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模(schema)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基模(schema)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是知識表征(knowledge representation)的一種。

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在研究兒童成長和認知發展過程之際提出的一個概念, ... 基模基模(schema)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是知識表征(knowledgerepresentation)的一種。

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在研究兒童成長和認知發展過程之際提出的一個概念,後被廣泛套用到教育學、信息處理學和傳播學研究當中。

所謂基模,指的是人的認知行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結構、認知結構或者認知導引結構。

中文名稱基模外文名稱schema特    點是人與生俱來的行為模式之一說    明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定義基模(schema)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是知識表征(knowledgerepresentation)的一種。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很多知識都是以基模的形式儲存在人的記憶系統裏的(Anderson,1983;Rumelhart,1980)。

基模跟其他知識表征的分別在于它的涵蓋面較闊和較有組織,但也較抽象和模糊。

由于這些特點,很多人覺得基模這概念難以掌握。

其他釋義試看看一些教科書如何講解基模這個概念:所有用到基模這個詞的共通元素指的便是有組織的意義架構。

Rumelhart和Norman(1983)定義基模為“存在記憶中表征類種概念(genericconcept)之資料結構”。

Anderson(1990)又補充說明,認為基模提供一種“登錄規則于範疇內之方法,無論這些原則是知覺性的或命題式的”。

……至于其他構成基模屬性的特質包含下述幾項∶基模是有變異性的。

基模是可以被階層化組織的,也可以鑲嵌于彼此之間。

基模可以幫助人們做推論。

--岳修平(1998,頁112)Schemataaregeneralizedknowledgeaboutobjects,situations,andevents.Forexample,yourknowledgeofwhatyoumightexpecttoseewhenyougotoaplayisrepresentedinaschema.Youwouldexpectscenery,costumes,actors,props,separateacts,andanintermission.Schemataareabstractknowledgerepresentationsthatcanbeinstantiatedinaparticularinstance.Inotherwords,theeventsandsituationshaveskeletalstructuresthatarerelativelyconstant,althoughtheparticularwaytheskeletonendsuptakingonfleshvariesfrominstancetoinstance.-McCormickandPressley(1997,p.62)Aschemaislikeanoutline,withdifferentconceptsorideasgroupedunderlargercategories.Variousaspectsofschematamayberelatedbyseriesofpropositions,orrelationships.-Slavin(2000,p.182)Itisthoughtthatmostwell-developedschemataareorganizedinhierarchiessimilartooutlines,withspecificinformationgroupedundergeneralcategories,whicharegroupedunderstillmoregeneralcategories.-Slavin(2000,p.202)這些對基模的描述都是正確的,但可惜用來描述的文字本身不易理解,加上缺乏學科教學上的例子,使很多老師不能明白基模的真義。

基模例子上餐廳的基模人物:顧客、帶位、侍應、廚師、收銀場景一:進入。

顧客進入餐廳。

顧客找一座位。

他可能自己找。

他可能被帶位引領。

他問帶位要一張台。

她示意他可以坐哪一張台。

顧客坐下來。

場景二:點菜。

顧客收到一張選單。

顧客閱讀選單。

顧客決定點什麽。

侍應落單。

侍應看見顧客。

侍應走向顧客。

顧客點他要的菜。

廚師煮菜。

場景三:進食。

不久,侍應把食物從廚師那裏拿到顧客的餐桌。

顧客進食。

場景四:離開。

顧客叫侍應結賬。

侍應給顧客賬單。

顧客留一點小費。

小費的多少視乎服務質素。

顧客到收銀處付款。

顧客離開餐廳。

--譯自Rumelhart(1977,p.166)“上餐廳的基模”是一個事件基模。

從這個教科書中常見的基模,我想指出基模的幾個主要特點:事件基模是該類事件的主要骨架,反映該類事件的大概結構。

在“上餐廳”這類事件中通常會發生的事,都包括在“上餐廳的基模”裏。

要註意,基模包括的是“通常會”發生的事,而不是每次上餐廳都“必定會”發生的事,例如有些餐廳不設侍應帶位,要客人自己找位子。

基模具有普遍性,覆蓋範圍很大。

如“上餐廳的基模”可以包括各種不同形式的餐廳。

基模富彈性,可隨特定情況而改變細節,“基模”與“定義”的不同就在于它的彈性。

在“上餐廳的基模”裏,“顧客收到一張選單”和“顧客閱讀選單”可以在不同的情況以不同的形式實現。

例如,在茶餐廳裏,很多時候選單是貼在牆上而不是交到顧客手中的。

基模可以幫助思考。

由于基模的細節可以隨情況改變,這就有了思考的空間。

試想像某人第一次到茶餐廳,當他發覺沒有侍應給他遞上選單,而他呼喚侍應時又沒有人理睬的時候,隻要他有“上餐廳的基模”,他就會四處張望找尋選單,那便不難發現選單是貼在牆上。

初次到日本的香港人,不少都有這樣的經驗:走進某些日式快餐廳(如拉面店),發覺沒有侍應帶位,選單也沒有貼在牆上,在迷惘中四處張望,才發現近門口處有一座機器,機器上貼有一些食物的照片,摸索一下,原來那機器是售賣餐票的,它把“選單”和“落單”並在一起。

從這些例子可見,基模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如何應付一些陌生的情況。

基模的啓動(activation)往往是自動的,而我們並不一定會意識到自己所有的基模知識,這對年紀幼小的孩子來說尤其如此。

例如,小孩子不喜歡沒有結局的故事(Mandler,1984),這反映他們對故事的架構有一定的認識,可說已擁有故事基模的雛型,即使他們未必能夠說出故事應有的架構。

多作反思,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所擁有的基模。

利用基模思考結合實際生活由于基模的特點是涵蓋面闊,一個基模往往可以把科學事件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件連結起來。

就以“分離法的基模”為例,它其實也概括了日常生活中一件非常普遍的事--煲湯(熬湯)。

一般人煲湯,總喜歡把油隔掉,一個常用的方法是待湯煲好之後,先待湯涼下來,甚至把湯放進冰櫃。

由于水跟油的密度不同,密度較低的油會浮在湯的上面,于是待浮在湯上面的油凝固後,便可以用湯勺把油舀起,油和水便分隔開了。

這個分隔油的方法,在架構上其實跟“分離法的基模”相通,都是利用一種方法(降溫),令兩種物質產生不同反應(凝固與不凝固),並且走不同的路徑(在上和在下),然後再收集物質(用湯勺舀起)。

現再舉另一例子,來擴闊“分離法的基模”的涵蓋面。

一般人大概都知道一些分辨偽鈔的方法,假設有一疊混雜了真鈔和偽鈔的鈔票(這好比混合物),若要從中把真鈔和偽鈔分別開來,一個簡單的方法是把每一張鈔票按在白紙上用力擦,如果是真的鈔票便會有顏色脫落在白紙上。

然後將脫色的放在一旁、不脫色的放在另一旁,這樣便把真鈔和偽鈔分開了。

這個分辨偽鈔的方法,在架構上同樣跟“分離法的基模”相通,都是利用一種方法(在白紙上用力擦),令兩種物質產生不同反應(脫色與不脫色),再安排兩種物質在產生反應後走不同的路徑(放在一旁和放在另一旁),然後收集物質。

從這兩個例子可見,雖然基模比較抽象模糊,但是在基模層次的學習,確實可以把學科內容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

教學理論常強調有效的學習是要連結學生的真實生活(Bransford,Franks,Vye,Sherwood,1989),這就在基模層次的學習上得到了實踐。

教學理論也強調學習時要啓動學生的已有知識(Ausubel,1963),這對在基模層次的學習而言是輕而易舉的。

化學老師常對學生說,即使學生將來不會從事與化學有關的工作,學習化學也會訓練他們的思考,有助他們應付其他工作。

從基模學習的層面看,這說法是真實不過的。

其他科目除了以上所舉化學科的例子外,在其他科目也可以看到基模學習的重要。

語文方面,基模與故事式篇章的學習已有大量文獻論述(如Mandler,1984),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在文體結構上,而非文章內容上;當然,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亦會受益于跟該內容有關的基模(Kintsch,1998)。

在中國歷史方面,歷朝興衰的原因有很多共通處(如外族入侵、天災連連),很容易歸納出一個類似基模的架構(如天災人禍),于是可以先掌握這個架構,再就著個別朝代調整細節,如明末的天災是蝗蟲引致飢荒、西漢是水災等,學習便更有意義和系統了。

這樣的架構不但幫助記憶,還有助思考歷代的興衰。

西方有種歷史觀,認為很多歷史事件都是意外地發生的(如Taylor,1960),這方面的學習也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意外事件的基模”。

至于其他科學科目,基模的運用大致與以上所舉化學科的例子相同。

總結認知心理學著重研究知識表征和建構表征的過程,知識表征是知識存在于思維中的形式。

既然知識是以基模的形式存在于學生的思維裏,那麽教學方法和過程要配合基模是順理成章的事。

認知心理學亦有研究其他知識表征,如命題網路(propositionalnetwork)、思維模型(mentalmodel)等,這些都對教學很有啓發,值得留意。

相關搜尋基膜牆紙基膜其它詞條batterybeta下川島中肯尿道結石護理診斷數字新蜀山劍俠月亮的傳說朱丹楊欣核果楚漢驕雄滅火器短文祖師廟神崎麗美西瑪質數表高雄捷運地圖基模@華人百科基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