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收藏] 轉錄: 梁庚辰老師給大學生的兩段話@ Keep Silence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唸書時的台大校園較小,椰林大道走到底不是現在的總圖,而是保健中心;現在的 ... 普心powerpoint能給各位其實的不多,那些東西書上都有,而且五年、十年後就out of ... ♥KeepSilence♥Jet'aime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308122055[值得收藏]轉錄:梁庚辰老師給大學生的兩段話?♥【HEY】看見生命裡的思考轉錄:恩師梁庚辰老師給大學生的兩段話 我雖然沒在梁庚辰老師門下當碩博士研究生,但他是我研究生涯的啟蒙老師(國科會大專生研究指導老師)。

在梁老師實驗室的一年半時間中,他為我奠定了做研究的良好基礎。

老師嚴謹的治學風範,也是我的標竿。

當自己也成了老師後,在網路上發現他給台大學生的兩段話,讓我深有共鳴。

雖然本部落格一向不轉貼文章,但為了梁老師可以破例。

也希望大學生或研究生讀了之後可以受到啟發。

97新生入門學習書院---假如我還是個大一學生先跟同學介紹一下我唸大學時的時代背景:民國六十年我進大一,當時大專聯考分成甲乙丙丁四組,班上唸丙組的同學只有三個人不以醫科為第一志願:一個是以第一志願進台大心理系的我,一個是現在動物系的嚴震東教授,另一個是中興大學獸醫系的系主任。

當時台灣經濟正在起飛,到處都在進行現代化的建設,但百姓不是很快樂,因為當時台灣的國際地位雖然比現在好,卻處於不穩定的危險狀態。

我唸書時的台大校園較小,椰林大道走到底不是現在的總圖,而是保健中心;現在的體育館是從前的僑生宿舍,當時最氣派的建築是五層樓高、有電梯的新生大樓,很多系沒有獨立的系館,有的系還需要共用一個系館。

當時新生訓練講的不是讀書的方法,而是一堆規矩,感覺學校是用恐嚇的方法要求學生不要犯規以完成大學的學業。

當時必修課很多,幾乎佔滿所有的上課時間,選修課很少,也沒有太多選擇的自由度,而通識課則根本不存在。

我今天早上還遇到一位比我早十五年畢業的校友回校訪問,他說當時學生修外系的課會被教務處認為是件很麻煩的事,系上還會覺得你對本系忠誠度不夠。

所以剛進台大的我有點被嚇到,便一直維持高中用功的唸書習慣直到畢業,以每個學期都拿書卷獎的成績升上研究所,一切順利到我以為我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到我出國唸書後才發現我這樣唸大學是大有問題的。

唸博士班時我遇到不同學科背景的同學,有來自生物系的、哲學系的、還有化學系的,雖然他們通通被收到心理系來研究心理問題的神經基礎,和他們交談卻讓我發現自己的知識是如此貧瘠。

更有趣的是當我問我的指導教授大學主修什麼時,他的答案竟然是音樂;他在因緣際會之下踏上研究心理學之路,並在二十年前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士。

博士讀完後我留在美國繼續做博士後研究,有次和實驗室導師走在街上,他跟我說:「梁,你知道嗎?多數人都不知道怎麼蓋好一個房子,蓋房子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屋頂怎麼收尾。

」我問他:「你不是學神經藥物學的嗎?怎麼會對屋頂有興趣?」他說:「我大學學的是建築,因為修了一門心理系的課覺得很有趣就轉到心理系來了。

」我才發現學問並不是選擇一個領域後就要一直不變地追求下去,很多人是在大學做了很多嘗試才慢慢挖掘出自己的興趣並做出決定;雖然大學時我也修了一些其它的課,但整體而言我覺得我只懂心理學,其他領域的知識跟別人簡直不能比。

於是我開始重新檢討:一個人進了大學應該要做什麼事?直到昨晚我還在思考這個問題,以下就是我整合了這幾年來的想法。

 大學教育的兩個目標 首先我要問:大學的教育目標是什麼?我認為,第一,在知識上,大學教育應強調通才教育。

雖然學校會要求學生選擇一個主修的領域,但同學的知識應超越這個領域,例如你知道你專業的領域要討論某些問題,和這個問題相關的知識都要涉獵,不要被課堂所限制。

第二,在人格上,大學教育應促進學生自我成長。

從小學到中學我們的成長路徑大致被設定好了,小學畢業後進明星國中,國中畢業後要擠進明星高中,高中畢業後擠進明星大學。

現在各位已經如願以償,目標似乎已經完成,沒什麼好奮鬥了,其實奮鬥現在才剛要開始,你們的人格現在才要開始養成。

進了大學各位應該設定真正的「自我目標」,學會「自我負責」,亦即是成是敗都要自行負責,而不是怪罪別人。

大學也應教學生學會「自我思辯」,就是不時停下來反省自己做對、做錯、以及如何改進的能力。

最後,「人我關係」也很重要,因為自我的產生來自社會,所以重視自我的同時也要重視人我關係。

 通才教育 接下來我要詳細說明這兩個目標。

大學的通才教育還可細分為兩點:一、不同的知識範疇,二、不同的知識來源。

就第一點來講,不管同學來自於何種領域,都要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從基礎科學,如物理、化學、地球科學、宇宙學、二十一世紀的顯學—生命科學,到人文學,如文學、人類學、哲學、語言學,甚至社會科學以及計算科學(computationalscience)都要選一個學科涉獵。

同學可能會問:學校不是有開通識課嗎?我要很不客氣的說,台大很多通識課是營養學分,不能幫助同學達到了解該學問的目的。

我所謂的通才教育,是期盼各位選修它領域的課程時,可以達到該系中高年級的程度。

例如你來修心理系的課,你應該讓自己有心理系大三的程度,讓自己有能力和該系的同學討論的程度,這樣才算了解這門學問,這就是哈佛通才教育的理念。

第二,就知識來源來講,各位在高中都習慣以念課本、筆記,做考古題的方式應付考試,即使進到大學我也不否認這種方式可以讓你考試得高分,但這並不會讓你知識有所增長。

進到大學應該要有不同的知識來源,教科書與課堂指定讀物仍是最基本的知識來源,除此之外,圖書館是很棒的知識來源,尤其台大的圖書館在全國大學中首屈一指,裡面有很多其他大學沒有的藏書,還有很多老師無法教你、沒時間教你或是老師不懂的知識。

我碰過一個英國教授,他說他們在英國一學期只要教一門課,我問他:「東西這麼多怎麼教的完?」他告訴我,“Sendthemtothelibrary,andtheycanlivebythemselves!”另外,同學也要養成看報紙和雜誌的習慣,我所謂的報紙是報紙的正刊,雜誌是指經濟學人、時代等正經的雜誌;你應該知道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思潮正在如何轉變,因此試圖為自己訂一本雜誌,文學也好,政論性也好,培養出長期閱讀的習慣。

媒體網路也是不錯的知識來源,相信各位不會錯過,這也能讓各位學習到很多知識,尤其是較新的東西。

最後,期勉各位不要把學習侷限在正規教育(formaleducation)上,所謂正規教育是指可藉由老師嘴巴傳授、文字表達的知識,但心理學有提到一種稱為內隱學習的學習,指的是老師沒有講出口,你卻可從他的行為舉止學到東西。

為了習得這種學問,我建議同學大二就跟著老師做實驗,加入他的工作室或研究團隊。

前陣子我聽到京都大學有個叫pocketseminar的制度,內容是每個教授每年可挑選五個大一新生跟著他,不論是早上進辦公室、開會或訪客造訪教授,這些學生都可以在旁邊觀摩學習,如此維持一年的時間。

剛開始沒有教授要收學生,但現在已有三分之二的教授願意收pocketseminar的學生,因為他們體認到學問的追求除了言教,還有一部分是建立於教授的身教,而大學正是提供「典範」這種資源最豐沛的地方,希望未來台大也能起而效法。

 自我成長 談到大學生的自我成長,其實各位從一出生就在漸漸地形塑「自我」,但多半是無意識的,上了大學人才會真正去思考自己要變成什麼樣子。

這是因為從小到大社會或父母早就幫你們把路鋪好了,大家只要照走就可以了,但有的人不像各位這麼不幸,例如BenjaminFranklin中學就輟學去當排字工人,這逼得他中學就開始想:我真的要當一輩子的排字工人嗎?各位沒想過這個問題沒關係,從現在開始想都還來得及。

要使自我成長首先要訂定「自我目標」,簡單講就是「我的志願」。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把智力測驗成績完全相同的學生分成兩班,告訴其中一班說:「你們的智力測驗成績很高,是屬於天才型的學生」,並告訴老師這班屬於前段班。

然後告訴另外一班說:「你們的智力測驗成績不高」,並告訴老師這班是所謂的後段班。

經過一年的學習,原本基礎相同的學生在同一個老師的教導下竟有天壤之別;被告知是資優班的學生成績比另一班高出許多。

促成這個差異的因素就是心理學「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的概念,心理學很多研究也顯示,人一生的成就和智力沒有太大關係,而是和自我期許密切相關。

 自我成長的第二要素是「自我負責」,兩天前我聽到某系系主任說:「現在學生很依賴,連轉系、輔系都要爸媽到系辦來處理。

」心理學研究顯示:盡心盡力與誠實正直解釋事業成功的變異大於智力的差異。

那自我負責要負責到什麼程度呢?我跟各位說一個故事:有次我在台大餐廳吃飯,隔壁桌有個教授對他的研究生說:「你們以為考一百分就算是對得起大家了嗎?考一百分勉強對得起父母、對得起老師,但是對得起自己要有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表現。

」希望這句話可以在各位心中留下一個痕跡。

最後,自我成長還須做到「自我思辨」,我建議各位每天起床或睡前給自己留半小時時間反省自己,規劃一下隔天的計畫,反省一下昨天的行程,「吾日三省吾身」才能改進自己。

最後是「人我關係」,我強烈建議同學尋找良師(rolemodel)和諍友。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成功者在回顧其生涯歷程時,會發現對其影響最深的是一個好的人生導師,所以我建議同學從老師、同學、甚至是未來的上司中尋找一個好的人生導師,這會對一生產生莫大影響。

另外要尋找一個諍友,他可以幫助你,並在你做錯事時給你諍言,要有這種朋友才有機會改進自己。

心理學研究也發現,可以使學習不足的小朋友進步的不是他的老師或父母,而是關照他的大哥哥大姊姊,他生活和學習的困難都會因這個大哥哥或大姊姊的陪伴迎刃而解。

同樣地,你們也可以在學長姐或學弟妹身上找到擔任這樣角色的人,讓你在大學四年其中調整人格,做更好的學習。

以上就是我的肺腑之言,謝謝大家! 從上課用的投影片談起各位同學:首先謝謝大家給我的教學回饋,各位的欣賞,我會留在心中。

批評的意見非常寶貴,我會小心檢討,使得下一個年度如何改進自己的教學缺失,讓以後學生得到更多的益處。

這些意見中,有一點大家幾乎都共同的,我想特別提出來說明一下。

許多同學都提到上課時所呈現的投影片上網太慢,尤其是在學期末的時候,使得功課的預習或複習受到阻礙。

我這樣做,其實有我的用意,需要解釋一下背景。

各位上過心理學都知道,長期記憶是將所收納的內容,經過組織去蕪存菁以後的產物,我們永遠記得的東西,是大腦透過主動的編排與整理後留存下來的,而不是用將所見過的材料一成不變的記錄。

和原始材料同形同音刺激,只會留在短期記憶中,很快的就消逝。

所以課本的內容要記得牢,記得久,就需要去自己花力氣去整合,才會留在長期記憶中。

如果只依賴powerpoint,請問現在您還記得多少?作為一個老師,我當然有責任要將內本的內涵講清楚。

但是如何吸收,使這些材料變成自己知識的一部份,是你們的責任。

我雖然不能幫你們吸收,但卻不能不把正確的方法教給你們,同時避免你們用不正確的方法去處理問題。

我在一開學時就跟各位說過,希望你們課前而要預習,上課自己主動記筆記,下課回去後自行整理。

這一個方法,是我自己從前唸書時,普心老師李本華先生交給我們的方式,自覺獲益非淺,所以把它傳授給各位。

在開始學期一開始時,我總是盡快傳投影片,因為顧慮到各位的英文閱讀能力不佳,要自己完全看懂可能會稍覺吃力,投影片有助於各位較早認清書本敘述的方向。

以我每學期教的份量,如果各位能夠上課前看一次,上完課看一次,考試之前在看個一兩次,到了學期的後半段,英文閱讀能力應該是能夠自己跟上進度,不再需要那麼依賴投影片,它最多是讓各位校正補足自己整理過以後的缺漏。

這也是我在下半段將上傳導影片的時間拖長的原因之一,內中的含意是提醒你們不要再依賴投影片了。

如果你從學期開始沒有培養自己主動學習的能力,當投影片不見上傳,就難免覺得複習有窒礙。

這投影片在我看來,幾乎等於投在螢幕上的學習鴉片,一旦有了它,自己主動學習的樂趣就會被它的方便與容易所掩蓋,變成越來越依賴。

如此的依賴,你會放棄讓自己腦筋在短時間攫取知識,記下重點的能力,這是需要培養的。

人生未來有很多的時機,你們是永遠拿不到投影片,只能靠自己的腦袋與手腳。

如果不從大一就開始鍛鍊自己聽課時主動吸收整理的能力,過度仰仗別人整理好的現成東西,這些東西永遠不會變成你自己知識的一部份。

如果大家養成「普心根本不需要看課本,只要看看投影片就能考試」的想法,那就更失去提供投影片的原始意義。

每當我上課時,看到各位拿著印下的投影片書寫補充,就覺得這雖然方便,當長遠看簡直就是飲酖止渴。

各位,一門課有很多種學習的方式,其中可能有些在表面上都能很好的應付考試,得到不錯的成績。

但是,唸過普心的你們,都知道E.C.Tolman說過:「學習與表現是不同的」。

有學習未必有表現,同樣的有表現未必真正學會的都相等。

我希望各位得到的,是真正的知識,而不是考試的成績,我更希望學會的,是各位能夠以「問卷試勤」態度,孜孜矻矻的方式去努力追求一門學問。

二十幾年前,我第一次教心理系的大一普心,其實當時我離開心理系正統的學術範疇已經七、八年了(我跟各位提過,我出國後念的是生物學),對於心理學很多知識已經生疏,普心書上有些東西竟然看不懂。

但是一旦膺命教課,也只有緊著牙向前衝。

那時沒有所謂的powerpoint,老師在堂上講,學生在堂下聽,用的書是Hilgard那本普通心理學厚重的聖經。

當時年少氣盛,嚴格要求,考試難度有甚於今日。

我想這第一年的普心課,如果有留給每一個學生什麼到今天還有用的東西,就是教會他們當面對困難問題時,要認真的全力以赴。

這比普心的成績或知識內涵更為重要。

當年班上有一位學生,因為家住學校附近,課後不時在路上遇見。

之後她畢業,消失了一段不短時間,一日又在路上重逢,我問她在作什麼,她說出去學電影,這是她一直嚮往的。

目前希望導一部劇情片,正在苦苦的構思,還要找到資金的支持,十分不容易。

那是十餘年前的事,十餘年來斷斷續續在路上遇見她,總問她有何進展,她都是笑嘻嘻的說有一些小品出來了,還在努力追求原先的目標,但是前路漫漫,還看不出端倪。

今年年初,我收到她同學(陳建中老師)轉來的一封信,告訴我她導演的第一部劇情片出來了,希望邀我去看首映。

這是我平生第一次在片子上影的第一天欣然帶著全家大小去看首輪電影。

我看到她在記者會中,站在明星身旁,似乎一點也不亮眼,但卻平實穩重地成為整部戲的靈魂。

想起二十幾年前她怯生生的從我收中接下普心考卷的樣子(當時人數不多,我一個個發卷子,想認得每一個人)。

是什麼力量,讓這個怯生生的女孩二十年來,一心追求自己的理想,歷盡挫折,從不輕言放棄?一個大學生,如果對自己沒有期許,或是有了期許,沒有克服困難的恆心與毅力,人生就不容易走出一條自己想要的路。

這個學期下半,你們將有機會瞭解你們早年的學長郭珍弟小姐如何一路走來,拍出一部值得一看的國片「練、戀、舞」的心路歷程。

我已經請賴老師邀她來班上演講,她的奮鬥經過反映出心理學應用在人生與事業上的一個例子。

希望大家能珍惜這個因緣。

我想未來諸位未必會完全在心理學界發展,而是在各行各業中大展長才。

普心powerpoint能給各位其實的不多,那些東西書上都有,而且五年、十年後就outofdate了。

但面對拿不到powerpoint時的處理方式背後,卻有很多遠甚於制式的課本知識。

課前或課後powerpoint隨即上傳,對我而言也許輕而易舉,但是過度依賴老師powerpoint學習,卻是我不願意看到的,這是我沒有這樣做的原因。

我是希望透過我教學上的作法,引導你們正確的學習態度與用功方式。

「君子有遠慮,志士多苦心」,這點希望你們能夠明白。

敬頌溫書假快樂!梁庚辰敬上原始資料來源:蔚藍手札  /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shahnmei's新文章[電影]台北電影節首映:戀戀海灣兩年之間無藥可救[值得收藏]轉錄:梁庚辰老師給大學生的兩段話最近,在過生活。

[電影]幸福蒲公英[電影]噢!柏林男孩Wishyouwerehere不該再次傷害自己夏天到了,我們結束了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shahnmei'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