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傳奇》中家庭倫理與人性之研究 - 碩博士論文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張愛玲《傳奇》共收入15則故事,其故事內容大多建構在家庭之內,又張氏小說以人性的敘述表現最為精彩,故將兩者予以結合做一討論,藉以探討張愛玲對中國舊式家庭倫理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65.22.51.111)您好!臺灣時間:2022/09/1012:53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陳櫻支研究生(外文):ChenYing-Tzu論文名稱:張愛玲《傳奇》中家庭倫理與人性之研究論文名稱(外文):AStudyonFamilyEthicsandHumanityinEileenChang’sLegend指導教授:黃東陽指導教授(外文):HuangTung-yang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系所名稱: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學門:人文學門學類:中國語文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0畢業學年度:98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54中文關鍵詞:人性、家庭倫理、張愛玲、傳奇外文關鍵詞:familyethics、humanity、Legend、EileenChang相關次數: 被引用:3點閱:1068評分:下載:268書目收藏:5 張愛玲《傳奇》共收入15則故事,其故事內容大多建構在家庭之內,又張氏小說以人性的敘述表現最為精彩,故將兩者予以結合做一討論,藉以探討張愛玲對中國舊式家庭倫理制度的觀點,及其本身又是如何看待家庭倫理與人性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是建立在生存與欲望結合的基礎人性上,故首先討論人性表現與社會規範之間的關係,探討各故事中人性在有、無社會規範下的各種面向呈現。

其後,再分別依序探析《傳奇》故事中的人性表現與夫婦、父子、兄弟三項家庭倫理的關係,並進一步做對照比較。

在新舊交替的世代環境中,即使已是民主時代,西方思潮進入中國,但可發現人們的心裏仍被舊式思想所限制,婚姻還是以利益為考量,但無論男女,人性欲望卻已有反撲的情形發生。

在具備經濟與生理的條件下,父女關係因受西式風氣影響,可發現親密互動間夾雜情欲的存在。

至於兄弟之間,無論是家庭內或外,皆因生存條件變為嚴苛,導致兄弟姊妹爭競情形較舊時更為嚴重。

因《傳奇》故事背景時代的特殊性,可以發現在家庭倫理與人性的關係中,表現出了平常不易展露但卻貼近於動物性的真實人性。

TheLengendbyEileenChangiscomposedoffifteenstories,mostofwhichareaboutfamilyvalues.Inaddition,Eileenisextremelygoodatdescribinghumanityinhernovels;thus,thestudyaimstoexploreEileen’sperspectivesonfamilyethicsexistingintraditionalChinesefamiliesandhowsheevaluatestherelationshipbetweenfamilyethicsandhumanity.Thestudyisbasdonsuchfundamentalhumannaturesassuvivalanddesire;therefore,thestudyfirstdiscussestherelationshipbetweenhumanhumanityandsocialregulationsandhowthecharactersinthenovelswouldactandbehavewithorwithouttherestrictionsofsocialregulations.Whatfollowsistheanalysisandexplorationoftheinterrelationshipamongfamilymembers:husbandandwife;fatherandsonandsistersandbrothers.AlargeamountofChinesepeoplewhostucktotheoldideasaboutmarriagefoundthattheyhadtheirbeliefchallengedandchangedwiththeintroductionofdemocracyandthewesternvalues.Theyalsofoundthattherelationshipbetweenfatheranddaughterwasstillintimatebutmixedwithprimitivedesiresandsex.Asforthesiblings,withthelivingenvironmentbecametougherandtougher,thecompetitionsamongbrothersandsistersalsobecamemoreandmorekeenly.TheLegendpointsoutthefactthatwiththechangeoftimes,membersoftraditionalChinesefamiliestendtorevealprimitivedesiresthatareoncehiddendeepinhumannatures. 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誌謝iii目錄iv表目錄viii第壹章緒論1一、研究動機和目的1二、研究方法7三、前人研究成果探討12第貳章人性底蘊――尋求生存的基本需求15第一節疏離社會規範的人性面向18一、制度外之個體――依循著動物本能19二、受保障的階級――欲求變異的可能24三、偶發疏離――平衡心理的機制27第二節為求社會生存的人性抑制30一、物質生活的滿足――壓抑心理發洩30二、社會身份的維持――放棄競逐情感34第三節小結37第參章夫婦之倫――人之大欲和禮法規範39第一節繁衍後代的社會化41一、門當戶對的結合42二、獲得經濟保障的方法46三、男女之愛與生存條件的抗衡51第二節兩性關係維繫的基礎58一、男人的責任義務59二、女人的責任義務62第三節性欲滿足的需求67一、近於動物的需求69二、補足情感的遺憾72第四節小結75第肆章父子之倫――欲望增長的倫理抗戰78第一節異性的欲望誘引80一、倫理的依附及心理的崇拜80二、欲望的滿足及倫理的警悟87第二節母性的寬大包容91一、同性的必然爭競92二、母性的包容本質98三、血緣的兩相對照101第三節小結106第伍章兄弟之倫――血緣與生存的抉擇108第一節家庭之外――營造形象109一、兄友弟恭外衣下所隱匿的自利事實110二、共禦外侮的團結114第二節家庭之內――爭競利益117一、金錢的爭執117二、生存的爭取120第三節 小結128第陸章結論130一、倫理的觀察130二、人性的剖析132三、傳奇的定義137參考文獻139 參考文獻一、張愛玲專著張愛玲:《怨女》,臺北市: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66年4月。

張愛玲:《赤地之戀》,臺北市: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6月。

張愛玲:《秧歌》,臺北市: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7月。

張愛玲:《流言》,臺北市: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7月。

張愛玲:《第一爐香――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臺北市: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7月。

張愛玲:《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臺北市: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7月。

張愛玲:《張看》,臺北市: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7月張愛玲:《餘韻》,臺北市: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8月。

張愛玲:《半生緣》,臺北市: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8月張愛玲:《對照記:看老照相簿》,臺北市: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6月。

張愛玲:《沉香》,臺北市: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9月。

張愛玲:《同學少年都不賤》,臺北市: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2月。

張愛玲:《重訪邊城》,臺北市: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9月。

張愛玲:《小團圓》,臺北市: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3月。

二、專書(一)研究專著于青:《張愛玲傳――從李鴻章曾外孫女到現代曹學芹》,臺北市:世界書局,1998年9月。

止庵、萬燕:《張愛玲畫話》,天津市: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10月。

水晶:《張愛玲未完:解讀張愛玲的作品》,臺北市:大地出版社,1996年12月。

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臺北市:大地出版社,2004年2月。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市:麥田出版社,1993年6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8年2月。

任茹文、王豔:《傾城之戀:張愛玲傳》,臺北市:風雲時代出版社,2004年3月。

曲靈均:《她從海上來:張愛玲情愛傳奇》,臺北市:大都會文化,2004年3月。

李岩煒:《張愛玲的上海舞臺》,臺北市:未來書城,2004年3月。

余斌:《張愛玲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李藜:《浮花飛絮張愛玲》,臺中縣:印刻出版社,2006年11月。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劭迎建:《傳奇文學與流言人生:張愛玲的文學》,北京市:三聯書店,1998年6月。

周芬伶:《孔雀藍調:張愛玲評傳》,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5年9月。

周蕾著,蔡清松譯:《婦女與中國現代性――西方與東方之間的閱讀政治》,上海市:三聯書店,2008年8月。

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0年7月。

林幸謙編:《張愛玲:文學、電影、舞台》,臺北市:牛津大學,2007年10月。

唐文標:《張愛玲卷》,臺北市:遠景出版社,1983年1月。

唐文標:《張愛玲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86年4月。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夏志清:《文學評論經典:愛情‧社會‧小說》,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7年9月。

高全之:《從張愛玲到林懷民》,臺北市:三民書局,1998年2月。

高全之:《張愛玲學》,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8年10月。

陳子善:《說不盡的張愛玲》,臺北市:遠景出版社,2001年7月。

張子靜:《我的姊姊張愛玲》,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6年1月。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8月。

符立中:《上海神話:張愛玲與白先永圖鑑》,臺中縣:印刻出版社,2009年1月。

楊昌年:《水晶簾外玲瓏月――近代文學名家作品析評》,臺北市:里仁書局,1999年7月。

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麥田出版社,1999年10月。

劉紹銘:《張愛玲的文字世界》,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07年8月。

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再讀張愛玲》,臺北市: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蔡鳳儀編輯:《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臺北市: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3月。

鄭樹森編選:《張愛玲的世界》,臺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

嚴紀華:《看張‧張看――參差對照張愛玲》,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7年3月。

蘇偉貞:《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臺北市:三民書局,2002年2月。

蘇偉貞編選:《張愛玲的世界‧續編》,臺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二)其他[戰國]荀況原著,蔣南華等譯注:《荀子》,臺北市: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

[秦]呂不韋著,尹仲容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市: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9年2月再版。

[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6月。

[漢]劉向撰,[清]梁端校注:《列女傳》,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11月。

[東漢]班固:《白虎通》,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

[北齊]顏之推撰,周法高撰輯:《顏氏家訓彙注》,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5月。

[南朝宋]劉義慶撰,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臺北市:正文書局,1992年10月。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11月。

[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12月。

[清]朱彬撰:《禮記訓纂》,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4月。

王德威:《眾生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1年10月。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2年8月。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吳康等著:《孟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市:黎明文化,1982年12月。

李曉東:《中國封建家禮》,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89年8月。

李歐梵:《蒼涼與世故》,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6月。

杜維明著,陳靜譯:《儒教》(Confucianism),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2年12月。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陳潤葉:《同氣連枝――兄仁弟悌與兄弟相處之道》,湖南省:岳麓書社,2001年6月。

黃忠慎:《詩經簡釋》,臺北縣:駱駝出版社,1999年9月。

傅佩榮:《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社,2007年10月。

費正清主編,章建剛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第一部)》,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

楊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臺北縣:業強出版社,1993年1月。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4月。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市:中華書局,1990年5月二版修訂本。

楊懋春:《中外文化與親屬關係》,臺北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1年12月。

樊和平著:《中國倫理的精神》,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1995年7月。

蔡文輝:《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2000年8月。

蘇冰,魏林:《中國婚姻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

查爾斯․霍頓․庫利(CharlesHortonCooley)著,包凡一等譯:《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臺北市:桂冠出版社,1993年6月。

愛德華‧威爾森(EdwardO.Wilson)著,鄭清榮譯:《論人性》,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2002年10月7日。

愛彌爾‧涂爾幹(ÉmileDurkheim)著,付德根等譯:《亂倫禁忌及其起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海倫˙費雪(HelenE.Fisher)著,刁筱華譯:《愛慾:婚姻、外遇與離婚的自然史》,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9月。

馬特‧瑞德利(MattRidley)著,洪蘭譯:《天性與教養: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的交互作用》(Naturevianurture:genes,experienceandwhatmakesushuman),臺北市:商周出版社,2004年12月。

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Eliade),晏可佳等譯:《宗教思想史》,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6月。

奧斯華‧史賓格勒(OswaldSpengler),陳曉林譯:《西方的沒落》,臺北市:遠流出版,1989年7月。

沙拉‧布萊弗‧赫迪(SarahBlafferHrdy)著,薛絢譯:《母性》,臺北市:新手父母出版社,2004年4月。

弗洛伊德(SigmundFreud)著,張愛卿譯:《精神分析論》,臺北市:胡桃木文化,2006年10月。

顧彬(WolfgangKubin)著,范勁等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2008年9月。

三、學位及期刊論文邱昭瑜:《張愛玲作品評論之研究》,臺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臺北市: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1月。

黃芳琪:《張愛玲「傳奇」世界中的人性書寫》,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研究》,臺北市: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鍾正道:《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臺北市: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

黃東陽:〈鬱鬱蒼蒼――張愛玲短篇小說「等」探析〉,《中國文化月刊》,1997年9月,第210期。

王美秀:〈張愛玲小說中的宿命論〉,《通識教育年刊》,1999年4月,第一期。

莊宜文:〈百年傳奇的現代演繹――「金鎖記」小說改寫與影劇改編的跨文本性〉,《臺灣文學學報》,2006年12月,第九期。

莊宜文:〈文學/影像的合謀與拮抗--論關錦鵬「紅玫瑰‧白玫瑰」、李安「色‧戒」和張愛玲原文本的多重互涉〉,《政大中文學報》,2008年6月,第九期。

陳耔伶:〈論張愛玲筆下的留洋人士形象――以米晶堯、婁囂伯、佟振保、王嬌蕊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2008年,第四卷第一期。

張炳陽:〈張愛玲小說「金鎖記」中的倫理文化批判〉,《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008年7月,第十四期。

黃東陽:〈密室裡的人性實驗――解析張愛玲短篇小說「封鎖」的基礎意識與敘事策略〉,《輔仁國文學報》,2008年10月,第二十七期。

鍾正道:〈蔥綠桃紅中的白色鬼影――論張愛玲小說中的白色〉,《東吳中文研究集刊》,2002年9月,第九期。

鍾正道:〈從佛洛伊德學說看張愛玲小說中的自戀〉,《文學新鑰》,第八期。

蘇偉貞:〈鴉片床與診療椅:張愛玲〈金鎖記〉、歐文˙亞隆《診療椅上的謊言》心理治療圖示〉,《東吳中文學報》,2008年11月,第十六期。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 2. 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 3. 張愛玲散文研究 4. 張愛玲作品評論之研究 5. 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研究 6. 張愛玲傳奇世界中的人性書寫 7. 張愛玲〈金鎖記〉與《怨女》人物形象研究 8. 從自我存在與人際關係的疏離論《小團圓》的喻義 9. 張愛玲《傳奇》世界中的人性書寫 10. 張愛玲《傳奇》小說詞彙風格研究 11. 張愛玲《傳奇》小說之愛情觀研究 12. 探討張愛玲《傳奇》的顏色詞英譯 13. 論張愛玲《傾城之戀》之人性葛藤   1. 張愛玲:《第一爐香――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臺北市: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7月。

2. 張愛玲:《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臺北市: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7月。

3. 夏志清:《文學評論經典:愛情‧社會‧小說》,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7年9月。

4. 劉紹銘:《張愛玲的文字世界》,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07年8月。

5. 奧斯華‧史賓格勒(OswaldSpengler),陳曉林譯:《西方的沒落》,臺北市:遠流出版,1989年7月。

6. 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7. 黃東陽:〈鬱鬱蒼蒼――張愛玲短篇小說「等」探析〉,《中國文化月刊》,1997年9月,第210期。

8. 王美秀:〈張愛玲小說中的宿命論〉,《通識教育年刊》,1999年4月,第一期。

9. 莊宜文:〈百年傳奇的現代演繹――「金鎖記」小說改寫與影劇改編的跨文本性〉,《臺灣文學學報》,2006年12月,第九期。

10. 莊宜文:〈文學/影像的合謀與拮抗--論關錦鵬「紅玫瑰‧白玫瑰」、李安「色‧戒」和張愛玲原文本的多重互涉〉,《政大中文學報》,2008年6月,第九期。

11. 陳耔伶:〈論張愛玲筆下的留洋人士形象――以米晶堯、婁囂伯、佟振保、王嬌蕊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2008年,第四卷第一期。

12. 張炳陽:〈張愛玲小說「金鎖記」中的倫理文化批判〉,《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008年7月,第十四期。

13. 黃東陽:〈密室裡的人性實驗――解析張愛玲短篇小說「封鎖」的基礎意識與敘事策略〉,《輔仁國文學報》,2008年10月,第二十七期。

14. 鍾正道:〈蔥綠桃紅中的白色鬼影――論張愛玲小說中的白色〉,《東吳中文研究集刊》,2002年9月,第九期。

15. 鍾正道:〈從佛洛伊德學說看張愛玲小說中的自戀〉,《文學新鑰》,第八期。

  1. 張愛玲小說人物之變態心理研究 2. 張愛玲《傳奇》之精神分析顯影 3. 張愛玲《傳奇》世界中的人性書寫 4. 張愛玲小說男性書寫研究 5. 張愛玲小說中雙親形象研究 6. 裸狼——張愛玲及其作品的性別原型與象徵:以〈茉莉香片〉為核心 7. 張愛玲小說的主要男性形象研究 8. 張愛玲《小團圓》研究 9. 論張愛玲《傾城之戀》之人性葛藤 10. 張愛玲文本中的人物心理與殖民文化研究 11. 張愛玲小說的感官意象--以聲音、食物、氣味為主 12. 論張愛玲的散文 13. 張愛玲小說通感藝術手法之研究 14. 「潮流之外」:論張愛玲的小說理論及其文本之現代性反思 15. 張愛玲與蘇偉貞《沉默之島》的人物心理及女性意識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