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年後更將變成「超高齡社會」——借鏡荷蘭的「混搭」做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台灣在2017 年,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首度超越幼年人口,「老化指數」 ... 更將變成「超高齡社會」——借鏡荷蘭的「混搭」做法,讓高齡不再是「問題」.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時事現場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上架,夢想人生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生活風格 生活 台灣已正式成為高齡社會,8年後更將變成「超高齡社會」——借鏡荷蘭的「混搭」做法,讓高齡不再是「問題」 谷卓/世界一隅寫信給你 2018/03/20 41503 PhotoCredit: 台灣在2017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首度超越幼年人口,「老化指數」達到百分之百。

文章的一開始,且讓我們先一起回顧一下剛過去不久的2017年:法國產生史上最年輕的總統馬克龍(EmmanuelMacron),而大他25歲的法國第一夫人特羅尼厄(BrigitteTrogneux)也成為許多人的話題;「政治素人」川普正式就任美國總統;伊拉克總理宣布與極端組織(IS)三年多的戰爭結束;南亞洪水上千人身亡;朝鮮半島從危機到和談⋯⋯等等。

這些都是去年發生的世界大事,有的持續影響著我們;有的則如另一道平行時空,無法預知什麼時候,會牽動到台灣的經緯。

而在台灣,去年我們吵了勞基法修正案、風風光光辦了世大運、巴拿馬與我方斷交、痛失名導齊柏林、並持續為了年輕族群薪資「凍漲」與世代正義、轉型正義如何做等議題,繼續爭論與拉鋸⋯⋯。

之所以先回顧這些「國內外大事」,是為了帶出下面這個議題: 在這仍於外交困境的風中搖擺、年輕一代尋找定位與出路、政黨與團體的明爭暗鬥常常引發社會熱議的島嶼上,卻有一件可能大幅影響你我未來的關鍵事件,悄悄地發生了── 台灣在2017年,共有一千多萬筆、創下歷史新高的出境紀錄;也在這年2月,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首度超越幼年人口,「老化指數」達到百分之百。

圖/內政部統計處最新統計指標 換言之,按照國際上的定義,如今台灣的人口結構組成已從「高齡化(ageing)社會」,正式走進「高齡(aged)社會」。

而根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報告(註一),8年後,台灣更將成為「超高齡(super-aged)社會」;甚至到了40年後,每一個如今努力生活、在夢想中掙扎與實現的我們,都將會成為社會老化指數高達406%,那青春「一去不復返」的一員──屆時每10位台灣人中就有4位是老人;每4位台灣人之中,有1位會是85歲以上的超高齡老人。

「老」是一條單行道,「少」的加入成雙行 這些看似與我們「暫不相關」的大數據,乍看之下,總多少帶點憂鬱、孤寂、不樂觀的味道。

或許也因為如此,在台灣對「高齡社會」的討論,很多時候常常較為單一: 例如,為了散播愛心,關懷獨居老者,不時會有相關公益活動,或購買某些商品幫助弱勢老人的行動,在網路媒體被號召──這樣的溫暖行動當然相當值得嘉許,但「時效」過了之後呢?單靠「憐憫」和「關懷」,無法長期改善真正的結構性變化。

政府接手、社工介入,治得了生理疾病,也走不進心理。

先撇開台北市取消重陽敬老金,和增列預算的20項業務只有8項用於老人福利,抑或「長照一條龍」響亮的口號卻鮮少行動等等爭議不談──若完全把所有面對高齡社會的工作,推給政府來執行(雖然他們責無旁貸),我們到底能指望些什麼不同?二來,是教育:人人的思維中,若少了「以人為本」的認知──那是一種每個人都需要充滿自信、自強、擁有潛力的「信念」──而社會又被「華人傳統」中的孝悌和養兒防老等觀念綑綁,未來只會看到越來越多如今已經時時刻刻在發生的案例:年輕家庭被老病長者拖磨失去了耐心,卻又怕戳破三代同堂的幸福泡泡,更被「養老院」一詞嚇壞,最後造成無數長者和年輕者,同樣都無法過著幸福生活的遺憾。

「老年人」,不該是一項社會「問題」──因為凡是「問題」就意味著要「被解決」,但每個人都走在衰老的路上,社會也不可避免地充斥各種老態,所以,「老了、老了」,它並不會是一個「有完結的時間點」,而是一個持續性的、長遠的演變狀態,包含著「時間的流動」。

只是單向的要去「照顧」老人,而不轉換心態,思考如何在「老去」的單行道上,享受「雙行」的流動? 鋪陳了這麼多,以下想要分享荷蘭民間「青年與老年」結合的「創業模式」,他們讓青年深入老人圈、老人踏進新世代,讓「不同年齡層擅長的事」與「新舊想法」充分刺激,不但解決老年人的孤獨與脫節感,進而使人口結構的轉移不再是社會和政府的負擔,文化亦有所傳承: Granny'sFinest:年輕設計師vs.奶奶編織巧手 讓我們先將時光倒轉6年──2012年時,荷蘭官方統計,290萬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有90萬人「覺得孤寂」,部分甚至已有憂鬱傾向。

此外CBS預估2040年,荷蘭的社會結構中,將有20%以上是老年人,其中200萬人會達到80歲以上。

其實,荷蘭早在2005年,就已進入「高齡社會」(台灣是2017年);預計在2021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台灣是2026)──也就是說,台灣在去年正式進入荷蘭目前的狀況,將會面臨許多荷蘭已經面臨的情形。

面對多數孩子在成年後搬出父母親住家,荷蘭作為「福利國家」,對於老人照護一直不遺餘力,但「養老院」不過只是所提供的社會服務的一環。

最重要的觀念,還是人人都把年長者看成是同樣需要「心靈滿足的人」。

2009年,NiekvanHengel到養老院拜訪爺爺——他看見一位老奶奶在織圍巾,便好奇問她要織給誰呢?老奶奶說其實自己也不知道,編織一直是她的興趣,但她所有的孫兒都有了,再也沒有人需要了,可是她仍仰賴「編織」來打發時間。

Niek看老奶奶手工精細、動作敏捷,靈光乍現:「這就是我們這一代所沒有的技巧啊!如果每個人都有一份來自奶奶的溫暖,那該有多好!」 於是,Niek找了想創業的好友JipPulles討論,在透過他在設計學院的妹妹認識了一些年輕的設計師,「Granny'sFinest」的理念於是確立: 1.目標:透過組織每週一次的編織聚會,提供咖啡與餐點,一邊持續手作的嗜好,一邊建立並維繫友誼,排解老年人的憂鬱與孤寂。

2.設計Designedbythenew:由掌握時尚趨勢的年輕設計師設計樣式、顏色、素材,使得老奶奶(有些爺爺)織的圍巾、帽子、手套等織品符合潮流。

3.手作Handmadebythebest:「沒有任何人比得上老一輩人傳統的巧藝功夫了!」加上使用高品質的羊毛線,讓一針一針用愛編織出來的成品更有「溫度」。

4.用途Wornbythegreatest:兼具保暖與時尚之外,每一樣成品都是獨一無二的,並附有編織者的手寫卡,喜歡的人可以上IG、官網分享照片,與奶奶互動,表達感謝、說說話。

Granny'sFinest組織的編織俱樂部從鹿特丹發散,2012年獲當地特別貢獻獎後,擴張到全荷蘭,而「年輕一代與孤寂老人」結合創業的想法亦傳到英國,獲「JoinOurCoreContest」獎。

這樣一家社會企業,不但讓社會新人得以實現夢想,更重要的是,常被認為「跟不上社會變化」、「過時」的老年人的心靈也得到滋潤。

而商業行為中獨創的小卡巧思,除了讓老年人與社會更多互動,同時,購買的人也可以感到「自己共同分擔社會的責任」。

接著,從荷蘭國稅局、荷蘭當時的女王PrincessBeatrix、總理MarkRutte都頒獎肯定或穿戴Granny'sFinest的手作圍巾,並邀請具有此新穎點子的創辦人一同來討論「老人孤寂」如何更加改善──手作織品成為荷蘭流行的復古風配件,也促使小孩子、年輕人們願意去學習編織,延續傳統。

世代融合,務實的荷蘭人一舉數得 面對人口結構快速轉型,台灣政府在老年照護已投入一定心力,去年也開始施行的長照服務法。

然而,我們仍舊停留在硬體設施的加強階段,建設長照中心、辦理長青學苑、社區志工關懷等──這些當然都沒有不好,但美中不足之處,卻是忽略了「世代融合」,能激盪出更多火花與可能性! 另一個荷蘭不同年齡層「混搭」的例子,還有Humanitas的養老院,提供大學生免費住宿,但條件是每個月陪老人30小時,一週準備一次晚餐共享,從「強迫」相處,進而了解彼此──他們逐漸與院內老人,成為如孫子女和祖父母般的關係,老人心情愉悅了、健康或孤獨導致的憂鬱孤寂感緩解了,年輕人也學到如何和長者相處、交換彼此人生經歷、相互學習,讓高齡的社會便充滿各種活力,減少隔閡。

結語: 「如果將不同的人混在一起,使得大家都能融入社會,那麼社會就會更強壯。

」這是提出混齡居住的GeaSijpkes所說的,在一條船上,休戚與共。

是人,都需要感到自己有用,都不希望成為問題製造者。

在我們追尋、實踐夢想的30歲之時,台灣將在短短8年後,由「高齡社會」轉為「超高齡社會」,演變的速度之快(瑞士花40年、荷蘭16年、美國14年、日本11年),讓人有點措手不及,或甚至還未意識過來。

但,只要有效「結合」、「混搭」不同年齡層的社會交流,也能夠化「問題」為待挖掘的「潛力」與「希望」。

(註二) 「老有所居」只是基本,老化的社會要靠「連接世代」使其活躍起來,而走在潮流軌道、富有點子與能量的年輕一代,既然不要「老不起的未來」,或許可以從現在思考,我們能開始做些什麼,讓「老少結合」此相得益彰的思維模式,存在在一代又一代的社會運作之中。

希望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沒有誰因此被忘記,而能持續保持勇健、活潑與快樂。

註一:國家發展委員會 註二:台灣雷同此概念的創新如:入選台灣第一屆百大青農的馬聿安,辦理農民社群互助,並教導種植經驗豐富的老農民,栽種自己研究、蛋白質含量高的「十八麥」,找到農業新出路。

執行編輯:HUI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Credit:MattHahnewald@Shutterstock、附圖/Granny'sFinest 老年 老人 長照 高齡社會 荷蘭 關聯閱讀 「其實,不只你一個人會感覺孤單」──英國設立「孤獨部長」,拯救九百萬個憂鬱的靈魂 綁架全日本的「上流老人」們 作品推薦 改變人生的那一天──出國研究的論文全數遭竊,自問:「你的出走是為了什麼?」 「教荷語發音,關細眼睛什麼事!」──種族歧視色彩教科書在荷蘭通用多年,教育圈渾然不知 參考資料 TOP 谷卓/世界一隅寫信給你 是老師,相信用生命感動生命。

現正練習當溫柔的跳針媽媽。

求學歷經加拿大、澳洲、荷蘭的滋養,走訪二十餘國。

遇見荷蘭籍老公後,無論在旅行的路上、瑣碎的日子裡,都是熱熱鬧鬧的激辯不休。

視書寫為呼吸,喜歡觀察、問為什麼,靜下心發現不一樣的美好,然後我們可以怎麼更好。

專寫愛與關係、跨文化與教育。

臉書專頁:Jivan小天涯手記 看更多 上一篇 活在工寮裡的孩子們——耀眼大樓來自他們的血汗,許多人卻從一出生,就註定複製父母輩的悲慘境遇 下一篇 人有「生」的權利,那有「死」的權利嗎?──印度「被動安樂死」合法化,法官:活得有尊嚴是基本人權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側寫Profile 從鈕扣到胸花:鈕扣職人如何提煉飾品哲學,從傳統翻玩出新花樣? 學習Learning 厭世「英文學習雜誌」編輯的熱血教材──讓你不只硬吞下文法單字,更能細細品嚐世界的「美好滋味」 職涯Career 【全球魯蛇世代?】致年輕而迷惘、憤怒的你:當我們終將成為「大人」,切莫忘了此刻的自己 教育Education 【技職潮人夢系列】第41屆國際技能競賽模具銅牌得主李紹民:最難忘的比賽,永遠是失敗的那一場 新北市佳林職探中心開箱Tour|廣編企劃 熱門文章 1 「神秘」的中國快時尚品牌,為何在西方年輕人中引發熱潮?(BBCNews中文) 2 為什麼要取英文名字?──曾想以「中文名」闖天下的我,決定放棄了⋯⋯ 3 拒絕被貼標分類!專訪「建中郭雪芙」塗兆元:自信,就是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4 韓半島永遠的異鄉人:在韓出生長大,卻被韓國人要求「滾回中國」、「不要假裝台灣人」的韓國華僑 5 洗碗精成分天然,泡沫不必沖掉?──外國朋友洗碗不沖水,家人表示:從小吃到大,不都好好的? 6 防疫政策引發萬名司機抗爭,加拿大人怎麼看?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