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三國論壇-> 【分享】粵語正音運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案:下引何氏著作,根據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編印的《粵音常識》講義;此講義標明參考 ... 考其本字時,倘執着於《廣韻》音系,則扞格而不入,必須通過上古音系探求之。

香港三國志 ·版規  說明     搜尋     會員     聲望     日曆     統計 歡迎訪客(登入|註冊) 重寄認證電子郵件  香港三國論壇 -> 專題城池 -> 譙城 分頁:(8) [1] 2 3 ... 最後» (前往第一篇未讀文章)  【分享】粵語正音運動 追蹤主題| 郵寄主題| 列印主題 秋盈 發表於:Jan22007,04:37 評價:+1 聖教教主 發表數:2,915 所屬群組:君主 註冊日期:9-19-2003 活躍:13 聲望:739 一群旅居加拿大的香港人,成立了一個組織,反對當地粵語傳媒矯枉過正,亂用所謂「粵語正音」。

網站資料甚是豐富,值得細看。

網址如下:http://www.cantoneseculture.org/現時一進網站便跳到請願信的版面,如沒興趣,可以點擊其他欄目。

我還沒有時間看完所有文章,而且很多文章尚未上載,但應該相當有趣。

我一直很慶幸自己懂得粵語,希望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不會湮滅。

本篇文章已被秋盈於Jan22007,04:40編輯過 --------------------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

誰憐憔悴更飄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梅林邀月 Alexchan 發表於:Jan22007,08:23  據點兵長 發表數:2,403 所屬群組:一般 註冊日期:9-18-2003 活躍:11 聲望:128 我覺得語言上所謂正音,其實都是在那個時代普遍使用的讀音吧.語言是一種不斷變遷的東西,古代的一套讀法未必適合現代,現代的未必一定等同將來.讀音是如何,根本無需,無必要刻意去時時去矯正.讀音的變化,走向,是由那個時代所有的人去決定,即使是官方語言也逃避不了這種命運,如何不是的話,何來現在世界上發展出那麼多種相似而又不同的語言呢? OxymoronII 發表於:Jan22007,17:24  投閒置散 發表數:782 所屬群組:永久停權 註冊日期:5-05-2004 活躍:6 聲望:0 其實我一直都覺得只要人地聽得明,自己又聽得明就得。

-------------------- 懶蛇 發表於:Jan32007,04:39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發表數:22,672 所屬群組:太守 註冊日期:9-22-2003 活躍:53 聲望:1907 絕對支持是項運動﹗我已經簽名了。

打倒何潔貞﹗ -------------------- 諸葛羲 發表於:Jan32007,21:02 評價:+2 五品官 發表數:709 所屬群組:太守 註冊日期:10-28-2003 活躍:9 聲望:892 欣承秋盈姐的分享,非常感謝。

我很早便想就這個問題提一些意見,趁著這個機會,寫了下文,還望方家指教。

談粵語正音「正音」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

古往今來,未聞有甚麼「正音運動」;即使有,也多失敗告終。

至於現代「粵語正音」的火為何越燒越旺,倒值得我輩覃思。

我估計其深層原因有二:1.香港文化的自覺;2.一般人對語言存有一種神秘感。

本乎此,某些別有用心的學者便因利乘便,以「語言學家」或「正音專家」自居,起而倡「正音」之論。

甚麼是香港文化的自覺?這是與以普通話為共同語的中國相對而言的。

我們都知道,普通話原是北方方言,明清時已被應用為官方共同語(故又名官話),中共建國後又強制推廣至全國各階層,定於一尊。

因之普通話逐漸被「規範化」,成為標準語。

這可視作一種「正音運動」,而「正音」的本質既非出於文化承傳的考慮,也不是為了方便全國人民溝通,純然是政治目的使然。

這個道理,前世皆然。

隋代陸法言編《切韻》,固有助寫詩作賦,但我們也不能排除有利政治統一這個可能。

《切韻序》謂當時「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傷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

各地土風殊異,有礙混一區宇的大業。

開皇初年,劉臻、顏之推等八人到陸爽(法言父)家研究音韻,「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選精切,除削疏緩」,再讓陸法言把結果記下來,後來編成《切韻》一書。

為甚麼叫《切韻》?「切」是精切準確的意思。

《顏氏家訓‧音辭篇》云:「頗事言詞,少為切正。

」《文心雕龍‧聲律篇》云:「凡切韻之動,勢若轉圜;訛音之作,甚於枘方。

」此以「切」「訛」對舉,可見「切」有精確之義。

因此,《切韻》在當時實有「正音」的意味。

它折衷南北,綜合古今,作用在教人讀音,方便文士創作,故韻部分得很細,有一百九十三部之多(一時一地之方音,決不可能有那麼多的韻部)。

也就是說,《切韻》的讀音在社會上並不通行,大概只通行於知識分子而已(如此則「正音」的藍圖未有實現)。

《切韻》的政治意義如此明顯,其所以產生於結束南北分裂局面的隋代,恐非偶然。

《切韻》宋後已亡(敦煌莫高窟有殘卷),今存繼《切韻》而作的韻書最完整者,當推北宋陳彭年、丘雍的《廣韻》。

《廣韻》的「廣」指增廣,「廣韻」意即增廣《切韻》,故其音系悉依《切韻》而稍變之。

我們現在如果要研究中古音系,主要就是根據《廣韻》。

諷刺的是,被香港的「粵語正音專家」何文匯奉為圭臬的,也是這部《廣韻》。

準上所述,「正音」多少總是為政治而服務的,捨此則「正音」師出無名。

粵語作為方言之一種,既不是共同語,又不是標準語,而粵人也不見得有任何政治需要,我實在不明白「正音」的意義何在。

奇怪的是,當何氏等人在電視、電台上說了兩三句話,香港人便如風吹草偃,莫不景從,跟著他們「正音」去了。

或許香港人在八十年代以後自覺有必要強調本土文化,遂跟隨何氏把粵方言規範化吧。

須知一種語言的規範化,有其深厚的政治意義在內。

不過,即使事實如我所言,何氏的「粵語正音」理論還是不值得提倡的。

何氏在他的「粵語正音」著作中,一味借講平仄、反切這些音韻學基礎常識,散佈煙幕,使一般人看了,誤以為他是音韻專家。

其實,只要你稍有一點音韻學根柢,便能看穿他的黔驢之技。

不過,他卻一再暴露他粗淺的音韻學「理論」。

俯拾皆是,舉不勝舉。

(案:下引何氏著作,根據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編印的《粵音常識》講義;此講義標明參考何氏《粵音平仄入門》、《粵音正音示例》、《日常錯讀字》三書,實是迻錄,並無改動。

)例一:我們日常讀錯的字,可謂不勝枚舉。

以下隨便舉出一百個常聽到的錯讀字,並且把正確讀音注出。

(第九章,日常錯讀字)案: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治語言學或音韻學的人會發此謬論,而且發得如斯狂妄。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津梁,傳情達意都靠它。

我完全不能想像,一個社會的「日常讀錯字」會達到「不勝枚舉」的境地。

何氏謂隨便即能舉出一百個日常錯讀字,可見在他眼中,「日常錯讀字」的總數肯定遠超於一百。

果真如此,人們根本不能有效溝通,而這種語言亦必將被歷史淘汰。

試想,一種語言有那麼多日常容易讀錯的字,留之何用?這個道理本甚明白,無待長篇大論而人人能解。

因此,就算是一個普通人,沒有受過語言學的訓練,只要他有一分謙恭、一分謹慎,也不敢像何氏那樣大放厥詞。

甚麼是讀對?甚麼是讀錯?我們似乎從來沒有搞清楚。

小時候我們唸書,老師總會說我們這個字讀錯,那個字讀錯。

你問為甚麼這個字唸這個音,老師往往叫你查字典。

至於字典的注音從何而來,連老師也搞不懂了。

我說一般人對語言存有神秘感,原因就在這裡。

我們惑於這種神秘感,只知道字音必然有對有錯,而不知字有文白二讀,不可混淆。

老師教我們唸書的讀音,是文讀,又叫讀書音。

我們唸的書離不開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語言與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是有差距的。

日常語言(白讀)但求彼此明白,達到溝通的功能即可。

比如「鬆弛」的「弛」,何氏據《廣韻》「施是切」,認為「正讀」為「始」(粵語直音,下同),讀「遲」是錯的。

可是我根本沒聽過現在有人讀「弛」作「始」的。

你讀「正音」,別人反而聽不明白。

又如「姓任」的「任」,何氏據《廣韻》「如林切」,認為作姓氏用時「正讀」為「淫」。

可是,我從沒聽過現在姓任的人有把自己的姓氏讀作「淫」的。

為甚麼會出現這個情況,這是語言學家的研究目標,但誰也不能說他們讀錯。

說他們讀錯自己的姓氏,何其不敬。

況且那很可能是他們的先祖世代相傳的讀音,我們無由誣其讀錯。

我不是語言學家,對此姑妄作一猜測:粵人多諱,因為「任」「淫」音同,把「姓任」的「任」讀成「淫」,煞是不雅,故轉讀成「責任」之「任」(去聲)。

果爾,則此一轉讀當不始於近代,而是古已有之。

其實,何氏所舉的「日常錯讀字」,大半都是這樣:生活中把那些「正音」唸出來,徒令人們覺得彆扭,甚或影響交際,吾未見其明也。

然而,當我們唸古典文學作品,便不能亂來了。

這是因為文學作品不是用現代的語言寫的,所以我們在唸的時候,應該盡量用接近古音的讀音,以存其古貌。

尤其是鏗鏘可誦的詩詞曲賦(韻文),更當如此。

比如白居易的名詩《慈烏夜啼》,裡面有「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一句。

這個「任」是押韻字,與上下文的「音」、「林」、「襟」、「心」、「深」、「臨」、「禽」、「參」為韻,故應唸「淫」(平聲),否則破壞格律,有失諧和。

這就是文讀。

文讀與白讀,應該分清楚。

我們決不可以用文讀的規範束縛白讀,戕害日常語言的溝通的功能。

例二:所謂正確讀音,主要是參考《廣韻》的切音而得出來的。

《廣韻》是《切韻》和《唐韻》的延續,集中古音的大成。

所以時至今日,我們還是奉《廣韻》的切音為圭臬。

用粵音來切《廣韻》的中古音,大致上很準確,但也常有不盡相符的地方。

其中變化的軌迹,要專家才能追尋。

不過,一般人只要多做切音,也可領略到一些基本的規律。

(第九章,日常錯讀字)在中國,讀音最全面和最有效的「約定俗成」在隋朝開始〔……〕《切韻》裡面的讀音,其實包括了早已約定俗成的音和專家們當時約定而成的音〔……〕自《切韻》到《廣韻》四百年間,學子和士大夫都以《切韻》系統為依歸。

這不但是真真正正的約定俗成,而且得到官方承認,成為我國中古音的標準〔……〕粵音是《廣韻》系統的遺裔,千多年來,《廣韻》聲母和韻母在粵音所起的變化也大致上有軌迹可尋。

可以說,我們的粵讀已經俗成了。

既然已經俗成,又有一套現成的切音做指引,為甚麼還要費神重新約定呢?(引案:此後尚有數問,文繁不引)其實在今天才再為粵音提出約定俗成,恐怕只不過是希望一己的錯讀得到別人的默許罷了。

換言之,提出約定俗成的人,主要就是希望習非勝是。

(《談談「約定俗成」與「習非勝是」》)案:何氏之說大謬。

謬處之多,不煩稱引,只要略揭數言,讀者自可明白。

「所謂正確讀音,主要是參考《廣韻》的切音而得出來的。

」何氏這番話毫無根據。

我們豈可因「用粵音來切《廣韻》的中古音,大致上很準確」和用粵音來讀唐詩平仄無誤這兩個片面的理據,便妄言「粵音是《廣韻》系統的遺裔」或「時至今日,我們還是奉《廣韻》的切音為圭臬」?既明知《廣韻》集中古音之大成,又以此作為現代粵音的繩墨,簡直是自相矛盾。

粵音是《廣韻》系統的遺裔,難道普通話及其他漢語方言不是嗎?為強調粵音的獨特性,不意何氏愚昧乃爾。

事實上,粵語並不如何氏所說的那麼獨特,有些地方粵語反不如普通話近古。

舉個淺例,「灰」、「虎」、「呼」等字在中古屬喉音曉母[x-],在現代普通話仍保留這個[x-](漢語拼音作h-)的讀音,但在粵語卻已轉讀為唇音[f-]了。

因此,我們不可盲目散佈「粵語優於普通話」的論調。

在承認「粵音是《廣韻》系統的遺裔」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普通話及其他方言與《廣韻》系統的繼承關係。

事實如此,不容隱瞞。

另外,何氏把「約定俗成」與「習非勝是」混為一談,也是教人難以苟同的。

「約定俗成」,語出《荀子‧正名篇》:「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

名有固善,徑易而不拂,謂之善名。

」「約定俗成」指社會大眾經過長期實踐而形成的習慣,這可以是事物的名稱、文字的讀音、道德的標準等。

這個「約」和「俗」,根本沒有是非之別,不明白何以何氏硬要為「約」和「名」套上「非」的帽子。

再者,「約定俗成」豈有時限可言?何氏認為《廣韻》演變到今天的粵音,有跡可尋,所以「粵讀已經俗成了」,不能再「重新約定」。

這種說法真是幼稚得可笑。

語言的演變怎麼可能說成就成?不要忘記,現在討論的不是個別的讀音問題,而是整個粵音系統。

可以說,語言隨時而變,「約定俗成」是毫不間斷的。

社會在不斷演進,語言的生命也在不斷演進,誰敢說十年或二十年後的粵音與今天的一模一樣?《切韻》是否「約定俗成」,尚待深論。

可是,何氏說《切韻》、《廣韻》得到士林和朝廷的承認而成為中國中古音的標準,正好反映出《切韻》、《廣韻》「約定俗成」或「正音」的失敗。

似乎何氏誤會中國的老百姓亙古以來都飽讀詩書,否則他不會有《切韻》是「最全面和最有效」的「約定俗成」這種怪論。

即使《切韻》、《廣韻》在當時風靡全國,人所共遵,以一兩部一千多年前的韻書來「糾正」今天廣東一隅的日常讀音,天下間唯何氏一人敢言敢作罷了。

順帶一提,我不得不為何氏經常掛在口邊的「廣播員」叫屈鳴冤。

何氏云:「我們日常的錯讀,主要是受廣播員影響而成的。

」(《談談「約定俗成」與「習非勝是」》)又云:「目前,絕大多數廣播員混淆了l和n聲母的字,影響所及,香港很多人都混淆這兩個聲母。

」(第十章,l-和n-)這些不負責任的論調,毫無事實根據,對廣播員來說是很大的侮辱。

真正的語言學家和音韻學家是怎樣看待方言的讀音問題的?記得啟功先生講過一個掌故:近代語音、文字大師沈兼士先生有一句名言,對我啟發很深。

有一天,有一個人也就是顧隨先生(引案:顧隨先生是近代詩詞大師。

)的弟弟,他在北大唸書,拿一個字去問沈先生,說,這個字究竟應該讀甚麼音?沈先生說了一句話,我覺得這句話也是千古不磨的重要的一句話,叫做「大家讀甚麼音,就讀甚麼音」。

————啟功《啟功講學錄》(香港:中華書局,2005年)沈兼士先生在《關於考訂方言用字答魏建功君書》中說道:我對於研究方言,是抱定「考證而不輕易改定」的宗旨〔……〕1.考證是近於研究的供參考的態度;改定是近於獨斷的定一尊的態度〔……〕3.保存現代方言的真面目:一以備查考音義轉變之軌跡,一以備後代研究現代方言的材料,這也是我們應負的責任。

————沈兼士《關於考訂方言用字答魏建功君書》,載《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趙元任先生在《何為正音》中舉出中外很多例子,說明方言的複雜性與通語的重要性。

他提到:語言在那兒變,只好承認現實跟著變,或者再嚴格一點兒,拿現在知識階級讀書人的口吻裡頭所有的作為標準。

假如從前認為錯的,現在人人都是這樣念的,那只好將錯就錯了。

這個是所謂「習非成是」,既成事實,你沒法子不承認的。

————趙元任《語言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他指出制定標準須依民意,以適應語言的變遷。

關於語言的變遷,明朝的陳第在《毛詩古音考》早已發其端緒:「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

」羅常培先生在《音韻學不是絕學》中參酌清人段玉裁的《六書音均表‧音韻隨時代遷移說》,分中國語音為六期,藉以明古今音變:第壹期周秦至漢初第貳期漢武帝末至漢末第參期魏晉南北朝第肆期隋唐宋第伍期元明清第陸期現代他又說道:這幾期各有它的特點,應該平等看待,不可妄加軒輊。

咱們不單要客觀的認清每一時期的現象,而且要根據音理來解釋各種現象。

比如說〔……〕《中原音韻》的系統明明可以代表元明以來的北音,而一般墨守《廣韻》,乃至於《平水韻》的人,總以為它不是正統的韻書,他們雖然「節節失敗於口中」,卻仍要「時時爭執於紙上」:這便是抹煞歷史事實不達通變的態度〔……〕處處還它一個歷史的地位,時時要求一個合理的解釋,這就是研究音韻學史的正當態度。

————羅常培《音韻學不是絕學》,載《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魏建功先生也說道:時的遷移與人的趨便互為經緯,促成語言變化。

兩者之間限之以相當區域就有了「方言」「通語」的不同〔……〕方言裡的內容往往各地保存若干時代音系通語或方言的痕跡,但一地所存不定是一個時代的某一整系統〔……〕聲音的變遷不是像法律制度的更改,他是由點滴積漸的趨向到全盤翻轉,我們只有隨時分析他的條例,而不能按住條例死變。

————魏建功《古音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此外,趙元任、羅常培、王力、李方桂諸先生,都先後對不少方言及少數民族的語言進行過調查。

他們從來沒有用某部「權威」韻書去「糾正」別人的讀音,只是很老實的調查:先承認語言現象的存在,再進行研究、分析。

何氏的「正音」謬論,在這些大師寬廣的胸襟下,實在微不足道,不值一駁。

本篇文章已被諸葛羲於Jan62007,08:06編輯過 秋盈 發表於:Jan42007,05:49  聖教教主 發表數:2,915 所屬群組:君主 註冊日期:9-19-2003 活躍:13 聲望:739 諸葛羲寫的好文章!真把話說到我心坎兒去了!不過,「正音」之謬是一回事,懶音又是另一回事。

某些電台DJ滿口懶音,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我覺得這才是最需要糾正的問題。

--------------------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

誰憐憔悴更飄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梅林邀月 鮑鮑 發表於:Jan42007,12:01  二品官 發表數:1,741 所屬群組:一般 註冊日期:9-18-2003 活躍:12 聲望:195 栓塞讀成全菜這種錯音是不能接受的,應該要正音但時間一定要讀成時奸那種正音實在矯枉過正當然懶音也是要改的 Alexchan 發表於:Jan42007,15:37  據點兵長 發表數:2,403 所屬群組:一般 註冊日期:9-18-2003 活躍:11 聲望:128 QUOTE(鮑鮑@Jan42007,08:01PM)栓塞讀成全菜這種錯音是不能接受的,應該要正音但時間一定要讀成時奸那種正音實在矯枉過正當然懶音也是要改的那麼,如果將來的人普遍地將栓塞讀成全菜,你會接受嗎?本篇文章已被Alexchan於Jan42007,15:38編輯過 鮑鮑 發表於:Jan42007,16:01  二品官 發表數:1,741 所屬群組:一般 註冊日期:9-18-2003 活躍:12 聲望:195 變音和完全錯讀是兩碼子的事我不相信會有這樣的變音那麼你覺得應該支持時奸嗎?本篇文章已被鮑鮑於Jan42007,16:04編輯過 懶蛇 發表於:Jan42007,16:12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發表數:22,672 所屬群組:太守 註冊日期:9-22-2003 活躍:53 聲望:1907 QUOTE(鮑鮑@Jan42007,11:01AM)變音和完全錯讀是兩碼子的事我不相信會有這樣的變音那麼你覺得應該支持時奸嗎?漢語的其中一個特色是聲調多﹐所以用很少的字可以表達很多的意思。

國語聲調比粵語少﹐所以說話的時候用字也要多些。

如果跟據何某的歪音的話﹕時間=時艱(時奸)搜購=搜救(手夠)令人十分混淆。

令痝怜g惑的是﹐如果"構/購"要讀不送氣而讀成"夠"﹐為甚麼"媾/溝"沒有跟著改。

本篇文章已被懶蛇於Jan42007,16:14編輯過 -------------------- 黃巾小賊 發表於:Jan42007,17:43  芻狗 發表數:4,555 所屬群組:軍團長 註冊日期:3-02-2005 活躍:42 聲望:557 我不敢說「全菜」沒有機會變成普遍讀音,但似乎不可能在我們有生之年就發生(如果我不包括在「將來的人」之中,或者我在那個「將來」已經老得沒甚麼影響力,我接受不接受已經沒有關係)。

其中「全」的機會看來比「菜」大得多。

這種討論又回到:「約定俗成」指社會大眾經過長期實踐而形成的習慣,這可以是事物的名稱、文字的讀音、道德的標準等。

這個「約」和「俗」,根本沒有是非之別,不明白何以何氏硬要為「約」和「名」套上「非」的帽子。

今天一群合理的人,對某種習慣、可以約定俗成的東西的接受程度,與這東西未來能夠普遍起來的機會,是有正面關係。

想到以下兩點:有些事,老一輩習慣了一套,難以改變,會跟下一輩的新習慣產生矛盾。

演變是逐漸的,中間會經過灰色的階段。

所謂「普遍」程度,是多輩人的接受程度的結合,其中壯年較具影響力。

當然,又會有環境變化的影響、對世界認識增加的影響、媒體的影響,每個人的適應性又是各異。

事情的某些性質,不會因時代而轉變,任何時代的人到達一定年齡,得到一定學歷,就會接受/不接受,這些到達一定年齡、得到一定學歷的人,就是最決定性的那一群。

而自己認為「全菜」是錯的讀音,只是我知道現在除了小孩和異常缺乏學識的人,沒有人可能這樣讀,所以此時此刻這樣讀會令人無法理解。

這種錯自然大大不如浪費能源是錯、殺人放火是錯,1+1=4是錯,一句「不接受」在程度上也有莫大的分別。

本篇文章已被黃巾小賊於Jan42007,17:46編輯過 -------------------- 板友Leaf:「黃巾賊本來都和你我一樣是小市民一個,對一個小賊來說,當黃巾賊可能是餓死之外的惟一選擇......」魯迅:「人民處於官兵與強盜之間,不論被裹從或自願參加,都是拿兩面旗;賊來了從賊,官來了從官。

」板友呂遜:「不論是出於孝心還是貪心,偷就是不對,偷就是賊。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

」 諸葛羲 發表於:Jan42007,18:26  五品官 發表數:709 所屬群組:太守 註冊日期:10-28-2003 活躍:9 聲望:892 略作回應:把「拴塞」的「塞」讀成「菜」,就是小孩子也不會這樣唸,因為他們知道甚麼是「鼻塞」和「塞車」。

我們有必要為那些連小孩子也不及的幾個「非常人」的「完全錯讀」(鮑鮑語),大搞甚麼「正音運動」嗎?「構」、「購」、「溝」、「媾」等字都从「冓」得聲,中古時讀不送氣(見母)。

大概「溝」、「媾」讀起來接近粗口,所以粵人轉讀送氣。

影響所及,其餘从「冓」得聲的字都轉讀送氣,例外只有「講」。

(這個說法聞於張雙慶老師。

) 懶蛇 發表於:Jan42007,20:48  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發表數:22,672 所屬群組:太守 註冊日期:9-22-2003 活躍:53 聲望:1907 QUOTE(諸葛羲@Jan42007,01:26PM)略作回應:「構」、「購」、「溝」、「媾」等字都从「冓」得聲,中古時讀不送氣(見母)。

大概「溝」、「媾」讀起來接近粗口,所以粵人轉讀送氣。

影響所及,其餘从「冓」得聲的字都轉讀送氣,例外只有「講」。

(這個說法聞於張雙慶老師。

)甚麼粗口不粗口的﹗要拯萬民於"不勝枚舉"的"歪音"之中的"正派"救世主﹐怎能被這種世俗眼光所約束﹗本篇文章已被懶蛇於Jan42007,20:49編輯過 -------------------- 徐元直 發表於:Jan42007,21:50  攤抖首領 發表數:7,899 所屬群組:君主 註冊日期:9-18-2003 活躍:66 聲望:4172 ↑一點建議:我見這裡大多是正經討論,喜歡冷嘲熱諷請也挑挑場合好嗎?謝謝。

==========諸葛兄好文,論證清晰詳備,只可惜這裡沒有加精功能,呵呵。

挑一點刺:QUOTE因之普通話逐漸被「規範化」,成為標準語。

這可視作一種「正音運動」,而「正音」的本質既非出於文化承傳的考慮,也不是為了方便全國人民溝通,純然是政治目的使然。

官方將語言規範化,建立標準語,固是有其政治目的,可這確是基於「方便全國人民溝通」的前提之上,否則「有利政治統一」也就無從談起了。

當然了,這跟主題關係不大,順帶一提而已。

-------------------- ...... 諸葛羲 發表於:Jan52007,02:58  五品官 發表數:709 所屬群組:太守 註冊日期:10-28-2003 活躍:9 聲望:892 元直過獎啦,我只是拉雜談談罷了。

不過如果我的小文能喚起大家的一點注意,也就完了我小小的心願了。

對了,元直的意見很好,謝謝。

「方便全國人民溝通」+「有利政治統一」,一石二鳥,也是不錯的。

ultraman 發表於:Jan72007,15:33  出世 發表數:4 所屬群組:一般 註冊日期:1-07-2007 活躍:0 聲望:未有評價 請參巧"粵語文化傳播協會"(www.cantoneseculture.org)一篇文章,名為"粵語正音運動的謬誤"。

現轉載如下:引言最近電視台製作的《最緊要正字》節目,有網友認為是「正音運動」的延續:以「正音運動」為主菜,「正字節目」為甜品。

無論如何,節目中除提出「正字」外,的確亦有「正音」的意圖。

事實上,近年來香港的電子傳媒突然出現一個讀怪音的浪潮。

尤其是在新聞報告及時事節目中,主播及記者們有時會用不甚自然的語氣講出一些怪音。

究其怪音之來源,實與近年力推「正音」(或稱「正讀」)運動的何文滙教授有關,因為那些怪音絶大部份可從何教授有關正讀的幾本著作中找到。

而且何教授更在香港電台的《粵講粵啱一分鐘》節目中親自示範那些讀音。

然而,何教授在中文大學之內及對外向公眾推廣的,卻是他未受公認的「研究成果」;最可怕之處,是他能藉着在中文大學的高職而得到政府資源來協助「正音」。

上面提及的那個香港電台節目,便是由他一人作學術顧問的「粵語正音推廣協會」所協製。

這個會近年更積極先向中小學教師,從而向各中小學及幼稚園有計劃及大規模的進行「正音」。

這個本着提高香港人語文水平的協會,現在卻反過來推廣怪音,直接製造語音混亂遺害社會,其過失比港英政府的重英輕中政策遺禍更大。

「正音」的謬誤何文滙訂定的正讀及其所依的理論見於《粵音正讀字彙》(何文滙等編著,1999年香港教育圖書公司版,以下簡稱為《正讀》)。

而他另一著作《粵音平仄入門‧粵語正音示例》(合訂本,2006年博益版,以下簡稱為《正音示例》)亦收錄相關資料,在這書中便有他對正讀的定義:『所謂正確讀音,主要是參考《廣韻》的切音而得出來的。

《廣韻》是《切韻》和《唐韻》的延續,集中古音的大成。

所以時至今日,我們還是奉《廣韻》的切音為圭臬。

』由此可見他是以《廣韻》作為正讀的標準。

《廣韻》全名是《大宋重修廣韻》。

其中的「廣」字並非廣州或廣東之意思。

《廣韻》所收錄的是約一千年前中州洛陽的官方語音。

其注音方式為「反切」。

依《廣韻》所反切出來的「古音」,雖有很多跟我們現在流通的廣府音(「今音」)是一致的,然而亦有不少「古音」只是近似,如只有聲或韻相同,而且還有一些更是聲與韻皆不同的。

當「古音」有別與「今音」時,何文滙便依其理論來釐定出一個所謂「正讀」。

首先,用《廣韻》一本古韻書來作為正音的標準,這已是站不着腳。

歷來的語音學家在研究方言時,都先承認已通行的「今音」。

即是不會用考證出來的「古音」強行否定「今音」。

王力先生在音韻學著作《漢語音韻學》裏指出:『在漢語音韻學裏,今音與古音有同樣的價值。

研究今音若不知古音,則不能得今音的系統;研究古音若不知現代方音,則不能推求古代的音值。

故二者有密切關繫,不可偏廢。

』由王力先生這句話可知當時可能已有人妄徒想用「古音」代替「今音」,故他有感而發!近期,與何文匯同於香港中文大學執教鞭的黃耀堃教授,於其《音韻學引論》撰有〈語音為甚麼會變化〉一文,提出以下的見解:『語音不同於一般聲音,在於人類用語音來承載語意,以為社會交際的工具,因此語音的社會性質最為重要。

語音不是一個簡單的物理和生理的現象,語音和語意緊密結合,具有表意的功能,因此每個民族各有不同的語音結構和系統,單從物理性質和生理性質是解釋不了的。

而語音和語義的關係,是約定俗成的,不能隨意改變,否則就會失去表意的功能。

很多人提倡讀正音,只從古書推求出一些自己認為正確的讀音,要求社會各階層人士依照他的唸法,結果往往做成混亂,違反了語言的社會性質。

』黃耀堃所指的「語音單從物理性質和生理性質是解釋不了」,正好點出根本不能用一本古韻書及一些機械的規律來訂定出方言的語音。

所謂「很多人提倡讀正音,只從古書推求出一些自己認為正確的讀音,要求社會各階層人士依照他的唸法」,正是何文匯積極提倡的「粵語正音運動」的寫照;而黃教授所說的「做成混亂,違反了語言的社會性質」,更無疑是直指何文滙革命式「正音」所帶來的後果。

即使置以上的大原則不理,單從《廣韻》的一個時期來制定語音也是問題多多。

首先根據羅常培先生的研究,中原地區由上古至今的語音改變可分成六個時期、周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現代。

王亭之先生即曾於《星島》、《明報》等專欄文章中,特筆指出廣府話曾受這六個時期的中原音所影響;現在只依《廣韻》為正讀的標準,便等同廢除唐宋之前流傳至今的讀音。

於粵語協會的網站上,收集了王亭之多年反對「正音運動」的文章,共百餘篇,不少都是針對何文匯推廣「正音運動」的原則性謬誤。

陳伯煇先生在其《論粵方言詞本字考釋》中也提出:『粵方言音系較接近於唐音,此固為眾所公認。

但不容忽視者,厥為其間亦部分保留上古音,通過考查本字,可以證實此點,足見粵方言淵源於古漢語實甚久遠。

此乃有異於一般歷史發展之特例,大抵出於個別上古已有且較常用之詞,遵古音而不變。

考其本字時,倘執着於《廣韻》音系,則扞格而不入,必須通過上古音系探求之。

』再者,以何文滙「古」正「今」非的原則,那麼「正音」又何不取上古音為標準呢?一千年前那個時期又為何能成為語音標準呢?何文滙卻從沒有交代。

其實基於語言隨着時代改變的客觀事實,愈是古遠時代的「古音」,跟「今音」便會有愈大的差異。

清代漢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閻若璩,於其《尚書古文疏證》便指出:『人知南北之音系乎地,不知古今之音系乎時。

地隔數千百里,音即變易,而謂時歷數千百載,音猶一律,尚得謂之通人乎?』宋代葉夢得的《石林詩話》,亦持同一見地:『聲音語言本隨世轉,天地推移而人隨之,此自然之勢也。

』語音之所以會依時地不同而有變化,正是文化生機的表現,強行回復「古音」,只會白白握殺過往一千年來的語音變化。

若社會上存在着不同的讀音而有混亂時,訂出正讀有時是必須的,趙元任在《語言問題》一書便有以下的見解:『所以現在這些問題只好根據通行的語言;語言在那兒變,只好承認現實跟着變,或者再嚴格一點兒,拿現在知識階級讀書人的口吻裏頭所有的作為標準。

假如從前認為錯的,現在人人都是這樣念的,那只好將錯就錯了。

這個是所謂「習非成是」,既成事實,你沒法子不承認的。

』這便比只遵古音來得務實。

「正音運動」的其中一個錯誤,便是硬要把一貫在社會上沿用多年而並無分歧的語音作「革命式」的改動。

「正音」所要改變的讀音,部份見於《正音示例》一書中的〈常見錯音表〉。

表中所列出的所謂正讀,絶大部份是不會在日常生活中可聽到的,勉強使用便成為毫不自然的怪音。

即使何文滙的正讀確是過去的通用讀音,對於這些積年的錯讀,語音學家也是持開放的態度。

這可見於趙元任先生見解(同上書):『所以這個裏頭啊,有好些地方你得要有一個規定,定了就大家公認就是這麼讀法。

可是啊,常常有擾亂的情形,就是有時候錯了,將錯就錯,錯了幾百年,沒法子改了,就是錯了幾十年也很難改,就成了「習非成是」的局面了。

你要改了反而覺得太怪了。

』再者,趙先生更指出《廣韻》所注的讀音確有錯誤的地方:『從古音變今音,大半這個變化都是很有規則的。

可是有時候兒啊,古時候一般通行的韻書,像《切韻》、《廣韻》、《集韻》之類,差不多跟全國多數的省份裏的讀法不同,所以從前我在那個委員會編訂國音的時候,就覺得是我們對而《廣韻》錯了。

』由此可見,趙先生參與的國音編訂委員會的工作態度比「正音運動」更客觀及嚴謹。

至於「正音」又如何訂定出他們正讀,這可參看《正讀》中有關的部份。

以下引自由朱國藩先生於其〈書後〉「讀音的取捨」一段:『過去幾年我們的工作主要是根據中古以來的韻書釐定讀音。

這方面的工作瑣碎繁雜,既要照顧從中古到現代語音演變的規律,又要對例外讀音做仔細的分析,分清楚哪些是有規律的變化,哪些是無規律的誤讀。

有些無規律的誤讀根深蒂固,大概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由此可知,「正音」是以中古音為基,然後再認定一套由古音轉變成今音的規律。

而那些不合那套規律的今音便當成是誤讀。

這個做法顯然是不合情理,因為那些音變規律是今人對語音研究所綜合得來的結果,原意是用來追尋語音的變演及如何在各地方流佈。

在古時,根本沒有人定下這些規律來決定方言的語音。

而實際上,那些音變規律大多數只是顯示一個趨向,每每有很多例外。

觀乎「正音」所指出的錯讀中,有很大部份是屬變調的一類。

這直接顯出《廣韻》的五聲(上平、下平、上、去、入)與廣府話的九聲(平、上、去、入,各具陰陽,加上中陰入)的不同音調系統。

要知道一個字的語音是受着相連的詞彚所影響的,例如「時間(諫)空間(奸)」,同一個「間」,便用不同的音調來配合出來兩個順口自然的詞彚。

「正音」完全不顧廣府話的獨特音樂性而強行依《廣韻》,便使很多詞彚變得拗口,令說者毫不自然,聽者挭耳。

例如一個單位的「間格」要讀作「奸格」;香港人熟悉的「任達華」、「任志剛」要「正讀」為「淫達華」、「淫志剛」;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的經典劇集《屋簷下》,也當「正讀」為「屋鹽下」。

黃耀堃教授在〈語音為甚麼會變化〉一文中對上述題目有詳細的分析。

因其研究十分細緻及技術性,這裏不可能細說。

概括而言,方言的音變乃是隨言語整體自然形成的,而不可每個字單獨的由韻書決定。

「正音」另一錯誤是獨尊書面語(文讀)而間接否定口語(白讀)及口語變調。

陳伯煇先生在其書中有以下的解說:『文讀是指讀書音,白讀是指口語音。

粵方言中部分字有文白異讀的情況。

所以產生異讀的原因,大抵白讀口耳相傳而保留古音,文讀則受北音影響──所謂「官話」原從北方來,官場中人奉為圭臬,自然先影響及於經典中的字音,口語則積重難變,於是音分兩路出現歧異,其演變並沒有一套嚴整的規律。

』我們日常的說話便是用口語音。

「正音」雖不一概否定口語音,但卻大力推廣他們冠為「正讀」的語音。

這便有意無意地誤導大眾以為口語音是二等讀音。

其實何文滙一直都聲稱一切非他所認證的「正讀」為「錯」讀。

對於口語變調,在《正讀》一書中有此說明:『口語變調不能當作讀正。

有極少數不能還原的口語變調,本字彚會作為口語音讀法看待。

』所以在《正音示例》中的〈日常錯讀字〉所收錄的一百個所謂錯讀字中,有五十三個之多是屬於變調,而其中三十八個變調同時轉了平仄。

原來何文滙喜用近體詩的平仄格律來佐證他的正讀,所以凡是令平仄改變的變調,他便認為是錯,非還原不可。

可是他明知用依足《正讀》的音來唸一些唐詩是不協韻的,這點他便不深究了。

所謂正音的原則無非是基於他個人的取捨。

凡此種種,皆可見「正音運動」的不合理,以及其漠視粵語文化的歷史與演變的專橫。

何氏訂定正音的原則,亦絕非語言學家、漢學家所能接受。

總結從網上《維基百科》(Wikipedia中文版)搜索「何文匯」及「粵語正音運動」等,可見以下節錄的一些資料,作為本文的補充及總結:『粵語正音運動指香港從1970年代開始到現在的一連串獨立但亦相關連的正音運動。

運動最初只是針對大眾傳媒的懶音及錯讀,但到了1990年代至21世紀初,由香港中文大學何文匯博士所提倡的粵語發音矯正運動,卻被不少現職教師指為一種「矯枉過正」的學說。

……後來在電視上亦有由林佐瀚先生主持的《每日一字》節目,但林先生對正音的態度比較寬容,並支持當一個讀音已經普遍時,大眾應該接受。

……何文匯根據宋朝《廣韻》一書中的切韻方法,為很多與《廣韻》所載不符的粵音重新訂立標準,亦因此讓許多讀了幾十年的古音產生了變化。

……進入二十一世紀,正音運動成功入侵各個在香港的主要媒體。

在香港的電視及電台新聞報告,播報員要每一個字都咬得和正音運動所提倡的字音一樣。

由於正音運動大幅度的更改了一向古老的讀音,被一些年輕人及年長的學者視為「謀殺廣東話」而加以反對,其中以從1980年代開始在《明報》專欄批評「正音運動」「矯枉過正」的王亭之(當時另一反對者哈公已病逝)為反對派的中堅份子,指被「正音運動」所「正」的音大大減低了廣東話的流暢和靈活性,所謂「正音運動」的音實際為「邪音」。

反對者指出,語言學家已得出結論,語言會經過時間和歷史因素而慢慢改變。

所以以何文匯先生的說法,以宋朝所出版的《廣韻》作為粵語發音的依據實際並不準確,因它忽略了南宋、元、明、清四朝對廣東話的深遠影響。

反對者也認為,年輕一輩不搞清楚「正音運動」的可取性,只「以訛為巧」而改讀所謂「正音」。

另外傳媒及政府亦盲目地跟隨,令廣東話陷入了一個危險的境地。

』姑勿論何文滙用來訂定語音的方法是否合理,語言是屬於大眾的公共資產。

現在竟然任由一兩個人的決定而隨便改動及利用公帑向大眾硬銷,香港政府的審計處理應調查,而教育處亦有責任對「正音」作廣泛的資詢。

於2003年成立的「粵語正音推廣協會」,號稱以「提升社會各界人士的粵語正音意識」等為宗旨(詳見該協會的網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