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同伐異:「反革命罪」及其爭議(1927-193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27年,中國出現懲治「反革命」的刑事法規,1927至1931年間,以「反革命罪」起訴的政治案件遍及全國各地。

從國民革命軍北伐至訓政前期,1927年武漢國民政府曾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65.22.51.111)您好!臺灣時間:2022/07/1603:34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王慧婷研究生(外文):Huei-TingWang論文名稱:黨同伐異:「反革命罪」及其爭議(1927-1931)論文名稱(外文):TempestinaTeapot:NarrowlyPartisan,SectarianControversies,PoliticalCrimeandthePunishmentof“Counter-revolution”undertheParty-stateGorvernment,1927-1931指導教授:陳進金指導教授(外文):Chin-ChingChen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系所名稱:歷史學系學門:人文學門學類:歷史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4畢業學年度:102論文頁數:225中文關鍵詞:反革命、反革命罪、北伐、訓政、國民政府外文關鍵詞:Counter-revolution、Counter-revolutionary、CommunistPartyofChina、Kuomintang、NationalistGovernment、NorthExpedition、Party-state相關次數: 被引用:2點閱:2016評分:下載:148書目收藏:0 1927年,中國出現懲治「反革命」的刑事法規,1927至1931年間,以「反革命罪」起訴的政治案件遍及全國各地。

從國民革命軍北伐至訓政前期,1927年武漢國民政府曾制定〈反革命罪條例〉、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亦有〈暫行反革命治罪法〉,國民政府以「反革命罪」辦理政治案件,對此類政治犯的認定標準隨著國民黨內局勢的變化而有所異動。

「反革命」因應掃蕩政治阻礙之需要,成為一種工具化的話語,本論文以1927年至1931年中國「反革命罪」之審判與爭議為研究對象,目的在理解北伐至訓政初期中國的「革命」與「反革命」之爭對司法的影響;並透過分析相關法制如何影響社會,了解1920年代中國「反革命」法治的意義與內涵。

本論文主要參考中國國民黨黨史館、國史館典藏的檔案與當時的報刊雜誌、時人回憶錄,透過對法制、個案與政治宣傳檢視,闡釋「反革命罪」的緣起及其變化,釐清「反革命罪」在二○世紀中國的意義與影響,提供一種重新省視中國近現代「革命史」外,「反革命」意識淵源與流變的歷史視角。

Thismasterdissertationaimstostudythecriminalchargeof“Counter-revolution”(反革命)whichtookplaceundertheNationalistGovernmentrulefrom1927to1931.Thiswasanegativetermandtherewereregulationactslegislatedtochargecitizenin1920sChina,andalsofrequentlyrepeatedduringtheCultureRevolution.Betweenthesetwohistoricalevents,historianshavebeingstudiedtheconceptualcontroversiesoftheCultureRevolutionandCounterRevolution,andhowthischargeoperatestosabotageenemiesduringtheCultureRevolution.Historiansoftenregard“Counterrevolution”assuchkindofsimplepoliticalpropagandaundertheruleofthePeopleofRepublicofChina.However,theconceptof“Counterrevolution”wasregularlyquotedintheNorthExpedition(北伐).From1927to1931,itwasordinarytoprosecutepeoplewhodonotfollowthe“ThreePeoplePrinciple.”(三民主義)BetweentherulesoftheWuhanNationalGovernment(武漢國民政府)totheNanjingNationalGovernmentPeriod(南京國民政府),thearticleof“Counterrevolution”wasinthecriminallaw.AnyonewhoagainsttotheK.M.T.’s(中國國民黨)ruleshallbeguiltyandthepersonwouldbestigmatizedas“Counter-Revolutionary.”Asanewwordwhichappearedin1920sandvariedintoanideaofpunishment:one’sintent“offensesagainstpublicsafety”inaveryshorttime,moreandmorepoliticalprisonerof“Counter-revolution”sufferingbytheircriminalresponsibilityinsidethisstateduring1927to1931.Therewereseveralapplicationofthecodenamed“Counter-revolutionary”andotherrelatedvocabularyhadusedtolimitcitizens’thoughtstoleadpeoplehavetheonlyonewaytofollowtheK.M.T.rule,sothatcouldstaythelegitimacyforrulingChina.Thisdissertationoffersapreliminaryresearchontheaccountof“CounterRevolution”withanumberofjudicialcasestudies,shedsomelightontherevolutionarytheoryinmodernChinesehistory,andanswerthequestionthatwhytheconceptof“CounterRevolution”couldbeapplicablefrom1927-1931.Thesociety’sandthepublicsphere’sresponsewouldalsobecoveredinthisdissertation. 緒論................................................-1-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3-第二節文獻回顧與探討...........................-11-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步驟...........................-19-第四節論文大綱與架構...........................-25-第一章劍拔弩張:「反革命」宣傳的誕生....................-29-第一節政治宣傳誕生.............................-30-第二節創造鬥爭工具.............................-42-第三節敵我對立抗衡.............................-56-第二章 在刃之端:〈反革命罪條例〉與司法審判................-67-第一節「反革命」之認定與告發.....................-69-第二節政治情勢影響下的反革命犯審理................-85-第三節武漢當局對於反革命罪犯的處置................-103-第三章 司法之劍:〈暫行反革命治罪法〉的頒布與修訂..........-123-第一節法規的延續與修訂..........................-124-第二節南京國民政府對「反革命」的認知...............-135-第三節「反革命罪」的審理與討論...................-157-第四節〈暫行反革命治罪法〉引起的爭議..............-170-第四章 針鋒相對:反革命案件的報導與迴響...................-177-第一節「嚴厲處置反革命分子案」與其爭議............-179-第二節輿論界對拘捕反革命犯的觀感.................-184-第三節反革命案件引發的討論......................-188-第四節「反革命」口號與輿論界回應.................-196-結論................................................-205-徵引文獻.............................................-210-附錄一:〈反革命罪條例〉(1927年2月9日公布)...................i附錄二:〈反革命治罪條例草案〉(1927年7月31日會議通過).........iv附錄三:〈暫行反革命治罪法〉(1928年2月29日政會通過、3月7日公布版本)vi附錄四:〈暫行反革命治罪法〉(1928年3月9日公布)...............viii附錄五:南京時期反革命嫌疑犯年齡、職業資訊......................x附錄六:1927年《漢口民國日報》上公佈之反革命案件表...............xv附錄七:武漢中央黨部職員錄(1927年)........................xviii 中文資料一、檔案臺北,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

《國民政府檔案》。

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藏《一般檔案》。

《會議記錄》。

《漢口檔案》。

二、史料彙編中央檔案館編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審定,《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一冊(1921-1925)》。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紀錄彙編》。

臺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4年。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史料專輯》。

新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84年。

王正華編輯,《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冊「民國十六年一月至八月」。

新店:國史館,2003年。

司法行政部編,《司法統計》,1929年度。

南京:司法行政部,1931年。

秦孝儀主編,《國父全集》,第1、2、3、9冊。

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年。

蔣永敬,《北伐時期的政治史料  一九二七年的中國》。

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

三、年鑑、辭典、工具書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國十七年一至六月)》。

新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8年。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國十六年一至六月份)》。

臺北:正中書局,1977年。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國十六年七至十二月份)》。

新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8年。

朱文原、周美華、葉惠芬、高素蘭、陳曼華、歐素瑛,《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大事記(上)》。

臺北:國史館,2012年。

朱匯森主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國十八年九至十二月份)》。

新店:國史館,1987年。

朱匯森主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國十八年五至八月份)》。

新店:國史館,1986年。

朱匯森主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國二十年一至六月)》。

新店:國史館,1986年。

李雲漢主編,《中國國民黨一百周年大事年表》,第1冊。

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年。

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2冊,「民國十五年至民國十九年」。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

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3冊,「民國二十年至二十六年」。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

劉萬國、侯文富主編,《中華成語辭典》。

臺北:建宏出版社,1999年。

四、報紙、期刊《大公報》,天津,1927-1930年。

《中央日報》,南京,1928-1930年。

《中央半月刊》,南京,1927年。

《中國共產黨黨報》,上海,1923年。

《中國國民黨週刊》,廣州,1924-1926年。

《世界日報》,北京,1927年。

《民國日報》,上海,1924-1932年。

《民國日報》,廣州,1923-1931年。

《申報》,上海,1926-1931年。

《老實話》,出版地不明,1933年。

《革命評論》,1928年。

《益世報》,北京,1927年。

《國聞週報》,上海,1926-1927年。

《晨報》,北京,1927-1928年。

《現代評論》,北京,1925-1927年。

《盛京時報》,瀋陽,1927年。

《湖南民報》,長沙,1927年。

《新月》,上海,1928-1929年。

《新東方》,出版地不明,1931年。

《新路》,上海,1928年。

《漢口民國日報》,漢口,1927年。

《民國日報》,上海,1927年。

《廣州民國日報》,廣州,1924年。

《醒獅週報》,上海,1924-1928年。

《錢業月報》,上海,1933年。

《嚮導週報》,上海,1923-1924年。

五、文集、回憶錄、訪談錄、傳記王淮注釋,《老子探義》。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包惠僧,《包惠僧回憶錄》。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何智霖編輯,《陳誠先生回憶錄:北伐平亂》。

新店:國史館,2005年。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記錄,《李宗仁回憶錄》,上冊。

臺北:遠流出版社,2010年。

李璜著、沈雲龍節錄,《學鈍室回憶錄》。

臺北:中國青年黨黨史委員會,1985年。

汪兆銘,《汪精衛先生最近演說集》。

出版地、出版者不詳,1927年。

周佛海,《往矣集》。

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談虎集》。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胡漢民,《胡漢民文集》。

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78年。

胡漢民,《胡漢民先生演講集》,第10集。

上海:民智書局,1930年。

胡適著,曹伯言編,《胡適日記全編(1928-1930)》,第5冊。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11卷。

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張國燾,《我的回憶》。

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1974年。

許克祥,《馬日剷共回憶錄》。

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年。

郭廷以校閱,沈雲龍訪問,賈廷詩、夏沛然、周道瞻、陳存恭紀錄,《萬耀煌先生訪問紀錄》。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陳公博,《寒風集》。

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程天放,《程天放早年回憶錄》。

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8年。

馮玉祥,《我所認識的蔣介石》。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馮玉祥,《馮玉祥自傳》。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年。

黃紹竑,《五十回憶》,上冊。

杭州:風雲出版社,1945年。

鄒魯,《回顧錄》。

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蔣廷黻口述,謝鍾璉譯,《蔣廷黻回憶錄》。

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

魯迅,《而已集》。

上海:北新書局,1928年。

戴季陶,《戴天仇文集》。

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

謝冰瑩,《女兵自傳》。

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0年。

瞿秋白,《中國革命中之爭論問題》。

名古屋:采華書林,1976年。

簡又文,《西北從軍記》。

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年。

顏惠慶,《顏惠慶自傳》。

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3年。

羅敦偉,《五十年回憶錄》。

臺北:中國文化供應社,1952年。

六、專書BernardLecherbonnier著,張丹彤、張放譯,《劊子手世家》(BourreauxDePereenFilsLesSanson1688-1847)。

臺北:麥田出版,2013年。

MartinBernal著,丘權政等譯,《1907年以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潮》。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王世杰、錢端升,《比較憲法》。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奇生,《革命與反革命  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

香港:香港中和出版,2011年。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

北京:華文出版社,2011年。

王季文,《中國國民黨革命理論之研究》。

永和:文海出版社,1987年。

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稿》,第1冊。

香港:中文圖書供應社,1975年。

王寵惠,《中華民國刑法》。

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6年卡爾佛特(PeterCalvent)著,張長東等譯,《革命與反革命》(RevolutionandCounterRevolution)。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古屋奎二,《蔣總統秘錄》,第6冊,第11卷。

臺北:中央日報出版社,1976年。

田湘波,《中國國民黨黨政體制剖析(1927-1937)》。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石川禎浩著,袁廣泉譯,《中國共產黨成立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吳奇英,《中共專政下的反革命份子》。

臺北:韋柏文化事業出版社,1998年。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李敖等,《革命.革命.反革命》。

臺北:天元圖書有限公司,1985年。

李雲漢,《從容共到清黨》。

臺北:及人書局,1987年。

李遜、文漢,《大崩潰  上海工人造反派興亡史》。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6年李璜,《中國青年黨殉國死難及已故同志略傳初稿》。

臺北:中國青年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組,1972年。

貝納爾.勒歇爾博尼埃(BernardLecherbonnier)著,張丹彤、張放譯,《劊子手世家》(BourreauxDePereenFilsLesSanson1688-1847)。

臺北:麥田出版,2013年。

屈萬里註,《尚書今註今譯》。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易勞逸(LtoydE.Eastman)著,陳謙平、陳紅民等譯,《流產的革命: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1927-1937)》(TheAbortiveRevolution,ChinaUnderNationalistRule,1927-1937)。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

韋慕庭,《孫中山:壯志未酬的愛國者》。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政治發展史》,第2冊。

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5年。

高郁雅,《北方報紙輿論對北伐之反應以天津大公報、北京晨報為代表的探討》。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政治史論》。

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張樹軍、柳建輝主編,《中國共產黨九十年歷程》,第2卷「合作北伐」。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

深町英夫,《近代廣東的政黨.社會.國家中國國民黨及其黨國體制的形成過程》。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許育銘,《汪兆銘與國民政府:1931至1936年對日問題下的政治變動》。

新店:國史館,1999年。

陳亦平,《篡竊》。

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62年。

陳佑慎,《持駁殼槍的傳教者:鄧演達與國民革命軍政工制度》。

臺北:時英出版社,2009年。

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進金,《機變巧詐:兩湖事變前後軍系互動的分析》。

新莊:輔仁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耀煌,《共產黨・地方菁英・農民鄂豫皖蘇區的共產革命(1922~1932)》。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2年。

費正清(JohnKingFairbank)著、劉尊棋譯,《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年)》。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費正清主編,劉敬坤、潘君拯等譯,《劍橋中國史》。

臺北:南天,1999年,第12冊,「民國篇(上)1912-1949」。

馮客(FrankDikötter)著,徐有威等譯,《近代中國的犯罪、懲罰與監獄》(PunishmentandthePrisoninModernChina)。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馮筱才,《北伐前後的商民運動(1924-1930)》。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黃源盛,《民初大理院與裁判》。

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11年。

楊天石,《蔣介石與南京國民政府》。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楊幼炯,《近代中國立法史》。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楊奎松,《中間地帶的革命:國際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蔣永敬,《百年老店國民黨滄桑史》。

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3年。

蔣永敬,《國父革命運動史要及其思想之演進》。

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

蔣永敬,《鮑羅廷與武漢政權》。

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2年。

賴光臨,《中國新聞傳播史》。

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七、論文方鵬程,〈總體戰爭時期與冷戰時期的宣傳戰〉,《復興崗學報》,第98期(2010年6月),頁51-78。

王奇生,〈「反革命」的源起與剔除〉,《政府法制》,2011年12期(2011年,北京)頁46-48。

王奇生,〈北伐中的漫畫與漫畫中的北伐〉,《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4年3月),頁78-89。

王奇生,〈北伐時期的地緣、法律與革命  「反革命罪」在中國的緣起〉,《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1期(2010年,北京),頁28-39。

王超然,〈書評:王奇生,《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3期(2011年9月),頁184-197。

王慧婷,〈嚮往革命  近代知識份子的政治追尋(1890-1903)〉,胡春惠、周惠民主編,《2012兩岸四地歷史學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3年),頁17-34。

吳相湘,〈胡適與中國國民黨:在「以黨治國」口號下爭取言論自由〉,《傳記文學》,第313號(1988年6月),頁26-35。

吳淑鳳,〈訓政時期國民政府對異議份子的態度  以處置鄧演達及「七君子」為例的討論〉,吳淑鳳、薛月順、張世瑛編,《近代國家的型塑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臺北:國史館,2013年),頁519-538。

呂芳上,〈尋求新的革命策略國民黨廣州時期的發展(1917-192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上(1993年6月),頁297-324。

李金強,〈中國青年黨人與五四愛國運動關係之探討(一九一八-一九一九)〉,《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3期(1991年7月),頁165-192。

李達嘉,〈左右之間:容共改組後的國民黨與廣東商人,1924-192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1期(2011年3月),頁1-50。

李達嘉,〈從「革命」到「反革命」上海商人的政治關懷和抉擇,1911-191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1994年6月),頁237-284。

李璜,〈張君勱先生逝世紀念特輯:敬悼張君勱先生〉,《傳記文學》,第83號(1969年4月,臺北),頁74。

沈雲龍,〈「少年中國學會」六十週年紀念  我所認識的「少中」師友〉,《傳記文學》,第35卷第1期,總第206期(1979年7月,臺北),頁25-34。

沈雲龍,〈回憶‧自述:早年留學東瀛的經過〉,《傳記文學》,第28卷第3期,總第166期(1976年3月,臺北),頁59-66。

岳新宇,〈20世紀20年代中國反革命罪考論〉,孫家紅、俞江主編,《近代法的維度  李貴連教授榮休紀念論文集》(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頁400-430。

金觀濤,〈革命觀念在中國的起源和演變〉,《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3期(2005年6月,臺北),頁1-51。

張世瑛,〈罪與罰北伐時期湖南地區懲治土豪劣紳中的暴力儀式〉,《國史館學術研究集刊》,第9期(新店:國史館,2006年9月),頁49-101。

馮筱才,〈自殺抑他殺:1927年武漢國民政府集中現金條例的頒布與實施〉,《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4期(2003年,北京),頁140-175。

黃金麟,〈革命與反革命「清黨」再思考〉,《新史學》,第11卷第1期(2000年3月,臺北),頁99-143。

楊天石,〈胡適和國民黨的一段糾紛讀胡適日記〉,《蔣介石與南京國民政府》(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209-215。

楊奎松,〈1927年南京國民黨「清黨」運動之研究〉,《歷史研究》,第6期(2005年12月),頁55。

劉恆妏,〈革命/反革命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國民黨的法律論述〉,王鵬翔主編,《2008法律思想與社會變遷》,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專書第7冊(臺北:新學林,2008年),頁255-304。

劉維開,〈訓政前期的黨政關係(1928-1937)以中央政治會議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4期(2005年11月,臺北),頁85-130。

劉維開,〈訓政時期「國民政府組織法」制訂與修正之探討〉,吳淑鳳、薛月順、張世瑛編,《近代國家的型塑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臺北:國史館,2013年),頁489-518。

蔣永敬,〈對中國近代革命運動的觀察〉,《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7期(1990年1月),頁137-142。

薛化元,〈從民國建立到民國憲政  中國憲政發展的考察(1912-1949)〉,吳淑鳳、薛月順、張世瑛編,《近代國家的型塑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冊(臺北:國史館,2013年),頁589-610。

羅敦偉,〈生活回憶:牢獄之災  記「馬日事變」對我的影響〉,《傳記文學》,第2卷第3期,總第10期(1963年3月,臺北),頁19-20。

八、學位論文王肇宏,〈訓政前期的地方自治(一九二八∼一九三七)〉。

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任秀姍,〈北伐時期宣傳工作之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李有容,〈中共社會主義人權觀之研究以反革命罪為例〉。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姚誠,〈訓政時期政治體系之研究(1929-1947)〉。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洪世明,〈黨權與民權之間:訓政時期立法院之試行(1928-1937)〉。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張麗真,〈「新月月刊」的政治言論〉。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郭文元,〈訓政時期黨政關係之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陳毓雯,〈中共刑法反革命罪章之研究〉。

臺北: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曾淑媛,〈中國國民黨中央黨政關係之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黃慧欣,〈國民革命軍北伐經費之研究〉。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鄭建生,〈國民革命中的農民運動  以武漢地區為中心的探討〉。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英文資料ArifDirlik.TheOriginsofChineseCommunis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9.JohnFitzgerald.AwakeningChina:Politics,Culture,andClassintheNationalistRevolution.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6.JohnForan.TheorizingRevolutions.NewYork:Routledge,1997.HaroldDwightLasswell.PropagandaTechniqueintheWorldWar.London:KeganPaul,1927.HaroldDwightLasswell.WorldPoliticsandPersonalInsecurity.NewYork:McGraw-Hill,1934.RoyJr.Hofheinz.TheBrokenWave:TheChineseCommunistPeasantMovement,1922-1928.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7.XiaoqunXu.TrialofModernity:JudicialReforminEarlyTwentieth-CenturyChina,1901-1937.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2008.數位資料九、資料庫、網路資料「大成老舊刊全文數據庫」:www.dachengdata.com/。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http://ctext.org/shang-shu/announcement-of-zhong-hui/zh。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舍我先生紀念報業數位典藏」:http://newsmeta.shu.edu.tw/shewo/basic.jsp。

「馬克思主義文庫」: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chenduxiu/marxist.org-chinese-chen-19291210.htm。

「國史館史料文物查詢系統」:http://weba.drnh.gov.tw/index.jspx。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十、公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廣州、南京,1927-1931年。

《最高法院公報》,南京,1928年。

《司法公報》,南京,1930年。

《汕頭市政公報(公安)》,汕頭,1929年。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註: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政關係之研究 2. 國民革命中的農民運動-以武漢政權為中心的探討 3. 黨權與民權之間:訓政時期立法院之試行(1928-1937) 4. 中共刑法反革命罪章之研究 5. 訓政時期政治體系之研究(1929--1947) 6. 威權時期臺灣的「擺樣子公審」:國民黨對政治案件「形式合法性」的操作 7. 國民革命軍北伐經費之研究 8. 中共社會主義人權觀之研究-以反革命罪為例 9. 北伐時期宣傳工作之研究 10. 訓政前期的地方自治(一九二八—一九三七) 11. 訓政時期黨政關係之研究 12. 北伐時期美國的對華政策   1. 蔣永敬,〈對中國近代革命運動的觀察〉,《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7期(1990年1月),頁137-142。

2. 劉維開,〈訓政前期的黨政關係(1928-1937)以中央政治會議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4期(2005年11月,臺北),頁85-130。

3. 黃金麟,〈革命與反革命「清黨」再思考〉,《新史學》,第11卷第1期(2000年3月,臺北),頁99-143。

4. 金觀濤,〈革命觀念在中國的起源和演變〉,《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3期(2005年6月,臺北),頁1-51。

5. 沈雲龍,〈回憶‧自述:早年留學東瀛的經過〉,《傳記文學》,第28卷第3期,總第166期(1976年3月,臺北),頁59-66。

6. 沈雲龍,〈「少年中國學會」六十週年紀念  我所認識的「少中」師友〉,《傳記文學》,第35卷第1期,總第206期(1979年7月,臺北),頁25-34。

7. 李璜,〈張君勱先生逝世紀念特輯:敬悼張君勱先生〉,《傳記文學》,第83號(1969年4月,臺北),頁74。

8. 李達嘉,〈從「革命」到「反革命」上海商人的政治關懷和抉擇,1911-191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1994年6月),頁237-284。

9. 李達嘉,〈左右之間:容共改組後的國民黨與廣東商人,1924-192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1期(2011年3月),頁1-50。

10. 李金強,〈中國青年黨人與五四愛國運動關係之探討(一九一八-一九一九)〉,《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3期(1991年7月),頁165-192。

11. 呂芳上,〈尋求新的革命策略國民黨廣州時期的發展(1917-192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上(1993年6月),頁297-324。

12. 吳相湘,〈胡適與中國國民黨:在「以黨治國」口號下爭取言論自由〉,《傳記文學》,第313號(1988年6月),頁26-35。

13. 方鵬程,〈總體戰爭時期與冷戰時期的宣傳戰〉,《復興崗學報》,第98期(2010年6月),頁51-78。

14. 顏惠慶,《顏惠慶自傳》。

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3年。

15. 簡又文,《西北從軍記》。

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年。

  1. 南京時期國民政府的反共宣傳(1927-1939)──以《中央日報》為核心的探討 2. 從「山東區」探討中國共產革命之農村基礎(1937-1949) 3. 追求統一的努力:論1928年全國經濟會議與全國財政會議 4. 「鎮壓反革命」運動之研究(1950-1953) 5. 黨權與軍權之間:胡漢民與蔣中正關係的討論(1923-1936) 6. 由上而下的革命: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1950-1952) 7. 主義是從──國民政府的「主義化」推動(1925-1937) 8. 國共內戰國軍軍事失利之研究 9.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研究〈1917-1928〉 10. 毛澤東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與實踐(1913~1927) 11. 游走政商:陳光甫與國民黨政權(1927-1949) 12. 威權時期臺灣的「擺樣子公審」:國民黨對政治案件「形式合法性」的操作 13. 鄧演達與國民革命軍政工制度 14. 國民革命軍北伐經費之研究 15. 新民主主義時期(1949-1956)中國共產黨的私營工商業政策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