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及早就醫難度高家屬怕丟臉又常當作中邪不就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於精神疾病的認知,台灣有非常明顯的城鄉差距。

偏鄉的個案,除了不了解什麼是「思覺失調症」以外,還會認為家醜不能外揚等種種的因素,讓 ...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新聞網願景工程有設計有行旅我的新聞 快訊錯誤呼吸方式讓你疲倦焦躁專家曝用嘴巴呼吸危害有多大udn/元氣網/該看哪科/ 精神.身心思覺失調症及早就醫難度高家屬怕丟臉又常當作中邪不就醫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2021-11-2600:00撰文陳韻帆更多衛教影音資訊,可前往【達特543】YouTube頻道翻開社會新聞,不乏能看見思覺失調症患者,因為受精神症狀影響,出現自傷傷人事件。

國內最引發社會譁然是發生在2016年的「小燈泡事件」,使國人對於精神疾病的恐懼更加深刻,污名化至今難以消除。

彰濱秀傳精神醫學部部主任陳維均說,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神經退化疾病,盛行率約0.5%,好發於15歲到30歲,若能及早發現介入用藥,能有效控制病情,但不少患者到了非常嚴重才願意就醫治療。

思覺失調當「中邪」家屬怕丟臉隱瞞病情導致危害自身性命「能早期發現思覺失調症的機率,在台灣真的太低、太低了」陳維均表示,民眾對於精神疾病常常會認為「不可能是我」,甚至把精神疾病所表現的症狀,合理化是「中邪」,特別在偏鄉,更是把精神疾病與鬼神畫上等號,就算精神症狀明顯,甚至出現暴力傷人行為,家屬仍不願帶患者就醫。

有一位住在彰化的30多歲男性,長期與家人同住,沒有工作,20多歲左右,因被害妄想導致情緒開始不穩,懷疑父母對他電腦動手腳監控他,不時就對他年邁的父母動手。

即便他的爸爸曾被他持鋁棒打斷腿,媽媽被攻擊到單眼失明,父母仍不願帶他就醫,直到他揚言要傷害其他親戚,在親戚的逼迫下,父母才願意帶他就醫治療。

對於精神疾病的認知,台灣有非常明顯的城鄉差距。

偏鄉的個案,除了不了解什麼是「思覺失調症」以外,還會認為家醜不能外揚等種種的因素,讓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期。

社會對於思覺失調症污名化嚴重,導致患者難以及早就醫。

思覺失調症若能及早介入治療,可獲得良好的控制。

圖/陳維均醫師提供疑神疑鬼、情緒變化嚴重改變必須要提高警覺及早就醫陳維均表示,思覺失調症主要是思考、知覺改變的疾病,大腦的神經元同時在進展與退化,活化神經細胞的神經傳導物質「麩胺酸」退化、影響人類情緒、思考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旺盛。

在這個一加一減的過程中,讓思考、感覺統統失調,會讓患者產生起伏極大的情緒表現,如同產生不同的人格,因此過去思覺失調症被稱為精神分裂症。

思覺失調症的患者會有五大症狀表現,正向症狀、負向症狀、認知功能問題、情緒症狀、社交及工作困難。

陳維均解釋,正向症狀是指過去從未有過的行為卻出現,如幻想、妄想。

負向症狀則是過去原本有的行為卻消失,如本來愛講話卻變得不講話,或是說話流暢有內容卻變得講話內容貧乏。

認知功能問題像是注意力缺乏、記憶力變差,面對決定變得猶豫不決。

情緒症狀則是容易出現憂鬱、易怒等症狀。

社交及工作困難則是無法維持過往正常的工作模式。

有一位大約40歲左右的女教師,自從年過40之後,情緒大變,以前從不會罵學生,也很少發脾氣,但後來卻常常因為小事容易動怒。

初期,家人並不以為意,時間愈久,症狀愈來愈嚴重。

她開始懷疑有人要毒害她,懷疑家人就是毒害她的兇手,家人才察覺到有異,帶她就醫,確診為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患者幾乎沒有病識感多得靠親友協助就醫治療很多疾病都強調患者本身要有「病識感」,但是思覺失調症是大腦神經異常,患者幾乎不可能會有病識感。

據統計,思覺失調症急性期的患者高達97%沒有病識感,且即使穩定治療長達一到二年,也只有50%的患者有病識感。

因此「家人」的角色非常重要。

研究指出,思覺失調症的患者若有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統,預後表現好。

但如果家屬對於患者,常用辱罵、批評或表達敵意、嚴重干預生活的方式相處,都會讓治療大打折扣。

陳維均表示,台灣的家屬大多屬於後者,因為大家都不知道應該怎麼與病患相處,導致與病人相處時常發生衝突。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慢性病,如果能及早發現,並穩定接受治療,約有30%的患者,可以穩定工作,不受疾病干擾;另有30%會被疾病干擾,但可以做簡單的工作,可自我照顧。

有40%的患者屬於非常嚴重,症狀反覆發作,必須仰賴住院才能控制。

協助控制思覺失調症的藥物為多巴胺拮抗劑,第一代藥物常會發生「錐體外症候群」副作用,導致全身攣縮或異常扭曲,讓患者不願按時服藥。

第二代藥物明顯降低錐體外症候群的副作用,只是取而代之是血脂增加。

隨著藥物的進步,陸續推出針劑的藥物,目前有最長三個月可以施打一劑,避免天天服藥,增加服藥順從性及穩定治療效果。

協助精神疾病患者恢復認知,會透過團體課程,循序漸進幫助患者回歸社區。

圖/陳維均醫師提供思覺失調症=傷人未爆彈?醫:去除刻板印象及早就醫才能共存太多社會案件過度強化傷人的嫌犯或是兇手罹患思覺失調症,導致社會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恐懼愈來愈深。

據國外調查,思覺失調症患者犯罪率大約是3%到4%,與一般人相比還要低。

近期發生的屏東挖眼案事件,社會上上下下一直在檢討是否該讓思覺失調症患者回到社區生活。

陳維均表示,其實他們比一般人更怕發病,發病對他們來說是非常痛苦的。

但是當疾病穩定控制後,想正常過生活,卻被當作惡魔,患者壓力增加,就不想就醫,也讓疾病陷入惡性循環。

陳維均說,精神疾病你我都可能發生,因為導致思覺失調症可能的原因,包含神經傳導物質失調、感染、物質濫用、內分泌失調、環境變化、壓力。

而現代人幾乎人人都有壓力,難保疾病就這麼悄悄地發生。

呼籲國人都應該要建立起認識思覺失調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責任,別再把思覺失調症當作無惡不赦的疾病,導致個案害怕被標籤化而不願就醫,拋開刻板印象,才有辦法及早就醫,也能與疾病共存。

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陳維均醫師。

圖/陳維均醫師提供陳維均醫師小檔案:●專長:一般成人及老人精神醫學(憂鬱、焦慮、躁鬱、恐慌、思覺失調、失智、身心症狀等)各種睡眠疾患社區復健治療美沙冬及酒藥癮治療司法鑑定●現任: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學經歷:秀傳醫療財團法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學大學醫學系學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草屯分院兼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兼任輔導老師陽光精神專科醫院主治醫師矯正署培德醫院兼任醫師精神專科醫師老年精神專科醫師睡眠專科醫師 同類文章心因精神性疼痛一遇挫折就發作李靚蕾指王力宏「性成癮」,花心和性成癮的差別?心理師:多與童年有關,嘗試控制人生!頻繁頭痛、腸胃不適可能與「人際相處」不佳有關最新研究:新冠期間兒童使用3C時間變3倍父母壓力大也有關王力宏被爆「性成癮」?醫師:可透過動機治療改善為什麼我是自閉症?患者寫下內心話直讓母親心疼克服疫後焦慮先辨識心理健康有時關係比家人親密該如何走出失去毛小孩的悲傷防疫變宅憂鬱症增加作息混亂活動不足疫後憂鬱症潮來襲「這族群最多」幫助疲累大腦休息葉北辰教最簡單卻重要的一件事營養素不足,造成夜不能眠!醫師教你三種失眠情況該怎麼吃、12種有助於睡眠的營養素疫後防憂鬱醫建議3要穩定情緒悶壞了!身心憂鬱成疫後重要課題醫師提3要點安定心神憂鬱症專家會議/藥物、家庭、社區支持缺一不可憂鬱症專家會議/憂鬱症須精準醫療別只喊加油全台3-5%的人因天氣感到憂鬱!常按「5穴位」紓解壓力、安神定志台灣每5人就有1名曾受伴侶暴力!專家提「常見精神暴力6特徵」:隨時要知道你行蹤也在內高嘉瑜遭男友家暴身心科醫師提醒恐怖情人六大特徵躺床秒睡當心是警訊美睡眠協會曝健康睡眠關鍵長路漫漫看不到盡頭,家庭照顧者體悟更深!心理師給疫情之下的人們這些建議頭暈胸悶、喘不過氣...別只想到心臟病!恐慌症發作7症狀:你中幾個?獨/提升思覺失調治療效益衛福部擬規劃長效針劑專款越睡越累,竟是肥胖惹的禍!醫師教你「睡眠呼吸中止症」該如何改善有人10年才找到病灶出現3大症候群可能憂鬱症找上門擔心疫苗副作用憂鬱患者增多雙11、周年慶...買到剁手?小心愛亂買也是病!醫曝「這類人」大多都是王必勝妻面對先生緋聞高EQ醫師:外遇方要負起責任柯文哲以「智商」狠酸莊人祥精神醫學專家說話了草東鼓手疑因寵物發生憾事醫師:可撥專線求協助看更多猜你喜歡改善胃食道逆流研究認證「5種食物」曝光:魚、豆腐上榜糖尿病易伴隨心血管共病醫曝控制血糖最害怕一事出現小中風症狀別輕忽醫示警:勿踩生活地雷,1周內可能引發中風!防冬季最可怕的敵人中醫:按壓3穴位+喝養生茶不動膝蓋退化更快!醫教簡單6運動防退化性關節炎陳松勇病逝/血糖控制不佳致多重病變!糖尿病四大初期症狀是警訊趴睡睡醒手麻藏疾病警訊!醫眼中「殺手級動作」:恐害無力開門、開瓶蓋躺上床秒睡是睡得好?專家:晚上秒睡、白天疲累當心睡眠出問題膝蓋退化就換人工關節?沒65歲別急著換出現駝矮痛要注意,骨密度低增骨鬆風險!醫師建議:保密防跌要活到老、走到老為什麼常腹瀉、拉肚子?醫:6情況早檢查,未必是腸胃問題為何主動脈剝離如此致命?醫師曝原因及預防方法簡單4招消滅壞的膽固醇!助防中風、心肌梗塞、失智症、腎衰竭大號完擦到衛生紙全白才乾淨?醫:是不切實際的血壓高容易中風!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美國CDC分享預防中風5生活攻略自體免疫疾病就怕引起肺纖維化39歲男追劇心梗倒地無心跳國外研究逾5成猝死前無症狀身體起紅疹是單純皰疹還是帶狀皰疹?女醫師教你從症狀分辨、該看哪一科照服員接連猝死...專家點隱憂「慢性病管理」最常忽略有喝酒習慣會不會讓麻醉無效?醫師詳解你最想問的麻醉問題李靚蕾指王力宏「性成癮」,花心和性成癮的差別?心理師:多與童年有關,嘗試控制人生!沒流汗卻罹汗皰疹壓力大、睡眠不足、過敏者要當心按摩按錯部位會腦中風醫師警示頸前三角是警戒區麻醉一定要由專科醫師執行嗎?醫曝麻醉2個最危險時刻免疫疾病易共病一旦確診侵犯肺缺牙「遇缺不補」恐提高失智及吸入性肺炎風險腳底就是身體的「解毒地圖」!足部按摩師的「超級排毒穴道」:一天10分鐘,分解體內脂肪高慧君視線模糊因垂直斜視眼科醫師指這幾類人都可能避免退化性膝關節炎報到中醫師提供6大保養方法別以為皮蛇不會找上你感染「全身像螞蟻在爬」超痛苦打COVID-19疫苗恐誘發乾癬發作看更多贊助廣告商品推薦留言 最新文章more試管嬰兒「多」未必好研究:1~2個胚胎成功率最高有片|登山怎麼睡最舒服?睡袋、睡墊裝備挑選鄒頡龍/從《游牧人生》談冬日泌尿道保健確診家長曾赴幼兒園接送子女北市公布「3足跡」完成清消大家都在看more未打疫苗新北男確診衛生局公布足跡遍及板橋周遭新莊男與妻行房突暴斃家屬:四天前才打疫苗跳繩不只增肌減脂,還能預防骨鬆、按摩內臟!醫師教你正確跳繩不傷膝蓋Omicron是不同的疾病?牛津專家:平均住院3天高死亡率成歷史疾病百科more糖尿病腹膜癌新冠肺炎肺栓塞視網膜剝離勃起功能障礙粉瘤陰道炎足底筋膜炎皮膚過敏我要投稿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作者登入E-mail訂閱電子報udn健康報e報好心肝.好健康馬上訂閱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刊登網站廣告︱網站總覽︱FAQ‧客服︱新聞授權︱服務條款‧著作權‧隱私權聲明︱聯合報系︱訂報紙︱關於我們︱招募夥伴聯合線上公司著作權所有©udn.comAllRightsReserved. 全產品速覽新聞評論聯合新聞網願景工程聯合報數位版聯合70轉角國際鳴人堂倡議家時事話題世界日報新聞話題 服務會員中心U利點數我的新聞歷史新聞活動專區udn粉絲團udnline好友 股市理財經濟日報網房地產基金中經社樂透發票 生活娛樂噓!星聞優人物udnSTYLE500輯遊戲角落發燒車訊元氣網橘世代有好美 運動NBA台灣野球夢田HBL運動筆記健行筆記 閱讀創作讀書吧讀創故事聯副70udn部落格u值媒體聯合文學聯經出版聯文雜誌 文創購物數位文創IP授權瘋活動售票網報時光 更多產品聯合知識庫聯合電子報聯合影音網聯合學苑有行旅APP行動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