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多少•心理你我他 以教育心理學為導向結合實務教學之探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本週帶入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理論發展,了解個體身心發展的重要性,分析各學派心理 ... 心理學發展的定義:個體身心特質隨年紀增長而改變的歷程。
教育知多少•心理你我他─以教育心理學為導向結合實務教學之探討
認知發展理論(1)
v 主題:認知發展理論(1)
v 時間:109年10月06日(星期二)中午13:10-15:10
v 地點:南大校區教學大樓N402教室
v 導讀人:李欣蓓、黃子庭
v 成員:李欣蓓、黃子庭、蔡亞娟、鄒采蘋、李育嬋、王鐿樺
v 紀錄人:黃子庭
v 導讀人介紹:特教所二年級學生
¤ 讀書會內容進度:
Ü主題摘要
本週帶入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理論發展,了解個體身心發展的重要性,分析各學派心理發展特徵的共通點,在認知發展歷程中隨年齡增長而改變,更能了解建構主義的觀點。
Ü資料來源
※讀書會書單:
張春興(2013)。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
33-60
¤ 討論摘要:
Ü名詞解釋
1.心理學發展的定義:個體身心特質隨年紀增長而改變的歷程。
2.個體身心發展的重要性:基礎教育以年齡為依據,滿6歲可接受學校教育,若能配合學童的身心發展,學校教育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認知(cognition):對事物進行認識、記憶、理解、思維及推理等心理活動。
4.認知發展:以上能力隨年齡增長而改變的歷程。
Ü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
¤ 心得感想:
使用皮亞傑(Piaget)的發展理論,對於兒童的發展又更認識了一層,也比較了維高斯基Vygotsky的發展理論,將這兩種的理論運用在教育上,可以如何操作,協助學生學習,若能利用好好使用此發展理論,就能更能抓到每個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所需要的協助。
¤ 團體成長反思:
本次讀書會成員有部分已對於此理論非常的熟悉,也運用在現場教學上,對於第一次接觸此理論的成員而言,除了理論上的認識,也吸取此理論在職場上的運用,彼此討論分享不同的方法,將如何帶給學生更好的教育。
n 其他:照片
李欣蓓/2020-12-30
認知發展論(2)
v 主題:認知發展論(2)
v 時間:109年10月13日(星期二)中午13:10-15:10
v 地點:南大校區教學大樓N402教室
v 導讀人:王鐿樺、黃子庭
v 成員:蔡亞娟、李欣蓓、李育嬋、黃子庭、鄒采蘋
v 紀錄人:王鐿樺
v 導讀人介紹:特教所二年級學生
¤ 讀書會內容進度:
Ü主題摘要
在教育上,自古以來都非常重視兒童的心理人格培養,但在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僅有幾百年。
心理學第一個最具權威的人格發展理論,是奥國精神醫學家弗洛伊德所創建的精神分析論。
本日讀書會介紹的艾里克森的心理社會期發展論,在立論基礎上就是由弗洛伊德的理論演變而來的。
因此,在介紹艾里克森的理論之前,宜先簡要說明這兩個理論的關係及其不同之點。
除了重視兒童的人格發展以外,人品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學校教育一向將道德培養視為學校教育的目的之一。
中國如此,,西方亦然。
而且,傳統的教育家們深信,人類的道德是可以培養的,可以訓練的。
然而,現代心理學家們認為人類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都是個體在人格成長中經由社會化的歷程逐漸發展而形成的。
因此,在現代教育心理學上,重視道德發展的研究,而不強調道德教育的講授,其原因是只有在配合學生道德發展的情形下,道德教育方始有效。
因此我們後續會討論現代心理學家所建構的道德發展理論。
Ü資料來源
※讀書會書單:張春興(2013)。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
臺北市:東華書局。
¤ 討論摘要:
Ü弗洛伊德—人格發展理論
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主要有四個要義:
一、人格的構成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二、三個我之間因彼此互動而產生一種內在動力,成為人格動力。
三、人格發展可分為五個時期:口唇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兩性期(生殖期)。
四、個時期的人格發展雖各有其特徵,但因均與本我只內在性慾衝動的慾力有關。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也被後來的學者提出其缺陷,在其理論中過度強調性、歷程只談到青春期、忽略社會文化因素以及研究對象為精神病患。
Ü艾里克森—社會發展理論
艾里克森(ErikHomburgerErikson,1902-1994),德裔美籍人,是心理社會期發展論的創始人,是弗洛伊德之後對人格發展理論貢獻最大的人,也是當代最具權威的青年心理學家。
艾里克森的社會發展理論,在基本精神上是由精神分析理論演變而來,是針對弗洛伊德理論不足之處加以修正所構成的一項理論,故亦稱新弗洛伊德主義。
Ü弗洛伊德人格發展理論與艾里克森社會發展理論之比較:
艾里克森的社會發展理論,簡稱心理社會論,立論以自我的發展為中心思想。
艾里克森認為個體出生後與社會環境接觸互動中,由於自我成長的需求,會希望從環境中(特別是在人際關係上)獲得滿足,但又不的不受社會的要求(遵守社會規範)與限制(不可率性而為),因此會讓人產生心理上的困擾,這種困擾稱為「發展危機」。
艾里克森將人生全程按危機性質的不同,分為八個時期。
艾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後,受到舉世心理學者普遍的重視,只要原因有二:一、超越弗洛伊德視兒童期生活經驗決定人生一世的看法,擴大到著眼人生全程的發展;二、社會急劇變遷與新生代適應困難間因果關係的探討,可從心理社會期發展論中得到最佳的解釋。
從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觀點言,艾里克森在其心理社會期發展理論中所提出的發展危機理念,對父母與身為教師者,至少具有以下三點深刻涵義:
一、發展期中危機重重,自我成長不易
二、教育是發展的助力,也可能是發展的阻力
三、全人教育基礎寓於心理社會發展
Ü柯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
柯爾伯格(LawrenceKohlberg,1927~1987),是道德發展階段論的建構者,他採用實徵的方法所建構的大的認知發展理論,在心理學與教育學上具有卓越的貢獻。
道德發展理論,立論基礎出自於皮亞杰的道德發展理論。
柯爾伯格與皮亞杰的異同點:
繼皮亞杰的研究後,採用認知發展取向研究道德發展,而提出系統理論成為一家之言者。
雖與皮亞杰理論多相似處,但更能引起心理學界重視,原因是在理論內涵上有兩項特點:
一、排除傳統道德思想中分類觀念,認為人類的道德不是有無的問題,也不是歸類的問題,而是每個人的道德皆隨年齡經驗的增長而逐漸發展的。
二、面對道德問題情境時,個人從人己利害以及社會規範等多方面綜合考量所作的價值判斷。
柯爾伯格以72個10歲至16歲男生的道德判斷為題。
後將此結果擴展到各國去驗證,最後提出三期六段道德發展理論(Kohlberg,1969)。
柯爾伯格理論中對道德發展程度的分期分段是根據他所設計的道德兩難(moraldilemma)問題情境,用以測驗不同年齡受試所得結果。
皮亞杰與柯爾伯格的理論皆基於人類道德認知發展的原理原則;以下三點可探討從道德認知發展研究中得到的原理原則對學校道德教育具有含義:
一、道德的認知發展遵循兩大原則:他律而後自律原則、循序漸進原則
二、道德教學需配合兒童心理發展
三、全人化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 心得感想:
了解了艾里克森的心理社會期發展論和柯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後發現,理念與儒家思想不謀而合,所以說無論是東方教育或是西方教育,一樣非常重視兒童人格即道德的發展。
因此除了學校教育以外,家庭教育相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孩子從小就會模仿大人的行為舉止,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孩子都會有樣學樣,所以身教也是非常重要的。
至於學校老師,為人師表的也要以身作則,除了教授知識以外,品格教育的教導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國小老師,小朋友在校的時間長。
幾乎都是跟導師相處在一起,老師的行為當然也會影響到孩子,所以老師也要啟發學生的人性面,教孩子去體驗情感與意志的心理歷程。
¤ 團體成長反思:
讀書會成員有在職老師或是未來的老師,教育心理學也是大家教程必修之課,此次分享對其他組員來說只是複習以前所學,更加深對兩位心理學家的理論的概念,並從中互相交流心得。
從組員們的分享中,得知大家都是或將是非常有師德好老師,尤其是身為特教老師,需要更多的愛心、耐心與包容心,希望組員能持續保持對教育的熱忱,才能幫助更多特殊的學生。
李欣蓓/2020-12-30
兒童語言發展
v 主題:兒童語言發展
v 時間:109年10月27日(星期二)中午13:10-15:10
v 地點:南大校區教學大樓N408教室
v 導讀人:蔡亞娟
v 成員:王鐿樺、李欣蓓、李育嬋、黃子庭、鄒采蘋
v 紀錄人:蔡亞娟
v 導讀人介紹:讀書會成員,具有應用行為分析專長
¤ 讀書會內容進度:
Ü主題摘要
藉由了解一般發展兒童之語言發展情形,以語言組成的三項重要成份形式、內容、使用,進一步認識在不同年齡、詞彙學習、聽理解、口語溝通、讀寫萌發、後設語言認知各項不同取向的語言發展。
並結合Piaget認知發展理論,以及Vygotsky社會認知發展理論,以微觀和巨觀的角度探討如何運用兒童語言發展能力進行適當的教學介入。
Ü資料來源
※讀書會書單:
白惠芳、林梅琴、陳慧娟、張文哲(譯)(2011)。
教育心理學:學習者的發展與成長(原作者:JeanneEllisOrmrod)。
台北市:洪葉文化。
張文哲(譯)(2013)。
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原作者:RobertE.Slavin)。
新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錡寶香(2008)。
兒童語言與溝通發展。
台北市:心理。
¤ 討論摘要:
Ü語言的發展與定義
語言最常被界定為一種規則掌控的符碼系統,是賦予聲音、文字、手勢動作等符號意義的認知系統(錡寶香,2009)。
Piaget認為語言知識是建構而來,兒童語言的習得不僅倚賴吸收,且能運用所聽到字詞,用以建構自己對語言的理解。
兒童語言發展隨年紀而不同,約12個月時已具備表達詞彙能力,18個月進入大量累積詞彙的階段,持續至60個月左右以能理解80%的詞彙。
Ü語言的組成成份
根據Bloom與Lahey(1978)的理論,語言可以區分成三個主要成份,以及五個次成份,彙整如下表。
Ü兒童語言發展的各個面項
1. 聽理解的發展:
嬰兒於7至10個月大時,已開始發展詞彙理解的能力。
7歲以前的兒童,聽理解能力受到心智仍在持續發展影響,對於具象詞彙理解能力大於抽象詞彙,也較為依賴情境來理解對方的話語訊息。
學齡兒童隨年紀增長,聽理解能力亦會隨著心智發展趨向穩定。
2. 口語溝通能力:
有效溝通是口語能力主要目標。
其中包含正確發音以及了解溝通須同時存在聽者與講者方能進行。
聽者須能接收訊息並正確理解說者所傳達的內容,說者亦須以聽者能理解的方式進行表達。
3. 遊戲形式:
遊戲有助於兒童與他人進行社會互動,互動中產生練習說話的機會,遊戲中的同儕關係能協助兒童認識他人觀點與自己不同,增進口語及社會互動能力提升。
4. 閱讀:讀寫萌發:
語言的發展包含詞彙讀寫的面向。
學齡前兒童,於生活中透過塗寫、印刷品的接觸,累積閱讀與書寫技能的歷程(黃瑞琴,1997)。
5. 後設語言覺識:
隨著語言、閱讀能力的累積,兒童開始瞭解,字詞、片語、語句不只有一種或是字面的意思,且能用已瞭解的詞句能力,去解釋、理解、推理而產生其他語句,進一步提升抽象思考技能,具備運用譬喻、諺語能力。
6. 文化因素:
兒童語言的發展,有一部份受到文化差異左右,與其主流文化、家庭生活方式皆有關係,影響認知階段的發展。
¤心得感想:
過去學習兒童語言發展僅以溝通能力取向作為探討,本次讀書會整合瞭教育心理學的觀點,除了以往採用年齡界定語言發展,並整合Piaget與Vygotsky的認知發展觀點,探討各年齡階段的認知和語言發展之間的關係,讓語言發展的探討面相能深化到認知層面的了解,增進讀書會成員對於語言發展的興趣與探討。
¤ 團體成長反思:
「溝通」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件理所當然的事,隨著年紀增長便會自然而然的提升能力。
但若將溝通的場域置於專業領域之中,而聽者和說者兩造之間彼此便具有重要的平衡關係,如同本次讀書會的組成成員,部份成員已具備教學相關與特教專業背景,但有些則是特教領域的初探者。
筆者身為本次導讀人,既已語言發展為主題,要如何兼顧眾多不同程度聽者們與說者之間的平衡,抑是值得思考的面向。
本次嘗試將語言與認知發展結合,搭配具體的範例解說,得到其他成員的正面肯定,促成良好有效的專業溝通。
n 其他:照片
李欣蓓/2020-12-30
v 主題:語言發展學習歷程的理論與實務:以遲語兒為
v 時間:109年11月17日(二)13:10-15:10
v 地點:南大校區教學大樓N408教室
v 導讀人:鄒采蘋、李育嬋
v 成員:李欣蓓、黃子庭、蔡亞娟、鄒采蘋、李育嬋、王鐿樺
v 紀錄人:鄒采蘋
v 導讀人介紹:特教所二年級學生、國小現職特殊教育教師
¤ 讀書會內容進度:
Ü主題摘要
承襲上週認識一般發展兒童之語言發展情形的主題,本週以三篇縱貫研究之文獻自兩歲幼兒開始,探究語言發展遲緩兒童及一般兒童在語言學習之間的差異,並以語言詞彙學習歷程及語言發展趨勢為討論的重點。
最後結合現場實務的兒童聯合評估報告,共同討論未來在實際教學現場中,能夠透過何種方式對兒童、家長、教師提供最全面的建議及協助。
Ü資料來源
※讀書會書單:
呂信慧、曹峰銘(2014)。
兩歲遲語兒童的聲調知覺及其與詞彙學習的關係。
中華心理學刊,56(4),415-435。
呂信慧、曹峰銘(2018)。
遲語兒幼兒期至學齡前期的語言發展型態:兩年縱貫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49(4),611-636。
呂信慧、曹峰銘(2020)。
遲語兒語言發展趨勢和詞彙學習歷程:幼兒期至學齡前期縱貫研究。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5(1),33-63。
¤ 討論摘要:
Ü名詞解釋
1. 詞彙學習效能─快速連配:
兒童在聽見新詞、看到指涉物後能以詞形、音韻及語意進行「詞彙表徵」的速度。
2. 語言稟賦範疇(languageendowmentspectrum):
Rescorla在2002年時將兒童分為語言障礙者、語言晚熟者以及、正常者,並假設這三類的兒童在先天語言學習、訊號處理能力即有差異。
3. 工作記憶容量:
包含音韻迴路、視覺─空間素描板、中央執行功能等處理功能。
Ü文獻內容概述
文獻一:兩歲遲語兒童的聲調知覺及其與詞彙學習的關係
1.背景:語音知覺能力為詞彙學習的基礎;「聲調」是華語重要的語音單位,具標示音節詞彙意義的功能,故可推論「聲調知覺」是華語兒童學習詞彙的重要角色。
2.已知背景知識─幼兒語言發展歷程程:
(1) 4~6個月:聲調知覺未受母語影響,能聽辨母語、非母語聲調之差異。
(2) 9~10個月:聲調知覺受母語影響,例:法語及英語之母語者聆聽泰語時,聽不出聲調差異。
(3) 學前兒童的聲調知覺能力尚未發展成熟。
(4) 聲調知覺表現受聲道間的聲學特徵相似度影響。
3. 研究目標:透過檢視聲調知覺表現的錯誤型態,推測兩歲遲語兒語音知覺發展趨勢是否與一般幼兒相似。
4. 研究結果:
(1) 遲語兒的詞彙學習特徵:表達時所使用的詞彙量不足,對於詞會意義之理解亦差,在正確理解及表達前需先習得字詞的表徵,故能推斷兩歲遲語兒的詞彙學習效能不佳與其語音知覺能力有關;且本研究據預後的效果,發現兩歲遲語兒在成長後約有六成的人會成為語言晚熟者,而四成的人會則持續有語言發展困擾。
(2) 研究數據顯示:
l遲語組精細動作能力較差
l遲語組聲調指認能力差(但兩組在三聲的表現相似)
l指認正確率:一聲=二聲=四聲>三聲
l兩組皆能區辨聲學特性變化大的聲調,但在二聲與三聲的區辨上皆有困難
文獻二:遲語兒幼兒期至學齡前期的語言發展型態:兩年縱貫研究
(探討2~4歲的差異及特徵)
文獻三:遲語兒語言發展趨勢和詞彙學習歷程:幼兒期至學齡前期縱貫研究
1. 研究假設:
(1) 比較四歲語言障礙者及四歲語言晚熟者
l 在2~4歲之間的語言能力是否已有差異?
l 成長間的語言發展趨勢是否有異?
(2) 推測:語言發展曲線應不重疊。
(3) 預測分數結果:正常>語言晚熟>語言障礙
2. 研究結果:
(1) 接收性語言表現─各年齡:正常>語言晚熟>語言障礙,且各年齡的語言發展趨勢呈水平變動。
(2) 表達性語言表現
l 兩歲: 正常>語言晚熟=語言障礙
l 三歲、四歲:正常>語言晚熟>語言障礙
(3) 語言晚熟者之能力隨接受語言療育期間增長上升
¤ 心得感想:
在閱讀三篇文獻後,我們可以知道語言晚熟者和語言障礙者在兩歲時的詞彙或短句等口語表達能力尚未有明顯差異,所以推測此時語言表達機制對兩類兒童皆為困難,而有地板效應,所以很難從此時判斷孩子為語言晚熟者或語言障礙者;但隨著年紀的增長,會看見孩子在學步期至幼兒期的語言能力開始有所差異,此時,語言晚熟者成長速度較語障者快,綜合上述理論,可得知早期療育的重要性,若能在孩子需要時及時給予協助,或許能在兒童早期就降低其語正常兒童間的落差。
¤ 團體成長反思:
兒童發展聯合評估報告是特殊幼兒升上小學一年級時必須檢附的重要資料,報告中的內容包含醫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及語言治療師等專業團隊所進行的評估及建議;在概覽兒童發展聯合評估報告後,可以概略了解孩子優勢及弱勢能力,對於尚未接觸新生的老師而言可說是一盞明燈,除此之外,也能由此份報告所顯示的能力給予家長個別化的親職教養建議;結合本週所讀的三篇文獻內容,更凸顯了早期療育及親師合作的重要性。
n 其他:照片
李欣蓓/2020-12-30
行為主義
v 主題:行為主義
v 時間:109年11月24日(二)13:10-15:10
v 地點:南大校區教學大樓N402教室
v 導讀人:李欣蓓、黃子庭
v 成員:李欣蓓、黃子庭、蔡亞娟、鄒采蘋、李育嬋、王鐿樺
v 紀錄人:李欣蓓
v 導讀人介紹:特教所二年級學生
¤ 讀書會內容進度:
Ü主題摘要
現今的教育教與學並重,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如何學習,才能知道如何教。
行為主義學習論者認為學習為個體在活動中受到外在因素影響而使其行為改變,探討刺激(外在環境)和反應(行為)之間的關係。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分為古典制約與操作制約,了解兩種制約的學習歷程,討論在校園或生活中有哪些情況符合此二種制約,以及如何應用在教學中,讓教師能建立與削弱某行為。
Ü資料來源
※讀書會書單:
張春興(2013)。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
臺北市:東華書局。
¤ 討論摘要:
Ü學習的定義
個體經由練習或經驗獲得知識或行為持久改變的歷程。
Ü古典制約形成之變項與實驗
¨ 無條件刺激(unconditionedstimulus,UCS/US):
本來就能引起某固定反應的刺激。
引起唾液分泌的食物
¨ 條件刺激(conditionedstimulus,CS):原來的中性刺激。
鈴聲
¨ 無條件刺激(unconditionedstimulus,UCS/US):
本來就能引起某固定反應的刺激。
引起唾液分泌的食物
¨
條件刺激(conditionedstimulus,CS):原來的中性刺激。
鈴聲
Ü生活中,有哪些屬於古典制約呢?
1. 聽到中午十二點的鐘聲,會不知不覺感到肚子餓
2. 看到紅燈會踩煞車
3. 聽到少女的祈禱一曲,就想去倒垃圾
4. 曾經被狗咬,之後再看到狗會害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蛇)ð類化
Ü桑代克的三大法則
1. 練習律:指刺激與反應間之聯結,隨練習次數的多寡而分強弱。
2. 準備律:指刺激與反應之聯結,隨個體的身心準備狀態而異;個體的需求經反應而獲滿足,以後再遇同樣情境會出現同樣的反應。
3. 效果律:指刺激與反應之聯結,因反應之後是否能獲得滿足的效果而定。
Ü增強與懲罰,舉例?
¨ 增強:增加某行為出現的次數
¨ 懲罰:漸少某行為出現的次數
喜歡
不喜歡的
給予
正增強(讚美、鼓勵)
正懲罰(責罵、罰寫)
拿走
負懲罰(少寫功課、不用打掃)
負增強(不能下課、無法加分)
¤ 心得感想: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提供我們一個方法,可以找出學生某行為背後可能的原因,像是學校恐懼症,教師能觀察學生是否因為每次來學校都會伴隨某事件發生,讓學生產生焦慮、害怕,因此不想上學。
或是當我們想建立學生良好行為,可以找尋其喜愛的事物,強化此行為的出現次數。
在班級經營上,可以多加善用,也能幫助學生建立對學習的信心。
除了運用在教學上,平日生活中我們也能透過制約,達到我們想完成的目標。
¤ 團體成長反思:
組員們各自分享其曾經使用過的策略或是自身經驗,更了解古典制約與操作制約形成的歷程與差異,本次導讀內容有許多概念需辨別,部分組員為現場教學者,在討論的過程中釐清許多概念以及了解概念間的關係。
n 其他:照片
李欣蓓/2020-12-30
認知發展理論(1)2020-12-30
認知發展論(2)2020-12-30
兒童語言發展2020-12-30
2020-12-30
行為主義2020-12-30
Copyright©2007-2009NationalTsingHuaUniversityALLRIGHTSRESERVED
最佳解析度為1024*768或1280*1024
聯絡我們101,Section2,Kuang-FuRoad,Hsinchu,Taiwan30013,R.O.C.30013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代表號:03-5716200統一編號:46804804
延伸文章資訊
- 1認知溝通發展-Dr.方の幼兒學園-安安婦幼中心
- 2認知心理學專家視人類的成長與發展為個人特質的結構與功能的 ...
Jean Piaget皮亞傑(1896~1980)是瑞士認知心理學的重要人物,他的理論認知發展的四個 ... 認知仍然依賴感覺動作的經驗,但是已經開始有較抽象與符號表徵的心理活動。
- 3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意義 - 師大學報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主要在依據心理發展階序,分析知識結構的重組過程,同. 時探討時間、空間、因果、推理等諸觀念的形成,以及智力在不同身心發展階段所表現. 的特質 ...
- 4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 閱讀與生活 - 隨意窩
認知發展論(cognitive-development theory)又稱為發生知識論,是皮亞傑理論體系中最重要的部份,也是啟發教育最重要的理論;皮亞傑認為智力即為生命適應的形式,而在人類 ...
- 5認知發展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認知發展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尚·皮亞傑所提出,被公認為20世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