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聯合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與聯合國的關係始於1945年聯合國籌建之初,中、美、英、蘇並稱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四巨頭,且 ... 中華民國認為蒙古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因此其能否加入聯合國尚有待討論。

中國與聯合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中國聯合國會員國會員正式會員始於1945年 (1945)(中華民國創始會員國)1971年 (1971)(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席位)安理會席位常任理事國常駐代表張軍 中國與聯合國的關係始於1945年聯合國籌建之初,中、美、英、蘇並稱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四巨頭,且是聯合國宣言最初簽署國[1]。

二戰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以中國的席位參與聯合國,並取得第一個簽署《聯合國憲章》的順位;中華民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而在《聯合國憲章》第23條中亦明載中華民國是五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

自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得了聯合國中代表「中國」的席位[2][3]。

聯合國中文日為每年的4月20日。

目次 1歷史 1.11949年以前 1.21950年代 1.31960年代 1.41970年代 1.51980年代 2中國與聯合國專門組織的關係 2.1聯合國人權委員會 2.2聯合國託管理事會 2.3國際法院 2.4維持和平行動 2.5國際刑警組織 3聯合國駐華機構 4中華民國再度入聯問題 4.1中國代表權爭議 4.2台灣入聯運動 4.3中華民國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問題 4.4中華民國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問題 4.5中華民國參與國際刑警組織問題 4.6中華民國參與國際電信聯盟問題 5參考文獻 6外部連結 7參見 歷史[編輯] 1949年以前[編輯] 1945年8月24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於陪都重慶簽署《聯合國憲章》批准書。

1944年10月9日,在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後,蘇聯、美國、英國、中國(中華民國)同時公佈《關於建立普遍的國際安全組織的建議》(也稱《聯合國組織草案》)。

在德黑蘭會議期間,羅斯福曾於1943年11月29日下午,同史達林舉行了45分鐘的私人會談。

會談中,羅斯福詳細敘述了對聯合國組織機構的設想,其中也包括「世界警察」問題。

羅斯福認為,未來的聯合國組織應由三個層次的機構組成:最低一級為全體大會,由當時大約35個反法西斯國家成員國組成。

這個機構定期在不同的地方開會,每個國家都有權平等地發表意見,並向一個較小的機構提出建議。

中間一個層次是執行委員會,參加者為蘇聯、美國、英國和中國(中華民國),再加上兩個歐洲國家、一個南美洲國家、一個近東國家、一個遠東國家和一個英帝國(後改為大英國協)自治領,總共10到11個國家。

這個機構有權處理一切軍事以外的問題,它所作出的決議對各有關國家具有一定的約束力。

最高一級為「四警察」機構,由蘇聯、美國、英國和中國組成,這個機構將有權快速處理任何對和平構成威脅的事件和突發事變。

在回答史達林提問的過程中,羅斯福進一步補充說,在和平可能受到威脅時,「四警察」有兩種對付方法:一種情況是,如果威脅起因於一個小國的革命或擴張,「四警察」可以採取隔離的方法,封鎖有關國家的邊界並實行禁運。

第二種情況是,如果威脅更嚴重,四大國即以「警察」身份行事,向有問題的國家發出最後通牒;如果這一通牒被拒絕,就將立即對該國實施轟炸和可能的軍事進攻。

史達林讚同羅斯福關於加強制裁權的主張,他認為,聯合國的最高一級機構不僅應當有權作出決定,還應該有權控制德國和日本周圍的重要軍事據點,以防止這兩個國家再次走上侵略的道路。

[4] 史達林強調說,為了防止侵略,只靠建立幾個擬議中的機構是不夠的,必須有權在歐洲和遠東佔領重要的戰略據點,包圍德國和日本,在它們出現發動侵略的危險時,就把它們打下去。

蘇聯方面主張,「世界警察」應該由美國、蘇聯、英國三國組成,中國(中華民國)無權列入。

早在1943年10月,蘇美英三國在莫斯科舉行外長會議時,當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提出把審議《四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列入會議議程時,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就提出過異議。

蘇方的真實意圖是要排斥中國,但它提出的理由是中國沒有參加會議,由三國會議來討論四大國的聲明文件是不合適的。

赫爾堅持要把中國列為宣言的共同發起國,甚至表示將不惜以會議達不成協議為代價。

最後莫洛托夫作了妥協,答應把中國的地位問題留待以後討論。

[4] 考慮到美國可能會堅持讓中華民國加入,史達林提出了替代方案。

他建議組建兩個組織:一個是歐洲組織,由美國、英國、蘇聯,可能再有另一個歐洲國家參加;另一個是遠東組織或者世界組織,或者是一個歐洲組織加一個遠東組織,或者是一個歐洲組織加一個世界組織。

方案很周密,言詞很委婉,最終目的是不讓中國進入「世界警察」的行列。

英國也主張由「三警察」而不是「四警察」統治世界。

羅斯福仍然堅持自己的主張。

他在多種場合表示:「在將來,一個仍然不可戰勝的中國將不僅在東亞,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維護和平與繁榮的適當作用。

」他表示,他不是沒有認識到中國目前還很弱,但他想到更遠的將來,中國畢竟是一個擁有4億人口的國家,把它當作朋友,總比當作一個潛在的麻煩來源要好一些。

他說:「中國作為世界組織的最高理事會的一個成員,就會使這個組織具有世界性,這就有利於把亞洲號召起來,使其效忠於這個組織。

」[4] 由於美國政府的一再堅持,中國(中華民國)進入了「世界警察」集團。

五大常任理事國正式確立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美、英、蘇、中各國的代表在華盛頓附近的一座古老莊園敦巴頓橡樹園舉行會議。

會議規劃了聯合國憲章的基本輪廓,解決了聯合國建立的主要問題。

[4] 會議在討論安理會的組成時,美國最初的方案是由4個常任理事國和7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後來又提出吸收法國作第五個常任理事國,接著又補充說,晚些時候還可能建議增加一個拉美國家為第六個常任理事國。

經蘇聯代表詢問,美國代表說,拉美代表是巴西。

美國堅持認為,巴西的人口、面積和資源使它有充分的理由加入常任理事國。

此外,巴西在二戰中為反法西斯盟國的勝利作出了傑出貢獻。

蘇聯代表葛羅米柯說,蘇方認為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暫時限定為四大國,以後法國加入後限定為五大國。

英國代表也表示,希望理事會還是不要有第六個常任席位,並補充說,只要一突破增加法國作為第五個常任理事國這個框框,理事會就會受到強大壓力,就會有提出進一步增加常任理事國席位的要求。

後來,美國代表又提出,應該將以後如何增加常任理事國的條款列入基本文件,但英國和蘇聯代表對此均持否定態度。

最後三方一致同意,除法國之外不再增加常任理事國。

[4] 1945年2月11日,雅爾達會議結束,羅斯福、史達林、丘吉爾發表聯合聲明,定於4月25日在舊金山召開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並決定管制德國辦法。

在1945年2月舉行的雅爾達會議上,與會各國作出在舊金山召開制憲會議的決定時,建議中國(中華民國)和法國同蘇美英一起,共同作為舊金山會議的發起國(當時法國已成立臨時政府)。

中國政府接受了這一建議。

法國同意參加會議,但決定不擔任發起國,因為法國認為它沒有參加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和雅爾達會議的協商,不能要求其他國家在沒有自己參與製定的憲章上簽字。

1945年6月26日,舊金山制憲會議圓滿結束,《聯合國憲章》正式簽署。

憲章第23條明確規定: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為:美利堅合眾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中華民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法蘭西共和國。

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從此被正式確立。

[5][6]1945年2月14日,中華民國外交部聲明,同意雅爾達會議的決議,在舊金山召開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中國(中華民國)為邀請國。

1945年2月15日,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遠東委員會在澳大利亞集會,蔣廷黻任主席。

1945年3月5日,蘇聯、美國、英國、中國(中華民國)正式發出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請柬,定於4月25在舊金山舉行。

1945年3月26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行政院公佈出席舊金山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的代表團名單,宋子文為首席代表,顧維鈞、王寵惠、魏道明、胡適、吳貽芳、李璜(中國青年黨)、張君勱(中國國家社會黨)、董必武(中國共產黨)、胡霖為代表,施肇基爲高等顧問。

3月29日發佈政府令。

1945年4月25日,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美國、中國(中華民國)、英國、蘇聯、法國等46個國家的代表參加。

董必武的出席是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首次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出現。

1945年6月26日,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通過《聯合國憲章》,決定新的世界組織定名為「聯合國」,中國(中華民國)為《聯合國憲章》規定的五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

為了表揚中國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貢獻,中國獲得在《聯合國憲章》上第一個簽字的榮譽[7]。

代表團代首席代表顧維鈞率先簽字後即發表華語演說。

其後依序簽字者有王寵惠、魏道明、吳貽芳、李璜、張君勱、董必武、胡霖等代表[8]。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24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在重慶簽署《聯合國憲章》批准書。

[8] 1947年8月18日,安理會第186次會議,中華民國代表蔣廷黻以蒙古武裝侵略為由投票反對蒙古加入聯合國。

[9] 1950年代[編輯] 1950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特派代表伍修權(前排左一)在聯合國安理會發言。

從1950年開始,蘇聯等國即在歷屆聯合國大會提出「中國代表權問題」,認為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得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大會與安理會的中國席次。

1950年1月,毛澤東宣布任命張聞天為中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但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未取得中國席次,張聞天並未赴任[10][11]。

1950年6月韓戰爆發,8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長周恩來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了「美國侵略台灣」的控訴,控告美國干涉中國內政,侵犯中國主權,要求美國陸海空軍事撤出臺灣。

[12]1950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隊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義與聯合國軍在北韓開戰。

[13]1950年1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應安理會邀請,第一次出席聯合國會議(當時聯合國的中國席位屬於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席位),討論韓戰與台灣問題。

代表伍修權在會上發言,譴責美國「武裝侵略中國領土台灣」[14][15][16]。

1951年2月1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498號決議[17],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介入朝鮮是「侵略行為」[18]。

1951年5月​​18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500號決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朝鮮禁運武器與戰略物資。

[13] 1952年,中華民國向聯合國作出控訴,指責蘇聯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及《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聯合國大會經調查後發現蘇聯曾在日本投降後,試圖阻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對滿洲(現中國東北,日本侵華期間曾在當地建立滿洲國)恢復主權,並對中共作出軍援及經援,以資助其反政府活動。

聯合國大會以25票支持、9票反對、24票棄權、2國未投票,通過《聯合國大會505號決議》(控蘇案)對蘇聯的行徑作出譴責。

[19] 1955年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行使否決權,否決蒙古加入聯合國,中華民國認為蒙古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因此其能否加入聯合國尚有待討論。

[20] 1950年至1960年間,由於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共產主義陣營之成員,美國防止共產主義勢力在安理會另增一常任席位,故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為代表中國之政府,而排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協助中華民國政府保衛其中國代表權,美國採用「緩議」(moratorium)策略,在各屆大會主張暫時不討論中國代表權問題,均獲成功,為大部分盟國所接納。

蘇聯對美國及其盟友排擠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抗議。

1960年代[編輯] 主條目:外蒙古獨立§ 蒙古加入聯合國 從1960年起,由於第三世界國家的獨立浪潮,聯合國大會的形勢發生變化。

首先是在中蘇論戰中,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國家阿爾巴尼亞提案,建議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

初期親美的國家佔多數,提案沒有通過。

但在1960年後陸續有新國家(多數為新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加入聯合國,使大會的主導權從親美國家向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轉移。

1961年,蘇聯聲言如果中華民國不讓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它將阻止新獨立的非洲國家加入聯合國。

中華民國面對壓力,不得不緩和反對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的立場,蒙古人民共和國其後加入聯合國。

[21] 1961年至1971年間,由於亞洲與非洲加入聯合國的新獨立國家大多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乃改提「重要問題」議案,先確認「中國代表權」問題為重要問題,得過半數同意,其後任何改變中國代表權的議案,均需三分之二多數方能通過,以此保住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的中國席次。

1970年代[編輯] 主條目: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1971年10月25日,重要問題案未獲通過(55票支持、59票反對、15票棄權),隨後有機會促成中國雙重代表案的分段表決也遭到否決(61票反對,51票贊成,16票棄權)。

[22]1971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代表團在阿爾巴尼亞所提《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之合法權利案》表決之前發言退出聯合國大會並退出會場。

[22]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以76票支持、35票反對、17票棄權、3國未投票,通過《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22][23] 1971年10月26日,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代部長姬鵬飛發電報,正式通知聯合國大會決議。

1971年11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首次代表中國出席聯合國大會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團長發表重要講話[24][25]。

1973年11月20日,中華民國立法院通過《中華民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組織條例》暫停適用,同年11月30日總統蔣中正公布,但是至今沒有正式廢止。

1974年4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

4月10日,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代表中國發言,闡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外政策,並提出建立國際政治及經濟新秩序[26]。

1980年代[編輯] 1988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申請加入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特別委員會。

1989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派代表參加了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聯合國納米比亞過渡時期協助團。

中國與聯合國專門組織的關係[編輯] 中國參與了下列聯合國下屬組織機構的活動: 聯合國專門組織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 國際民用航空組織(民航組織) 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農發基金) 國際勞工組織(勞工組織) 國際海事組織(海事組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基金組織) 國際電信聯盟(電信聯盟)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教科文組織)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工發組織) 萬國郵政聯盟中國與該組織的關係始於 世界銀行集團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 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 國際開發協會 國際金融公司 多邊投資保證機構 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智慧財產權組織) 世界氣象組織(氣象組織) 世界旅遊組織 相關組織 國際刑警組織(刑警組織) 國際原子能機構(原子能機構) 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籌備委員會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世界貿易組織(世貿組織) 各公約秘書處 殘疾人權利公約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聯合國信託基金 聯合國民主基金 聯合國國際夥伴關係基金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編輯] 中國籍張彭春是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副主席,參予制定世界人權宣言的草案[27]。

委員會主席愛蓮娜·羅斯福在回憶錄[28]中說到他對宣言的影響: 張(彭春)博士是一個多元主義者,主張真理不只一種。

他說人權宣言不應該只反映西方思想,而應該包容不同思想。

他一度建議秘書長花幾個月時間研究儒家精神。

聯合國大會在1948年12月10日通過世界人權宣言,中國是投票贊成的48個國家之一[28]。

聯合國託管理事會[編輯] 託管理事會由安全理事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組成。

從2006年起,因為託管的領土都已自治或獨立,託管理事會不再有託管活動[29]。

國際法院[編輯] 中國與該組織的關係始於1946年10月26日,中華民國簽字接受國際法院的強制管轄權[30]。

維持和平行動[編輯] 到2005年9月為止,中國累計參加聯合國14項維和行動,累計參加維和人數4000人次[31]。

依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部2013年6月統計數字,中國派出維和人數1782人,在聯合國會員中排名第十六;維和人數排名第一的是巴基斯坦,派出維和人數8230人[32]。

國際刑警組織[編輯] 2016年11月10日,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副部長的孟宏偉當選為國際刑警組織主席。

這是國際刑警組織歷史上第一次由中國人擔任該組織主席。

[33] 2018年10月5日,法國里昂警方接到孟宏偉妻子報案稱,孟於9月底回到中國後失蹤。

2018年10月7日晚,中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宣布,孟宏偉涉嫌違法,目前正接受國家監委監察調查[34]。

同日晚,國際刑警組織指他已辭去主席職務,即刻生效[35][36]。

聯合國駐華機構[編輯]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曾協助中國抗日戰爭戰後重建以及第二次國共內戰人道援助工作。

聯合國大會在1957年通過1167號決議[37],1962年通過1784號決議[38],要求聯合國難民署協助湧入香港的中國難民,聯合國難民署幫助的中國難民約一百萬[39][40]。

1971年至今,聯合國難民署協助在澳門的中國難民,與在印度與尼泊爾的西藏難民[41]。

到2001年底為止,印度約有11萬西藏難民[42]。

聯合國難民署估計,1990年前抵達尼泊爾,並在尼泊爾具有難民身分的西藏難民約有1萬5千人[43]。

中華民國再度入聯問題[編輯] 中華民國(中國)聯合國會員國會員已退出始於1945年10月24日-1971年10月25日安理會席位常任理事國(已褫換)代表 郭泰祺(1945-1947) 蔣廷黻(1947-1962) 劉鍇(1962-1971) 中國代表權爭議[編輯] 中華民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之一,也是五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明定於聯合國憲章第23條)。

此時全中國版圖正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統治。

其後國民政府在內戰中失利,中國共產黨及各人民團體於1949年在北平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統治中國大陸。

當年底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後,兩岸分立分治的局面形成。

中華民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都聲稱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不承認對方是合法政府。

從1950年至1971年中華民國政府的代表一直擁有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則不斷爭取驅逐「蔣介石集團」的中國代表權,要求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席位,1971年7月15日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十八國(後增至二十三國)提出「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之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排除中華民國」,10月19日-10月24日的聯合國大會總辯論期間,有七十多國參與了關於中國代表權辯論的發言。

1971年9月29日美國同日本等十九國(後增至二十二國)所提出「重要議題案」,將中共入會的「取代投票案」從二分之一贊成通過的門檻,改為三分之二贊成才得以通過之重要議題,在1971年10月25日的表決過程中以59票反對,55票贊成,15票棄權未獲通過。

同日時任美國大使老布希連同日本等十七國(後增至十九國)提出臨時動議,主張將A/L.630以及附加文件1、2號決議草案分段表決,其中「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

」作為另一項議案,如果能獲得足夠的贊成票,有機會促成「雙重代表案」,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以常任理事國身分參與聯合國,同時中華民國仍然保持其聯合國普通會員國的席位,但此動議在表決中以61票反對,51票贊成,16票棄權的結果未獲通過,換言之當時中華民國的六十五個友邦中出現了嚴重倒戈,再加上當天又有與台灣關係友好的沙烏地阿拉伯大使白汝迪(英語:JamilBaroody)(JamilMBaroody)[44]奉其國王指示幫忙中華民國,不斷地發言且堅持自己的提案比阿爾巴尼亞提案或者雙重代表權案都好,導致眾多成員國不滿,令中華民國代表團認知到即將進行的「取代投票案」已無希望,中華民國外交部長周書楷上台發言,表示對於即將進行的投票案感到相當遺憾,中華民國決定自行退出以維護立場[45],隨後中華民國代表團離席,最終聯合國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46][47][48][49]。

台灣入聯運動[編輯] 主條目:務實返聯公投案和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全國性公民投票案 聯合國大會雖於1971年通過《2758號決議》,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行使中國代表權;然而此一針對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之決議,並未妥善解決由中國內戰造成分裂的現實問題,中華民國政府在台澎金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大陸實質有效統治,雙方繼續對立分治和互不承認對方的主權。

在1980年代末期以前,中華民國政府仍認為自己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然而在中國國民黨保守派力量逐漸式微下,1990年代初期起,台灣民意傾向台灣在地認同,但是台灣民間已經開始呼籲要求政府以「務實」態度經營外交,並且設法重返聯合國。

1991年6月,中華民國立法院通過決議,建議政府於適當時機以「中華民國」名義重返聯合國。

策略上,主要是透過與中華民國保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在聯合國大會提出呼籲。

自1993年起,中華民國外交部開始透過與其建有官方外交關係的國家,向聯合國秘書長遞交陳請信函,並在聯合國大會等國際場合中提案或發言,支持中華民國政府爭取聯合國席位的立場。

1993年至1996年間,提案重點為根據聯合國會籍普及化原則,建請大會成立特別委員會審議中華民國所處的特殊國際環境。

1997年至1998年間,則改為要求聯合國大會撤銷《2758號決議》中,有關排除中華民國席次的部分[50]。

1999年起,又加入要求聯合國大會設立工作小組,審查中華民國特殊國際處境,以確保其2300多萬人民參與聯合國之基本權利。

針對中華民國方面的訴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張是:「通過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精神: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71年即取代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一切權力,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故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行使之中國代表權自然包含中華民國」。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重大的政經影響力,支持中華民國方面主張的相關提案每次都在聯合國大會總務委員會中即遭排除,無法列入大會正式議程。

若干與中華民國建有官方外交關係的國家曾就「程序正義」問題在總務委員會中對聯大主席進行口頭抗議,或在聯合國大會總辯論中發表聲明表示支持中華民國方面的主張,但並未產生實質的影響。

另有主張以「台灣」作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名義,申請成為聯合國新會員的聲音。

此類主張因涉及「台灣獨立」的敏感議題,在國際間或中華民國國內皆有相當程度的爭議性及討論,而中國則繼續以聯合國2758號決議作為否定理據,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2007年7月19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陳水扁向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致函,正式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但以「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或地區」的理由遭到聯合國秘書處的拒絕。

為配合此議題,同年民主進步黨開始規劃並配合中華民國政府推動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全國性公民投票案。

當時「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全國性公民投票案」透過民進黨、中華民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戶政機關,於中華民國各地連署。

11月28日,收集到的2,726,499份連署書送交中央選舉委員會審查(法定公投成案門檻為825,359人)。

中央選舉委員會在2008年2月1日宣布此案和務實返聯公投案成立,分別為第5案與第6案,並將與總統選舉同日進行。

2008年3月22日,該公投案因未達50%投票率而未通過。

當時中華民國的主要在野黨中國國民黨亦隨後推動時程與投票時機相近的返聯公投行動,名稱為「推動我國以務實、有彈性的策略重返聯合國及加入其它國際組織全國性公民投票案」,同樣因未達50%投票率而未通過。

與上述入聯公投不同的是,國民黨強調的是「以中華民國的身分重返聯合國」。

2011年9月7日,《維基解密》透露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2007年數度稱「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的言論,受到美、澳、加、日、紐等國的關切,對此潘基文承認發言過當,承諾不再使用「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說法。

[51][52][53] 2017年9月27日,目前跟中華民國維持邦交的15個國家中,有12個國家遞交了連署表達支持中華民國參與聯合國體系的信函,負責接下信函的聯合國常務副秘書長阿米納·J·穆罕默德(英語:AminaJ.Mohammed)表示,充分瞭解中華民國對被排除在聯合國體系外的關切,也會瞭解信函內容,將在當天轉交給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

[54][55] 中華民國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問題[編輯] 此章節的中立性有爭議。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章節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1944年11月9日,中華民國政府代表中國簽署了《國際民用航空公約》,並於1946年2月20日交存了批准書。

1947年,國際民航組織正式成立,中華民國是為創始成員國。

1949年國府遷台後,中華民國政府因財政困難,無法支付巨額會費,於1950年提出聲明退出,1951年生效。

1953年1月,中華民國政府以「觀察員」身份重返國際民航組織。

交通部民航局局長賴遜岩代表參加東南亞及太平洋空中航行第18屆理事會,會議設定台北飛航情報區。

同年7月,國際民航組織通過中華民國政府的重新加入申請案。

12月,中華民國再度成為會員國[56]:149。

1971年11月,國際民航組織通過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取消對中華民國的承認。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74年2月15日開始代表中國行使其在ICAO的代表權,承認《國際民用航空公約》,並自同日起參加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的活動。

1977年國際民航組織第22屆大會決定中文作為這個組織的工作語言之一。

1974年2月,中國正式參加該組織並於當年當選為二類理事國後一直連任。

2004年第35屆大會上,中國當選為一類理事國並連任至今。

2013年6月,美國參眾兩院以壓倒性票數通過了支持中華民國成為國際民航組織觀察員的法案[57],案中並要求國務卿訓令美國駐ICAO代表團提案支持。

但ICAO大會是否能讓中華民國取得觀察員席次,取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否同意放行中華民國政府加入[58]。

同年9月13日,國際民航組織發函邀請中華民國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局長沈啟,使用「中華台北」名義,以理事會主席「特邀貴賓」身份出席該年9月23日至10月4日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辦的第38屆ICAO大會,為中華民國失去ICAO席次40餘年後首次出席ICAO大會[59]。

2015年3月11日,中國民航法專家柳芳當選國際民航組織秘書長,任期自2015年8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60],後連任至2021年2月。

2016年9月,ICAO沒有發函邀請中華民國參與該屆大會,同時也拒絕發出採訪證給前往採訪ICAO大會的台灣媒體。

[61]美國、日本、歐盟、加拿大、澳洲、尼加拉瓜等國陸續發聲,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ICAO。

[62][63]另外,保護記者協會總部及法國無疆界記者組織聲援表示,ICAO作為聯合國所屬專責機構,應捍衛言論自由,發給台媒記者採訪證件。

[64][65]當地台僑決定以實際行動聲援台灣,將在大會會場外集會,要求ICAO不能讓台灣缺席或邊緣化。

由僑界自動自發進行的這項聲援台灣集會活動,已向蒙特婁警方申請獲准。

[66]另外,巴拉圭駐加拿大大使拉米拉茲(JulioCesarArriolaRamirez)指出,各國在大會中被告知不得提及「台灣」,否則麥克風將被消音。

薩爾瓦多民航局長莫拉茲(RenéRobertoLópezMorales)也證實確有此事,暗諷秘書長柳芳還活在冷戰思維當中[67]。

2020年1月國際民航組織於2019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時,無視可能造成的世界傳染風險並拒絕與台灣共享關鍵的飛航資訊與疫情情報;隨後國際民航組織在其官方的社群軟體Twitter上封鎖或刪除了所有討論台灣是否應被包括在與疫情爆發有關的航空旅行後勤計劃的討論串,包括美國國會議員助理與研究員的提問。

[68]對此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摩根·奧塔格斯聲明譴責ICAO此舉。

[69][70]而ICAO的社群帳號負責人關綺寧QiningGuang為中國公民[71][72][73][74]。

繼2020年1月的大量封鎖挺台言論後,秘書長柳芳任期結束前夕,國際民航組織於當地時間2月13日做出疫情影響航空業的報告,報告內容直接以中國台灣省(itsTaiwanProvince)稱呼台灣[75]。

中華民國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問題[編輯] 主條目:中華民國與世界衛生組織關係 中華民國參與國際刑警組織問題[編輯] 198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申請加入國際刑警組織,在年會投票中按一個中國原則向該組織年會要求其成功加入後中華民國改名「中國台灣」。

首次投票中申請未獲通過,後因記票失誤重投。

再次投票通過後,取代中華民國的中國席次的申請;中華民國方面退場抗議,退出此組織。

[33] 多年來中華民國政府積極爭取以觀察員身份參與國際刑警組織,但因海峽兩岸的政治因素而未能成功。

[76][77] 中華民國參與國際電信聯盟問題[編輯] 中華民國於1920年加入國際電信聯盟,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視為唯一合法的中國代表並成為常任理事國爲止。

此後中華民國失去成員資格,被列爲「中國台灣」。

參考文獻[編輯] ^Thename"UnitedNations"fortheWorldWarIIallieswassuggestedbyPresidentFranklinD.RooseveltoftheUnitedStatesasanalternativetothename"AssociatedPowers."BritishPrimeMinisterWinstonChurchillacceptedit,notingthatthephasewasusedbyLordByroninthepoemChildeHarold'sPilgrimage(Stanza35).Manchester,William;Reid,Paul.TheLastLion:DefenderoftheRealm.TheLastLion:WinstonSpencerChurchill3.NewYork:LittleBrownandCompany.2012:461.ISBN 978-0-316-54770-3.  ^RepertoryofPracticeofUnitedNationsOrgans—CodificationDivisionPublications.legal.un.org.[2020-03-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6).  ^OfficialdocumentoftheUnitedNations(PDF).legal.un.org.[2020-03-31].(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9-05-02).  ^4.04.14.24.34.4編委會.美国读者文摘精选全集Ⅱ.1March2009:78–81[2020-03-31].ISBN 978-7-5449-052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史誠.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是如何確定的.新華網.[2015-10-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0).  ^ 《聯合國憲章》(中文).  ^1.OriginandEvolution(PDF).1946-47YearbookoftheUnitedNations.聯合國新聞部. :33頁[2015-09-23].(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5-09-25). (英文) ^8.08.1百年傳承走出活路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_走出活路.國立故宮博物院.[2015-06-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1).  ^第一百八十六次会议一九四七年八月十八日星期一午后三时在纽约成功湖举行.undocs.org.[2020-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0).  ^張聞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跟張聞天去駐蘇使館(1):從待命駐聯合國代表團到去駐蘇使館.人民網.2010年11月4日[2013年8月5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周恩來.Cablegramdated24August1950fromtheministerforforeignaffiarsofthecentralpeople'srepublicofChinaaddressedtothepresidentofthesecuritycouncil.聯合國文件中心.[2020-11-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英語).  ^13.013.1A/RES/500(V)-C-A/RES/500(V).undocs.org.[2019-10-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3).  ^III.PoliticalandSecurityQuestions.1950YearbookoftheUnitedNations[1950年聯合國年鑑].聯合國.1950:292–293[2017-06-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5). (英文) ^1950年11月24日伍修權在聯合國控訴美國侵略罪行.人民網.[2013年8月5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安全理事会正式记录第五年第六十九号第五二七次会议一九五〇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纽约成功湖.聯合國文件中心.[2019-10-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9)(中文(繁體)).  ^A/RES/498(V)-C-A/RES/498(V).undocs.org.[2019-10-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3).  ^ColdWarInternationalHistoryProject'sColdWarFiles.WilsonCenter.[2013-05-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30). (英文) ^UNBISnet:VotingRecordSearch:A/RES/505(VI).[2012-04-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9).  ^S/PV.704-C-S/PV.704.undocs.org.[2020-03-01].  ^大會-第十六屆會-全体會议第一〇四三次会议.聯合國文件中心.[2019-10-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3)(中文(繁體)).  ^22.022.122.2大会-笫二十六届会议-全体会议第一九七六次会议.聯合國文件中心.[2019-10-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2)(中文(簡體)).  ^UNBISnet:VotingRecordSearch:A/RES/2758(XXVI).[2012-04-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01).  ^孟紅.新中国首次出席联大会议代表团的组建始末.黨史縱覽.人民網.[2012-07-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4).  ^A/PV.1983-C-A/PV.1983.undocs.org.[2020-03-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1).  ^李洪峰著.战略家邓小平.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年7月:229.ISBN 978-7-5166-1048-0.  ^"TheDraftersoftheUniversalDeclarationofHumanRigh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聯合國 ^28.028.1"TheUniversalDeclarationofHumanRights-HistoryoftheDocume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聯合國 ^TrusteeshipCouncil.聯合國.[2013-08-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8). (英文) ^ANNEXII.StatesAcceptingCompulsoryJurisdiction[附錄二:接受強制管轄權的國家](PDF).YearbookoftheUnitedNations1946-1947.聯合國. :608–609(英語). [失效連結] ^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数字和大事记.新華網.[2013-08-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4).  ^RankingofMilitaryandPoliceContributionstoUNOperations(PDF).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部.[2013-08-01].(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3-10-12).  ^33.033.1國際刑警組織百年來首次由中國人任主席:公安部副部長孟宏偉(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6.11.10澎湃新聞 ^公安部副部长孟宏伟涉嫌违法接受国家监委监察调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2020-02-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8).  ^國際刑警組織指孟宏偉辭去主席職務.香港電台.2018-10-07.  ^國際刑警組織主席在北京被失蹤 中國證實:涉嫌違法正接受調查(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蘋果日報2018/10/08 ^"ChineserefugeesinHongKo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UNGeneralAssembly.26November1957 ^"TheproblemofChineserefugeesinHongKo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UNGeneralAssembly ^EdvardHambro(1stQtr.,1957)."ChineseRefugeesinHongKong".ThePhylonQuarterly(ClarkAtlantaUniversity)18:69–81 ^GilLoescher(April8,2008).TheUnitedNationsHighCommissionerforRefugees(UNHCR):ThePoliticsandPracticeofRefugeeProtectionintothe21stCentury.Routledge.p.23 ^"OfficeoftheUnitedNationsHighCommissionerforRefugees-Histo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NobelFoundation ^India:InformationonTibetanrefugeesandsettlemen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UnitedStatesBureauofCitizenshipandImmigrationServices.May30,2003 ^"2013UNHCRcountryoperationsprofile-Nep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聯合國難民署 ^沙國曾提案…一台一中台灣人民自決(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07年10月20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GEgR3llTZc(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_b民視台灣演義 ^http://big5.huaxia.com/jjtw/dnzq/2005/05/167042.htm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前外長錢復回憶台灣敗退聯合國秘辛 ^回憶一九七一年聯合國席位的最後一戰.中山大學西子灣站.[2015-09-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30).  ^汪浩觀點:中華民國為什麼被迫退出聯合國?.風傳媒.2017年7月9日[2020年3月31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12月5日).  ^一席风云:1971联合国密档【皇牌大放送20180602】【官方1080P】,[2019-10-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4)(中文(中國大陸))  ^NeedtoreviewGeneralAssemblyresolution2758(XXVI)of25October1971owingtothefundamentalchangeintheinternationalsituationandtothecoexistenceoftwoGovernmentsacrosstheTaiwanStrait.聯合國.1998年7月8日[2013年8月1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5月24日). (英文) ^維基解密/2007年美要求聯合國不再稱「台灣是中國一部分」.[2019-09-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3).  ^Tkacik,John.Taiwan's"Unsettled"InternationalStatus:PreservingU.S.OptionsinthePacific.TheHeritageFoundation.[2019-09-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8).  ^UpdateonUnReferencestoTaiwan(07USUNNEWYORK679_a).2007August16,15:14(Thursday)[2019-10-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友邦致函挺台聯合國:瞭解台灣關切[影].中央社.[2020-03-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5).  ^17友邦聯大發言或致函挺台外交部感謝.中央社.[2020-03-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5).  ^陳駕譽、戴宏傑.《我國參與國際民航組織(ICAO)之歷程》(PDF).黃埔學報(高雄市:陸軍軍官學校黃埔出版社).2013,(第六十五期):143–160.ISSN 1814-7704.(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0-11-28)(繁體中文).  ^424:0壓倒性票數 美眾議院力挺中華民國參與ICAOMSN新聞頻道[永久失效連結] ^台灣能否加入國際民航組織金溥聰︰中國態度是關鍵(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 ^「特邀貴賓」我民航局長獲邀ICAO大會.聯合晚報.2013-09-13[2018-01-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8).  ^柳芳当选为国际民航组织秘书长.人民網.[2018-01-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3).  ^ICAO大會全面封殺台灣媒體採訪(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6.09.26中央通訊社記者胡玉立 ^中央通訊社挺台參與ICAO國際現聲浪.[2018-01-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7).  ^中國打壓台參與ICAO美日發言力挺台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民視新聞2016.09.24 ^ICAO拒台媒美保護記者協會聲援(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6.09.27中央通訊社 ^法「無疆界記者組織」要求ICAO發採訪證給台灣記者(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6.10.01自由時報 ^ICAO揭幕時台僑將集結場外聲援台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6.09.27中央通訊社 ^ICAO大會禁提台灣薩國代表證實:無發言機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16.09.30 ^Asvirusspreads,UNagencyblockscriticsofTaiwanpolicyonTwitter.Axios.[2020-01-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7)(英語).  ^ICAO’sOutrageousPracticeofBlockingTwitterUsersWhoReferenceTaiwan.UnitedStatesDepartmentofState.[2020-02-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1)(英語).  ^TheInternationalCivilAviationOrganization'ssuppressionoffreedomofexpressionwithregardto#Taiwanisunacceptable.Wecallon@ICAOtoimmediatelyandpermanentlyreverseitspracticeofblockingdiscussionofTaiwanonitsTwitterproperties..MorganOrtagus.[2020-02-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1)(英語).  ^Wert,Jakob.ICAOexcludesTaiwanfromcooperationamidCoronavirus,rejectscriticism.InternationalFlightNetwork.2020-01-28[2021-04-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8)(英國英語).  ^News,Taiwan.TaiwanNews|2020/02/01.TaiwanNews.[2021-04-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7).  ^国际民航组织称台湾为中国一省加拿大逾十位议员发声挺台.RadioFreeAsia.[2020-06-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7).  ^ICAOTwittergate-TaiwanscandalhighlightsdeeperproblemsattheUN.Macdonald-LaurierInstitute.2020-02-06[2021-04-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美國英語).  ^ICAO稱中國台灣省外交部怒回嗆.tw.news.yahoo.com.[2021-04-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9)(中文(臺灣)).  ^台參加國際刑警組織刑警局:不順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6.09.2928大紀元 ^台灣確定無法參加國際刑警組織大會台當局遺憾(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6.11.05新浪新聞 外部連結[編輯] 聯合國駐華系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中華民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組織條例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告全國同胞書 聯合國憲章 中華民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友好同盟條約 聯合國大會決議案五〇五 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30年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國系統的聲明 參見[編輯] 聯合國主題 中華民國主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國際關係主題 台灣問題、台海現狀 中國對外關係史 中華民國外交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 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列表 閱論編聯合國與成員國關係美洲 巴西(英語:BrazilandtheUnitedNations) 加拿大(英語:CanadaandtheUnitedNations) 墨西哥(英語:MexicoandtheUnitedNations) 千里達及托巴哥(英語:TrinidadandTobagoandtheUnitedNations) 美國(英語:UnitedStatesandtheUnitedNations) 亞洲 中華人民共和國 印度(英語:IndiaandtheUnitedNations) 印度尼西亞(英語:IndonesiaandtheUnitedNations) 伊拉克(英語:IraqandtheUnitedNations) 以色列及巴勒斯坦(英語:Israel,Palestine,andtheUnitedNations) 日本 朝鮮及韓國 黎巴嫩(英語:ListofUnitedNationsresolutionsrelatingtoLebanon) 馬來西亞(英語:MalaysiaandtheUnitedNations) 巴基斯坦(英語:PakistanandtheUnitedNations) 菲律賓(英語:PhilippinesandtheUnitedNations) 俄羅斯(英語:RussiaandtheUnitedNations) 新加坡(英語:SingaporeandtheUnitedNations) 歐洲 阿爾巴尼亞(英語:AlbaniaattheUnitedNations) 法國(英語:FranceandtheUnitedNations) 德國(英語:GermanyandtheUnitedNations) 盧森堡(英語:LuxembourgandtheUnitedNations) 俄羅斯(英語:RussiaandtheUnitedNations) 塞爾維亞(英語:SerbiaandtheUnitedNations) 烏克蘭(英語:UkraineandtheUnitedNations) 英國(英語:UnitedKingdomandtheUnitedNations) 大洋洲 澳洲(英語:AustraliaandtheUnitedNations) 斐濟(英語:FijiandtheUnitedNations) 馬紹爾群島(英語:MarshallIslandsandtheUnitedNations) 密克羅尼西亞(英語:FederatedStatesofMicronesiaandtheUnitedNations) 紐西蘭(英語:NewZealandandtheUnitedNations) 吐瓦魯(英語:TuvaluandtheUnitedNations) 萬那杜(英語:VanuatuandtheUnitedNations) 其他 聖座(英語:HolySeeandtheUnitedNations) 歐盟(英語:EuropeanUnionandtheUnitedNations) 舊會員 中華民國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英語:GermanyandtheUnitedNations) 蘇聯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英語:UkraineandtheUnitedNations) 南斯拉夫(英語:YugoslaviaandtheUnitedNations) 閱論編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  中華民國代表 (1946年-1971年)郭泰祺→蔣廷黻→劉 鍇  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 (1971年至今)黃 華→陳 楚→凌 青→李鹿野→李道豫→李肇星→秦華孫→王英凡→王光亞→張業遂→李保東→劉結一→馬朝旭→張軍中國與聯合國關係 閱論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組織機構中方 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 中央外事辦 外交部 外長 駐外機構 大使 發言人 國防部 國際軍事合作辦 維和辦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 國務院新聞辦 中國外文局 國務院僑辦 國際發展合作署 國家外國專家局 國家移民局 全國人大 外事委 外事局 華僑委 全國政協 外事委 外事局 港澳台僑委 中央追逃辦 外交學會 對外友協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 中國環球電視網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國家漢辦 孔子學院 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 駐華 外交代表機構 領事機構 國際組織駐華代表機構 聯合國駐華系統 記者協會 國際學校/外籍人員子女學校 外交禮儀相關 外交部禮賓司 三軍儀仗隊 解放軍軍樂團 人民大會堂 國賓館 國宴菜 外交史 中國對外關係史 建交史 對外援助 援建劇場列表 援建體育館列表(英語:Stadiumdiplomacy) 參加的國際公約 制裁 建國初期 冷戰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萬隆會議 三大外交政策 一邊倒 另起爐灶 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 人民外交 毛澤東訪問蘇聯 周恩來出訪列表 中蘇交惡後 文革時期外交及國際形勢 革命外交路線 反帝反修 積極備戰 輸出革命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一條線、一大片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桌球外交 熊貓外交 三個世界 中阿決裂 鄧小平1978年出訪 改革開放後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南南合作 南北對話 國際新秩序 國際關係民主化 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和平崛起→和諧世界 新型國際關係 大國外交 周邊外交 釣魚臺問題 東海油氣田問題 南海問題 沙長城 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戰狼外交 領導人訪問列表 最高領導人 鄧小平 江澤民 胡錦濤 習近平 中共中央總書記 國家主席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國務院總理 李鵬 朱鎔基 溫家寶 李克強 全國政協主席 外國國家元首訪華 外國政府首腦訪華 術語 一個中國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 反華 境外敵對勢力 亡我之心不死 是可忍孰不可忍→勿謂言之不預也 綜合國力 三股勢力 核心利益 網絡主權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 多邊關係聯合國 聯大2758號決議 安理會 常任理事國 否決權 維和 常駐紐約代表團 代表 常駐日內瓦代表團 常駐維也納代表團 代表 常駐亞太經社會代表處 常駐國際海底管理局代表處 區域政治 上海五國→上海合作組織 六方會談 中歐領導人會晤 中日韓領導人會議 三國合作秘書處 東亞共同體(構想) 東南亞國家協會 10+1 10+3 東亞峰會 東亞全面經濟夥伴關係 亞信峰會 亞歐會議 中非合作論壇 中阿合作論壇 中拉論壇 珍珠鏈戰略 區域經濟 一帶一路 高峰論壇 絲路基金 中巴經濟走廊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瀾湄合作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亞太自貿區 博鰲亞洲論壇 亞歐會議 中非合作論壇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 中阿合作論壇 中拉論壇 17+1合作 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 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 中國-阿拉伯國家經貿論壇 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 全球經濟 世界貿易組織 世界銀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二十國集團 世界互聯網大會 世界經濟論壇 夏季達沃斯論壇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開發中國家 七十七國集團 不結盟運動 金磚國家 銀行 雙邊外交關係亞洲(分類) 阿富汗 阿聯 阿曼 亞塞拜然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 巴林 北韓 東帝汶 菲律賓 喬治亞 哈薩克 南韓 吉爾吉斯 柬埔寨 卡達 科威特 寮國 黎巴嫩 馬爾地夫 馬來西亞 蒙古國 孟加拉國 緬甸 尼泊爾 日本 沙烏地阿拉伯 斯里蘭卡 塔吉克 泰國 土耳其 土庫曼 汶萊 烏茲別克 新加坡 敘利亞 亞美尼亞 葉門 伊拉克 伊朗 以色列 印度 印度尼西亞 約旦 越南 非洲(分類) 阿爾及利亞 埃及 衣索比亞 安哥拉 貝南 波札那 布吉納法索 蒲隆地 赤道幾內亞 多哥 厄利垂亞 維德角 甘比亞 剛果共和國 剛果民主共和國 吉布地 幾內亞 幾內亞比索 迦納 加彭 辛巴威 喀麥隆 葛摩 象牙海岸 肯亞 賴索托 賴比瑞亞 利比亞 盧安達 馬達加斯加 馬拉威 馬利 模里西斯 茅利塔尼亞 摩洛哥 莫三比克 納米比亞 南非 南蘇丹 尼日 奈及利亞 獅子山 塞內加爾 塞席爾 聖多美普林西比 蘇丹 索馬利亞 坦尚尼亞 突尼西亞 烏干達 尚比亞 查德 中非 歐洲(分類) 阿爾巴尼亞 愛爾蘭 愛沙尼亞 安道爾 奧地利 白俄羅斯 保加利亞 北馬其頓 比利時 冰島 波蘭 波赫 丹麥 德國 俄羅斯 法國 芬蘭 荷蘭 蒙特內哥羅 捷克 克羅埃西亞 拉脫維亞 立陶宛 列支敦斯登 盧森堡 羅馬尼亞 馬爾他 摩爾多瓦 摩納哥 挪威 葡萄牙 瑞典 瑞士 塞爾維亞 賽普勒斯 聖馬利諾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烏克蘭 西班牙 希臘 匈牙利 義大利 英國 美洲(拉丁美洲、分類) 阿根廷 安地卡及巴布達 巴貝多 巴哈馬 巴拿馬 巴西 秘魯 玻利維亞 多明尼加 多米尼克 厄瓜多 格瑞那達 哥倫比亞 哥斯大黎加 古巴 蓋亞那 加拿大 美國 墨西哥 薩爾瓦多 蘇利南 千里達和托巴哥 委內瑞拉 烏拉圭 牙買加 智利 大洋洲(分類) 澳洲 巴布亞紐幾內亞 斐濟 吉里巴斯 庫克群島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紐埃 薩摩亞 索羅門群島 東加 萬那杜 紐西蘭 與非建交國關係見備註亞洲 不丹 非洲 史瓦帝尼 歐洲 梵蒂岡 大洋洲 馬紹爾群島 諾魯 帛琉 吐瓦魯 美洲 巴拉圭 貝里斯 海地 宏都拉斯 尼加拉瓜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瓜地馬拉 未承認的國家或地區 科索沃 阿布哈茲 阿爾察赫 北賽普勒斯 聶斯特河沿岸 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國 盧干斯克人民共和國 馬爾他騎士團 南奧塞提亞 索馬利蘭 西撒哈拉 已消亡的國家見備註 蘇聯 南越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東德 南葉門 錫金 坦噶尼喀 桑給巴爾 各地方省際關係和對外事務 海峽兩岸 福建-台灣 上海 山東 韓 天津 湖南 西藏 台灣 琉 日 美 韓 印尼 菲 英 西 荷 法 德 俄 瑞典 巴西 閱論編香港對外事務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政府總部禮賓處·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中國大陸、海外、台灣)兩岸四地 中國內地 廣東 深圳 上海 福建 四川 澳門 台灣 其他國家 澳大利亞 加拿大 法國(英語:France–HongKongrelations) 喬治亞 德國(英語:Germany–HongKongrelations) 印度(英語:HongKong–Indiarelations) 印度尼西亞(英語:HongKong–Indonesiarelations) 日本 以色列(英語:HongKong–Israelrelations) 列支敦斯登(英語:HongKong–Liechtensteinrelations) 馬來西亞(英語:HongKong–Malaysiarelations) 馬爾地夫(英語:HongKong–Maldivesrelations) 納米比亞(英語:HongKong–Namibiarelations) 尼加拉瓜 北韓 巴基斯坦(英語:HongKong–Pakistanrelations) 菲律賓 卡達(英語:HongKong–Qatarrelations) 新加坡 南韓 南非(英語:HongKong–SouthAfricarelations) 西班牙(英語:HongKong–Spainrelations) 瑞士(英語:HongKong–Switzerlandrelations) 泰國 英國 美國 有關事項 香港移民潮 香港回流潮 閱論編澳門對外事務澳門特區政府 ·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 ·政府總部事務局 ·澳門經濟貿易辦事處(中國內地、海外、台灣1) ·澳門領事機構列表兩岸四地 中國內地 廣東 珠海 湖北 香港 台灣 其他國家 安哥拉 巴西 北韓 南韓 日本(日語:日本とマカオの関係) 莫三比克 菲律賓 葡萄牙 東帝汶 美國 越南 註釋:^1暫停運作 備註:粗體表示曾經建立外交關係,但現時斷交的國家。

這些國家目前均與中華民國保持外交關係。

斜體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未實際統治的區域。

關於中華民國的外交,另見模板:中華民國外交。

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關係,另見模板:台灣海峽兩岸主題。

閱論編臺灣海峽兩岸主題 國共關係 臺海現狀 臺灣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組織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 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 中央統戰部 全國政協 政黨 中國共產黨 民主黨派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國家主席 毛澤東→劉少奇→李先念→楊尚昆→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 國臺辦主任 丁關根→王兆國→陳雲林→王毅→張志軍→劉結一 海協會會長 汪道涵→陳雲林→陳德銘→張志軍 組織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 大陸委員會 海峽交流基金會 國家統一委員會 政黨 中國國民黨 大陸事務部 民主進步黨 中國事務委員會 台灣民眾黨 時代力量 總統 蔣中正→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 陸委會主委 施啟揚→黃昆輝→蕭萬長→高孔廉(代)→張京育→蘇起→蔡英文→吳釗燮→陳明通→賴幸媛→王郁琦→夏立言→張小月→林正義(代)→陳明通→邱太三 海基會董事長 辜振甫→劉德勳→張俊雄→洪奇昌→江丙坤→林中森→陳德新(代)→田弘茂→張小月→李大維→許勝雄(代) 中國大陸1(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臺澎金馬(臺灣、澎湖、金門、馬祖)政治觀點一個中國相關術語 中國統一 統派 一國兩制 一國兩府 一國兩區 殺朱拔毛 反攻大陸 漢賊不兩立 一綱四目 解放台灣 對台工作(涉台用語) 告台灣同胞書 葉九條 鄧六條 江八點 三個可以談 胡四點 胡六點 習五條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振興中華 中國台灣 憲法一中 兩岸一中 一中各表 一中同表 一中共表 各表一中 一中兩憲 一中兩國 九二共識 兩國論 去臺灣化 特殊非兩國論 中國夢 兩個一百年 統一路徑台灣對大陸 武力統一 反攻大陸 和平統一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一國良制 終極統一 大陸對台灣 武力統一 一國一制台灣構想 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省 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臺灣方案 其他路徑 中華聯邦 大一中架構 兩岸共同議會 組織派別 統一戰線 中國共產黨 民主黨派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中國民主同盟 中國民主建國會 中國民主促進會 中國農工民主黨 中國致公黨 九三學社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泛藍陣營 中國國民黨 親民黨 無黨團結聯盟 國會政黨聯盟 民國黨 新黨 中華統一促進黨 中國農工民主黨 中國洪門致公黨 中華民族致公黨 中國民主進步黨 中國青年黨 中國民主社會黨 中國民眾黨 中國生產黨 勞動黨 臺灣民主共產黨 臺灣人民共產黨 中華愛國同心會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 中華臺商愛國黨 中華民國共產黨 工黨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夏潮聯合會 中國統一聯盟 臺灣競爭力論壇 兩岸統合學會 臺灣親中共團體 民主行動聯盟 經濟交通 金廈跨海大橋 台灣海峽通道 京台高速公路 京台高速鐵路 昆台高速鐵路 319國道 228國道 台灣環線高速公路 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相關術語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四不一沒有 臺灣共識 臺灣民族主義 臺灣本土化運動 臺灣價值 臺灣主體性 臺灣地位未定論 臺灣獨立運動 台灣共和國 傳統臺獨 左獨 法理臺獨 獨臺 華獨 臺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 天然獨 一邊一國 四階段論 中華民國在臺灣 中華民國是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第二共和 去中國化 臺灣正名 臺獨黨綱 臺灣前途決議文 四要一沒有 九六共識 憲法各表 兩國一制 四個堅持 組織派別 泛綠陣營 民主進步黨 臺灣團結聯盟 建國黨 臺灣民族黨 臺灣獨立黨 時代力量 社會民主黨 臺灣基進 綠黨 自由臺灣黨 喜樂島聯盟 一邊一國行動黨 臺灣獨立建國聯盟 臺灣建國聯盟 臺灣教授協會 新國家連線 建國廣場 臺灣社 獨立臺灣會 908臺灣國運動 外省人臺灣獨立促進會 臺灣人公共事務會 公投護臺灣聯盟 一邊一國連線 臺灣反一中顧主權連線 民主維新 臺左維新 民主鬥陣 臺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 台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黨 其他論點 棄臺論 中國分裂論 中國崩潰論 中國威脅論 臺灣民政府 美屬臺灣建國方案 今日香港,明日臺灣 一五新觀點 外軍協防臺灣(美、日) 歷史事件軍事對峙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韓戰戰俘遣返問題 反共義士 戰士授田憑據 洪進山事件 陶普斯號事件 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 光華寮事件 關閉政策 打通南北航線 海軍艦隊首航台灣海峽 台灣海峽復航 中華航空334號班機劫機事件 三七事件 開放兩岸探親 907事件 閩獅漁事件 恢復對話 九二香港會談 辜汪會談 千島湖事件 戒急用忍 小三通 全民外交 中國國民黨和平之旅 兩岸定期航線 活路外交 交流熱絡 兩岸兩會高層會談 野草莓運動 兩岸互贈保育類動物 2010年蘇花公路暴雨塌方事故 大陸居民赴臺旅遊 臺灣承認大陸學歷 大陸學生赴臺就讀 臺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大三通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太陽花學運 連習會 王張會談 海峽兩岸貨品貿易協議 M503航路事件 朱習會 馬習會 冷和時期 周子瑜國旗事件 臺灣詐騙犯遣返案 雄三誤射 桃園火燒車案 洪習會 退將赴陸 周泓旭案 李明哲事件 東奧正名公投 東亞青運舉辦權遭取消 世大運中國代表團缺席開幕式 中國大陸非洲豬瘟疫情 臺灣非洲豬瘟防護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 潘曉穎命案→陳同佳送台案 臺灣各地連儂牆 反紅媒遊行 中國大陸電影局抵制金馬獎 陸客赴臺自由行停簽 武漢返臺包機事件 李孟居事件 斐濟事件 武裝衝突與軍事對峙前期 古寧頭戰役 舟山戰役 登步島戰役 舟山撤退 台海空戰 上海空戰 1958年空戰 大膽島戰役 南日島戰役 湄州島戰鬥 東山島戰役 臺灣海峽危機 九三砲戰 一江山島戰役 大陳島撤退 金剛計劃 臺山列島海戰 臺海心戰 國光計劃 閩江口海戰 八二三砲戰 九二海戰 六一九砲戰 東引海戰 東山海戰 烏坵海戰 吳文獻事件 後期 台灣海峽復航 六二七事件 臺灣海峽飛彈危機 解放軍對臺飛彈 解放軍機艦繞臺 解放軍軍機越過台海中線 2020年台海演練 法律及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反分裂國家法》 《中國公民往來臺灣地區管理辦法》 《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 《大陸臺商投資保護法》 《對臺貿易管理辦法》 《兩岸直航船舶管理暫行辦法》 《臺港澳在內地就業管理規定》 《港澳台居民大陸就業的通知》 《大陸大學招收培養港澳台學生規定》 《大陸大學學測招收臺生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 惠台31條 26條措施 11條措施 農林22條措施 「台獨」頑固分子清單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憲法》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關閉政策 《卅八穗五字第四八九六號行政院令 《截斷匪區海上交通辦法》→《戡亂時期截斷匪區海上交通辦法》 《管制外籍船舶資匪航運臨時辦法》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國家安全法》 《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公民投票法》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國家統一綱領》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 《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草案) 《反滲透法》 《反併吞中華民國法》(草案) 美國 《臺灣關係法》 《臺灣安全加強法》(草案) 六項保證 《台灣旅行法》 《台灣保證法》 《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 《2019年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 《確保美國全球領導力與參與法案》 雙邊及多邊政治文件 《馬關條約》 《開羅宣言》 《波茨坦公告》 《降伏文書》 《舊金山和約》 《聯合國安理會87號決議》 《聯合國大會505號決議》 《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中日和約》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中美三個聯合公報 分類 維基文庫 維基共享資源 閱論編中華民國外交組織和機構本國對外 外交部 部長 駐外代表機構 大陸時期駐外代表機構 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外交官 駐外官員 使節 僑務委員會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中央通訊社 中央廣播電臺 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輸出入銀行 海外臺灣學校 列表 敦睦遠航訓練支隊 外國駐華/駐臺 駐華/駐臺代表機構 大陸時期外國駐華代表機構 抗戰時期同盟國駐渝代表機構 駐華/駐臺外交官 使節 臺灣國際學校 外交禮儀相關 外交部禮賓處 三軍樂隊 三軍儀隊 總統府 中正紀念堂 中山堂 中山樓 臺北賓館 圓山大飯店 外交史 對外關係史 建交史 外交關係年表 大陸時期 北洋政府時期 國民政府時期 臺灣時期 蔣中正政府時期 嚴家淦政府和蔣經國政府時期 李登輝政府時期 陳水扁政府時期 馬英九政府時期 蔡英文政府時期 政策和術語 北洋外交 修約外交 革命外交 國聯外交 鞏固外交 彈性外交 務實外交 全民外交 攻擊性外交 活路外交 踏實外交 口罩外交 聯俄容共 安內攘外 四巨頭 以德報怨 十一段線 一個中國 漢賊不兩立 中華臺北 中國台北 中國台灣 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 南向政策 新南向政策 人民出入境 中華民國護照 簽證政策 公民簽證要求 對外雙邊關係亞洲 阿布哈茲(日語:アブハジアと中華民国の関係) 阿富汗 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巴林* 孟加拉 不丹 汶萊* 柬埔寨 東帝汶 喬治亞 印度* 印尼*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日本* 約旦* 哈薩克 科威特* 吉爾吉斯 寮國 黎巴嫩 馬來西亞* 馬爾地夫 蒙古* 緬甸* 尼泊爾 北韓 阿曼*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 菲律賓* 卡達 沙烏地阿拉伯* 新加坡* 南韓* 斯里蘭卡 敘利亞 塔吉克 泰國* 土耳其* 土庫曼 阿聯* 烏茲別克 越南* 葉門 非洲 阿爾及利亞 安哥拉 貝南 波札那 布吉納法索 蒲隆地 喀麥隆 維德角 中非 查德 葛摩 剛果(布) 剛果(金) 象牙海岸* 吉布地 埃及 赤道幾內亞 厄利垂亞 衣索比亞 史瓦帝尼* 加彭 甘比亞 迦納 幾內亞 幾內亞比索 肯亞 賴索托 賴比瑞亞 利比亞 馬達加斯加 馬拉威 馬利 茅利塔尼亞 模里西斯 摩洛哥 莫三比克 納米比亞 尼日 奈及利亞* 盧安達 聖多美普林西比 塞內加爾 塞席爾 獅子山 索馬利亞 索馬利蘭* 南非* 南蘇丹 蘇丹 坦尚尼亞 多哥 突尼西亞 烏干達 尚比亞 辛巴威 美洲 安地卡及巴布達 阿根廷* 巴哈馬 巴貝多 貝里斯* 玻利維亞 巴西* 加拿大* 智利* 哥倫比亞* 哥斯大黎加 古巴 多米尼克 多明尼加 厄瓜多* 薩爾瓦多 格瑞那達 瓜地馬拉* 蓋亞那 海地* 宏都拉斯* 牙買加 墨西哥* 尼加拉瓜* 巴拿馬 巴拉圭* 秘魯*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蘇利南 千里達及托巴哥 美國* 烏拉圭 委內瑞拉 歐洲 阿爾巴尼亞 安道爾 奧地利* 白俄羅斯 比利時*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保加利亞 克羅埃西亞 賽普勒斯 捷克* 丹麥* 愛沙尼亞 芬蘭* 法國* 德國* 希臘* 聖座(教廷)* 匈牙利* 冰島 愛爾蘭* 義大利* 科索沃 拉脫維亞* 列支敦斯登 立陶宛* 盧森堡* 馬爾他 馬爾他騎士團 摩爾多瓦 摩納哥 蒙特內哥羅 荷蘭* 北馬其頓 挪威 波蘭* 葡萄牙* 羅馬尼亞 俄羅斯* 聖馬利諾 塞爾維亞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烏克蘭 英國* 大洋洲 澳大利亞* 庫克群島 斐濟* 關島* 吉里巴斯 馬紹爾群島* 密克羅尼西亞 紐埃 紐西蘭* 諾魯* 巴布亞紐幾內亞* 帛琉* 薩摩亞 索羅門群島 東加 吐瓦魯* 萬那杜 已消失的國家 奧匈帝國 捷克斯洛伐克 蘇聯 南越 南斯拉夫 對外多邊關係區域 加勒比(英語:Caribbean–Chinarelations) 大洋洲(英語:Sino-Pacificrelations) 第三世界(英語:Sino-ThirdWorldrelations) 國際組織 國際聯盟 聯合國 世界衛生組織 歐洲聯盟*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以粗體標示者為邦交國以「*」標示者有單設或互設運作中的代表機構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國與聯合國&oldid=68768805」 分類:中國與聯合國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中華民國外交隱藏分類:CS1英語來源(en)自2021年12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引文格式1錯誤:日期自2020年2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CS1英國英語來源(en-gb)CS1美國英語來源(en-us)含有英語的條目中立性有爭議的作品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使用小型訊息框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Englishفارسیעברית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NorskbokmålPortuguêsShqip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