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逐字稿系列| ACT(接納承諾療法)單次干預心理急救模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家庭都會遇到一些意外,可能都需要心理急救。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關於“ACT單次心理干預的心理急救模式”,主要分享這三個方面的話題:.
MdEditor
大會逐字稿系列|ACT(接納承諾療法)單次干預心理急救模式—以新冠疫情干預為例
語言:CN/TW/HK
時間 2021-06-0207:02:02
中國心理學家大會
主題:
心理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祝卓巨集教授:各位專家,各位與會的代表,線上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興能夠在駐馬店參加第14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給大家分享ACT與心理急救的內容。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家庭都會遇到一些意外,可能都需要心理急救。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關於“ACT單次心理干預的心理急救模式”,主要分享這三個方面的話題:一、什麼是危機事件?二、什麼是心理急救?三、什麼是ACT心理急救?第一部分:什麼是危機事件?危機事件分群體的危機事件和個體的危機事件,比如像這一次的新冠病毒疫情,就是面向全球的群體危機事件。
群體危機事件主要是指對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有強烈衝擊的一種事件,就像這次疫情直接衝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並且群體危機事件往往有一定的時間壓力,而且有大量的不確定因素,導致原有的應對策略暫時無效,從而產生了衝擊。
如今我們生活在VUCA時代,VUCA是4個英文字母的縮寫,即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
我們現在所身處的時代變化太快,以至於誰都看不清楚來年會是什麼樣子,比如2020年,誰也想不到突如其來一場大的疫情,而且疫情的演變也超乎了我們的想象,現在疫情在全球還沒有被完全控制,中國控制的還算比較好,但是疫情所帶來的一系列更加複雜的問題都凸顯出來,包括經濟問題。
這張圖是中國2020年上半年工業與服務業生產情況,大家可以看到截至2020年6月份,中國的服務業和工業生產值與去年同比還是負數。
下面這張圖是《世界經濟展望》對全球各個國家關於2020年GDP的預測。
美國可能將來是負5.9,中國可能是正的1.2,但是中國的GDP本來是6.1,從6.1降到1.2,大家可以想一想,GDP少一個百分點,會有多少人失業?會有多少人破產?又有多少人陷入貧困?在疫情期間已經有不少企業破產,也有一些破產以後出現了嚴重問題的情況,比如跳樓自殺的。
21世紀我們經歷了很多大的衝擊性事件,包括911,包括汶川大地震,包括日本的311海嘯、地震,都是成千上萬人死亡,還有印尼海嘯的22萬人死亡,這種大型的事件衝擊會帶來成千上萬人出現各種各樣的應激反應,這時候是需要群體的干預。
還有個體的危機,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可能會遭遇一些突發的、嚴重的挫折或者困境,這種挫折和困境會使我們既不能迴避、又無法面對,或者說不能以原有的資源和應對方式很好地解決。
比如這次疫情期間,有人得了新冠肺炎,就產生了強烈的恐懼,因為有很多比如病房裡其他人已經去世了,看到他人臨死之前窒息的那種痛苦感覺,會讓患者產生痛苦和恐懼感,有人統計疫情期間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出現PTSD達到50%以上。
實際上我們生活中比新冠疫情嚴重的,或者對我們影響更大的事件還有很多,新冠疫情中國總共死亡9萬人,但是中國每年自殺的人數就有二十幾萬。
2019年全國的離婚夫妻310萬對,超過600萬人。
還有家庭暴力,2019年統計有30%的家庭會發生家庭暴力。
另外每年車禍死亡的10萬人左右;安全事故死亡人數2019年將近3萬人;心臟猝死每年有50多萬人;還有一些被診斷為孤獨症的孩子對家庭的影響,現在積累的孤獨症家庭已經達到將近1000萬人,很多孩子被診斷為孤獨症以後,對整個家庭的衝擊是非常嚴重的。
另外就是失獨,失獨的家庭現在中國已經積累將近100萬人,還有各種各樣的青少年自殺帶來的衝擊,這些遇難的家庭,或者猝死者、死亡者的家庭,實際上都需要心理急救。
但是哪有那麼多人去給他們做心理急救?不可能有那麼多諮詢師,所以就需要人人都要學會心理急救。
在個體遭遇大的衝擊以後,我們會發生主要兩類反應:一類是侵入性的反應,一類是否認性的反應。
侵入性的反應,包括大家經常說的閃回、噩夢、反覆的強迫思維、注意力不能集中、震驚的反應,以及過度警覺、話多、易激惹等等。
比如貴州公交車司機事件,其實他也是應激狀態下產生了一種危害社會的行為,是一種擴大性自殺,自己不想活,還帶了一車人,如果他能夠及時得到心理干預,可能就不是當時的結果。
另外一類否認性的反應包括自我責備、內疚、抑鬱、冷漠等等。
所以在個體遭遇大的衝擊性事件之後,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反應,這些反應按輕度、中度、重度可以分成三類,我們可以以綠、黃、紅三種顏色來區分。
正常的一類我們稱為正常的應激,就像在疫情發生以後,許多心理諮詢師、心理學工作者都參加了志願者的援助專案,這時候的應激很多都是良性應激或者是一種積極的動員,我們會快速去尋找各種各樣的組織,尋找過去曾經參加過的培訓的一些資料,去了解現場的一些資訊,會動員自己的能量,會去關注疫情期間有些醫務人員在一線非常感人的事蹟,會讓我們積極地投入到志願者隊伍中,這些都屬於良性的應激。
但如果這種狀態持續時間長了以後,會出現一些不良應激,或者是衝擊性比較強的時候,會出現一些不良應激,有時候會出現失眠、入睡困難、頭痛、精力不集中,甚至有的會出現一些胃腸道的反應,這些都是屬於不良的應激。
不良的應激可以按照認知、情緒、行為、生理反應,還有精神和信仰方面去分類,更嚴重的還可能產生急性的應激障礙,甚至有的出現自殺、傷人,甚至是意識譫妄狀態,時間長了還有的會變成創傷後應激障礙。
第二部分,什麼是心理急救(PFA)?剛才提到每年有幾百萬人出現各種各樣的猝死、自殺、安全事故、車禍、空難等等,對於遇難者的家庭來說,遭受這些意外打擊之後都需要有心理急救,可能沒有那麼多心理諮詢師可以去做心理急救,但是我們可以給更多的人做培訓,培訓大家學習心理急救的相關知識。
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學醫的,但是不少人都參加過心臟急救的培訓,參加過心臟急救培訓未必代表就是醫生,可能只是社群的一般老百姓就可以參加心臟急救,學習心外按摩、電除顫等專業急救技能,這些實際上是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萬一身邊有人出了問題,5分鐘之內採取心臟急救,可能可以救活一個人。
包括貴州公交車事件中,我看電視上有很多給從水裡救上來的人做心臟按摩、心肺復甦的,心臟急救是人人都可以學的,同樣心理急救也是人人都可以學的。
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FirstAid,PFA)這個概念,最早源於二戰期間,當時心理學家給美軍的海軍陸戰隊隊員做了一些培訓,讓他們瞭解在壓力下或應激狀態下,人可能會出現哪些生理和心理反應,通過了解這些可能在戰爭中出現的反應,可以避免他們產生恐懼或發生更嚴重的問題。
到1952年的時候,這樣的培訓開始用在社群老百姓中;1954年,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出版單冊《社群災難的PFA》(PsychologicalFirstAidinCommunityDisasters)(APA,1954),主要是識別和干預常見的災後不良應激反應,提出所有參與災害救援人員都應該參加PFA培訓,不僅僅有心理學專業人士,還包括醫療人員、消防人員、軍人,都需要給他們做一些心理急救的培訓,當他們接觸到災區老百姓的時候,可以用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幫助老百姓緩解痛苦,避免出現不良的應激反應或者是失功能的應激反應。
也許有人會問,什麼時候開始做心理急救?當然是越早越好,如果有可能,可以在第一時間開始,所以在1986年的時候,第一本綜合災後精神衛生教材《當災難來臨》(WhenDisasterStrikes)提出,“災害發生的第一個小時,就需要提供心理急救。
”90年代開始把心理急救進行了擴充套件,不僅僅是單一的心理急救,而是綜合性的危機事件壓力管理。
後來GeorgeEverly博士又提出了幾個模型,一個是針對個體心理急救的SAFER模型,一個是針對非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培訓的RAPID模型,以及SAFER-R模型。
在世界衛生組織官方網站上也有專門的心理急救中文版課程教材,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官網下載,世界衛生組織在提供心理急救指南的時候,是針對所有人,並不只是針對心理學工作者,所有老百姓都可以去學。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心理急救”指對遭受創傷而需要支援的人提供人道性質的支援。
人道的支援,包括在不侵擾的前提下,提供實際性的關懷和支援,能出現在他身邊,給他提供一些關懷和溫暖,這就是一種心理急救。
另外還包括評估需要和關注,包括協助人們滿足最基本的需要,例如食物、水和資訊,比如汶川地震之後,有很多志願者拉著水和衣物從成都送到綿竹,發水、發衣物,這實際上就是心理急救。
包括這次疫情期間,有很多救災物資上還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樣的詩句,這實際上也是心理急救的一部分。
還包括傾聽受災群眾的一些內心需求,這也是一種心理急救,但是需要注意不要強迫進行交談。
還包括安慰受災者,使他們能夠得到平靜,還有給他們提供資訊服務、社會支援,使其免受進一步的傷害。
這些所做的都是心理急救的一部分,我們常說“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雖然沒有直接說這是心理急救,但是已經起到了心理急救的作用。
心理急救不僅僅是專業人員才能提供,任何人都可以提供,提倡的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心理急救不是一種專業心理諮詢,而是一種志願的行動,是一種主動的支援和人道的陪伴。
另外心理急救不是專業的心理報告,不需要對引起不安的危機事件做詳細的討論,所以一般來講,不要求人們探尋太詳細的資訊,不要求人們分析他們經歷的事情,也不要求對發生的事情進行重新整理,不要求人們談論他們的感受和對事件的反應,這些都不需要。
心理急救只是提供一種早期陪伴的支援,這是世界衛生組織所界定的,心理急救人人都可以做,只要願意支援他人就可以提供很好的陪伴,但切記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去探尋更多的資訊。
GeorgeEverly博士在2017年出了一本專著《心理急救》,他在這本專著裡對“心理急救”的界定,是一種支援性和富有同情心的陪伴,旨在穩定情緒和減輕急性痛苦,並促進獲得持續的關懷。
就像是如果朋友家裡出事了,你一聽說可能會立刻趕過去看一看、問一問朋友需要什麼,給朋友一些陪伴,這本身就是心理急救,所以在中國實際上大家都已經做了很多這樣的心理急救,只是不知道這些行為就叫做“心理急救”而已。
心理急救起作用的關鍵是給服務的物件一種安全感、連線感、希望感,同時提供一些具體的物質支援和情感支援。
在中國,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假如誰家裡有人去世了,其他人都會“湊分子”給到那家人,這就是一種實質性的金錢支援;或者在農村誰家要是有人去世了,周圍的鄰居都會主動到他家去幫忙,這也是一種支援,支援本身就帶有心理急救的作用。
另外這些支援能夠讓每個人感到自己是有希望的、自己有自助的能力,所以雖然在中國沒有做過這麼多專業的心理急救培訓,但實際上很多人,特別是在一些比較好的社群,都會產生這樣的互助行為,在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下,實際上我們都自覺不自覺地開展了很多心理急救行為。
心理急救有三大原則:第一個原則是檢查,檢查是否安全,對方情況如何,是否穩定;第二個原則是傾聽,主要是瞭解對方的需要,瞭解對方有什麼擔心,有什麼實際的需要,傾聽他們讓他們的情緒能夠穩定下來。
第三個原則是聯絡,能夠聯絡資源,給對方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剛才提到Everly博士曾經在2015年提出了一個可操作化的模型,即SAFER模型,SAFER模型包含了五步:第一步是穩定化,能夠提供滿足對方基本需要的幫助,消除對方的急性應激源,促進對方的身心穩定。
第二步是確認危機,確認這次事件給對方帶來了什麼樣的應激反應。
第三步是增進理解,幫助對方接納和理解所出現的症狀,實際上95%的反應都是正常的,讓他們知道自己睡不著覺、頭腦裡不斷出現的閃回,包括做噩夢這些症狀都是正常的,過一兩個星期自動就會消失,這樣可以幫助對方消除很多不必要的擔心。
第四步是鼓勵有效應對,包括增加對方的安全感,幫助對方連線內外資源,包括恢復信仰或者重建希望。
第五步是恢復轉介,如果發現對方的問題很嚴重,就需要轉介,可以給對方提供一些轉介的資源,比如這次疫情期間,很多熱線都是連線各種心理熱線來提供幫助的。
還有RAPID模型,也是要先建立關係;傾聽對方的故事;增加了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心理分級,做優先排序;最後是干預和處置。
第三部分,什麼是ACT心理急救模式?ACT心理急救認為,心理創傷或者危機事件是一種僵化的信念系統或者規則框架,在外部強烈變化的衝擊下而導致的身心內部語境(Context)出現了強烈的反應和紊亂,使得日常的應對策略失去功能。
ACT心理急救模式在應對危機事件的時候,主要是提高當事人的心理靈活性。
心理靈活性是指能夠接納個體經歷的所有事件,特別是創傷事件、記憶、想法、情緒和感受,覺察內部和外部語境,而不被僵化的規則所束縛,按照自己選擇的價值去承諾行動。
也就是說ACT心理急救模式會幫助當事人接納已經發生的事情和身心反應,覺察生活環境和心境的變化,選擇重要的價值方向,採取有效行動,創造有意義的生活,實際上中國傳統文化裡有很多理念都是反應心理靈活性的。
ACT的心理靈活性的模型有六個方面,即面對它不迴避,活在當下;接納它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而不逃不鬥;放下它,不再糾結,能夠認知解離;跳出局,反觀自我;向前看,不忘初心;定目標,承諾行動。
在傳統文化裡有許多典故都能看得出,有很多人在遭受大的打擊以後,都能夠通過心理靈活性來複原,比如“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實際上這些就是一種創傷後的成長,而這些古往今來的聖人,能夠在創傷後成長,是因為他們的心理靈活性比較強。
周文王被拘7年,寫了一部偉大的著作,萬經之首《周易》。
孔子周遊列國傳播自己的觀點,結果各國君王都不肯採納,使他很受挫,但是回來之後就寫了一部《春秋》。
蘇東坡更是如此,他一輩子經歷了很多波折,但是臨死之前竟然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他把三次被貶當作自己一生中最有功業的事蹟,因為痛苦背後才是真正的價值。
包括心學大師王陽明被太監劉瑾派人追殺,得以脫身後寫了一首詩《泛海》,詩中寫道“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裡,月明飛錫下天風。
”這些對王陽明來說都不過是浮雲一過而已,他的心胸非常開闊,所以他不會被這些創傷所影響。
曾國藩有一個座右銘,即“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這個座右銘反映的就是ACT的“活在當下,順應自然”。
偉大領袖毛主席在長征之後作詩《長征》,更能反映出偉人的心胸,以及面對困難、挫折、痛苦時的看法,往往是指向樂觀的,有瞄準未來價值方向的心態。
佛學文化中也有一些反映心理靈活性的內容,比如“正念覺察,認知解離”,比如《六祖壇經》中寫道“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道家思想中的“上善若水”,就是表達心理靈活性就是讓人像水一樣保持靈活的狀態,包括儒家的“知行合一”思想,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都表達了心理靈活性的重要。
在應對新冠疫情期間,羅斯·哈里斯曾提出來一個ACT心理干預模式的模型,即FACECOVID模型,他強調讓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能控制的事情上,確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將注意力帶回到身體,全然地參與正在做的事情,承諾行動,開啟心扉,做重要的事情,確認資源,消毒,保持社交距離,都是非常簡單易行的行為操作。
我個人也曾經提出一個“起承轉合”模型,也做了一些案例,時間原因沒辦法分享案例,簡單來說,比如在我們面對任何困難的時候,無論遇到什麼打擊或挫折,我們都需要能夠知道自己可能產生什麼反應,看清楚,這就是“承”的作用。
這個模型讓我們看到自己的身心反應是什麼樣的狀態,接納這些反應,然後朝向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向,去做重要的事情,這就是知行合一。
只要一個人能夠在困難面前知道自己要什麼,困難就壓不倒他,首先是接納已經發生的事情,接著朝著自己想要的事情去努力,這就是承諾行動。
分享一個熱線的案例,這是一個心理學工作者,自己願意分享這個案例,他通過一次危機干預,接納並理解了自己的症狀,變得更加成熟,成為了一個更好的心理學工作者,也成為了一個ACT的實踐者。
我們的人生可能有很多災難,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意外,但只要能夠接納不可改變的,勇敢地改變可以改變的,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努力前行,人生就會變得有意義且豐富多彩。
我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老師的高度決定你的視野,想讓學界一線大咖帶你學完熱門心理流派,走上正確的心理學道路嗎?掃碼新增客服,永久浸泡學習;各流派專家不定時空降,幫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眼界高人一等,技術勝人一籌!
「心理」
想要培養好孩子,你得先撕下“恥感”的標籤
《對手》家族裡密封的羞恥感,只會帶來悲劇命運的重複
寶寶確診喉部血管瘤第一天
石建莉博士科普|找準方法,自閉症孩子也能主動學習
石建莉博士科普|如何看待“用糞菌移植治療自閉症”?
石建莉博士科普|如何改善孤獨症(自閉症)孩子的社交焦慮?
石建莉博士答疑|如何幫助孤獨症孩子適應新學校?
讓孩子擺脫蛋殼心理,提升情商
控制不住“剁手”?這可能是病
趣味心理測試來啦!快來測一測最適合你的家居風格吧
「其他文章」
第十五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暨應用心理學高峰論壇圓滿閉幕
論壇日程|全國兒童青少年心理髮展與教育高峰論壇
全國兒童青少年心理髮展與教育高峰論壇|第一天回顧
全國兒童青少年心理髮展與教育高峰論壇|第二天回顧
全國兒童青少年心理髮展與教育高峰論壇在北京圓滿落幕
“育心”工程,家校社須協同發力
全國兒童青少年心理髮展與教育高峰論壇|第三天回顧
共情技術訓練營:諮詢師必備,更高層級的情感撫慰術
全國兒童青少年心理髮展與教育高峰論壇通知
大會逐字稿系列|ACT(接納承諾療法)單次干預心理急救模式—以新冠疫情干預為例
天天心理事業合夥人招募|一個經過市場驗證的成功商業模式等你參與......
為什麼中國式父母不愛誇孩子?
被各種KPI倒逼:教育內卷中,學生、老師都是受害者?
心理專家們都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大會逐字稿系列|遊戲?手機?作業?青春期?慌亂的孩子慌亂的父母該怎麼辦?(下)
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應對災難
怎樣正確應對吵架?
離婚冷靜期內可能產生新的關係問題
反對離婚冷靜期的人,到底在反對什麼?
大會逐字稿系列|朱建軍:迴歸療法作為理解各種療法的統一框架(下)
延伸文章資訊
- 1大會逐字稿系列| ACT(接納承諾療法)單次干預心理急救模式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家庭都會遇到一些意外,可能都需要心理急救。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關於“ACT單次心理干預的心理急救模式”,主要分享這三個方面的話題:.
- 2心理急救訓練工作坊 - 衛生福利部
心理急救模式(psychological first aid; PFA) 符合上. 述目標。 24. Watson, P. J., Brymer, M. J., & Bonanno, G. A....
- 3心理急救操作手冊
中文版心理急救操作手冊(Psychological First Aid--Field Operations Guide)由美國 ... 梓時,此模式仍有待系統性的實徵支持;然而,因為許多成分源自...
- 429. 心理急救模式(Psychological First Aid; PFA)..-阿摩線上測驗
心理急救模式(Psychological First Aid; PFA)是目前國際上公認適用於災難初期的心理衛生介入模式,而提供PFA 時的基本態度,不包括下列哪一項?
- 5UCLA早期心理急救模式- 災難與創傷心理資訊網www ...
UCLA早期心理急救模式 ... 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是為了減低創傷事件引發的初期不適感、與提升短期/長期適應性功能而提出的設計。 可在災難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