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自己你,還好嗎? 2021情緒就醫指南|康健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根據健保署統計,近四年全台情緒專線進線量逐年增加,尤其在2019年至2020年,進線量 ... 因為憂鬱症,我找到自己,當你了解這個疾病,認真去面對,不要害怕,不必感到 ... op--> 依健保署資料,10年來國內各類的精神疾病就醫人數持續增長,自2011年的152萬人增長至2020年的205.8萬人。

這只是精神科的就醫數字,不包括未曾在精神科確診的人數。

精神科疾病就醫人數增幅達35%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資料擷取至2021年2月3日,2020年數字尚在累計中) 全台每6人有1人需靠安眠藥助眠 根據健保署資料,10年來,國內使用鎮靜安眠藥的人數逐年增加,2020年用藥人口來到381.5萬人,換言之,台灣平均每6人就有1人夜裡輾轉難眠,需要藥物協助入睡。

國人安眠藥用量大,逾半以精神疾病治療為主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撕掉疾病污名標籤,國人病識感提升 根據健保署統計,近四年全台情緒專線進線量逐年增加,尤其在2019年至2020年,進線量增幅最高,以生命線為例,增加幅度達20%。

學習傾訴情緒,國人情緒專線進線量逐年增加 資料來源:衛福部、張老師、生命線 情緒難免起伏,找到適合自己的緩解方法,就有機會走過低谷,重新與自己共好,擁抱幸福。

療癒之路如擠膿瘡,很痛卻要很勇敢 因為憂鬱症,我找到自己,當你了解這個疾病,認真去面對,不要害怕,不必感到丟臉,才能找回最真的自己,那是一個很好的禮物。

出道32年,趙詠華唱紅許多歌,但很多人不知道,她推出經典情歌作品《最浪漫的事》那時,正飽受甲狀腺亢進所苦,健康亮起紅燈。

直到2008年結束婚姻,又遇上唱片不景氣、工作機會銳減,憂鬱症籠罩了她,「那時我常想,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活著要幹嘛……。

」 透過心理諮商,趙詠華就在不停地挖傷疤、清瘡、擠膿過程中,往內心最深的痛處去戳,直到找到最源頭的苦痛來源,面對、清理然侯重整自己。

前往看專訪▶ 聽趙詠華唸給自己的一封信 他們是我的家人,也是最甜蜜的沉重負擔 我希望傻弟比我早走,因為這樣我才能妥善照顧他到完結,否則我會一輩子擔憂... 卸下TheOne異數宣言文化長身份的李絲絲,回到家後是一名長期照顧者,接下已逝父親的託付,親自照顧有多重障礙身份的弟弟「傻弟」。

只是她喚的每一聲傻弟,除了包含對弟弟的愛,也含著些許的無奈與認命。

但傻弟並不是家裡唯一的思覺失調症患者。

在李絲絲成年以前,母親和傻弟的照顧責任是由父親一肩扛起,後來隨著李父身體狀況變差,也慢慢開啟李絲絲「一打三」的生活。

照顧壓力龐大,但李絲絲還是很愛母親和傻弟,「他們是我的家人啊!」她說道。

她時常回憶過去姊弟出遊的美好回憶,傻弟是她最甜蜜也最沉重的負擔。

前往看專訪▶ 聽李絲絲唸給自己的一封信 從痛苦到和平共處,失眠也許是被誤會的禮物 解決失眠,要誠實面對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想要什麼樣的改變。

螢光幕前,新聞主播總是光鮮亮麗、神采奕奕,觀眾看不見幕後媒體從業人員高工時、高度緊繃的工作狀況。

「下班回家後,我仍然處於高壓力狀態,」三立新聞主播廖芳潔回顧過往,她曾在其他公司因為工作壓力嚴重失眠,一度需要3種藥物幫助入睡。

失眠牽動身心健康,乃至整個生活。

那時的她犧牲休閒與朋友聚會,只要是休假日,幾乎都用於補眠。

一次夜半起身因藥物副作用重重摔下,一次檢查發現肝指數異常且可能與安眠藥有關,她終於誠實檢視自我,反思想要如何重塑生活。

談起金馬影帝莫子儀也長期與失眠共處,廖芳潔認同莫子儀所說「失眠這件事,其實關乎自己生活的選擇方式,如果既有的生活模式不改變,那失眠這件事就不可能改變。

」她自己的經驗也體現,要解決失眠問題,必須誠實面對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想要什麼改變,追根究柢才能對症下藥。

前往看專訪▶ 聽廖芳潔唸給自己的一封信 撕掉疾病標籤,每位孩子都該快樂學習成長 爸比會一直陪伴著你,希望你可每天都快快樂樂的,希望安寶你能知道,爸比是最愛你的。

「那時,每天早晨都像在打仗,」面對女兒安寶的哭鬧、不想上學,原以為只是分離焦慮症,直到安寶上四年級後功課完全跟不上同學,才引起陳爸爸注意。

在老師的建議下,帶著安寶就醫檢查才確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也讓安寶爸得以為女兒做最妥當的教育安排與治療。

回首過去,安寶爸最後悔的是太晚帶安寶就醫。

「我知道安寶跟人家不一樣,但我當初很排斥讓女兒被冠上某個疾病名字。

」不過,這也延遲了安寶的治療時間,學習進度遠遠落後同齡小孩。

前往看專訪▶ 聽安寶爸唸給女兒的一封信 常見情緒疾病 台灣每年因情緒問題就醫的人口逐年增加,常見心理相關疾病基本成因、症狀與治療方式有哪些? 憂鬱症 失智症 思覺失調 睡眠障礙 拒學 原因 憂鬱症是身心疾病,生理、心理會互相影響。

生物學如血清素、多巴胺等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不正常變化,也會導致憂鬱症。

基因遺傳、心理社會因素也是導致原因。

症狀 失眠、食慾與體重改變、疲累、遲滯/激動、憂鬱情緒、興趣缺乏、無價值感、罪惡感、無法專注與決定、有自殺意念 治療 憂鬱症治療基本上分為藥物和心理治療2大類。

若症狀較嚴重、或合併較多身體症狀等,建議採藥物治療。

若以心理社會問題為主,可考慮合併藥物與心理治療。

預防 避開危險因子:不要過度熬夜、不要酗酒、抽菸、減少腦傷、避免累積過多情緒等。

增加保護因子:有好的支持系統、紓壓習慣、均衡飲食、運動等。

原因 失智是因為腦部病變、腦功能下降所引起。

當腦部神經元出現病變,處理訊息的能力就會出現障礙,造成各種認知功能衰退,甚至喪失。

症狀 生活功能下降(如無法勝任熟悉事務)、認知障礙(如時間地點混肴、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精神行為症狀(如幻覺、妄想、躁動、日夜顛倒)。

治療 失智症的治療分藥物與非藥物。

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症,只能透過藥物延緩惡化,無法根治;其他退化性失智症則無有效控制的藥物或方法,只能透過藥物控制具干擾性的精神行為症狀。

預防 提高教育程度、增加大腦認知活動、老年時可以稍微胖一點,同時避免同半胱胺酸過高(可補充維生素B)、避免憂鬱、壓力、糖尿病、腦傷、中年高血壓、姿勢性低血壓等。

原因 成因相當複雜,可能是遺傳因素造成多個基因變異導致腦部發育異常,再加上後天環境作用而誘發。

症狀 正性症狀(例如深信不疑的妄想和幻聽)、負性症狀(例如忽略個人衛生習慣、社交退縮等)、情緒症狀(例如憂鬱、焦慮、衝動等)、認知障礙(例如無法專注、思考力和記憶力下降等)。

治療 藥物治療、電痙攣治療(重症)、支持性的心理治療、職能治療等。

預防 思覺失調症沒有預防方法,及早接受藥物治療,預後才能比較好。

原因 人體「恆定系統」與「生理時鐘」因故失調,引起失眠。

症狀 失眠可概分為單純失眠、共病性失眠、特定睡眠疾病引發的睡眠障礙(如日夜節律失調、睡眠呼吸中止、不寧腿症候群、異睡症、猝睡症等),各有特殊症狀。

治療 應針對成因對症治療。

在用藥方面,目前不存在理想的安眠藥,但需要時,仍宜遵循醫師評估使用。

安眠藥使用主要原則包括:一、急性失眠:藥物選擇短效或中效,避免長效藥導致白天昏沉無力。

二、慢性失眠:目前醫界對於如何用藥存在歧見,一般建議:1.保持最低有效劑量;2.定期追蹤、評估藥物的療效及副作用;3.改正可能影響睡眠的行為及環境因子;4.可同時合併非藥物治療(如:心理治療中的認知行為治療),或者優先採取這項治療。

預防 白天活動量足夠,避免過多的休息。

穩定生理時鐘,養成固定時間睡覺及起床。

保持大腦醒覺系統放鬆,例如減少午後喝茶與咖啡。

原因 依據教育部的全國國民中小學中輟生通報及復學系統歸類,將中輟歸為4大因素:個人因素(例如患有心理疾病或畏懼人際互動)、家庭因素(例如家長的生活習性不良或管教失當,會影響孩子的正常作息。

)、學校因素(例如不適應新的學校環境)、社會因素(例如加入青少年組織或流連網咖等)。

症狀 經多次勸說仍然拒絕上學。

治療 診斷孩子的拒學主因,再依不同狀況給予不同的處置方式。

例:ADHD的孩子可用藥物治療,減少孩子因挫折而不去學校。

預防 培養孩子擁有多元興趣及健康生活習慣,同時維持親子之間的良好溝通,才能第一時間發現孩子在學校發生的問題。

去看看▶ 2021情緒就醫指南 看更多雜誌內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