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 - 全方位學習網絡「社會服務」經驗分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提升學生對自我認識的重視; 2)推動個人學習動機; 3)建立個人內在信念及價值觀,包括承擔精神、堅毅、以及責任感等; 4 ... 社會服務與課程 一)                社會服務與課程的關係 二)                社會服務與四個關鍵項目 三)                社會服務與多元智能的配合 四)                推行模式   社會服務與課程 一.           社會服務與課程的關係 在<>指出,在學校課程中學生應享有全方位學習機會,而社會服務是五種基要學習經歷的其中一種。

「通過社會服務, 可培養學生對不同社會階層人士的同感同情、關注和尊重,從而發展德育及公民教育中的價值觀和態度。

透過接觸不同界別,學生會對某些社會服務產生興趣,或發展成日後的專長,進而投身於幫助社會,改善這些服務,例如: 醫療、旅遊業、房屋、社會福利。

因此,這往往是培育未來社會領袖的苗圃。

」(課程發展議會,2002)       「服務學習」是一種學與教的策略,它能讓學生從真實世界的情境中獲取整全的知識脈絡,透過組織社會服務、策劃與行動獲得新的技能,再把這種學習經歷與課堂的學習聯繫,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使他們對社會問題有多角度的看法;同時運用他們在課堂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在服務社群時所遇到的困難。

故此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的同時,也把他們曾經學會的應用在真實情境中。

      社會服務是全方位學習的一種活動推行方式,能在課程中發揮著延伸、擴闊以及促進的功能,也是學校課程內應提供的一種基要經歷。

        社會服務可配合學校的課程,延伸學生在課堂所學的知識到真實環境中應用,同時學會在真實情境中的種種知識,即第一手知識,把這些知識去印證之前在課堂所學的第二手知識,深化他們的學習。

社會服務除了可配合某一學習領域,更適宜配合跨學科或跨領域的學習來進行。

學習可透過社會服務認知以下三方面的知識:     -     學習知識的內容Learningthecontent  (課堂為本的學習Classroom-based learning) -學習社會服務的本質Learning theservice (社區為本的學習Community-based learning)   -學習有關社會事務Learning abouttheSocialIssue     (透過反思把社會服務與學習聯繫起來 Connectingservice&learningthroughreflection)       社會服務肯定能擴闊學生在課堂的學習經歷,學生透過社會服務不但獲得更多在書本或課堂上接觸不到的見聞,同時亦可發掘和發揮學生的不同智能,它能配合多元智能的理論去為學生安排和設計活動,詳見下文。

    此外,社會服務為學生提供一個在真實情境中應用知識和技能的機會,提升學生的學術技能(academic skills),以及讓學生學會如何幫助別人以及與人建立互相關懷的態度,容易對人產生同理心;服務學習也強調在過程中不斷反思,讓學生去思考,並寫出有關在學習中所體會到的經歷,這種種的學習過程必能促進學生以後在課堂上的學習。

      配合了課程改革的發展,強調以知識、技能、價值觀及態度三個訂定學習目標的方向,扼要地說,社會服務對學生來說,可以在下面四個範疇上發揮它的功用:   知識與概念的建立(延伸及擴闊) 1)學生能把他們以往所學的應用在服務中,同時也從實際的環境中獲取課堂內難以體會的經歷; 2)社會服務可連結學校的課程,並鼓勵作跨學科的學習和反思; 3)延伸學生的課堂學習到真實的環境中。

個人素質的提升(包括提供情意教育的元素和機會)(促進) 1)提升學生對自我認識的重視; 2)推動個人學習動機; 3)建立個人內在信念及價值觀,包括承擔精神、堅毅、以及責任感等; 4)培養學生的同理心; 5)增強自信心及自尊感。

人際關係的增進(促進) 1)提升學生對社會的歸屬感; 2)讓學生學習如何幫助別人; 3)建立互相關懷、及尊重他人的態度; 3)增強與人合作及溝通的技巧; 4)認識他們在社會中的角色和責任,提升公民責任感。

技能的掌握(擴闊及促進) 1)透過服務社會提升學生的學術技能(academicskills),例如:創造力和批判思考能力; 2)社會服務為學生提供一個在真實情境中應用技能的機會。

        故此社會服務能讓學生獲取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這幾個課程應蓋涵的內容,不但如此,透過社會服務,提升學生終身對社會的承擔,強力地結合了課程,以及學校與社會不應分割的關係,學生更可以透過社會服務的過程,嘗試到某些與工作有關的經歷。

  二)  社會服務與四個關鍵項目   四個關鍵項目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從閱讀中學習、專題研習及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

學校可把四個關鍵項目視作獨立的學與教策略,也可把不同的關鍵項目串連起來,在課程中推行,以幫助學生發展終身學習所必要的知識、獨立學習能力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

   學校可利用任何一個項目作為課程改革的切入點,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如批判性思考能力、溝通能力及創造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對自己的學習有承擔精神及堅毅,並可幫助他們掌握各學習領域或其他主題的知識/概念。

  舉例來說,教師可以利用社會服務作為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的一個切入點,在教師的細心安排及指導下,在某一個年級,結合某一個學習領域推行社會服務。

教師在活動前和學生一同訂定專題研習的主題,找出一些他們有興趣的問題,借助社會服務活動尋求問題的真相,在活動前後為學生提供不同的閱讀資料,鼓勵學生主動從閱讀中學習,既可幫助學生掌握及建構知識,亦可以訓練學生批判性地應用資訊,與教師及同儕一起學習,反思自己的價值觀,而這些也可以通過應用資訊科技學習來掌握的。

最重要的是,通過這些結合,在學習過程中能建立及深化學生從閱讀中學習的能力,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包括自信心、對學習的興趣及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另一方面來說,這種透過社會服務來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手法,可提高學生的志氣和抱負,使他們對學習及做人更有承擔精神和責任感。

      總言之,學校推動社會服務以配合四個關鍵項目來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時,必先釐清活動的目的,確認本身的優勢及實況,以確保優質的學習,不應把重心放在服務的形式和數量上。

    三) 社會服務與多元智能的配合     多元智能的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Dr.HowardGardner在1983 年發表,多元智能理論對智商概念作出一個革命性的啟示。

Gardner認為「智能」是解決問題或製造產品的能力,這些能力對於特定的文化和社會環境是很有價值的。

這個理論使我們對學生,和學生的潛能有重新的認識和評估,一般I.Q. (IntelligenceQuotient)一元化的評估是不足夠的。

所有兒童都有多元化的潛能,教師的工作和責任便是發掘和發展兒童的多元化智慧,使他們能邁向成功之路!                個人的能力可以由多方面組成,雖然每個人均有這些智能,但每人在這八種智能上的強弱都不一樣,因此,每人都會有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若教師能利用個別學生較強的一種智能來學習,學習便變得更有效率。

      社會服務提供一個好機會,讓教師配合學生的才能去為他們安排合適的服務。

在活動設計中,學生可選擇適合他們學習模式或能力的任務,這不但可提升學生的自信和自尊,更可以借此發掘和發展學生的不同潛能。

  社會服務的活動設計可配合下面不同的能力特質: 1)語言文字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對言語文字的掌握能力)   -  幫助其他人閱讀   -  向孩童說故事   -  在老人之家和長者溝通   -  編輯社會服務後通訊   -  為社會服務機構處理文字工作   -  電腦文書工作   -  圖書館義工社會服務 2)邏輯---數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科學分析,和數學和邏輯推理的能力)    -  數學導師    -  有關電腦的技術工作   -  組織收集後的資料   -  設計或進行簡單的實地研究   -  作博物館導賞員   -  輸入數據資料 3)空間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腦中形成一個外部空間世界的模式,並能夠運用和操作這個模式)   -  製作海報    -  設計網頁   -  公園裡的指示員   -  製作地圖    -  拍照   -  錄影製作 4)音樂旋律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對音樂、音調、旋律和拍子的靈敏度)   -  為社會服務對象表演音樂節目   -   製作教育性的音樂藝術節目   -  節目中的DJ   -  教導音樂欣賞   5)身體---運動知覺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用整個身體或身體的一部分解決問題或製造產品的能力)   -  教導體育活動   -   手工藝   -  戶外環境保護工作   -  製作地圖   -   替長者清潔家居 6)人際溝通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理解他人的能力,能與人共事合作)   -  示範   -   主持會議   -  青少年工作   -  訪問 7)個人內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深入自己的內心世界,了解自我的優點和弱點)   -  反思及檢討後,製作小冊子或網頁   -   資料記錄 8)大自然觀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對大自然和人類的各種關係和對大自然觀察的敏感程度)   -  環境保護工作   -   帶領戶外活動   -  義務導遊   四)   推行模式   A.推行社會服務的三個起動元素: 1)學習目標:任何學習都需要由清晰的學習目標/意圖所帶動,學習目標通常都包含知識、技能、價值觀/態度這三個部分。

由於大多數的社會服務都不是學習領域延伸的活動,故此它們跟其他由學習領域延伸出來的學習活動會有點不一樣,就是在訂定學習目標上,教師往往會以培養學生某些價值觀 /態度,或訓練學生掌握某些技能作為最先的考慮;價值觀/態度方面,可能是:責任感、堅毅、尊重他人及承擔精神等;而技能方面,可能是:發展溝通能力、創造力和批判思考能力;直至決定了服務對象 /形式後,才會為活動訂定學習領域上知識性的目標。

當然,有小部分舉行的社會服務是由學習領域開展的,這些活動便會由知識性的學習目標所帶動,例如小學的常識科或中學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等。

2)服務對象/形式:就是要學生去服務的群體,可能是社會上某一個社群,例如老人、幼兒、智障人士等,也可以是一個差使,例如環保、清潔等。

形式是指透過什麼方法去幫助服務對象,可以是探訪、表演、籌款、帶領綜合節目等。

  3)活動設計:它是指在形式內可進行的更細節活動過程,例如服務對象和形式決定了是到老人院探訪,探訪是形式,但探訪過程中的活動可以是各種不同的表演,可以是問答比賽,也可以是集體遊戲,甚至可以為老人家寫信等;總而言之,活動設計可以是千變萬化的,除了按服務對象的需要和特性作考慮,也可以根據服務者(學生)的不同潛能或學習模式來決定。

    B.參與人選Scope ofStudentParticipants 1)全體參與(必修課程)     在課程改革中,社會服務是五種基要經歷的其中一種,是學生在學校教育內應享有的學習機會,有學校把它安排在常識科或某一種學習領域內推行,學生在某學習階段便輪流或全級一同參與;有些學校會在校曆表安排全方位學習日,由其中一組同事推行,讓某些學生輪流、分組或全級一同參與;輪流、分組參與的好處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有更多機會照顧個別同學的需要,輪流參與的方式可以是在某一次以A,B班進行,下次則C,D班進行;分組參與是學生可以像自助餐一樣,在安排了的學習日挑選自己當時喜歡的活動組別,若今次不選社會服務,也須總有一次要選上;至於全級參與,則可減少行政方面的困難,但個別學生的學習需要卻不易照顧。

  學校示例:寶覺中學、灣仔堂基道小學上午校-五年級社會服務計畫   2)部分參與(選修課程)     這類方式主要是希望讓對社會服務有興趣的學生,能透過像課外活動模式的安排來推行;另外,也有為某類特殊需要的學生而設計的,例如由訓導或輔導組所舉辦的,但要千萬留意避免標籤效應的出現。

  學校示例:寶覺中學、灣仔堂基道小學上午校-基道小義工(2002-04) C.服務頻次Frequency ofParticipation 1)一次過服務式   (例如:沙田育才中學、寶覺中學)   2)經常服務式   (例如:灣仔堂基道小學、靈糧堂劉梅軒中學)   D.課程連繫Curriculum Links 一般來說,課程連繫有兩種模式,一是「一般/非學習領域模式」,另一類是「學習領域模式」 1)一般/非學習領域模式     教師在最先所訂定的學習目標通常只先包含價值觀/態度,例如希望學生學會尊重別人、肯定自己的價值以及建立自信,繼而再決定以技能為主的學習目標,例如增強與人溝通技巧等;有時亦會在決定了服務對象 /形式和活動設計後才訂出以技能為主的學習目標;至於以知識為主的學習目標則通常會在最後一步,嘗試從服務對象/形式和活動設計中找出與某些科目內容可聯繫的學習。

(價值觀/態度 ---> 服務對象/形式 ---> 技能  --->活動設計---> 知識)或(價值觀/態度 ---> 服務對象/形式 ---> 活動設計---> 技能 ---> 知識) 例一    價值觀/態度: 懂得尊敬老者,學習明白別人感受 服務對象/形式: 學生被安排照顧院舍裡的老人家 a)技能: 學生能書寫一般社交友誼的書信 活動設計: 學生要為院舍裡的老人家寫信,或寫信給院舍裡的老人家作慰問 知識內容: 書信的格式及用字表達的技巧 b) 活動設計: 學生為院舍裡的老人家按比例分配物資 技能: 增強學生協作的技巧及解決困難的能力 知識內容: 學生能應用簡單分數 優點: 1)通常聯絡服務對象和安排服務形式需要較長的時間聯繫,故在操作上,先決定服務對象和形式會較易處理。

2)一般未與學習領域掛鈎的服務學習,沒有太強知識性的連繫,故決定了服務對象和形式後再訂定技能和知識性學習目標來得自然。

缺點: 1)這類安排對一般課程設計者來說有點不按常理,因為它把大部份目標的訂定放在最後,但真實情況往往會有這樣的可能,這種做法通常以學生的社會服務經歷或個 人成長看為首要,而最後才配上技能性及科目知識性的學習目標。

  22)活動內有關知識性的目標要遷就服務對象或形式,對有些知識性學習目標來說不易做到,甚至或會令人感到有點不協調,例如:教師想學生認識書寫一般書信文件的格式,但服務卻是到海灘清潔,兩者之間便有點風馬牛不相及的感覺。

  3)這種模式較容易側重服務和學生的成長,而忽略了學生知識性的學習機會。

    學校示例: 光明小學下午校   灣仔堂基道小學上午校-基道小義工(2002-04)   寶覺中學   育才中學   柏立基教育學院校友會李一諤紀念學校 2)學習領域模式     至於小部分以學習領域開展的社會服務,學習目標的三個部分都相同地支配著服務對象/形式和活動設計的決定,即是教師先決定在課程內要達到什麼目標,才聯絡服務的對象或計畫服務的形式,再透過在服務過程中的活動設計準確地達至原先所訂之目標。

是典型的課程和活動設計手法。

     (知識 / 技能 / 價值觀/態度 --->  服務對象/形式   ---> 活動設計) 例一 學習目標: 認識社會上照顧孤兒的工作和福利事工 服務對象/形式: 一次過到兒童之家作探訪及安排康樂節目 活動設計: 與兒童之家的小孩子和工作員交談   例二  學習目標: 認識環境保護工作 服務對象/形式: 參與沙灘或某些地區一次過或連續性的清潔義務工作 活動設計: 訪問工作員一般常遇到的困難      例三 學習目標: 認識經濟學上的市場原理 活動設計: 進行真實的買賣活動 服務對象/形式: 把真正的營運收益捐助社會福利機構   優點: 1)清楚學習目標才決定服務對象/形式以及活動設計是最理想的學習手法,亦是以學習為大前題的典型方式。

2) 學習目標與活動設計有較強的有機結合。

缺點: 1)可能會淡化對社會服務質素的提供或對社會需求的回應。

  22) 社會服務對象或形式受規範,選擇性少。

  3)服務對象與學習目標的連繫較弱而且牽強,很難找到配合活動設計的服務對象,學生與社會服務對象的關係亦較疏離。

學校示例:灣仔堂基道小學上午校-五年級社會服務計畫、靈糧堂劉梅軒中學     社會服務的安排與設計其實未必一定需要按次或線性地進行,大部分有這方面經驗的教師都告訴我們,他們的方法往往不按序次,把三個起動元素在推行社會服務時一併考慮,這或會更有效地及更具體真實地推動學習的開展。

由以上的例子亦可看到社會服務與學校課程可以有很緊密的關係。

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能清晰地看到活動與課程的連繫以及他們的學習成果,教師更必須在社會服務前增加多一些對他們社會服務有幫助的學習活動和社會服務技能訓練(例如:與人溝通和協作的技巧等共通能力),以促進他們的學習成效。

  回主目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