上稀有的海龜居住地,海龜被列為世界級保育類動物,但在小琉球卻常能見到海龜透出頭到海面換氣。

小琉球獨特的海底環境,提供海洋生物豐富的棲息地。

這支影像,卻打破大眾對美麗海底環境、海洋生物快樂生活的想像。

「大家下水看到的都是漂亮的照片,覺得拍珊瑚和海龜很可愛。

但事實上每次下去都是垃圾,一定可以看到垃圾,沙灘海裡滿滿的撿不完。

海龜吃到人為垃圾,大部分可能會擱淺、生病死掉。

大家以為把垃圾丟到垃圾桶就沒事,其實只是另一個起點。

」影片拍攝者蘇淮說,當時遠遠看到海龜後有垃圾跟著走,靠近後想順手把垃圾抽掉,才發現原來是海龜吃到塑膠袋排不出來。

蘇淮的職業為水下攝影師,他與女友陳芃諭成立「島人工作室」,長期駐點小琉球,以文字和影像記錄海洋生態。

打開島人粉絲專頁,牆上充滿海龜的觀察影片。

海龜生性害羞,一般人很難近距離接觸,蘇淮為了搏得海龜信賴,常常在海裡待上2、3個小時,也因為這樣,他捕捉到許多生物因為海洋廢棄物而遭受生命威脅的影像與照片。

例如差點被魚網困住的海龜、被垃圾覆蓋的珊瑚礁以及橡皮筋纏繞的河豚等。

Fill1Fill1Fill1Fill1Fill1Fill1Fill1Fill114被橡皮筋纏繞的河豚(圖片/蘇淮「島人工作室」)人們看不到的海洋深處,許多海洋生物正逐漸被人類所製造的廢棄物威脅生命。

你可能不知道,一個小塑膠袋,就可能造成一隻瀕臨絕種的海龜死亡。

海龜無味覺不挑食,垃圾下肚後胃堵塞死亡「海龜是好奇寶寶,對任何水中漂流的東西都很好奇。

因為牠們沒有牙齒和舌頭,加上視力不是很好,所以沒辦法判斷漂流物是否可吃。

對海龜來說,任何東西就是吞到肚子讓胃去解決。

一旦垃圾排不出去就會塞在胃裡累積,導致海龜飢餓衰弱死亡。

」在台灣有「海龜之父」之稱的海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程一駿,語重心長地道出海龜無辜吞下垃圾致死的悲慘命運。

海龜的食道海龜為了吃東西時,食物不會輕易的被海流帶走,所以食道上有倒刺防止食物流出,也因此入口物往往只能往下吞,難以吐出。

程一駿所領軍的「海洋生態暨保育實驗室」致力海龜研究與保育,十幾年來負責救助台中以北的擱淺傷病海龜,光是去年就有190隻海龜被送進研究室。

他表示,會進到研究室的海龜通常是病重的個體。

人員除了先觀察海龜外觀是否正常,海龜的「便便」也是一大重點。

由於X光只能照出海龜胃中內容物的形狀,要確認實質物必須依靠糞便,觀察海龜是否吃進不該吃的「人造廢棄物」。

假設真的無法排出,由於龜殼堅硬無法開刀,獸醫也只能被動地開軟便劑給海龜吃。

Fill1研究員從被救援的海龜們胃中發現的垃圾。

(攝影/林佑恩)驚人的是,實驗室收容的海龜有9成都會排出人造廢棄物,並以塑膠碎片為大宗。

實驗室助理將至今搜集到的人造廢棄物從箱子倒出,各種形狀、顏色的塑膠片、魚網、保麗龍、包裝紙等廢棄物,就如同小型垃圾場般散落在桌上。

程一駿表示,以往無法證明垃圾是殺死海龜的直接兇手,但就在去年,實驗室救援了一隻只有巴掌大小的綠蠵龜「小飛」,他被發現時已奄奄一息,死亡後解剖後發現,小飛短短的食道竟然塞滿34片大小不一的塑膠碎片。

獸醫診斷,其死因為人造廢棄物長時間阻塞腸道,造成嚴重感染和營養失衡。

這是實驗室首度獲得直接證據,證實漂流海中的廢棄物會直接危及保育類動物。

殺死一隻海龜的廢棄物不用多,5至10克就足以致命。

一旦廢棄物被海龜食入卡在胃裡,將導致牠衰弱,甚至引發敗血症死亡。

「就像是人,你吃到髒東西不舒服就不會想吃。

海龜也是,不想吃就會越來越衰弱,」程一駿說。

海洋生物前所未有的死法:「塑殺」根據聯合國2016的報告,海洋廢棄物已是威脅海洋、沿岸生物生命的關鍵因素。

根據統計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Secretariatofthe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於2016年出版〈海洋廢棄物:理解、預防與緩解對海洋及岸邊生物多樣性影響〉,整理了全球被海廢影響的生物紀錄與相關研究。

,全球各地受海廢影響、甚至有生命威脅的生物種類已高達800種,牠們被這些以往沒有的外來物纏住、受傷,被悶死或被淹死,全球7種海龜無一倖免,而誤食海廢的鯨豚、海鳥種數也已達到44%。

歷史上最早被海洋廢棄物影響的生物,是在1931年古巴首都哈瓦那海邊,一隻被汽車輪胎纏住腰身的鯊魚。

2個漁夫發現有個龐然大物正在海面掙扎,接著沉入海底一動也不動,最終才發現是一隻長5米的大鯊魚被輪胎纏住。

這隻鯊魚不是唯一死於海廢的動物,許多動物諸如海狗、海獅、鯨豚都是海廢的受害者。

隨著人類所製造的垃圾量日漸增加,海洋生物正在面對前所未有的死法──「塑殺」。

「塑殺」最常見的狀況是動物被廢棄物「纏繞」(entanglement)受傷無法正常生活,或無法換氣致死。

另外則是不小心「食入」(ingestion)廢棄物,導致無法吸收營養而死,或阻塞腸道而死。

(動態圖表:〈塑殺事件簿:塑膠砌成的海洋生物墳場〉)而在海底,孕育生命的珊瑚礁海床也面臨浩劫。

除了人造垃圾,「幽靈漁具」(ghostfishing)也成為荼毒海洋的一大兇手。

「幽靈漁具」指的是那些不見或是被拋棄的魚網、魚線等捕撈用具,它們在海中會持續困住生物或破壞棲息地。

一個被拋棄的魚網,還可以持續捕獲生物長達27個月。

Fill1被魚網纏繞的魚與珊瑚礁(圖片/蘇淮「島人工作室」)當漁具蓋住珊瑚,會導致他們破損或感染。

學者調查,夏威夷歐胡島(Oahu)65%的珊瑚都被魚網覆蓋,造成部分的珊瑚死亡,還有2種海草因為大型海廢的陰影,無法吸收陽光導致缺氧窒息。

數萬年來孕育海洋生命的海床,卻在近年逐漸被海洋廢棄物摧毀。

不止海洋動物受影響,海鳥也會將垃圾吃下肚,甚至當成築巢材料。

研究顯示,美國一半的塘鵝族群中,高達75%的巢都出現漁具廢棄物,造成幼鳥被纏繞。

另外,也有學者解剖168隻不明原因死亡的信天翁雛鳥胃袋,發現每隻雛鳥胃裡平均約有10克塑膠。

為了消化這些不可能被消化的食物,小信天翁往往分泌過多的胃酸造成潰瘍,接著就因為過度飢餓與脫水而不支倒地。

日本信天翁的胃內竟有來自台灣的打火機日本鹿兒島大學的藤枝繁教授多年研究海洋廢棄物的問題,2010年的「中途島海廢打火機研究計畫」中,他在誤食海廢的信天翁們胃中收集了1,400個打火機。

根據斑駁的文字與特徵分析,約有80%來自於亞洲國家,其中有14%來自台灣。

資料來源:日本鹿兒島大學教授藤枝繁,‘Useofdisposablelightersasanindicatoritemtomonitormarinedebris.’這些生物所面臨的浩劫,與人類行為息息相關。

但在崇尚快速方便的社會裡,人們可能並不自覺自己一天所使用的塑膠製品數量有多驚人,所造成的後果又是多麼嚴重。

台灣垃圾產量全球第13,年均塑膠袋用量180億個一個人一天製造的垃圾有多少?研究海廢的權威學者Jambeck的團隊費時3年半,在2015年發表了一份調查全世界沿海國家垃圾量的報告,指出台灣每人平均1天可產出2.1公斤的垃圾。

台灣在「垃圾產量」這個項目中,超越眾多大國排名第13名,每天垃圾量必須用至少5,100台垃圾車才載得完。

根據環保署今年5月最新公布的淨灘資料,光2017年第一季,台灣就清出1,683噸廢棄物,其中各區換算下來,台東的參與者每人竟清了236公斤。

根據荒野保護協會分析,這些淨灘垃圾,高達9成是塑膠廢棄物,以飲食包裝和漁業廢棄物為大宗。

檢視台灣淨灘資料,塑膠袋是十多年來的海廢冠軍,至今已撿起15萬個。

根據統計,台灣一年塑膠袋使用量高達180億個,每人每天平均使用2個以上的塑膠袋。

已有不少研究指出,亞洲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是現今全球塑膠的「大咖生產者」。

這些被生產出的塑膠約有3分之1是拋棄式、單次使用的塑膠產品,通常一年內就會變成廢棄物,並有很高的機會流浪到海邊。

除了常見的垃圾,資料內也標註了人們淨灘發現的奇怪物品,包含上百雙鞋子、玩具、煙火殘渣、水塔、瓦斯桶、輪胎、金紙等。

談到無奇不有的海廢,淨灘資歷十幾年的野柳海洋世界動物健康管理組主任陳德勤,拿出他的海廢百寶袋,細數他自2007年起就開始蒐集的海洋垃圾:有被信徒遺棄的彌勒佛神像、緊急逃難用的救急飲用水、來自不同國家的種子、劇毒的農藥包、甚至還有好幾瓶對岸的壯陽藥罐。

陳德勤說,每當吹起東北季風或颱風天過後,北海岸的海灘總佈滿垃圾。

陳德勤撿拾起這些東西後,會追根究柢追蹤每個海漂物背後的故事,並寫成文章投稿至國際研討會。

他認為要解讀海廢氾濫現象,應該邀集不同專家追蹤每個廢棄物的來源,未來也可思考如何將廢棄物再利用。

海廢垃圾從哪來?陳德勤將搜集到的漂流物分為9種:漁業用品:魚網、粗繩、大型集魚燈、浮球、緊急飲用水等。

釣客用品:魚鉤、釣線、飲料罐、便當盒等。

鳥類屍體陸上動物屍體海洋動物屍體宗教用品:神像、護身符、寶瓶等。

民生用品:打火機、香菸、殺蟲劑、飲料罐、麵粉袋等。

醫藥用品:止痛藥、高血壓用藥、保險套、壯陽藥、氣喘噴劑等。

植物 他也歸納出5種可能的海廢來源:大地震、風災、洪水等天然災害所造成的垃圾流失船隻用品釣客用品寒流導致動物死亡宗教團體放生船難造成大量漂流物垃圾污染使海洋生物病變,還有多少生命可以消耗?儘管淨灘垃圾量已經非常驚人,但目前人類所見卻只是海廢冰山一角。

除了現有淨灘數據,台灣還沒能掌握海廢污染的全貌。

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黃向文指出,目前台灣針對海洋廢棄物的學術研究,僅寥寥3篇,分別考察北部海濱與南部漁港的污染狀況。

除了確定台灣的沙灘已被微塑膠入侵(延伸閱讀:〈無所不在的海洋微塑膠入侵記〉),另外2份研究紀錄到的廢棄物,換算下來北部每平方公里的海濱可達60萬件,南部港區更高達每平方公里90萬件。

環保署近年來舉辦多場淨灘活動,台灣也將禁止生活用品內使用塑膠柔珠。

不過黃向文說,淨灘雖是必要措施,但要更有效率理解並改善海廢問題,政府還是要有更明確的目標和策略。

這必須先有現象調查,並透過科學研究找出有效減量的做法,同時建立海洋廢棄物的監控體系,才能得知成效。

要解決海廢問題,要先有科學調查與整治的標準流程作為環流必經之地,台灣現況需要更多現象研究。

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守護專員胡介申說:「其實塑膠污染跟一般傳統空氣、水及土地污染沒兩樣,若真心想『污染整治』,必須要有科學調查與整治的標準流程。

」下列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位於加拿大)針對陸源海廢的政策措施建議:減少包裝與塑膠物改善產品包裝設計回收可能再利用的物品設計回收流程設計節省措施,例如:針對一次性用品收費實施監控手段來防止海洋廢棄物產生禁用特定物品,例如:塑膠袋、柔珠用品與企業與機構合作,例如:塑膠用量公開政策支持有關「生物可分解」用品的創新發明與設計改善垃圾管理基礎設施,防止垃圾流出幫助人民增加有關於海洋廢棄物的知識提供可分解、可代替的合成塑膠(生物可分解塑膠)設置環保標章或認證計畫鼓勵再利用跟垃圾減量資料來源: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2016)但在人類緩慢進步的同時,海洋生物卻早已因為垃圾所造成的污染而生病。

1950年發現的海龜疾病──「纖維狀乳突瘤」(fibropapillomatosis),造成世界各地的海龜身體開始長出瘤狀物,引發免疫系統失調等疾病,死亡率幾乎百分之百。

「最後國外做研究發現乳突瘤真的跟污染有關。

海藻是會吸收重金屬的,吸收後會產生一種胺基酸,海龜吃下肚就會引發濾過性病毒爆發。

」程一駿引述一位夏威夷學者的研究,指出夏威夷政府為了解決垃圾問題,把垃圾用高壓打到地底,接著地下水滲入海底被藻類吸收,造成海龜生病。

這些清不完的垃圾、落落長的海洋生物受害名單,反映的還是人類「便利至上」的拋棄式生活習慣。

垃圾人眼可見,但背後所造成的污染卻是人們所無法看見的,海廢背後所帶來的污染物最終會回到生物身上,後續所引發的疾病什麼時候會在人類身上顯現,誰都不知道。

環境.教育6/15/2017文字陳貞樺鄭涵文攝影林佑恩圖片提供/「島人工作室」蘇淮環境動物保護海洋水汙染廢棄物用行動支持報導者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

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您的支持將有助於《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促進多元進步的社會對話。

請與我們一起前進,共同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贊助我們本文依CC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環境.教育無所不在的海洋微塑膠入侵記台灣對微塑膠的了解趨近於零,連基礎調查研究都甚是匱乏。

已知的是,微塑膠在台灣存在,還會久留,並隨時間裂解而變得愈來愈難清除;未知的是,這些碎片哪兒來?是否已進了海鮮的胃?2017/2/8環境.教育無所不在的海洋微塑膠入侵記2017/2/8環境.教育台灣森林保育黑洞:炸山毀林的採礦者1992年,台灣就全面禁伐天然林,林地政策從經濟利用轉變為保育優先。

然而,採礦像黑洞般一片片吞噬台灣林地。

《報導者》調查發現,台灣現存254個礦區,6成位在500公尺以上的森林裡,其中高達21處位於國家公園、保安林、水源水質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

修改《礦業法》解決制度漏洞,已是保護台灣山林的當務之急,更是520新政府上台後的重要責任與挑戰。

2016/4/20環境.教育台灣森林保育黑洞:炸山毀林的採礦者2016/4/20影像【石門油污事件】他們沒有捷徑陽光還是那樣無常,出太陽時讓人悶熱,沒有太陽的海風冷冽,而油汙卻讓這兩個象限往各自的那方深入,面對眼前的災難,自己是全然的無能為力,只有試著拍下照片、傳遞影像,希望能夠讓自己的旁觀涉入一點,假裝自己也幫上半天的忙。

2016/4/21影像【石門油污事件】他們沒有捷徑2016/4/21環境.教育台灣海洋管理癥結:政治凌駕專業我們來到澎湖,卻聽見第一線官員許願「龍王鯛的事發生在這就好了!」什麼樣的體制,讓基層需要靠危機才能盼來轉機?我們跟著漁民、警察、公務員、民意代表腳步,在熱血之外,看見的是螳臂擋車,以及背後真正的危機:原來將碾碎他們的,不只是不法漁民⋯⋯2016/6/22環境.教育台灣海洋管理癥結:政治凌駕專業2016/6/22影像王文彥/在台灣,魚槍可能成為永續漁法嗎?魚槍只是個工具,若缺乏適當管理,配合現代設備與貪婪的人心,古老的友善漁法也可以成為生態耗竭的兇手。

2017/5/17影像王文彥/在台灣,魚槍可能成為永續漁法嗎?2017/5/17環境.教育旗山找「碴」當農地變成掩埋場一大塊香蕉園旁、廣達5.2公頃的農地,被業者埋入99萬噸的中鋼轉爐石,藉此賺取2億元暴利,並造成環境污染重大疑慮,政府竟然束手無策,只能任由周遭居民在健康堪憂的恐懼中生活?已懸宕3年的高雄旗山案,日前雖在高雄地院一審判決業者敗訴後露出曙光,但這塊農地的清除污染仍遙遙無期,誰來維護周遭居民的健康⋯⋯2016/4/26環境.教育旗山找「碴」當農地變成掩埋場2016/4/26載入更多文章《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與社會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

關於我們New作者群New聯絡我們New加入我們New常見問題New隱私政策New捐款徵信New許可協議New基金會新聞New影響力報告New訂閱電子報NewPodcast節目列表New報導者開放實驗室New品牌設計規範New贊助我們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1101363853號Copyright©2022TheReporter.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