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名詞- 軒言文創SoundShine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曾經有兩位心理學教授做過實驗,讓四位罪犯受審,最後結果顯示,僅最早受審的罪犯獲得了假釋的機會,即使有兩組犯罪情況一樣,但是一天下來,因判決時間的不同,造成了 ...
Skiptocontent
每當在逛IKEA時,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你會苦思到底該買哪件物品好嗎? 不知不覺,你很快就會感覺到體力不支,聰明的IKEA不只讓民眾直接坐在他們的沙發上,更在賣場內附設餐廳,讓民眾逛累了就可以去吃東西,迅速恢復體力。
不過我們這回要探討的不是IKEA有多聰明,而是要探討,「決策」是不是很耗腦力? 答案:是的。
曾經有兩位心理學教授做過實驗,讓四位罪犯受審,最後結果顯示,僅最早受審的罪犯獲得了假釋的機會,即使有兩組犯罪情況一樣,但是一天下來,因判決時間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結果。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做一個公正的判決」是一件很耗腦力的事,一日之初,法官的精神狀態較好,考慮得比較完善;但聽審時間曠日廢時,法官很容易陷入決策疲勞的狀況,導致審判結果不一樣。
還有一些日常例子,像是討論報告時,總要決定很多主題、大綱,到最後就會覺得什麼都好,能快點結束就行;在規劃行程時,貨比三家各家旅館後,還是比不出個所以然,最後選的也不一定會是最合適的方案。
結論就是:決策很傷神! 不見得忙碌的時間久,就能夠出現預期的成果。
說不定在你疲憊的時候工作,隨意地做出決策,你還得花更大的力氣彌補錯誤呢! 那麼,該如何解決決策疲勞的問題呢? 很簡單,放鬆、休息、吃點東西,當你發現自己疲勞時,盡量不要做出重大決定。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經驗,看了一部電影之後覺得超級好看,怎麼爛番茄的影評這麼差?! 研究指出,實驗者請學生掛招牌在校園散步成為移動式廣告,願意參與的學生相信62%的人也願意參與活動,不願意參與的學生相信67%的人也不願意。
前者認為拒絕的人「缺乏幽默感」,後者認為接受的人「總是喜歡成為焦點人物」 「大家應該都是這麼想的吧」、「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事實上,沒有什麼事情是理所當然的,會產生這種想法都是因為陷入了「錯誤共識效應」-人們會傾向把自己的思維方式投向他人,並預設所有人都以同一方式思考。
我們往往會高估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一致性,認為其他人的想法和感覺會跟我們相同,甚至會給予持有不同意見的人,貼上“不正常”的標籤!那麼要如何避免陷入「錯誤共識效應」呢?下次在發表評論之前,建議先靜下來思考,以客觀中立的角度看待事情!
不管是台劇、韓劇還是美劇,它們的共同點就是…總有讓人無法自拔的魔力! 追劇已經追到半夜了,還是忍不住點了下一集 心理學家曾做了一個實驗,實驗者請兩組人進行同一份數學試卷,A組的人有充裕的時間將試卷完成,而B組則只有完成一半試卷的時間,在上述條件下,實驗者個別問了A、B兩組試卷中的題目,實驗得證,未完成試卷的B組較能記得試卷中的題目,反觀完成試卷的A組普遍不記得題目 試著在紙上畫一個小圓,在最後留下一個小缺口,此時當你一再的觀察,你的心思會傾向於要把這個圓完成。
人類天生有一種對事情有始有終的驅動力,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完成慾」得到了滿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反之,便使他對此留下深刻印象。
這種現象就叫「蔡加尼克效應」✨不光是追劇有這個效果,若將這個效應應用在工作上,也能促使我們更有動力完成,當我們開始去做一件事時,我們會傾向於去完成這件事,因此解決拖延症的方法就是,嘗試開始去做那些你不想碰觸的事情,一旦開始了,若你尚未完成它「蔡加尼克效應」便會助你一臂之力!
當你趕時間,又看到前面的人闖紅燈,你會想說「反正大家都這樣」,跟著闖紅燈嗎? 心理學家PhilipZimbardo在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中產階級社區,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貧民區,並且把車牌摘掉、頂棚打開。
結果停在貧民區那輛,當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中產階級社區那輛,一個星期也沒人理。
後來,Zimbardo用錘子把那輛車敲了個大洞,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以上述實驗為基礎,犯罪學家JamesQ.Wilson以及GeorgeL.Kelling提出"破窗理論"(Brokenwindowstheory),指出:當一棟建築物出現少數幾個破窗,沒有及時修復,就可能有更多的窗戶被打破,甚至被人進行更大的破壞;人行道上出現少數垃圾,如果沒有及時清理,就會出現更多垃圾! 其實"破窗理論"常出現於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像是公司員工遲到,若主管沒有及時處理,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員工跟著遲到,甚至養成曠職的壞習慣。
很多時候,我們都對自己小小的錯誤感到不以為意,卻沒想過那些不起眼的"小惡"可能成為扭轉大局的關鍵!因此,我們都要時時警惕自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讓善念在我們的心底發芽。
大家應該都對台灣的“跟風文化”不陌生吧? 從葡式蛋塔到最近的珍珠奶茶冰棒,每隔一段時間就出現一項造成大家一窩蜂搶購的美食,好像已經漸漸變成台灣的一種“速食熱潮”文化 在心理學界曾有過一個實驗,科學家們在豢養羊群柵欄的出口處,放了一塊木板,然後驅趕羊群跑出柵欄,只要第一隻羊跳過這塊木板,接著第二隻、第三隻、第四隻就會一一跟著跳過了,這時把木板悄悄移走,後面的羊群依舊會跟著前面的羊,向上跳躍。
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羊群效應」也是我們常聽到的「從眾效應」,指的是人們受到多數人的一致思想或行動影響,而跟從大眾之思想或行為。
人跟羊群一樣都是群居動物,當我們進入群體時,會暫時失去自我,看到一家店的門口,排著長長的人龍,排隊人龍便是領頭羊!好奇心驅使你想要去湊熱鬧,跟著一起排隊購買,你的心裡應該會這樣想吧,那長長的人龍宛如米其林主廚保證,不然怎麼會這麼多人排隊? 但其實作為一個人,最難能可貴的就是你的思想,沒有人能奪走,也沒有人真的能替你做出什麼重要的決策,只有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不隨波逐流,靜下心來仔細思考,這樣做是否是你真正想要的?!保有自己的想法,也能更有主見。
相信大家對心理測驗都不陌生,從小就玩過各式各樣的心理測驗,而通常結果是不是都讓你覺得:「哇!這個測驗也太準了吧,完全就是在講我!」 心理學家福勒(BertramForer)在半世紀前曾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在這實驗中每個人都會收到一份聲稱是針對個人的人格測驗,但其實每個人收到的內容都是一樣的,且測驗的內容都是模凌兩可的(例如: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
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並對這份測驗評價準確度,滿分是五分,而當時的平均分數高達四分。
巴納姆效應是一種心理現象,人容易對於他們認為是為自己量身訂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而這些描述通常十分模糊且模凌兩可,以致能夠放諸四海皆準適用於很多人身上。
對於這樣的心理測驗,我們不該過度相信測驗的結果,對於巴納姆效應所營造出的人格也不必過度的在意,巴納姆效應本身不太代表任何好與壞,如何以正向、樂觀的方式去運用是關鍵,善用巴納姆效應的說話技巧,能有效提升我們在職場、學校的人際關係,讓心理學變成一種自我成長的社交工具!
美國杜克大學(Duke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塔尼爾‧查特蘭(TanyaChartrand)曾經做過相關實驗,他請一位實驗者分別與78位大學生交談,過程中實驗者會隨機揉鼻子和抖腳。
結果發現,當實驗者抖腳頻率高於揉鼻子,學生就較常抖腳;而實驗者揉鼻子的頻率高於抖腳,學生也會比較常揉鼻子。
而查特蘭也做了第二個實驗,他請這78位大學生與另一位陌生人交談,過程中,這位陌生人會模仿一半的學生的肢體動作,另一半則不模仿。
交談後,78位學生均接受好感度調查,結果發現,有被模仿動作的學生,對這位陌生人的好感度更高。
根據以上實驗,查特蘭教授將此現象命名為「變色龍效應」,他認為人是群體動物,會無意識地模仿別人的姿勢、語句或表情,藉此表明自己是團體中的一份子,增加歸屬感! 而心理學家們也在2015年的實驗中發現,這種「心理感染」只發生在人類群體中,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特性呢~如果你仔細觀察,你一定也會發現公司內同一個團隊的成員,在溝通或做事上,常會有類似習慣。
如果你剛加入新團隊,期望能讓人留下好印象,不仿試試這個效應,善用適當的技巧模仿。
但要切記!不要讓他人感覺到你的刻意效仿與跟隨,也不要過度展現你的關心,這樣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唷‼
相信你一定有過這類的經驗! –考試前一晚,突然開始整理久未打掃的房間 –報告前一天,卻跟久未聯絡的朋友通上電話 –重要的面試,身體就開始產生不舒服的症狀 如此一來,如果最後的結果不佳,就不是自己的能力欠佳,而是這些因素的干擾! 學者愛德華.瓊斯(EdwardJones)和史蒂芬.柏格拉斯(StevenBerglas)曾找了一群學生,請他們做一些有難度的測驗題,並在結束測驗後告訴學生「你是目前得分最高的人」。
接著,他們請學生先服用一些藥物,其中一種有助智力活動,另一種會有礙表現(兩種藥其實一模一樣,都是無害的安慰劑),結果大多數人都選擇後者。
「自我設限」的概念就是由此提出,人們傾向製造降低成功率的障礙,以保護自尊與信心,這樣一來,就算失敗了也不會感到失落,相反地,會因為成功而帶來信心。
如果你經常在重要任務前,不自覺的開始分心,要注意自己可能已經掉入「自我設限」的黑洞中,每個人都會有失敗的時候,請相信努力過的自己是最棒的,記住努力的過程,而不是執著在失敗的結果,當然如果成功了,也請給自己一點掌聲。
最後,請摒棄可能會失敗的想法,放手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吧!
學會等待與忍耐,你將更有機會成功! 當眼前的餐桌擺滿了披薩、炸雞、珍珠奶茶,而正在減肥的你今天已經享用完水煮美味健康餐,你會情不自禁偷吃一口,還是堅持減的目標,拒絕消夜的誘惑呢? 對許多人而言,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Mischel)提出了『延遲滿足理論』,並進行『棉花糖實驗』。
他找來一群4歲兒童,一次安排一位兒童進房間,每人發一顆棉花糖,並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了棉花糖,就只能吃一顆;如果20分鐘後再吃,可以多拿到一顆棉花糖。
有的孩子等不及,一下就把棉花糖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選擇做別的事來轉移注意力,以克制自己的欲望,從而獲得了更豐厚的報酬。
而這個實驗最有趣的地方,其實是多年後的追蹤研究。
那些願意吃到兩顆棉花糖、能延遲滿足衝動的孩子們,大學入學測驗SAT分數較高、身材肥胖的可能性較低、比較勇於面對壓力與挫折,且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
學會『延遲滿足』、培養『自制能力』是能否達成目標的重要指標,具有『延遲滿足』能力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他們會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延緩眼前的利益滿足。
那我們要如何養成『延遲滿足』的習慣與自制力呢?-受到誘惑時,轉移注意力-眼光放遠,專注於更長遠的目標-懷抱感恩的心,養成『寫感恩日記』的習慣
常出現在心儀對象面前,他會越來越喜歡你!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剛認識一位新朋友,無論他的外貌如何,相處一段時間後,你會開始感受到他的優點,而且會出現越看越順眼的狀況!這正是典型的『多看效應』! 『多看效應』亦稱為『單純曝光效應』,指:當一個人不斷地出現,我們就愈可能喜歡上他。
心理學家榮茨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請幾位大學生看一些人物照,有些看二十幾次、有些看十幾次、有些只看一兩次。
並請他們評價對照片的喜愛程度。
結果發現,當他們看到某張照片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這張照片;也就是說,看的次數增加了喜歡的程度。
根據社會心理學研究,在人際關係中,當一個人在自己的眼前出現越多次,越容易對其產生偏好和喜愛。
『多看效應』除了可應用於人際關係,也常應用在傳播媒體上,例如:歌手推出新專輯時,會在電視和網路上播放新歌MV,藉此讓人對他的作品產生好感。
『多看效應』往往能建立熟悉而穩固的感情,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日久生情』。
或許『日久生情』沒有『一見鍾情』的觸電感覺,但經過長期相處與磨合而建立的愛情,更顯珍貴。
當然這個效應不是無敵,必須符合兩個條件:1.不能第一印象就讓人厭惡2.不能過度曝光,讓人反感 如果你想改善人際關係,不妨多在社交場合中露臉,讓人們看到你的存在,大家對你的好感也會迅速上升唷!此外,若你有心儀的對象,試著增加你和他的見面機會,並多多與他相處,以提高雙方的熟悉度,這樣你們之間就會產生更強的吸引力!
1234
首頁
關於我們
文章
影音課程
我想聽你說
早安:晚安筆記本
Podcast
工作坊
合作邀約
E-mail
Facebook
Line
歡迎訂閱,將收到老師的來信及軒言最新消息唷~
*必填
請填寫可收件之信箱*
希望我們怎麼稱呼你呢?
LetYourselfSHINE!
關於我們
文章影音
影音課程
合作邀約
文創商品
軒言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三段2號7樓
聯絡我們:(02)2518–1005
隱私權與服務條款
COPYRIGHT©2021SOUNDSHINE.ALLRIGHTSRESERVED.
延伸文章資訊
- 1心理學解釋名詞
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它的特徵包括思想的錯亂、退縮、情緒的平板或不合宜、妄想、幻想等。見catatonic schizophrenia, paranoid schizophrenia。 scrip...
- 2心理學名詞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審譯,歷時2年,完成2,755則普通心理學名詞。隨著學術發展,專業分工愈來愈. 精細,心理學新名詞翻譯的需求愈來愈強烈。民國93年10月1日,國立編譯館聘.
- 3| 心理学常用医学名词-词汇翻译 - SCI论文修改
LetPub推出的在线翻译词典汇集了最全面的专业医学英语词汇翻译,SCI论文对照, 包括中医常用医学名词,传染病学名词,儿科医学名词,内科学专业名词,医学遗传学专业 ...
- 4Psychology - 心理學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請輸入您的使用者帳號密碼 · 心理學 · Psychology · 名詞解釋: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行為與心理歷程的科學。此詞源自希臘文的psyche和logos,指靈魂、心靈,以至知識。 · 心理學.
- 5心理學名詞彙編 - 博客來
書名:心理學名詞彙編,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4160624,出版社:高點,作者:蘇絲曼.路珈 ,出版日期:2020/02/18,類別: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