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讀!如何變成一個高效學習的人? - 女人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們往往有類似的想法,認為只有孩子才適合學習,成年之後,人們就逐漸喪失了學習能力。

但研究教育的專家Ulrich Boser(2017)指出,這是一種誤解,成年人 ... 逛逛WomanyShop 主題分類 特色專題 熱門單元 關注興趣 女力職場 自我成長 人際關係 生活風格 美妝保養 時尚精品 身體康健 女子旅行 女子理財 最新文章 更多服務 女人迷課程 你值得擁有 名家專欄 試用體驗 活動講座 性別駭客松 WomanyShop 熱烈討論 官方App 吾思品牌 女人迷香港 性別力 回家吧 臉紅紅 產品 課程 女人迷 性別力 回家吧 臉紅紅 透可室 必讀!如何變成一個高效學習的人? 25 2021.12 Saturday 宜回顧 給自己的年終儀式 留一些時間,用書寫整理自己,回憶每個感動、失落、有起有落的片刻,為今年的自己,來個圓滿收尾。

了解更多 女人迷womany.net 2019/08/28 女力 必讀!如何變成一個高效學習的人? byKnowYourself 2018/09/20   我們要如何變成一個高效學習的人?接受自己會犯錯、對學習保持積極帶度的人,學習成效會更好! 原著|UlrichBoser KY導讀作者|隋真 公號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許多讀者在後台留言中抱怨:「自己離開學校以後,學習能力就下降很多。

過去學語言或是軟件技能感覺很輕鬆,但是現在變得很吃力。

也許真的是因為過了『學習的最佳年齡段』了吧。

」人們往往有類似的想法,認為只有孩子才適合學習,成年之後,人們就逐漸喪失了學習能力。

但研究教育的專家UlrichBoser(2017)指出,這是一種誤解,成年人依然可以高效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

之所以成年人會覺得學習變得力不從心,是因為沒有掌握合適的方法。

在學習生涯中,人們普遍對學習「學習的方法」不感興趣,並使用非常低效的學習方法,比如反覆閱讀材料。

而成年之後,人們不得不將許多時間分配給學習以外的事,導致覺得花費很多日子還是學不會一項技能。

為了幫助大家更快速、有效地學習。

今天,我們為大家導讀Boser在新書《學得更好(LearnBetter)》。

澄清一些關於學習的迷思、了解高效學習的步驟,並且介紹一些簡單、有效的學習方法。

圖片|來源學習是一個過程1.學習≠記憶學習是指我們獲取新知識、新技能、價值觀或是偏好的過程。

通過學習,我們能夠轉變對事物的認識,加深對它的理解;或是改善我們對這個事物的行為和反應,比如,通過了解火是危險的,我們學會迴避它。

許多人存在一種誤解,認為學習就是死記硬背。

但實際上,記憶只是學習的一種方式。

學習不僅僅包含記憶,它包含了一整套系統化地理解事物的過程,比如理清事物的內在結構、理解它的形成原因和影響因素等等。

有些人會產生「學習=記憶」的誤解,是因為人們會細節化地看待一些知識,認為學習就是記住一個一個分散的知識點。

他們可能在拿到學習材料後,會立刻開始翻看材料,試圖記住每個細節;或是盲目地拿著螢光筆劃「重點」,但實際上只是機械性地、隨機地劃一些句子,而不清楚到底什麼內容才需要重點學習(p.85)。

而實際上,知識點之間存在關聯,學習的過程包括發現和構建這些關聯。

因此比起盲目地記憶和查看細節,一種更好的做法是,在拿到學習材料時先弄清楚所學內容的脈絡,像是先看一下它的目錄、章節標題、小結等等,幫助我們更有重點、更條理化地學習。

2.高效學習包含四個步驟Boser認為,如果人們要高效地學習,應當在學習過程中遵循一系列步驟(p.33):a.尋找動機、b.設立目標、c.反覆練習與自我檢查以及d.形成關聯。

a.尋找動機在開始學習之前,我們需要找到自己學習的動機,問自己:「我們為什麼要學這個?」學習的動機可以是功利的,比如「為了考證漲薪」;也可以是非功利的,像是「為了滿足好奇心」、「為了個人興趣」。

具體是哪種動機不重要,關鍵是,在學習一個事物之前,如果人們能意識到學習會給自己帶來的價值,他們就更有動力去學習它。

研究也證實,如果人們越是能意識到自己所學內容和自己的生活、工作有關,他們會學得更認真。

b.設立目標在確定了學習能給我們帶來價值後,我們下一步是將原本長遠、模糊的學習目的(動機),拆解成更實操的目標。

這些目標最好是具體的、可測量的。

舉個例子,假設我們給自己定下的學習目的是「托福高分」,那麼,一個可測量、可操作的目標是「每週完成X篇閱讀、Y篇聽力,寫Z篇作文」;而不是一句籠統的「我要改善聽力和寫作」。

c.反覆練習與自我檢查在這個階段,我們通過反覆練習來一步步達到學習目標。

Boser指出,在練習的過程中,自我檢查非常重要。

因為人們有時對自己學習成果過於自信,認為自己已經充分掌握了新學的知識,但實際上我們可能有所疏漏。

這時,通過自我檢查,我們可以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在檢查的過程中,我們也再次加深了對所學內容的記憶。

自我檢查的方法包括:「給自己出自測題」、「試著用自己的話解釋一遍學到的概念」等等。

推薦閱讀:你聽過減法學習嗎?別再強迫大腦吸收垃圾d.形成關聯Boser認為,只是學會了一個新的技能或概念是不夠的。

關鍵是要將它們納入人們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和以前學習的內容形成關聯。

比如,當你學會了「痴迷型」的概念後,你需要把它們和你所知道的親密關係、原生家庭等等的信息聯繫起來,才能更清楚:「你為什麼成為『痴迷型』的人,而它又怎樣影響了你的親密關係」。

不然,僅僅知道「我是癡迷型」這個概念,並不能很好地指導你如何更好地生活。

此外,形成知識體係後,人們也能更長久地記住新學的知識。

因為你一旦理解了新知識和其他知識的關聯,即使你忘記了它,你也可以通過想起其他知識,進一步推導、或是沿著線索想起學來的新知識。

哪些人學得更好?1.用積極眼光看待自己的人會學得更好如果我們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地看待自己的能力,我們能學得更好。

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相信自己能學得更好,那麼這個人會在學習過程中更投入,也就更有可能獲得良好的學習結果。

此外,如果我們能相信自己能夠勝任學習,對學習結果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那麼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我們也會更傾向於堅持下去,更不容易放棄(p.158-160)。

2.不含偏見、思維開放的人能學習更多的事物在學習過程中,情緒也會影響到人們的學習效率。

比如研究發現,人們對一個事物的喜好,會影響到人們學習與事物相關的內容。

舉個例子,如果你討厭一個國家,在學習這個國家的語言時,你會更容易忘記這門語言,也就更難學會它。

這可能是因為,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它時常會讓你產生負面聯想(想起自己不喜歡的國家),最後為了迴避這種不適感,你可能有意無意地迴避去記起這門語言。

因此,如果一個人的思維更開放,更少地抱有對事物的偏見,能普遍用接受的態度面對各種事物的話,他在學習過程中會更少受到個人好惡的妨礙(p.97)。

圖片|來源3.接受「自己會犯錯」的人,能更好地學習面對錯誤的心態,會影響到我們採用什麼樣的學習方法。

之前提到,學習中的自我檢查是很重要的,它能幫助我們及時地查漏補缺、調整學習方法。

而一些人覺得很難進行自我檢查,這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麼做的好處,而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去面對「我會犯錯」的事實,於是選擇了拖延面對。

而如果一個人不敢去面對自己的錯誤,他往往也失去了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在之後的學習過程中很可能會反覆地犯錯。

4.睡得足夠的人能學得更好研究發現,睡眠充足的人,學習的效果會更好。

這可能是因為充足的睡眠能讓人更有精力、更專注於學習。

另一方面,心理學家發現,在睡眠過程中,人的大腦並沒有休息:許多記憶會在海馬區和大腦皮層之間傳輸——海馬區中存儲著我們的短期記憶,也就是我們新接觸的信息;而大腦皮層則記錄著我們的長期記憶,也就是我們過去形成的、長期保留的知識體系——而通過睡眠,大腦會將新學來的知識和舊有的知識進行關聯,將新學來的信息整合進知識體系中。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醒來後,會覺得自己對新知識的理解變得更深入了(Tamminen,2010)。

5.具備元認知(meta-cognition)能力的人能學得更好在書中,Boser強調了「元認知」能力的作用。

元認知指的是「對思考的思考」,具備元認知能力的人,能夠不斷地在思考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思路,從而不斷地獲得更好的思考方式。

而好的思考方式,有助於我們更快、更準確地掌握新知識。

元認知分為兩種:規劃型(planning)元認知和自我監督型(monitoring)元認知。

規劃型元認知指的是對「思考新知識的方法」的規劃與思考。

比如在學習一個新概念之前,我們先問自己「如果要更好地理解這個概念,我是不是需要去了解背景知識?」、「除了看書之外,我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去了解它?」這樣避免在之後的學習中,因為前期了解不夠或是因為方法不當,而不得不花費更多時間去學習。

而自我監督型元認知指的是對「已經獲得的知識」的思考方式的檢驗。

比如在學會一個概念後,反思一下:「我當時是怎麼得出結論的?」、「如果換個角度或者換個前提來思考,我的結論還成不成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檢驗思考方式是否存在錯誤或遺漏,進一步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p.146)。

元認知能力也是可以習得的。

Boser建議人們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嘗試使用兩種元認知,培養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他指出:越是一個領域的新手,越是需要使用元認知;因為越早地學會高效的思維方式,就越能快速地掌握新的技能和概念(p.147)。

除了培養元能力之外,還有許多途徑能夠幫助人們提高學習效率。

接下來我們將介紹一些書中羅列的學習方法。

哪些方法能讓我們學得更好?Boser指出,許多高效的學習方法本身並不復雜,但如果你想要真的提升學習成果,你需要堅持使用它們、養成高效學習的習慣。

1.找到所學內容對我們的價值之前我們提到,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所學的內容,能給自己的生活、工作帶來好處,我們會更有動力去學習它們。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打算學一種統計軟件,我們可以問自己:「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我有哪些地方可能會需要用到統計軟件?」 越是能詳細地描述出我們應用學習成果的場景,我們越是能認可學習的價值(p.54)。

推薦閱讀:理解你是哪一型工作者,用適合你又高效的方法工作2.善於利用同伴壓力善於利用同伴壓力也能督促我們好好學習。

研究發現,如果人們將自己的學習目標告訴朋友們,他們會在之後更努力地學習,也更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因為在他人面前,人們會希望表現出自己有信守諾言的能力和品質。

所以,如果下次你希望通過一門考試,卻擔心自己懶惰的話,你可以將「我要通過xx考試」發佈到微信朋友圈,讓朋友們都看見。

此外,如果你想在一門課上取得好分數,你可以讓朋友和自己選同一門課。

研究發現,跟好友選同一門課有助於提升成績。

這也許是因為,人們不希望好友認為自己「無能」,於是會努力在朋友面前表現良好(p.84)。

3.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檢查認知心理學家ArtGraesser發現,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人們能多問自己「為什麼(why)」與「怎麼樣(how)」,他們對所學的內容會有更深入、精確的理解。

比如,當你讀到「低自尊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時,你可以問問自己「低自尊怎麼影響我和他人交往」,經過思考後,你會給出一些解答。

比起僅僅一句「影響親密關係」的陳述,這些解答的內容顯得更加豐富。

此外,你還可以試著「自我測試(self-quizzing)」。

比如在學習了某種概念後,過一段時間,問問自己「我真的理解了這個概念嗎?」接著,讓自己試著把概念重新闡釋一遍,重新對照一下書上的概念與例子,檢查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它(p.166)。

4.試著給他人解釋你學到的內容在學習了新知識後,你可以找一個過去對它們一無所知的朋友,試著向他解釋你所學的內容。

心理學家發現,通過教導他人,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過去所學的知識。

這是因為,在教導他人時,我們相當於自己理解和篩選出重要的信息,並且用自己的語言重新闡釋了它們。

如果你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向別人講清楚所學的內容,說明你還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它(p.333)。

5.不斷將新學到的內容融合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找到新學信息和原有知識的關聯對於新學到的信息,只是單純的記住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把它和我們過去學到的內容聯繫起來,納入到我們原有的只是體系中。

只有這樣,知識才能變成我們能應用的「庫存」。

想要真正掌握新知識,必須尋找到新學的內容與過去知識之間的關聯。

你可以通過聯想,或者分析新內容和舊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把它們組織起來,從而真正讓新學到的外來的內容也變成屬於你自己的東西。

今天的文章有點硬,但,是KY學霸小姐姐們誠意分享的學習方法和經驗。

所以⋯⋯都快別睡了,起來學習!以上,哈哈。

References:Boser,U.(2017).Learnbetter:Masteringtheskillsforsuccessinlife,business,andschool,or,howtobecomeanexpertinjustaboutanything.NewYork,NY:Rodale.Tamminen,J.,Payne,JD,Stickgold,R.,Wamsley,EJ,&Gaskell,MG(2010).Sleepspindleactivityisassociatedwiththeintegrationofnewmemoriesandexistingknowledge.JournalofNeuroscience,30(43),14356-14360. 找到你的學習目的 情緒管理X高效時間利用:你不是超人,學習獎勵自己 千禧世代的問題出在哪?孩子喜歡學習,而大人不懂得教 停止你的「學習目的論」!別讓證照獎杯定義你的人生 誰說主科比術科更加重要?給孩子均等的學習空間 女力 給自己的 學習 方法 變好 知識 執行編輯 孟倫 核稿編輯 AudreyKo 吾思傳媒致力提供公開平台,提供多元與共融視角,本文代表作者觀點,幫助更多人成為自己,歡迎你投稿。

作者 KnowYourself 帮每个人学会幸福生活 看更多留言 如果你也相信文字的力量,邀請你以知識為支點,撐起世界。

本網站中所有內容均由女人迷womany.net與其他權利人依法擁有其智慧財產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或發現女人迷文章有侵權疑慮,請來信與本公司相關部門人員接洽,我們會儘快回覆。

womany貼心客服 02-2377-5999 [email protected] 文章列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