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衛機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所謂「心理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是指「自我」(ego)的心理防衛作用,用來應付挫折與不安的適應機轉。

一般說來,這種心理的防衛方法,大都在潛意識中進行的。

  心理防衛機轉 所謂「心理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是指「自我」(ego)的心理防衛作用,用來應付挫折與不安的適應機轉。

一般說來,這種心理的防衛方法,大都在潛意識中進行的。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來,人如果要求生活得愉快,有一些基本慾望必須要得到滿足。

生理方面的,好像餓了要喝、睏了要睡,累了要休息;心理方面,如要愛人和被愛,要受人尊敬和受自己尊敬,要有人可以依靠,要有成就等。

如果這些基本慾望不能得到滿足,則身體精神方面都不得安寧,嚴重時甚至會生病。

不過,人活在世,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挫折,即心理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煩惱和不安。

一般說來,遇到現實問題時,我們或是積極的針對問題,設法解決;或是採取消極的方法,去逃避問題。

從心理學的觀點說來,我們的精神往往在我們不知不覺中,用它自己的方式,把人與「現實」的關係稍微改變一下,使之較易為人所接受,不致於引起情緒上太大的痛苦和不安。

精神所具備的這種解決煩惱,減少內心爭執和不安,以保護心情安寧的方法,稱為「心理防衛機轉」。

潛抑作用(Repression) 防衛內心衝突的最原始方法,便是潛抑作用。

簡單來說,就是把對個人威脅太大的記憶或衝動,從意識知覺裡面排除掉,使我們真的不知道它的存在。

但雖然其不為人知,卻可能不知不覺地影響我們的日常行為,使我們做出連自己都莫名所以的舉動或產生一些奇怪的感覺。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忘了去赴一個很重要的約會,雖然曾在日曆上大大地做了記號,甚至該買的禮物都準備好了。

也許所謂的健忘,是因潛意識裏很恐懼去赴那場約會。

又如我們可能特別鍾愛或厭惡某一顏色,自己也覺得莫名其妙,也許答案就在潛意識中。

潛抑在潛意識裡的內心衝突,其強度並未減弱,它們仍不時以不同方式想從潛意識竄越出來,因此當事人必須不斷地耗費心力,才能將它們壓下去,所以當事人往往因此而心神耗竭。

至於要考試前,須克制看電視的衝動,多讀一點書是屬於有意識的舉動,只能稱之為壓抑(suppression)。

否定作用(Denial) 也是屬於比較原始而簡單的防衛機轉。

和潛抑作用不同的是,它並非「忘卻」已發生的痛苦之事,而是根本認為它沒發生,彷彿沙漠裏的鴕鳥一般,眼不見為淨。

所以一個對子女抱有很大期待的母親,可能拒絕承認自己的小孩能力不足以達到她的要求。

有時適度地否定事實可能會增加面對未來的勇氣,例如一位生命垂危的病人以為自己很快就好起來,但是過度的否定,有可能達到妄想的程度而完全脫離現實了。

投射作用(Projection) 有的時候,我們會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想法,覺得我們這麼想,所以別人大約也這樣想。

例如莊周臨淵羨魚,便是很貼切的描寫。

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人責備、批評別人的缺點或過錯,而絲毫未覺察他自己偏偏就有同樣的缺點。

其實他潛意識裏很恐懼別人發現自己的缺點,所以便「先下手為強」,把別人痛批一頓,那麼別人便不敢同樣批評他了,正是所謂「五十步笑百步」,「龜笑鱉無尾」了。

臨床上也常發現有些病人老是疑心有人要害他,如果仔細分析,有時可以發現原來是他本來有討厭別人,仇恨別人的念頭,但恨別人是違背超我道德良知監督的,因此他把這念頭推到別人身上,認為是別人先恨他的,那麼他恨別人便是名正言順了。

退化作用(Regression) 人在小的時候和長大以後,應付事情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不過,有的時候,當人們遇見挫折的時候,會放棄已經學得的技巧,例如溝通等,而恢復使用比較幼稚的方式,例如耍賴等,以滿足自己的慾望,這種現象叫「退化作用」。

我們常看到有些特別柔弱,「我見猶憐」的人,可以得到很多照顧,而他們也繼續扮演弱者的角色,不願成長。

在同性友誼或兩性關係裡,當有一方預備離去時,另一方便立刻發出「如果你離開我,便是對不起我,討厭我」的可憐者姿態,使對方不敢輕舉妄動。

其他如考試到了,便會頭痛、肚子痛,如此便可名正言順的請假等。

轉移作用(Displacement) 有時,我們會因某種原因不能將情緒施於某個對象上,因而轉移到另一個可以接受此情緒的對象身上,減輕自己的精神負擔。

所以當一個學生在學校裏受了挫折,他可能把氣出在家人身上,父母多說一句他都嫌嘮叨,整日裡臉色都不好看,彷彿得罪他的是家人。

但如果不仔細分析,他可能也不知道問題出在那裏,只覺得一切都好煩。

通常來說,轉移的對象,與原來的對象有相似關係,帶有代替性質,好像小孩子喜歡吃奶嘴,長大了不能再吃,便吸手指頭,再大一點,改為咬筆尖,更大的時候,變成抽香煙或咬口香糖。

一個和母親關係不良的小孩,可能會特別親近或排斥與母親年齡或特質相仿的老師。

有時因為一份難忘的戀情,而一再愛上具有相同特質的人,正是所謂「記綠緣羅裙,處處憐芳草」。

隔離作用(Isolation) 把會令人感到相當痛苦的感覺從意識層面中加以區隔,使人對某些事件失去感覺,那麼在回想或面對該事件時便不會感到痛苦了。

在臨床上,有當事人在陳述自己遭到的迫害或虐待時,彷彿在陳述別人的事,看不出有痛苦的表情,便是隔離作用在運轉的結果。

有時隔離作用和超理智是很相似的,對於某些該有情緒的事件,當事人卻顯出一副淡漠的樣子。

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 反向包括兩個步驟:一是先壓抑住一個自己和他人都無法接受的想法或慾望;二是潛意識裏,為了怕別人察覺自己有這種想法,反而表現出一種完全與內心想法背道而馳的行為。

所以過度的自尊往往是為了掩飾內心的自卑,而有時內心深處明明很渴望獲得某人的青睞,卻總是情不自禁在緊要關頭做出氣走對方的事來。

事後想想,也不曉得自己怎麼會這樣做。

其實如果仔細分析,便會明白原來是過度擔心內心的渴望被別人發現。

這種矯枉過正的反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觀察到。

中國話裏的「此地無銀三百兩」便是這種欲蓋彌彰最生動的例子。

另外有些偽君子之類的人,心裡很清楚自己是偽善的,雖然也是做出與內心想法相悖的事來,但這不算是反向作用,因他們往往是別有用心啊! 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 當個人的行為無法符合社會規範,或是遭遇挫折而不能獲得個人所追求的目標時,為了想維護自尊,減低焦慮感,便給自己的行為和想法一個合理的解釋,這個解釋,不一定就是真正的行為原因,很多時候,當事人不惜曲解現實,文飾自身的過錯,但本人卻不知情。

底下的例子可以說明平常的合理化作用: 一、喜歡或不喜歡是一種藉口。

一個沒被邀請去參加舞會的女孩說:「假如有人請我去,我也不去,因為我不喜歡參加舞會的那群人。

」 二、歸罪於他人或以情境做為藉口。

「媽媽沒有把我叫醒」,「我有太多其他的事要做」。

這些陳述可能是真的,不過,對個人沒有表現出某種行為來說,卻不是真正的理由;假使個人真的關心上述這件事,則他會有警覺性或注意時間。

三、「無可避免的」也是一種藉口。

「因為以後老式車的保養費很貴,所以我買了這種新型的車。

」 然而,上述例子都顯示出,個人愚弄了他自己,而不是別人;這些藉口的目的,是在意識上使個人覺得舒適一點。

而個人也因貪圖這種舒適,而真的相信自己所找的理由是真正的原因,於是情況便難有改善了。

補償作用(Compensation) 個人從事某種有目的之活動遭遇過挫敗,或是在容貌、才能、天賦上擁有某些先天的缺點,便希望透過發揚自己其他方面的長處和優點,或改從事有機會成功的活動,掩飾這些先天或後天的缺憾與自卑。

補償作用分為「一般補償」和「過度補償」兩種,一般補償的例子,如容貌平庸的女孩努力讀書,爭取好成績。

過度補償則是個人想在自己最感自卑的領域裡,經由加倍努力,不僅能克服缺陷,而且變得卓越非凡,譬如一個天生口吃的人,可能想成為傑出的演說家。

昇華作用(Sublimation) 將原始的,不為社會接受的潛在慾望或本能改變,以較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表現出來;於是情感受創的人不再自憐自艾,而將自己的故事寫成暢銷小說;具有攻擊衝動的人參加拳擊比賽;許多藝術家歷經病痛的折磨,卻將肉體的痛苦和情緒的狂暴化為無數人類藝術的瑰寶,如身受耳疾之苦的貝多芬以及受精神分裂症折磨的梵谷等,都是昇華作用最好的例子。

以上的分類與敘述,其實只是為了便於說明而已,事實上,這些潛意識的運作常常是重覆且同時發生,很少單獨出現。

其目的乃在保護自我(ego)免於受到傷害,如過度使用,難免悖離現實,而導致個人嚴重的適應不良,甚至衍生各種精神疾病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