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覺心理學與設計:完形心理學、鏡像神經系統、功能預示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跟「知覺」相關的心理學概念,包括了能應用於藝術和設計的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與社會互動、察言觀色密切相關的鏡像神經系統, ...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日本版新上線EnglishEdition簡體/正體2018/09/23,科學PhotoCredit:pixabayCC0 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葉素玲、陳一平知覺的兩大功能感官從外界收集進來的各種訊息,在知覺的層次上必須滿足個體的兩大功能需求:(1)認識環境的狀況;(2)協助個體的行動。

以我們瞭解得最深入的感官──視覺來說,這兩項重要任務在大腦中具有區隔分明的訊息傳導路徑。

視覺消息從枕葉的初級視覺皮質區往額葉方向傳送時分為兩條主要路徑:一條背側路徑(dorsalroute)離開枕葉之後往頂葉方向前進,其路徑上所經過的區域大多負責處理諸如距離、立體視覺、運動速度等等與個體定位能力有的功能,因而在早期被稱為「知何方」通路(wherepathway)。

另外一條路徑則是由枕葉投射至顳葉的腹側路徑(ventralroute),沿路經過負責處理色形、質地、複雜形狀(如人臉、建築物等等)的區域,這些特徵都是認出目標身分所需的線索,因而被稱為「識何物」路徑(whatpathway)(Mishkin&Ungerleider,1982)。

以上兩條路徑對我們認識環境有極大的貢獻。

在二十世紀九○年代腦傷病人的研究發現,「知何方」路徑不只參與空間定位方面的工作,也與引導指揮行動的視覺功能有關,因此背側路徑除了是一條「知何方」的路徑之外,也是一條與「如何做」有關的路徑(howpathway)(Milner&Goodale,1995;2008)。

知覺組織歐普藝術(OpArt)大師瓦沙瑞理(VictorVasarely)的作品「斑馬」(Zebra)便是採用知覺組織的原則來繪製。

在作品中畫家並沒有真正畫出斑馬的輪廓,我們所感覺到的兩隻神氣活現的馬的體態,完全是我們的知覺系統主動將畫面中的所有黑白條紋組織起來的緣故。

我們也經常動用同樣的主動組織能力,在自然景觀中發現一些有意義的圖形。

我們能賦予零碎的區塊與局部的線條一個結構,將之統攝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

PhotoCredit:Gestalt:LawofClosurepublicdomain像完形心理學家(GestaltPsychologists)提出一些用來將零散碎片組織成有意義形態的知覺組織原則(principlesofperceptualorganization),以下介紹幾個常見的原則。

下圖呈現的是鄰近(proximity)原則,亦即人具有強烈的傾向將空間上鄰近的物件或圖形元素組織成一個知覺單位,因此我們容易將下圖中的例子看成是排成縱列的四個集團,或是六行水平排列的串列,而不是72個獨立的圓圈。

PhotoCredit:PublicdomainGestaltproximity下圖則是相似(similarity)原則,表示在其他條件(例如元素間距)保持固定的前提下,人傾向將特徵相似的元素群組在一起,因此在這例子中我們容易將之視為由橫行而不是縱列所構成的圖形。

PhotoCredit:Gestalt:LawofSimilaritypublicdomain下圖要說明的是封閉(closure)原則,人偏好將刺激解讀成完整的單位,而不是破碎的殘片之集合。

因此在此圖例中我們傾向於將刺激看成一個白色三角形壓在一個菱形框線與三個黑色的圓形之上。

雖然三角形的輪廓線並未連貫,但由於封閉原則的作用,並不妨礙我們對三角形的知覺。

我們對白色三角形的感知則更為複雜,除了動用封閉原則之外,我們還憑空捏造出物理上不存在的輪廓,這個現象稱為「錯覺輪廓」(illusorycontours),是平面設計師很喜歡使用的一種視覺效果。

PhotoCredit:FibonacciCCBY-SA3.0下圖是簡單(simplicity)原則的例子,圖中所示的線條畫,絕大多數的人會看成是兩個向右的三角形有部分重疊。

然而這只是這個圖形的眾多可能的解釋方式之一,例如我們也可以將此圖視為左邊梯形與右邊一大一小的三角形;也可以將之視為類似快轉鍵的圖形中包含一個小三角形。

而完形心理學家認為我們會以最簡單的解釋法來組織我們的經驗,具有良好的對稱性的正方形與部分重疊的兩個三角形比較起來是較為簡單的形式,於是成為我們比較優勢的知覺經驗。

完形心理學家強調「完形」或是整體大於所有部分的總和。

這概念其實間接指出知覺歷程的主動性,亦即殘缺的部件可以在我們腦中激活一個完整的型態概念,該概念則可以進一步的引導我們的知覺系統去發現更多支持該概念的線索。

知覺歷程這個「從上下達」的指導力量與感覺系統「由下上傳」形成鮮明的對比,無怪乎十九世紀的感官研究泰斗──漢姆赫茨會稱知覺歷程是一種無意識的推論(unconsciousinference)。

(Helmholtz,1885)鏡像神經系統我們的行動中,有很大的比例是與社會互動有關。

我們必須藉由知覺管道去察言觀色,瞭解他人表情與行動的意圖,乃至進一步能同理對方的感受。

早在1970年代發展心理學家便已發現甫出生十二到二十一天的嬰兒便會模仿大人的表情與手勢(Meltzoff&Moore,1977)。

由於年紀這麼小的嬰兒根本沒看過自己的臉,遑論對鏡子練習如何控制自己的臉部肌肉,因此科學家對嬰兒的模仿能力極感困惑,直到1990年代鏡像神經元系統(mirrorneuronsystem)的發現,我們對於支援社會互動所需的知覺管道之認識才獲得突破性的進展。

鏡像神經元最先在猴子大腦的運動區被發現(DiPellegrinoetal.,1992),不同的鏡像神經元會在猴子做各種不同的動作時產生反應,例如某特定鏡像神經元會在每次猴子做出伸手取物的動作時忠實地產生活動,如同典型的運動神經應該具備的樣子。

然而與典型的運動神經所不同的是,每次當這猴子觀察到其他個體(別的猴子甚或實驗者)做出伸手取物的動作時,即使猴子本身沒有做任何動作,這個特定的鏡像神經元也同樣會產生活動,如同是這隻猴子所做的動作一般。

此時這個鏡像神經元的特性又完全是感覺神經的樣子(Rizzolattietal.,1996)。

12»全文閱讀 最新發展:降低遺忘的法門:讓訊息成為長期記憶的六個方法3年前Tags:心理學知覺認知心理學視覺完形心理學格式塔認知預示功能affordance鏡像神經元使用者經驗人機互動歐普藝術More...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無法「豚」圓:不應視為「害蟲」——昔日野豬管理的檔案啟示1則觀點謝謝王力宏提醒我們,結婚前一定要去對方家裡好好觀察1則觀點「口譯哥」趙怡翔提不在籍投票卻被炎上,不在籍投票分成哪幾種?台灣可能採用的是哪個?2則觀點3+11等防疫混亂讓年輕人憤怒,他們如何理解國民黨「用公投民意懲罰民進黨」?3則觀點索尼攜手台積電在熊本設廠,為何受到日本社會批評?學者:該補貼案使日本廠商更難以競爭1則觀點大同高層頻換人,王光祥接手董事長未來重點「活化土地」,研究員強調:公司並不會放棄電子本業1則觀點美、日晶片荒未獲改善,業內人士:白宮可能擴大查供應鍊囤貨,矛頭指向中國1則觀點【重啟核四公投QA】爭議超過20年,核四當初蓋到哪了?沒有它台灣會缺電嗎?1則觀點【公投民調】6成民眾會投票但所有人投票意願都降低,哪個黨的支持者「不跟著黨投」?2則觀點今日新增本土1例舊案、境外移入11例,指揮中心公布防疫旅宿4大強化作為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