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簡介 - 教育大市集Education Market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學者專家的意見並不一致,在我國傳統的觀點,社會科中的歷史、地理、公民等內涵,都被認為是培養國家思想和民族意識最有效的科目(李緒武等,民79)。

因此社會科的認務之一 ... 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簡介 教師研習會副研究員秦葆琦 一、前言 我國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自民國六十四年修訂後,到七十八年才再開始總綱的修訂工作,七十九年至八十年進行各科課程標準的修訂,八十二年九月二十日公佈新課程標準,數學、自然、國語、社會和道德與健康等五科,都曾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進行課程實驗研究工作,八四學年推出試用本,修訂後於八十五學年度全面推廣。

此次新課程標準的修訂,間隔時間長達十八年,在此十八年中,教育環境面臨了重大的變遷,諸如政治民主化的衝擊、經濟富裕化的追求、文化經緻化的提昇、社會秩序化的重建和修身教育的挑戰等(楊國賜 ,民82,頁2-7),使教育改革的動向深受其影響,在國小方面改革的重點有均衡城鄉教育的發展、落實正常化教學和強化生活與道德教育(楊國賜 ,民82,頁10-13)。

其中強化生活教育,正是國小社會科新課程的重點之一。

面對二十一世紀的來臨,今日的中小學生,就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翁,因此此次課程標準的修訂工作,必須具有適應未來的前瞻性,整體而言,重視下列特色(吳清基,民82,頁36):1.加強生活教育與品德教育;2.重視民主法治教育與公民教育;3.落實鄉土教育之實施;4.注重道德教育之理念;5.充實藝術教育之內涵;6.強化職業陶冶之功能;7.反映未來社會之需要;8.消除課程安排之差異性;9.尊重學生之個別差異;10.增加學校排課之彈性與自主性。

其中之1.2.3.7.9.項與國小社會科之修訂具有密切的關係。

此外,課程標準之草案,亦呈現下列改革之特色(林來發,1992,頁20):1.修訂過程之民主化;2.國教階段一貫化;3.教材選責基礎化;4.課程安排彈性化;5.學生學習適性化;6.課程設計統整化;7.人文科技均衡化;8.新增內容前瞻化。

社會科是什麼?它具有哪些重要的任務?學者專家的意見並不一致,在我國傳統的觀點,社會科中的歷史、地理、公民等內涵,都被認為是培養國家思想和民族意識最有效的科目(李緒武等,民79)。

因此社會科的認務之一是傳遞公民的知能,使學生透過教育的途徑,學習合宜的信念與價值觀,將來成為社會中健全的公民。

除了傳遞公民知能外,也有學者認為社會科也可以是(Barr,Barth&Shermus,1977): 社會科學知識的傳遞,學生在社會科中學得政治學、經濟學、 社會學、心理學、地理、歷史等知識。

培養個體在民主社會中決策的能力,即有能力參與決策的過程。

歐用生統整各家的看法,提出了下列的分類(歐用生,民78,頁6-9): 公民教育的社會科:主要在傳遞公民資質,訓練兒童成為好國 民。

個人發展的社會科:主要在協助兒童充份發展個人,使人力資 源不浪費,社會進步。

反省思考的社會科:主要在教導兒童如何思考以尋求答案,解 決社會、價值的問題。

社會科學的知識,旨在使兒童獲得社會科學的知識。

作理性決定和社會行動的社會科,旨在教導兒童作理性的決定,並採取行動,以謀求改善自己和社會的生活。

近幾十年來,由於全球教育(GlobalEducation)的提出和受重視,使社會科又多了一項培養兒童世界觀的任務(林瑞榮,民79,頁36-39)。

無論社會科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都是以社會為範圍,以成為社會的健全份子,也就是以公民教育為核心,因此,它的內容會隨著社會需求的改變而改變(柯華葳等,民81,頁2)。

此次社會科新課程的修訂,在教育環境變遷的情況下,慎重考慮二十一世紀公民的求,並充份把握社會科的任務,期為我國國小兒童,發展出一套既適合國情,亦兼顧未來的新課程。

本文將從社會科新課程的目標,教材內容,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等方面,探討新課程的特色,期使國小教育工作者對新課程有更深刻的瞭解。

  二、社會科課程的目標及其特色 可分為總目標和分段目標兩方面探討。

總目標共有四條: 培養兒童適切的自我概念,建立和諧的群己關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發展健全的人格。

輔導兒童瞭解其生活環境及本國的歷史、地理和文化,以培養其愛鄉土、愛社會、愛國家的情操。

輔導兒童瞭解世界大勢,擴充其視野和胸襟,以培養平等、互助、合作的世界觀。

培養兒童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奠定適應民主社會生活的基礎,並發展積極的人生觀。

從總目標的敘述中,顯示其特色為對社會科不同內容的兼容並蓄,並充份反映了社會科的發趨勢(秦葆琦,民80,頁10-13)。

總目標第一條顯示新課程開始重視兒童自我概念的發展,反映出社會對兒童個人的重視,改進了過去忽視了個人存在的缺點(蔣素靜,民,72)。

為達成此目標,社會科必需包含心理學和社會學中相關的知識。

總目標第二條顯示新課程標準重視公民資質中愛國情操的培養,反映出社會科對培養好國民的重視,仍保留傳統社會科的特色。

為達成目標,歷史、地理和文化人類學中相關的知識內容,應包含在社會科的教材內容中。

總目標第三條顯示新課程重視世界觀的培養,反映社會科不再只站在本國、我族的立場論事,亦能兼顧世界觀胸襟的培養。

欲達成此目標,教材中必需採納有關歷史、地理、政治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知識。

總目標第四條顯示新課程重視兒童思考判斷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期望兒童在複雜的生活環境中,能獨立思考,能自己做決定和解決問題,這些能力,都是民主生活中所必備,一方面可奠定兒童適應民主生活的基礎,為未來的生活做完善的準備,另一方面也顯示社會科對過程目標的重視,改進了過去社會科不重視過程目標的一大缺失(歐用生,民78,頁96)。

欲達成此目標,必需將社會科學中相關的知識納為教材,並採用重視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

為了達成總目標,新課程的教材,勢必包括歷史、地理、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的相關知識,成為我國第一套以社會科學內涵架構的國小社會科課程。

在分段目標方面,分低中高三個年段(詳見課程標準),其特色如下: 各年級分段目標數,各有四條,與過去相較,數目減少。

在內涵方面,各年段的分段目標,均與總目標密切配合,具有連慣性。

即每個年段的第一條分段目標,均與總目標第一條配合,以此類推,顯示總目標已分化至各年段中,對未來各年級教材的選擇的安排,具有導引作用。

低中高三個年級的分段目標,層次不同,均由低而高,由淺而深,由簡而繁,具有程序性。

  三、社會科新課程的教材內涵及其特色 可從教材選擇和教材組織兩方面探討。

在教材的選擇方面,依據總目標,教材的內容必需包括傳統公民教育的歷史、地理、及社會學中之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其中文化人類學併入社會學中。

因此從歷史、地理、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六大學科中,選擇適合一至六年級兒童學習的通則,做為未來選擇教材的依據。

結果各學科選出的通則數如下:              地理學15條 社會學15條  歷史學9條  政治學9條   經濟學8條   心理學7條    總計63條 所謂通則(generalization),就是各學科之原理原則,亦稱為統念,每一條通則均闡述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間的關係,它必需具備下列三個條件(陳青青,民79,頁7): 是以句型的方式來表示 包含兩個以上的概念 是一個可被廣泛使用的通則,不包含特定的人、地和事。

例如在地理學的通則「氣候和地形是環境條件的重要因素」中,氣候、地形、環境條 件是三個主要的概念;其文句顯示氣候、地形和環境條件間的關係,無論任何氣候、 任何地形均可適用,具有普遍性,是一條典型的通則。

例如在地理學的通則「氣候和 地形是環境條件的重要因素」中,氣候、地形、環境條件是三個主要的概念; 其文句顯示氣候、地形和環境條件間的關係,無論任何氣候、任何地形均可適用,具有普遍性, 是一條典型的通則。

六大學科中的63條通則,即為社會科新課程的組織要素,教材內容依此發展,可以避 免過去只重事實,忽略概念和通則的缺點(歐用生,民78),使新課程具有概念課程 的特色。

然而由於通則的敘述,層次較高,對國小兒童而言,可能不易學習,每一個 年級即可得到`不同學科的通則。

這些通則,必需再組成單元,才能據以發展教材。

各年級通則組成單元時,考慮下列 的原則,此即為教材組織的原則: 內容相關的通則,才能組成單元,無論其是否屬於同一學科,因   此一個單元中可能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的通則,此為教材組 織的統整性。

一條通則可以重複出現在不同的單元中,此為教材組織的繼續性。

   3.每個年級的單元數,以六個為原則,上、下學期各三個,以配合定期考查的次數;六年級下學期可以減      少 一個單元,以配合畢業時間。

4.單元的主題,應適合兒童的程度,隨年級的升高,主題的層次亦可逐漸提昇,相似的主題在不同年級出現時,其內容必需加深和加廣,此為教材組織的程序性。

5.單元的主題,應符合兒童需要和興趣。

6.單元的內容,應達成分段目標和總目標。

在上述六條原則的導引下,共組成三十五個主題,為了未來標材組織的發展,將每個單元主題可能包含的重點內容也分別列出,茲將一至六年級的單元主題陳列於下(各單元之重點內容及通則,詳見社會科課程標準及課程概說): 一年級:朋友、家庭的成員、家庭的活動、班級、學校的運作、 學校的生活。

二年級:假期生活、團體生活、家庭的經濟生活、社區的生活環 境、為我們服務的人、習俗與生活。

三年級:學校的自治活動、人際關係、學習與成長、家鄉(一) --鄉鎮市區、家鄉(二)--縣市、各行各業。

四年級:台灣的地理環境、台灣的民俗與藝文活動、台灣的開發、 台灣的自然資源、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的社會變遷。

五年級:我國的地理環境、政府與人民、社會的經濟活動、生活 規範、中華民族的融合、中華文化。

六年級:世界的地理環境、文明與生活、文化交流、我們的地球 村(一)--多元化的社會生活、我們的地球村(二)--地 球資源的永續利用。

這些單元主題須加以趣味化,才能成為單元名稱。

此三十五個單元主題與總目標、分段目標的配合情形如下: 總目標第一條: 低年級分段目標第一條: 一年級:朋友、家庭的成員、家庭的活動、班級、學校 的生活。

二年級:團體生活、為我們服務的人、 中年級分段目標第一條: 三年級:學校的自治活動。

高年級分段目標第一條: 五年級:政府與人民、生活規範。

總目標第二條: 低年級分段目標第一條: 一年級:班級、學校的運作。

二年級:社區的生活環境、習俗與生活。

中年級分段目標第二條: 三年級:家鄉(一)--鄉鎮市區、家鄉(二)--縣市。

四年級:台灣的地理環境、台灣的民俗與藝文生活、台 灣的開發、台灣的自然資源、台灣的經濟發展、 台灣的社會變遷。

高年級分段目標第二條: 五年級:我國的地理環境、中華民族的融合、中華文化。

  總目標第三條: 低年級分段目標第三條: 一年級:學校的運作。

二年級:社區的生活環境。

中年級分段目標第三條: 三年級:台灣的開發、台灣的自然資源、台灣的經濟發 展、台灣的社會變遷。

高年級分段目標第三條: 六年級:世界的地理環境、文明與生活、文化交流、 我們的地球村(二)--地球資源的永續利用。

總目標第四條: 低年級分段目標第四條: 一年級:家庭的活動、學校的生活。

二年級:假期生活、家庭的經濟生活。

中年級分段目標第四條: 三年級:學習與成長、人際關係。

高年級分段目標第四條: 五年級:社會的經濟活動。

六年級:我們的地球村(一)--多元的社會生活 。

至此社會科新課程已由目標發展到教材重點,目標的理念,已落實到教材,下一步的工作,是將教材重點做教學設計,繼續落實到教學之中。

  四、社會科新課程的教學設計 社會科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採用系統化教學設計的模式。

所謂「系統」,通常有兩個以上的元素集合起來,彼此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或相互的關係,俾作行動以達成共同的目標,此集合體即稱為係統。

社會科系統化教學設計中所包含的教學因素有八個,分別是教學目標、教材內容、教學活動、教學時間、教學資源、評量、學習者和教學者等,並考慮此八個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

教學設計共有五個步驟,每一步驟,均就各個因素和其它因素之相互關係加以考慮,此即為系統化的教學設計(秦葆琦,民80,頁111)。

在正式進行系統教學設計之前,應先完成下列工作: 設計教材大綱:指課程標準中所呈現的各單元主題,內容要點和 通則。

發展單元教材綱要:依各單元教材大綱,發展單元目標和教材綱 要。

並將通則的內涵加以分析,涵概在教材綱要中。

正式的教學設計,包括下列五個步驟,其中第三個步驟又細分出 三個步驟,茲將每個步驟中所考慮的因素,略述如下: 決定教學設計的格式:考慮如何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 動、教學時間、教學資源、評量和學習者等相關因素呈現,供標 學者使用。

發展具體目標:考慮學習者、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和評量等因素。

設計教學活動:可分為三個步驟: 確定教學時間和每節課具體目標的安排:考慮教學目標、教學 內容、教學活動和學習者等因素。

教材的選取: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和學習者等 的因素。

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活動的安排: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 教學時間、教學資源、評量、學習者和教學者等因素。

提供教學資源: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時間、 評量、學習者和教學者等因素。

提供教學效果評量工具:考慮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教材內容和   學習者等因素。

教學設計完成後,即產生教師手冊、學生課本和習作等教學用書,即以此進行「教學實施」,這種教學實施,屬實驗性質,因此又可稱為「實驗教學」。

實驗教的目的是透過實際的教學,瞭解教學設計適切性,並透過教學觀模和研究會,瞭解實際教學遭遇的困難,發現教學設計中需要修正之處。

因此當實驗教學結束,教學設計的修正,可能會從教學大綱或單元教材綱要開始,從頭做系統性的考慮和修訂,以維持系統化教學設計的精神。

  五、社會科新課程的教學活動 社會科新課程的教學,可從主要教學活動、教師應有的觀念和做法兩方面來談 主要教學活動 社會科新課程重視教學設,因此對教學活動的選擇與安排,頗費心思。

為達成教學目標,必需選擇最適當的教學方法,若沒有現成的教學方法可用,則將教學活動做適當的安排,以達成目標。

社會科新課程常用的教學方法包括練習標學法、讀圖教學、角色扮演(秦葆琦,民80)、年表教學(秦葆琦,民82)、討論教學法(吳英長,民79)、分組學習和問思教學法(陳青青,民79)等;常用的教學活動則包括報告與發表、問達與討論、歸類與分類、演練和表演、統整和歸納(周經媛,民80)、觀察和欣賞、說明與講述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參觀、遊戲……等。

茲將社會科的主要教學方法和活動略述於下: 1.練習教學法,主要步驟有四: 引起動機 探討重點 教師示範 指導練習 主要用以達成情意和技能領域的目標。

2.讀圖教學,包括下列技能的學習: 以符號代表實物 觀察生活中的景物及功能 找出地方的位置 理解和表達相關位置 解釋地圖上的符號----圖例 發展基本的相關大小和尺度觀念 認讀方向 瞭解地球儀是地球表面最正確的代表 上述的讀圖技能,須透過適當的教具和活動進行。

茲以解釋地   圖上的符號—圖例為例,說明其教學步驟: 觀察 說明 練習 統整 3.角色扮演,主要步驟有五個: .(1)討論情境 (2)預演 (3)解說表演者與觀眾的責任 (4)角色扮演 (5)討論表演情形 本教學方法主要用以達情意目標。

年表教學,主要步驟有四個: 觀察年表 說明年表的主要部份:朝代和時間 練習:兒童找出朝代的起迄時間和不同朝代的先後順序。

統整:年表對學習歷史的功用。

5.討論教學法:主要步驟有五個,用以達成認知領域的目標: 引起動機 提示研究問題 輔導兒童閱讀課文與參考資料 閱讀課文與參考資料 討論 報告與討論 總結 6.分組學習:主要步驟有五個,用以達成認知、情意或技能目標: 將兒童分成異質性小組 各小組選出小組長及紀錄 說明題目 分組活動 分組報告 7.問思教學法:主要步驟有四個,用以達成任知和技能目標: 引起動機及概念分析:包括引起動機、列舉事實、討論 分類和確定名稱等四個過程。

歸納統整:包括整理資料、分析資料和提出假設說三個 過程。

證明及應用:包括證驗假說和應用統念兩個過程。

價值判斷及選擇 8.報告與發表:報告是敘述事實;發表則是陳述心得感想。

  9.問達與討論:問達多處理有固定答案的題目;討論則處理有 個人見解的題目。

10.歸納與分類:歸類是在既定標準下將事物分別規入;分類則 由兒童自訂標準及名稱。

11.演練和表演:演練是就一個動作做反覆的練習;表演則有事 先安排的劇情和表演方式。

12.統整和歸納:統整是對學習內容的整理;歸納則是從事實→ 概念→通則的建構過程。

13.觀察與觀賞:觀察的對象是圖片或實物;觀賞的對象則是錄 影帶。

14.說明與講述:說明是指說明概念;講述則通常指事實。

此外如調查、搜集和整理資料、參觀、遊戲….等都是常出現的教學活動。

任何教學活動,必須與其他活動配合,以形成準備—發展----綜合等三個階段,才能成為完整的一節課。

  (二)教師應有的觀念和做法 社會科新課程延續七十八學年度改編本的精神,在教學設計和 教材呈現上,均與67年推出的舊課程有極大的差異,尤其市下列兩點: 教師手冊是進行教學的重要依據:教師手冊中呈現完至整的教學設計,凡是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教材內容、教學時間、教學資源及教師、學生的注意事項等均有一目瞭然的表列說明,教師可以方便地使用,節省教師自行設計的時間。

兒童的課本不再是上課的主要依據:教師配合教師手冊中的教學設計,在必要時才使用課本,如觀察其鐘的圖片、或閱讀課文做整節課的統整等。

  因此教師須建立新的觀念與做法,才能掌握新課程的精神與特 色。

最重要的有下列幾項(參考周經媛,民80,頁55--58): 課前充份準備:詳讀教學設計,瞭解每節的目標活動和教材重 點,並準備所需的資源,使教學得以順利進行。

教學具有彈性:依具教學設計的提示,對教材和活洞選擇、時 間的分配、資源的運用等,均可依各地情況,做彈性的應用, 以配合各地的特色,發揮最大的教學效果。

鼓勵兒童參與:新課程的教學設計,重視教學的過程,必需由 師生共同完成,因此教師應鼓勵兒童參與,並給予積極的回饋, 讓兒童在良好的氣氛中,與教師互動,成為主要的學習者。

熟練教學技巧:社會科教學設計中的各種標學方法和活動,都 需要熟練的教學技巧,才能帶動,如理答的澄清、探究、回饋 等技巧、改變問題層次的發問技巧、維持常規….等,均需由平 日的教學和觀察中,累積經驗以使技巧純熟。

搜集教學資料:由於新社會科與當前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教 學資源亦可由教師自行規劃、搜集,並做有計劃的整理和累積, 以充實教學內容,提高兒童學習的興趣。

採用多元化方式評量:社會科的目標中包含認知,情意和技能 三個領域,不同領域的目標,評量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教師應 不再宥於過去「考試是唯一評量方式」觀念,採用不同的評量 方式,才能瞭解兒童不同領域目標達成的情形。

六.結語 社會科新課程在台灣省國民學校師研習會十多年來課程研究發的 基礎上,呈現出全新的面貌,無論在目標、教材內容、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等方面,都具備了前瞻性的特色,期望這套課程能順利進行推廣,使我國的國小社會科教育邁入新的紀元,達到為國家培養二十一世紀的新國民的目標。

回課程精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