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iom search〉Text〉[扞格不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取如攜:想要什麼就拿什麼。

指貪瀆巧取之行。

扞格:互相牴觸。

扞,音ㄏㄢˋ。

MinistryofEducation《DictionaryofChineseIdioms》 :::Homepage〉Idiomsearch〉Text〉[扞格不入] 正文修訂本參考資料編輯總資料庫 扞格不入 Idiom扞格不入(格格不入) Bopomofoㄏㄢˋㄍㄜˊㄅㄨˋㄖㄨˋ(變)ㄏㄢˋㄍㄜˊㄅㄨˊㄖㄨˋ Pinyinhàngébùrù(變)hàngébúrù Interpretation義參「格格不入」。

見「格格不入」條。

Allusionsource此處所列為「格格不入」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陸九淵〈與徐子宜書〉其二(據《象山全集》卷五引) 婺女之行道經上饒,往往聞說其守令無狀,與臨川大不相遠。

既而,聞景明劾罷上饒、南康二守,方喜今時監司乃能有此,差強人意。

劉文潛作漕江西,光前絕後,至其帥湖、廣,乃遠不如在江西時,人才之難如此。

某人始至,人甚望之。

舊聞先兄稱其議論,意其必不碌碌,乃大不然。

明不足以得事之實,而姦黠得以肆其巧;公不足以遂其所知,而權勢得以為之制。

自用之果,反害正理。

正士見疑,忠言不入,護吏而疾民,陽若不任吏而實陰為所賣。

姦猾之謀,無不得逞;賄賂所在,無不如志。

聞有一二行遣,形若治吏而偽文詭辭、諂順乞憐者,皆可回其意。

下人轉移其事,如轉戶樞,胥輩窺之審、玩之熟,為日久矣。

所欲為者,如取如攜1>,不見有毫髮畏憚之意。

惟其正論誠意,則扞格2>而不入,乃以此自謂其明且公也。

〔Annotation〕 如取如攜:想要什麼就拿什麼。

指貪瀆巧取之行。

扞格:互相牴觸。

扞,音ㄏㄢˋ。

Allusiondescription此處所列為「格格不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格格不入」原作「扞格不入」。

陸九淵(西元1139∼1192),字子靜,南宋撫州金谿人。

為乾道進士,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於象山結茅講學,學者稱象山先生。

曾任靖安縣主簿、國子正,官至奉議郎知荊門軍。

陸九淵創「心學」,提出「心即是理」的觀念,認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一切道理均存在自己的心中。

「心」和「理」是永恆不變的,且放諸四海皆準,故不論時代古今、東西南北,道德標準都是人心所固有的。

其於治學方法上,主張「發明本心」,認為只要悟得本心,不必多讀書,「學苟知本,六經皆我注腳」。

陸九淵曾與朱熹會鵝湖論辯,意見多處不合。

陸九淵的學說後來由明朝的王守仁繼承,成為陸王學派。

在〈與徐子宜書〉中,陸九淵提到劉文潛在江西作官時,頗有政績,等他到了湖、廣作官,評價就大不如前。

陸九淵曾聽兄長提起劉文潛,以為他必不是個庸碌之輩,後來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他認為劉文潛在滿足自己的私慾上,無所不取,絲毫沒有畏懼;但是論到誠意正心等道德修養時,就顯得抵觸而不能相合,並以此自謂為光明公正。

後來「格格不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抵觸阻隔而不相合。

Proofofdocumentedcontent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卷五.書.與徐子宜書其二》:「所欲為者,如取如攜,不見有毫髮畏憚之意。

惟其正論誠意,則扞格而不入,乃以此自謂其明且公也。

」(源) Ref.words格格不入ㄍㄜˊㄍㄜˊㄅㄨˋㄖㄨˋ(變)ㄍㄜˊㄍㄜˊㄅㄨˊㄖㄨˋgégébùrù(變)gégébúrù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