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言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仇恨言論(英語:Hate speech)是基於屬性(英語:Attributes)而攻擊個人或團體的言論,例如: ... 建议您根据您的偏好切换到下列变体之一: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 ... 仇恨言論 言论类型 語言 監視 編輯 仇恨言論(英語:Hatespeech)是基於屬性(英語:Attributes)而攻擊個人或團體的言論,例如:性別、人種、宗教、族群、殘疾或性取向等。

即是指一些有意去貶抑、威嚇,或煽動一些針對個別族群作出暴力及偏見的言論。

波蘭的SIM卡,上面印有反對仇恨言論運動的口號「言語有力量,明智地使用它們」 在某些國家的法律中,仇恨言論被描述為禁止使用言語、動作、行為、寫作或展示等,因為它對受保護的群體或個人的基本價值觀,煽動了暴力或不利的行為。

或因為它詆毀或恐嚇,受保護的群體或個人的基本價值觀。

按某些特點法律可以確定受保護的群體。

在很多國家的法律中,仇恨言論不是法律術語,甚至仇恨言論可能被認為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例如美國法律就沒有「仇恨言論」一詞[1],且在美國,仇恨言論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英語:HatespeechintheUnitedStates)[2][3]受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而在其他一些國家,仇恨言論的受害者可以根據民法,刑法或這兩種方式尋求補救。

使用仇恨言論的網站可能被稱為仇恨網站,這些網站包含網際網路論壇和新聞簡報大多強調一個特定的觀點。

言論自由、仇恨言論是否除罪化,一直存在爭論。

批評者認為「仇恨言論」一詞常被用來暗中批評那些執行不力的社會政策。

定義編輯 個別族群則是建基於不同的種族、性別、性取向、性別認同、性別氣質、年齡、國籍、道德取向、身體狀況、宗教、社會階層等基礎的,當中亦可能涉及歧視。

這樣的言論包括日常的對話、文章,以及在公眾場合的一些行為;而且這樣的也被稱為antilocution,是在奧耳波特計量表中的第一個階段。

關於仇恨言論的定義不一,部分人認為相關言論是仇恨言論,但可能實際上並無對當事人構成傷害及冒犯(或只是當事人自我感到受到傷害及冒犯),只是言論自由的表現。

而對於仇恨言論的定義無限擴大,或可能會影響言論自由的表達權利。

參見編輯 假旗行動 分而治之 切香腸戰術 心理戰 抹黑策略 掩護機構 政治分肥 紅鯡魚 訴諸人身 身份認同政治 黑色宣傳 差別用語 仇恨犯罪 言論自由 查理周刊 非人化 誹謗 人身攻擊 人格暗殺 扣帽子 韓國起源論^CNN'sChrisCuomo:FirstAmendmentdoesn'tcoverhatespeech.[12April2016].(原始內容存檔於24July2019).  ^Stone,GeoffreyR.(1994)."HateSpeechandtheU.S.Constitution."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7April2018.EastEuropeanConstitutionalReview,vol.3,pp.78-82.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volokh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仇恨言論&oldid=72692747」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