冇細藝,退休好弊 - 筆下留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細藝」二字,粵人常掛嘴邊,但據中大的「現代標準漢語與粵語對照資料庫」,二字在標準漢語沒有對照詞。

粵人口中的「冇細藝」,是指「手頭沒有零碎活兒, ... 2019年3月4日星期一 冇細藝,退休好弊 冇細藝:廣州美術學院一角 有朋友傳來本港作者默泉談「細藝」的文章,頗有意思。

「細藝」二字,粵人常掛嘴邊,但據中大的「現代標準漢語與粵語對照資料庫」,二字在標準漢語沒有對照詞。

粵人口中的「冇細藝」,是指「手頭沒有零碎活兒,指閑坐無事,百無聊賴」。

這是不少從百忙的職場退下來者的苦惱。

職場的生活,多為口奔馳,不僅是個人之口,亦是家中老少之口,所謂養妻活兒。

婦女能頂半邊天之後,奔馳不減,因為生活成本大增,要供樓供車等等,旅遊享樂等儼然成為「必需品」,奔馳就更累了。

可是一旦退下來,不少人又有「冇細藝」之嘆。

不知道「細藝」二字有什麼淵源,單從字面上看,意思是簡單的,就是「細小的藝」。

可是「藝」是什麼? 在一般認知中,藝就是藝術,是要仰視的東西。

「藝」字的字源卻顯示,「藝」是草根情事。

有細藝,祈福新邨一角 香港中大的「漢字多功能字庫」說得很清楚:「藝」的初文作「埶」,甲骨文字形中,左上是「木」,表植物;右邊是人用雙手操作,象人伸出雙手栽種草木。

後在「埶」上加注「艸」旁,「丮」下的「止」(或「女」)又進一步訛為象「云」之形,遂演變成「藝」。

字的本義是種植,後世卻多用「藝」而不用「埶」或「蓺」。

「藝」亦表示技能、才藝。

也特指古代教育學生的六個科目,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論語》說:「遊於藝。

」「遊」或「游」,可理解為遊戲,或怡然自得,總之不該是負擔,而是生活中的享受。

如果「藝」成為為口奔馳的累活,那是「藝」的異變。

可以說,從「埶」到「藝」也是異變,當初的種植一定不是享受,不是如今閑逸的種花種草養盆栽,而是為了生存而「鋤禾日當午」。

「埶」演變為「藝」,從耕作上升到教育,加強文化內涵,自是文人化、高雅化了。

粵人的「細藝」卻保持生活氣息,並不高大上,而往往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玩意。

在別人眼中玩物喪志的嗜好,只要是你喜歡都是細藝。

有人把這翻譯作洋文,是為life’ssmallarts(生活中的小藝術)。

默泉之文引用了羅素之言:Oneofthesourcesofunhappiness…istheinabilitytobeinterestedinanythingthatisnotofpracticalimportanceinone'sownlife(生活不快樂的一個原因……是對生活中任何無關宏旨的東西都不生興趣)。

更可怕的是,給本來充滿情趣的東西硬套上高大上或功利的宏旨,把享受變為了負累,把生活的快樂變為人生的痛苦。

找點細藝吧。

可惜的是,對細藝的興趣往往是小時候培養起來的,那怕是不經意的熏陶。

「臨老學吹打」,難免困難。

** 舊文參閱:嗜好、深情、教育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22.html 張貼者: 蕭雪樺 於 中午12:03 標籤: 生活 2則留言: Unknown2019年3月14日凌晨2:48冇細藝--我外婆是台山人,常說這幾個字回覆刪除回覆回覆蕭雪樺2019年3月14日上午10:24我也是台山人,但不在台山出生,也沒有在台山生活過,所以對台山話掌握不好。

你這麼一說,我才醒起,長輩以前也常把這兩字掛在嘴邊。

謝謝。

回覆刪除回覆回覆新增留言載入更多…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Atom) 搜尋此網誌 關於我自己 蕭雪樺 香港,China 愛好雜,心不專。

讀詩書,席不暖。

湊文章,文思亂。

寫書法,筆仍嫩。

畫唯觀,筆未鍛。

學唱歌,氣微喘。

拉胡琴,弦已斷。

酬酢事,最厭倦。

新聞業,未入圈。

鬢染霜,氣未短。

無所成,心不怨。

興不減,是所願。

檢視我的完整簡介 「拯救地球」的環保盲點 有一句廣泛流傳的環保口號:拯救地球!全世界很多悲天憫人的環保分子跟着喊,有不少名人、廣告、歌曲助勢。

我認為,人人都要愛護地球這個人類的唯一家園,但一直對這口號不以為然,也不贊同口號背後的一些理念和行為,差不多十年前寫過《拯救地球?錯了!》一文指出它的荒謬。

奇怪的是,這句明顯不... 總網頁瀏覽量 30天排行 孟加拉蟹,敢吃嗎? 又到蟹季,上市的各種螃蟹不但肥美、量多,且價廉。

不久前,吃到從天水圍一百元七只買來的青蟹,後來又吃到一百兩只、三只、四只不等的,有大有小,有肉蟹、奄仔。

朋友今天傳來街市的照片:一百元十五只,便宜得令人咋舌。

各種螃蟹橫行上市之下,「鬥平」是市場規律,但價賤如斯,實在不明。

群組中有... 穿越維園的判斷錯覺 二零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颱風「天鴿」襲港,十號風球掛起。

風球落下之後,維園滿目瘡痍。

早上出去辦點事,穿過維園;然後原路折回。

這路經常走,輕車熟路,在路徑交錯縱橫的公園裡該走怎樣的最優路線早已胸中有數,不必多費神思考。

以前到灣仔、鰂魚涌上班然後下班,我都愛走路,情況也一樣。

... 「忘記他」還是「望記他」? 有一首可算經典的粵語流行曲:《忘記他》。

黃霑作詞作曲。

黃霑是廣府人,對廣府話(即粵語)非常熟悉,又精通音樂。

因緣際會地遇上香港粵語歌曲高潮興起,他的才幹大爆發,創作了大量一流作品,其中當以他填詞、顧嘉輝作曲的產品最膾炙人口,堪稱珠聯璧合。

黃霑亦創作了不少一手包辦詞與曲的作品,... 音樂會該不該有「司儀」? 在音樂會上,鄭小瑛常是指揮,也是「司儀」音樂會應該不應該設司儀?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有個二元對立的陷阱,即讓你糾纏於要麼應該,要麼不應該的爭論中去。

一些朋友就因此從討論、辨論到爭論起來了。

雙方都有充分理由。

在香港,「傳統」的音樂會都不設司儀。

你到大會堂音樂廳、文化中心音樂... 從康熙的白話御批說起 清朝八位皇帝的「知道了」御筆硃批昨天傍晚打開電視,翡翠台的《書簡閱中國》紀錄片正好播放到康熙批覆曹寅的奏摺,御筆硃批寫下「知道了」三字。

這與電視劇常見的「覽」、「閱」等冷冷御批殊不相同。

清朝歷代皇帝都愛以白話「知道了」批示,湊起來可以作個專題書法展。

白話御批常見於清朝皇帝。

... 你張口說的都是方言 常聽說歐洲人的語言能力很強,普遍能掌握幾種語言。

當中其實有個秘密:怎麼算是一種語言?歐洲各國的語言基本上屬於世界最大的語系印歐語系,其中英語、德語、荷蘭語和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各主要語言都屬印歐語系中的日耳曼語族。

法語雖屬拉丁語族,但與英語、德語有很高相似度,是大家都知道的... 粵語獲聯合國定義為語言? 「聯合國承認?」「恭吖喜!賀吖喜!……」對於網上傳來傳去的東西,我素有戒心,不敢盡信,輕者一笑置之,重者則要作網上勾沉,弄清楚究竟。

證實傳聞有誤,若事涉重大,會在這裡澄清一下,務求略盡綿力。

若能有有心人路過見之而散播,那自然更好。

日前,收到朋友喜形於色轉傳而來... 阿爾泰語系源頭的新發現 歐亞大陸與遼河流域據國際期刊《自然》(Natrue)十一月十日刊登研究報告,包括日語、韓語、突厥語、蒙古語在內等泛歐亞語系都在九千餘年前起源於中國東北遼河流域。

那裡當時是種植小米為主的農業聚居地,當地農民自此輾轉向東、向西遷徙,把農耕技術,也把語言傳播到歐亞大陸一個東西長約八千... 諾基亞CEO經典金句的背後 掩面而泣的是諾基亞的CEO?收到一封不認識的有心人的郵件,是關於香港長遠發展規劃的。

郵件在結尾處有段頗動人的話:「DuringapressconferencetoannounceMicrosoft’sacquisitionofNokia,Nokia... 橙黃葉綠,臍橙上市 峎山果園的臍橙在北角春街街市發現,臍橙又上市了。

好幾檔口都把它堆放在當眼之處,20元有五個、六個以至八個,相對於進口橙,好抵買──更重要的是,更好吃。

臍橙很好認,不知道為什麼,每個都連枝帶葉。

一堆臍橙堆在一起,橙黃葉綠,煞是搶眼,遠遠就見到。

它每個都有「臍」,就是底部有個... 網誌存檔 ►  2021 (91) ►  十二月 (2) ►  十一月 (7) ►  十月 (3) ►  九月 (7) ►  八月 (4) ►  七月 (7) ►  六月 (8) ►  五月 (6) ►  四月 (7) ►  三月 (11) ►  二月 (19) ►  一月 (10) ►  2020 (182) ►  十二月 (13) ►  十一月 (9) ►  十月 (14) ►  九月 (11) ►  八月 (14) ►  七月 (10) ►  六月 (17) ►  五月 (21) ►  四月 (24) ►  三月 (19) ►  二月 (17) ►  一月 (13) ▼  2019 (165) ►  十二月 (14) ►  十一月 (10) ►  十月 (11) ►  九月 (11) ►  八月 (10) ►  七月 (18) ►  六月 (13) ►  五月 (19) ►  四月 (20) ▼  三月 (19) 二零一九香港花拾影 深中通道上馬而爭論未休 大灣區,接連打通東西動脈 為什麼美國永遠都不會有高鐵? 法國總統的珍貴禮物 花展雖完花不盡 夜不靜,花正忙──二零一九花展拾影 粵語發音之難與易 櫻花──二零一九花展內外 綠色夢幻曲──二零一九花展拾影  二零一九花展拾影 反對轉基因作物的愚昧 中華尚柔,有弊有利 台山話的特點 2.5小時,從台山坐高鐵返香港 1.7公里海濱板道,16年能建成嗎? 冇細藝,退休好弊 千萬人學古箏之初心 從廣州樂器展看音樂市場 ►  二月 (11) ►  一月 (9) ►  2018 (220) ►  十二月 (16) ►  十一月 (12) ►  十月 (18) ►  九月 (12) ►  八月 (20) ►  七月 (20) ►  六月 (19) ►  五月 (21) ►  四月 (20) ►  三月 (21) ►  二月 (19) ►  一月 (22) ►  2017 (274) ►  十二月 (22) ►  十一月 (22) ►  十月 (23) ►  九月 (21) ►  八月 (29) ►  七月 (20) ►  六月 (25) ►  五月 (32) ►  四月 (18) ►  三月 (22) ►  二月 (21) ►  一月 (19) ►  2016 (263) ►  十二月 (26) ►  十一月 (27) ►  十月 (18) ►  九月 (21) ►  八月 (22) ►  七月 (22) ►  六月 (25) ►  五月 (20) ►  四月 (12) ►  三月 (24) ►  二月 (29) ►  一月 (17) ►  2015 (235) ►  十二月 (15) ►  十一月 (19) ►  十月 (15) ►  九月 (18) ►  八月 (17) ►  七月 (21) ►  六月 (23) ►  五月 (21) ►  四月 (22) ►  三月 (23) ►  二月 (18) ►  一月 (23) ►  2014 (275) ►  十二月 (23) ►  十一月 (18) ►  十月 (29) ►  九月 (25) ►  八月 (23) ►  七月 (21) ►  六月 (23) ►  五月 (25) ►  四月 (21) ►  三月 (27) ►  二月 (18) ►  一月 (22) ►  2013 (289) ►  十二月 (22) ►  十一月 (22) ►  十月 (23) ►  九月 (22) ►  八月 (26) ►  七月 (25) ►  六月 (23) ►  五月 (25) ►  四月 (21) ►  三月 (26) ►  二月 (26) ►  一月 (28) ►  2012 (266) ►  十二月 (20) ►  十一月 (25) ►  十月 (19) ►  九月 (23) ►  八月 (22) ►  七月 (25) ►  六月 (22) ►  五月 (23) ►  四月 (19) ►  三月 (25) ►  二月 (24) ►  一月 (19) ►  2011 (257) ►  十二月 (19) ►  十一月 (18) ►  十月 (19) ►  九月 (22) ►  八月 (23) ►  七月 (20) ►  六月 (20) ►  五月 (22) ►  四月 (18) ►  三月 (27) ►  二月 (21) ►  一月 (28) ►  2010 (257) ►  十二月 (21) ►  十一月 (21) ►  十月 (21) ►  九月 (22) ►  八月 (23) ►  七月 (23) ►  六月 (21) ►  五月 (22) ►  四月 (15) ►  三月 (25) ►  二月 (21) ►  一月 (22) ►  2009 (282) ►  十二月 (23) ►  十一月 (22) ►  十月 (21) ►  九月 (22) ►  八月 (25) ►  七月 (24) ►  六月 (26) ►  五月 (25) ►  四月 (20) ►  三月 (24) ►  二月 (23) ►  一月 (27) ►  2008 (295) ►  十二月 (24) ►  十一月 (26) ►  十月 (21) ►  九月 (18) ►  八月 (21) ►  七月 (17) ►  六月 (16) ►  五月 (9) ►  四月 (17) ►  三月 (126) 追蹤者 標籤 生活 (818) 放眼世界 (477) 閱讀 (473) 攝影 (325) 觀藝錄 (258) 語文 (244) 思前想後 (236) 保健 (187) 港是港非 (183) 旅遊 (179) 詩與聯 (150) 南北觀照 (88) 環境 (77) 傳媒 (54) 音樂 (44) 信筆留情 (38) 文摘 (35) 譯作 (35) 旅遊_北美_零八 (33) 我看奧運 (19) 旅遊_北京_零九 (17) 旅遊_日本_零九 (17) 旅遊_湘西_一零 (17) 書法 (16) 旅遊_台灣_一一 (15) 慧雨澄心 (14) 旅遊_越南_2014 (14) 旅遊_世博_一零 (13) 旅遊_粵閩_零九 (10) 旅遊_韓國_一一 (10) 旅遊_日本京阪神 (8) 演講會 (8) 文史 (6) 新聞外寫 (6) 旅遊_星洲_2014 (6) 張家界_一二 (5) 新詩 (4) 書畫 (3) 翻譯 (3) 生活 (1) 網頁 首頁 版頭照片題詩 慧雨澄心錄 清醒看待「全球暖化」──超爆魔鬼經濟學 起搏器,傷透了父親的心 核輻射答問(BBC)__24/3更新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