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與因應 - 中華經濟研究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各大國際經濟預測機構原本預期,在物價逐漸回跌後,全球經濟將於2009年下半年開始緩慢復甦,但美國新一波金融危機的爆發,促使各家經濟成長紛紛向下調整經濟成長預測值,而 ...
第136期2008年10月31日
【轉載】
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與因應
-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 詹淑櫻輔佐研究員、葉華容輔佐研究員-
2008年9月15日,創業158年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在美國聯邦政府拒絕提供融資的情形下,與原本有意願收購的英國巴克萊銀行(BarclaysBankPLC)及美國銀行(BankofAmerica)談判破裂,正式申請破產重整,也宣告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的時代告終。
原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為高盛集團(GoldmanSachs)、摩根史坦利(MorganStanley)、美林(MerrillLynch)、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及貝爾斯登(BearStearns),受益於美國1933年通過的銀行緊急法案,規定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業務必須嚴格區分,使得投資銀行得以獨享美國金融投資業務的所有利益,雖然該法案日後在商業銀行的遊說下於1998年廢止,但五大投資銀行早已取得金融投資業務方面不可取代的領先地位,創造美國金融市場前所未有的大筆財富,並主導華爾街長達75年的金融傳奇。
投資銀行長久以來無視於高風險的高槓桿財務操作方式,終究在2008年發生一連串難以彌補的財務危機,其中最早中彈的是排名第五的貝爾斯登,受到次貸風暴波及,於2008年3月遭摩根大通收購。
其後於2008年9月,先是排名第三的美林公司因財務問題遭到美國銀行收購,接著排名第四的雷曼兄弟也於隔天宣告破產。
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的倖存者-高盛集團以及摩根史坦利,在雷曼兄弟垮台後,主動申請轉型為商業銀行。
至此,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紛紛中箭下馬,不是倒閉就是改變經營型態,隨之引爆美國本土金融市場的眾多地雷,並且蔓延至世界各國,陸續傳出金融機構的財務危機。
美國聯準會(Fed)為挽救金融市場信心,與各國央行共同挹注巨額資金到信貸市場,以增加市場流動性;而美國財政部則提出7,000億金融紓困計畫(國會加碼至8,500億美元),冀望藉由清理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以徹底消除金融體系的病根。
然而,由於紓困計畫一開始推出的時程太過急切,金額又過於龐大,未能先獲得全美納稅義務人的認可及國會的共識,以致於法案遭到否決才通過,期間又遭到學者專家的質疑與批判,嚴重影響市場對紓困計畫的信心,導致紓困計畫正式於國會過關後,非但未能穩住市場,反而爆發全球金融市場的信心危機,也加深全球經濟走向衰退的陰影。
而一連串事件的爆發,迫使美國承認無力挽救由次級房貸所引發的金融危機,同時,也轉變成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一、緣起與發展
這次美國金融風暴的影響既深且遠,不但重創美國本土金融業,且後續效應還不斷發酵,迅速延燒至歐洲各國,其中英國、德國、比利時及冰島等國,都已經傳出銀行甚至國家可能破產的消息,其對全球經濟的傷害,目前還難以估計。
但可以確定的是,被部份媒體稱之為金融大海嘯的這起美國金融風暴,牽連如此之廣,殺傷力又如此之大,乃歐美大型金融業者長久以來刻意忽略風險管理,濫用高槓桿財務操作模式賺取暴利,而主管機關為求振興經濟,缺乏有效的金融監理機制為之把關,以致於積弊日深,絕非一朝一夕之故。
如果說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2008年9月以來陸續發生的美國政府接管兩房機構、雷曼兄弟倒閉,以及美國國際集團(AIG)爆發財務危機等一連串事件;那麼,2007年8月發生的美國次貸危機,戳破信貸市場過去幾年過度膨脹的泡沫,可謂之美國金融風暴的引爆點。
起因則可遠溯至美國聯準會於2001年5月至2003年6月的低利政策,提供金融業從事高風險金融商品操作的有利環境,及其後政策改變對信貸市場帶來嚴重衝擊。
2000年初科技泡沫化,為活絡經濟,Fed採取極為寬鬆的貨幣政策,自2001年起連續降息13次,使聯準會聯邦基金利率從6.5%大幅降到1.0%(參見表1)。
低利率政策釋放出大筆的市場資金,信用市場為之熱絡,並營造出有利於房市的投資環境,因而美國民眾貸款購屋的意願大為增加,帶動美國房價不斷提高。
房貸機構為了擴大客源,發展出可調式利率貸款(Adjustableratemortgage,ARM)合約,即壓低前兩至三年的利息支出,採取固定貸款利率,之後十幾年則採用浮動利率,以前期負擔較輕的貸款方式,引誘償還能力較差的客戶貸款;另一方面,銀行還發展出較為簡化的貸款程序,藉由寬鬆的貸放標準,刺激購屋者貸款。
而所謂的「次級房貸」(SubprimeMortgage),指的就是在低利政策的鼓勵下,發展出專門承作信評較差之貸款的房貸機構,而其所承作的房貸即為次級房貸。
投資銀行在這波房貸熱潮下,收購大批的銀行貸款,以資產證券化(Assetssecuritization)的方式,轉賣給債券市場的投資人,使得原本界定為長期資金的房貸,轉變為債券市場上的短期資金,大幅提高在市場流動的資金;但投資銀行的功力還不只於此,在財務工程的高度發展下,設計出全新的金融商品,把信用參差不齊的貸款重新包裝,轉換為複雜的結構型商品,推銷給全美及全世界的投資人。
在金融自由化的前提下,美國金融主管機關並未嚴格控管此類金融商品的發行,房貸越放越多、房價越炒越高,各家金融機構帳上的資產也日益膨脹,卻也種下整個金融市場難以承載的危機。
表1 美國聯準會聯邦基金利率變動表
日期
升息
降息
聯邦基金利率
2000
5/16
0.50
6.50
2001
1/3
0.50
6.00
1/31
0.50
5.50
3/20
0.50
5.00
7/18
0.50
4.50
5/15
0.50
4.00
6/27
0.25
3.75
8/21
0.25
3.50
9/17
0.50
3.00
10/2
0.50
2.50
11/6
0.50
2.00
12/11
0.25
1.75
2002
11/6
0.50
1.25
2003
6/25
0.25
1.00
2004
6/30
0.25
1.25
8/10
0.25
1.50
9/21
0.25
1.75
11/10
0.25
2.00
12/14
0.25
2.25
2005
2/2
0.25
2.50
3/22
0.25
2.75
5/3
0.25
3.00
6/30
0.25
3.25
8/9
0.25
3.50
9/20
0.25
3.75
11/1
0.25
4.00
12/13
0.25
4.25
2006
1/31
0.25
4.50
3/28
0.25
4.75
5/10
0.25
5.00
6/29
0.25
5.25
2007
9/18
0.50
4.75
10/31
0.25
4.50
12/11
0.25
4.25
2008
1/22
0.75
3.50
1/30
0.50
3.00
3/18
0.75
2.25
4/30
0.25
2.00
10/8
0.50
1.50
資料來源:美國聯準會網站
2004年6月起,隨著美國景氣明顯復甦,為了冷卻過熱經濟,Fed改採連續17次調升利率,Fed聯邦基金利率從1.0%提高到2006年6月的5.25%,此一政策性的轉變,雖是針對當時情況調整貨幣政策,但對房貸市場卻造成骨牌式的連鎖效應,並引爆次貸地雷。
首先,採用可調式利率的貸款,浮動利率上升使得利息負擔提高,次級房貸的對象原本就是信用較差的貸款人,此時更加無力償還,導致違約風險大幅提高;其次,專門承作次級房貸的機構,由於收不回利息而破產、倒閉,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房貸業者新世紀金融公司聲請破產;再者,將次級房貸包裝成高收益投資工具的金融機構開始受創,2007年7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宣布結束旗下兩檔避險基金;之後引發所謂「次貸風暴」,包括2007年8月美國大型住宅抵押投資公司倒閉、全美最大房貸業者全國金融公司爆發財務危機,以及全球股市大跌、金融市場陷入低迷。
進入2007年下半年,全球經濟還在次級房貸的風暴壟罩下還難以平復,次貸風暴使美元走貶,造成油價與原物料價格飆漲,讓各國的通貨膨脹壓力倍增。
2008年3月,曾是美國櫃買市場衍生性商品最大交易商,也是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的貝爾斯登公司,由於流動部位嚴重惡化而倒閉,由摩根大通銀行收購。
次貸風暴的負面效應在2008年持續擴大,由於違約房貸增加、房價滑落,加上銀行貸款受到影響而緊縮。
2008年9月,美國兩大房屋抵押貸款機構-房利美(聯邦全國抵押貸款協會)和房地美(聯邦住房抵押貸款公司),在次貸風暴的影響下,因房貸品質急遽下降而產生嚴重的虧損,再次引發市場信心危機,被稱為「二房風暴」。
二房的主要業務為向銀行和房貸機構收購房貸,將房貸重新包裝為證券化產品後售予投資人,透過債券籌得的資金再投入抵押放款融資市場,以擴大市場規模與資金流動性。
由於兩房的資金規模龐大,一旦倒閉衝擊難以預料,最後由美國財政部出面接管,並分別注資1,000億美元,暫時平息市場的緊張氣氛。
然事隔一週,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證券爆發財務危機,由美國銀行收購;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則因為談不攏收購條件而破產;AIG緊急向聯準會申請融資850億美元。
至此,次貸風暴的影響愈演愈烈,並蔓延至歐陸國家,多個歐洲國家驚傳金融機構發生財務問題並造成全球股市重挫,形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二、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衝擊
從「次貸風暴」、「兩房風暴」,到雷曼兄弟垮台,美國發生一連串的金融危機事件後,全球都為之震盪,包括股票市場、金融機構及各國經濟,都受到程度不等的影響。
短期間首當其衝的是對股市的衝擊,在金融風暴事件發展過程中,每個單一事件對都嚴重打擊投資者信心,並立刻反映在股價指數,股市接連上演「出現最大跌幅」、「指數全面下滑」等戲碼,令券商、投資人膽顫心驚,而美國政府針對個別事件所提出的挽救方案,對於提振股市的效果,於短期間奏效後又失效,全球股票市場飽受上沖下洗之苦,總市值更是一落千丈。
以道瓊工業指數為例,從2008年9月初政府接收兩房起,股價跌幅屢創新高,一個月內有三次下跌超過500點(參見表2);其中紓困方案遭國會否決當天,美國三大指數跌幅更是都高達7%~9%,可見政府作為對股市信心的高度影響。
其次受波及的是金融機構,在資金自由進出、相互投資高度連結的國際金融市場,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擴大發展,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而這次美國金融風暴自2008年9月初爆發兩房事件後,快速延燒至整個美國金融市場。
9月中,首先是美國排名前五大之中的兩家投資銀行-美林公司、雷曼兄弟先後被收購及倒閉;緊接著保險業巨擘-美國國際集團(AIG)爆發財務危機,由聯準會提出850億美元收購該公司79.9%的股份,而在亞洲擁有多家重要分公司的AIG公司財務出狀況,新加坡、香港、日本、台灣、泰國…等地也立即受牽連,各國政府為此也都出面信心喊話,但對各地保戶仍造成不小程度的恐慌;9月底,美國最大儲蓄及貸款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WashingtonMutual,WaMu)傳出倒閉,由摩根大通銀行以19億美元買下。
之後風暴在歐洲開始發酵,數國的金融機構紛紛傳出財務危機,包括英國第九大房貸銀行Bradford&Bingley(B&B)經營發生困難,由英國政府接管;比利時最大的銀行保險業者富通銀行保險集團(Fortis)不堪財務損失,由比利時政府、盧森堡政府及法國銀行出資收購;德國最大房貸銀行海波銀行(HypoRealEstate)傳出破產危機,由德國政府與銀行團共同投入500億歐元以為挽救;冰島金融體系更是陷入空前危機,過度操作財務槓桿的結果,包括前三大銀行都出現問題而由政府接管,整個國家面臨破產,正尋求國際支援中。
從美國到歐洲,大型金融機構倒閉的風潮方興未艾,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則被許多專家認為是繼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之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
2008年全球經濟受到油價與原物料價格上漲所引發之嚴重通膨壓力,加以次貸危機所帶來的信用緊縮,導致經濟成長呈現趨緩。
各大國際經濟預測機構原本預期,在物價逐漸回跌後,全球經濟將於2009年下半年開始緩慢復甦,但美國新一波金融危機的爆發,促使各家經濟成長紛紛向下調整經濟成長預測值,而經濟復甦的時間也將拉長。
在8月爆發事件前後,根據全國透視機構(GlobalInsight)的預測,2008年全球經濟成長率3.2%不變(參見表3),但2009年的經濟成長率由原先的3.1%(2008年6月預估值)下修至2.7%(2008年9月預估值);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對2008年全球經濟成長3.8%的預測也保持不變,但下修2009年的經濟成長率,由原本的3.7%(2008年6月預估值)下修至3.2%(2008年9月預估值);比較國際貨幣基金(IMF)於20008年7月及10月所公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IMF對2008年及2009年的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從原本的4.1%及3.9%,調整至3.9%及3.0%。
顯見美國金融風暴席捲美、歐各國後,除了對金融市場造成重大衝擊,也嚴重影響全球經濟的實質成長。
至於在亞洲方面,經歷過1997年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後,各國政府對信用膨脹的問題已有所節制,並提高監控程度,但由於亞洲與美歐之間的貿易往來頻繁,在美歐經濟趨緩、信用緊縮後,亞洲各國經濟表現也將因出口減緩而受影響。
表2 美國金融風暴重大事件發展對美國三大指數的影響
2008年重要事件日期
事件
股價 日期
美國三大指數走勢
道瓊工業指數(DowJones)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Nasdaq)
史坦普500指數(S&P500)
9/7
美政府接管房地美、房利美
9/9
11,230.73
(-280.01)
(-2.43%)
2,209.81
(-59.95)
(-2.64%)
1,224.51
(-73.28)
(-3.41%)
9/14
美林公司被美國銀行收購
9/15
10,917.51
(-504.48)
(-4.42%)
2,179.85
(-109.05)
(-3.60%)
1,192.70
(-59.00)
(-4.71%)
9/15
雷曼兄弟宣布破產
9/16
AIG接受政府850億美元援助
9/17
10,609.66
(-449.36)
(-4.06%)
2,098.85
(-109.05)
(-4.94%)
1,156.39
(-57.21)
(-4.71%)
9/19
美國政府提出7000億金融抒困計畫
9/22
11,015.69
(-372.75)
(-3.27%)
2,178.98
(-94.92)
(-4.17%)
1,207.09
(-47.99)
(-3.82)
9/26
華盛頓互惠銀行倒閉
9/29
抒困計畫遭到參議院否決
9/29
10,365.45
(-777.68)
(-6.98%)
1,983.73
(-199.61)
(-9.14%)
1,106.42
(-106.85)
(-8.81%)
10/1
美國參議院通過金融抒困計畫
10/2
10,482.85
(-348.22)
(-3.22%)
1,976.72
(-92.68)
(-4.48%)
1,114.28
(-46.78)
(-4.03%)
10/3
美國眾議院通過金融抒困計畫
10/6
9,955.50
(-369.88)
(-3.58%)
1,862.96
(-84.43)
(-4.34%)
1,056.89
(-42.34)
(-3.85%)
10/7
英國、冰島爆發金融機構財務危機
10/7
9,447.11
(-508.39)
(-5.11%)
1,754.88
(-108.08)
(-5.80%)
996.23
(-60.66)
(-5.74%)
10/8
全球七大央行同步降息
10/9
8,579.19
(-678.91)
(-7.33%)
1,645.12
(-95.21)
(-5.47%)
909.92
(-75.02)
(-7.6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美國YAHOOFINANCE網站
表3 經濟預測機構對全球經濟成長預測的修正
預測機構
預測時間
2008年
2009年
GlobalInsight
2008年6月
3.2%
3.1%
2008年9月
3.2%
2.7%
Economist IntelligenceUnit
2008年6月
3.8%
3.7%
2008年9月
3.8%
3.2%
IMF
2008年7月
4.1%
3.9%
2008年10月
3.9%
3.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各國因應對策
由於雷曼破產、美林被收購及AIG面臨的危機,使得全球金融市場再度風聲鶴唳,金融體係再度陷入了資金枯竭的局面。
為了改善市場流動性、重拾信心,為避免金融市場出現系統性風暴,各國政府紛紛透過各種途徑直接和間接向金融股市注資。
紓困的目的,不應該是為了維持房市、股市或任何投機市場的高價位。
根本的目的在於防止大眾對於我們機構的信心崩盤,以及防止大眾彼此的經濟信心瓦解,並維持某種程度的社會正義。
有鑑於此,紓困的重心主要應放在防止中產階級陷入困境。
政策制定者應該避免經濟崩盤,並且援助受創最嚴重的人。
而全球各國央行為了對抗金融危機,實施政策措施將有所不同,包括財政寬鬆、聯合降息、提高流動性支援、中央銀行回收房貸違約、存款擔保、運用央行外匯存底等等。
以下將說明一般政策的意義,以及美國與其他受波及的地區像是歐洲、亞洲等國所採取的政策:
(一)一般政策的意義與影響
政府救市有兩大目的,一是維持市場信心,防止金融市場崩潰,二是防止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
央行為了讓金融體系不陷入流動性危機,而採取干預政策來控制流動性的問題。
具有立竿見影的是實施寬鬆貨幣政策,透過利率的調整來控制市場的貨幣供給量,舒緩銀行體係流動性短缺,資金成本的降低有望刺激企業的貸款需求和銀行的放款意願,對於解決企業資金短缺和推升投資成長都將會產生正面影響;由於這波金融風暴是因投資銀行存在許多不良的債務債權,像是擔保債務權證(CDO)與住宅抵押擔保證券(MBS)等衍生性金融商品,央行將回收這些不良的資產,幫助金融機構度過難關,恢復昔日作為資金借貸重要媒介的角色;為了消弭存款戶擔憂金融機構破產的疑慮,避免資金大量流出,擴大存款保險安全網,央行採取提高存款保險的上限,增加信心進而降低金融機構倒閉的機率;部分國家享有雄厚的外匯存底,央行能加以運用以對抗金融危機。
(二)各國政府的因應金融危機的措施
1.美國
發布時間
因應措施內容摘要
2008.7.23
財政部宣布斥資3,000億美元救助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與房地美。
2008.9.7
Fed宣布接管二房且獲准以購買股票方式向二房注資1,000億美元。
2008.9.10
財政部幫助Fed擴大其9,000億美元資產負債表由一週內提高2,000億美元。
2008.9.11
Fed大舉提高對各國央行的換匯額度規模高達2,470億美元。
2008.9.14
Fed擴大了3月BearStearns瀕臨倒閉時所創設的放款機制。
2008.9.16
Fed同意為世界最大保險機構美國國際集團(AIG)提供總額850億美元緊急貸款。
2008.9.17
財政部以國庫券形式出售所持債券,第一輪拍賣將籌得400億美元。
2008.9.18
財政部第二輪拍賣國庫券籌得600億美元。
2008.9.19
Fed動用高達500億美元的資金,以暫時性保護投資人的貨幣市場基金免於遭遇損失;擬動用7,000億美元,購入金融機構不良資產,並將國債法定上限提升至11.3兆美元。
2008.9.24
Fed宣布與澳洲、丹麥、挪威與瑞典央行建立換匯管道,加碼挹資300億美元。
2008.9.26
Fed偕同歐洲央行(ECB)、英國央行與瑞士央行,共同提供為期1周的美元流動資金。
2008.9.29
Fed與全球央行換匯額度由2,900億美元提高至6,200億美元;調高提供美國銀行業的84天期現金貸款金額,將自10月6日起,該金額由目前的250億美元調高至750億美元,使得84天期貸款供給增加二倍,由750億美元增加至2,250億美元;將持續提供銀行業28天期貸款750億美元。
總計,84天期與28天期現金貸款總金額將由1,500億美元增加至3,000億美元。
2008.10.1
參議院通過將救市方案總額從原來的7,000億美元提高至8,500億美元,其中附加政府注資中產階級和企業的1,100億美元的減稅計劃,並賦予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權力,當每個銀行儲戶在銀行倒閉時,所獲得聯邦存款保險的理賠額從10萬美元提高至25萬美元。
2008.10.8
Fed與G7同步降息2碼,且額外提供378億美元資金與AIG,以幫助該公司抵禦流動性危機。
2008.10.13
Fed宣布為嘗試與各國央行共同紓解金融市場的壓力,歐洲央行(ECB)將偕同其它國家央行提供無金額上限的美元融資。
2.歐洲
發布時間
因應措施內容摘要
2008.9.18
歐洲央行、瑞士央行、英國央行分別挹資1,100億美元、270億美元以及400億美元;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禁止放空金融股以及增加金融股新的空頭倉位。
2008.9.26
英國中央銀行(BoE)宣布,加碼550億英鎊(1,006億美元)挹注國內金融體系。
2008.9.28
德國最大房貸銀行HypoRealEstate(HRX-DE)傳出破產危機,政府同意提供350億歐元的貸款保證。
2008.9.29
比利時最大銀行FortisNV(FOR-NL)發出破產危機,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3國央行對其挹資112億歐元(約161億美元);英國宣布將接管房貸銀行Bradford&Bingley(BB-UK),以6.12億英鎊出售給西班牙的桑坦德銀行,其餘價值500億英鎊的房貸抵押業務則收歸國有;冰島第3大銀行Glitnir陷入流動性危機,政府以6億歐元(約8.6億美元)購入Glitnir75%股權,以紓解其流動性問題;瑞士央行撥出300億美元,注入金融市場。
2008.10.3
英國金融服務局宣布,對儲戶的銀行存款保障上限從3.5萬英鎊(1英鎊約為1.78美元)提高到5萬英鎊,夫妻共用等聯名賬戶的存款保障上限提高到10萬英鎊。
2008.10.5
德國宣布該國史上最大的拯救計劃,為銀行存戶提供無上限存款擔保。
2008.10.6
丹麥政府表示,將成立350億丹麥克朗的「清償基金」,為全國銀行的存款作擔保;冰島給本國銀行的個人儲蓄和商業戶口,全數提供無上限存款保險;法國及義大利保證國內存戶不會受到損失。
2008.10.7
冰島宣布擔保國內銀行存款。
歐盟同意銀行存款最低保險金額提高到5萬歐元;西班牙將把銀行存款保險從2萬歐元上調到10萬歐元;丹麥中行則將基準利率從4.6%上調至5%;英國簽署大規模注資計劃,重建英國零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出資350億至500億英鎊(約613億至873億美元),將英國銀行業部分國有化。
2008.10.8
歐盟、英國、瑞士及瑞典同步降息2碼。
2008.10.10
英國公布一項計劃擔保未來三年到期,達3,500億英鎊(4,320億美元)的銀行債務。
2008.10.13
英國政府宣佈將挹注370億英鎊(640億美元)入主三家英國銀行,分別為RBS、HBOS與LloydsTSBGroup,加以強化銀行自身的資本適足;德國政府宣布針對國內銀行業的5,000億歐元(6,810億美元)紓困計畫;法國政府宣布一項高達3,200億歐元的擔保貸款計畫。
隨著金融危機從美國蔓延到歐洲,如何應對這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已成為歐盟各國政府和歐盟相關機構最關心的話題。
為期一天的歐盟四國小型峰會於10月4日在法國巴黎總統府結束,法國、德國、英國和意大利四國領導人就應對當前的金融危機達成共識皆認為,有必要對金融機構進行扶持,以確保金融體系的可靠與穩定,並重新恢復投資者的信心。
他們表示,歐盟各國應協調合作,通過扶持金融機構、加強監管、懲罰問題企業領導人等方式,恢復歐盟金融秩序和市場信心。
歐元區15國領袖12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緊急會議之後,對拯救歐洲銀行的計畫達成具體共識。
歐元區國家政府將在2009年底前,針對銀行同業拆借提供中期擔保;還有提供國庫資金,保護受困銀行;歐元區各國並將入股注資本國銀行。
3.亞洲
發佈時間
亞洲
其他地區
2008.9.15
中國政府刺激股市和經濟表現的政策,包括存款準備率和貸款利率調降、印花稅減半、以及增加中小企業補貼與出口退稅。
2008.9.18
日本央行挹資600億美元至貨幣市場;台灣中央銀行調降存款準備率,釋出2,000億元資金;香港金管局向銀行同業拆借市場,注入逾15.56億港元。
2008.9.19
日本央行再度挹注2兆日圓(190億美元);澳洲央行則加碼10億澳元(8.24億美元)。
2008.9.23
俄羅斯銀行存款保險最高賠付額將從原最高400萬盧布提升至700萬盧布。
2008.9.25
香港金管局買進價值38.83億港元的美元向本地銀行系統注入流動性
2008.9.26
台灣央行調降貼放利率半碼(0.125個百分點),並擴大公開市場附買回操作機制,以充分提供市場資金,且調整重貼現率、擔保放款和短期融通利率各降至3.5%、3.875%和5.75%。
2008.9.28
南韓政府在10月上旬以前,針對當地貨幣市場供應至少100億美元流動性,以緩解美國發生金融危機以來造成的美元資金緊缺情況。
2008.9.30
香港特區政府為了穩定香港整體經濟和銀行體系,宣布推出5項臨時措施主要包括:擴大現有貼現窗抵押品至美元資產,當中包括美元國債,借款期限亦由隔夜延長至3個月,同時豁免銀行運用超過50%限額的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作為抵押品換取流動資金的5%罰息。
金管局擔當最後貸款人角色,因應個別銀行需要,進行不同期限的外匯交換,以及為認可抵押品提供最長1個月的有期貸款。
南韓金融服務委員會(FSC)緊急宣布,截至2008年底前禁止融券放空,且公司買回庫藏股的上限由原先的1%,放寬到10%。
2008.10.2
巴西央行調整銀行存款準備金。
2008.10.3
日本央行注資8,000億日圓(約534億元人民幣)。
2008.10.6
台灣的金管會宣布,為穩定金融情勢,即日起提高每一存款人最高保額至新台幣300萬元。
日本中行連續第15個工作日注資,共注入1兆日圓(約98美元)。
澳洲中行大舉降息1%,指標利率報6.0%,且向銀行存戶提供官方擔保,所有存款提供為期3年的百分之百擔保,以增強國民對銀行體系的信心且中行注入18.15億澳元(約13億美元)。
2008.10.7
俄羅斯宣布國內大型銀行應可獲得9,500億盧布(360億美元)的貸款,為期5年,以協助解凍信用市場,且提供近2,000億美元,供銀行、營建商、能源業者所需。
2008.10.9
南韓央行調降基準利率1碼至5%,香港也跟進降息1碼至2%,以穩定金融市場及避免經濟減緩太快。
2008.10.10
俄羅斯通過有關將公民存款保險全額賠償的法律修正案,將其上限提升至70萬盧布,且政府計劃於2008年投資達1,750億盧布進入股市與債市,國營的Vnesheconom銀行將投資750億盧布至債券市場。
2008.10.12
澳洲向銀行存戶提供官方擔保,所有存款提供為期3年的百分之百擔保,以增強國民對銀行體系的信心。
全球央行聯手注入銀行體系資金,避免銀行出現資金不足的流動風險,不僅是美國聯準會大力推動紓困方案通過,英國、德國、歐盟等歐洲國家也聯手挽救金融業,亞洲各國像是中國、日本、台灣等也紛紛響應這次的救市活動。
在世界各國相繼宣佈金融紓困政策的同時,使得市場信心回穩,跌跌不休全球股市終於曙光出現,歐美股市大幅上升,道瓊指數更創下歷來單日最大漲幅達11%,亞太區股市亦普遍上揚。
日股漲幅高達14%,南韓股市達6.14%,以及台灣股市達5.4%。
四、未來金融制度的改善
這場金融危機暴露了全球金融系統的種種危險,肇因於全世界經濟情勢的變遷,包括自2001年以來的低實質利率導致信用擴張、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以致流動性風險、金融創新商品過度融資引發次貸危機,以及信心滿滿的投資人一股腦追逐高收益率的結果,進一步探討深層的原因則是因為金融秩序與發展失衡,自1999年開始美國為刺激金融業發展而逐步放鬆金融監管,到金融創新的快速發展,進一步到全球化大力推進,使得金融體係在發展的同時也加速了風險的傳遞。
因此政府在未來金融制度的改善是刻不容緩,以下將探討各國政府及金融業的改善措施:
自2000年網路泡沫化後,美國Fed採取大幅度降息以刺激經濟成長,導致2004年前的利率維持在60年來最低水準,市場資金過剩到處流竄,市場風險意識極低,可以發現到主要原因是來自於央行的貨幣政策是順應政治現實,使得市場資金過於寬鬆,然政策制定者在未來必須維持「金融穩定」為央行的首要任務,不能為了解決短期風暴而忽略對長期經濟的影響,進而將付出更大的代價。
金融機構與政策制定者應攜手合作,因應潛在的系統性風險,包括市場和流動性風險,這可以從改善授信能力和緊縮授信標準著手。
由於經濟金融情勢變化多端,銀行業應擬定明確之授信政策、嚴格遵守信業務法規、注重資產負責管理和對授信人員加強訓練,以拓展授信業務和降低授信風險。
此外,政府在金融方面首要之工作為樹立國人尊重金融監理獨立性之觀念、加強大額授信之金融檢查、以及落實為建立金融監管安全機制之金檢一元化制度。
其次為推動資訊整合的工作,將公司的債券、票券發行,股票、財產抵押借款和保證額度總歸戶,以具體提昇金融機構之授信風險控管能力。
另外必須提高專業董監事之比率,規定董事長須由金融專業人士出任,同時徹底劃分經營權與所有權,才能避免授信弊端之產生。
最後,由於不動產為擔保之授信風險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同一擔保品有時所估出來的單價卻極為懸殊。
事實上,許多超貸之逾放案件都應歸咎於單價之刻意高估所致。
因此為提升估價水準、消除行員舞弊、及遏止人頭冒貸,以降低授信風險,不動產估價師制度之建立實刻不容緩。
就金融衍生性商品而言,系統性的過度槓桿融資,加上授信標準的動搖,讓銀行得以將貸款包裝、再包裝、再銷售。
在此過程中,信用曝顯和槓桿融資並未消失且更加不透明。
衍生性商品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其價值取決於標的資產,應由此次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加強基礎產品的質量監管,在推廣金融衍生品的過程中應保持謹慎的態度。
此外,政府應強化商品組合和風險管理制度,建立風險管理觀念,並加強金融業自律功能,落實有關資訊充分揭露,以保障消費者權益之目的。
關注金融創新的隱憂也是重要的課題之一,金融創新是必要的是不能禁止的,但創新之後應該了解產品的好處和存在的弊端,且監管制度必須隨時跟上腳步,不能只關切所看到的好處而疏忽了必要的監管。
最後,對於投資銀行的監管應樹立穩健的金融業務標準,且確認部門之間的獨立性以及整體銀行可用資金的限制。
找出簡單的法則來改善整體金融體系的運作,是全球各國對未來金融制度改革一致的目標。
藉由導致此波金融危機的原因,作為未來金融制度改善的依據,如此一來更能促進金融市場的健全發展,且提升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度和全球經濟的實際運作的方式。
五、結論
形成美國金融風暴的原因是環環相扣的,從2001年的低利政策到次級房貸衍生出信貸危機,且石油、糧食及原物量價格飆漲等因素,加速金融危機的產生。
由於金融危機尚未結束,大型銀行機構紛紛出現問題,預期將擴大影響中小型銀行以及企業,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成長將進一步惡化。
雖然各國央行一直認為,目前信貸危機的問題核心在於流動性乾涸,因而向金融體系注入大量現金,但全球金融機構信心疲弱,持續收緊銀根,甚至不願提供隔夜拆借。
因此各國央行仍持續以建立金融市場信心為目標。
根本的原因在於市場信心嚴重不足,巴菲特說信心就像是氧氣,一旦缺氧幾分鐘整個身體機能都將停止運作,因此各國政府應盡快恢復投資者的信心,改善整體金融市場的環境、強化監管與創新金融商品,使得全球經濟安然度過金融危機。
【本文原載於國際經濟情勢雙週報第1665期,2008年10月16日】
版權所有-本電子報係由經濟部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辦理發行
延伸文章資訊
- 12009年國際金融大事回顧 - 大紀元時報香港
危機持續發酵各國推出經濟刺激計劃 ; 國際合作加強矛盾亦加劇 ; 原油黃金發威全球股市反彈 ; 杜拜陷債務危機引發全球恐慌.
- 2金融海嘯與希臘危機:《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3)
- 3经济大衰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经济大衰退(英語:Great Recession)是一場被2007年8月9日金融海嘯引发的经济衰退。自美國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英语:mortgage-backed ...
- 4金融風暴...回顧歷史,重創經濟的大事件都發生在「牛年」
若以風災、水災而言,波密拉颱風造成的死亡人數名列歷年第4,僅次於1959年「八七水災」、2009年「莫拉克颱風」、1963年「葛樂禮颱風」。 第一次石油危機通 ...
- 52009 年國際經濟回顧與展望 - 兆豐銀行
展望今年,預期全球經濟成長率將達3%以上,理由有三:(1)金融. 市場自2009 年3 月的嚴重緊縮大幅改善,例如︰三個月期美國國庫券. 殖利率與三個月期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