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x爭議,一位執照策展人的告白、說明與呼籲 - 換日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你參加過TED 或是TEDx 不同分會的「年會」嗎? ... 的人,很可能以參與各式演講賺取報酬而支撐生活,但絕大多數TED / TEDx 的講者並不是以演講維生。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時事現場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上架,夢想人生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時事現場 時事 TEDx爭議,一位執照策展人的告白、說明與呼籲 TEDxTaoyuan 2017/12/20 49323 PhotoCredit: 現任TedxTaoyuan策展人具名撰寫,帶來他真誠的告白⋯⋯不論你對TED與TEDx的評價如何,相信這篇文章都值得關心此議題的你,花點時間閱讀: 文:TEDxTaoyuan執照策展人吳以璿 編者導言: 你參加過TED或是TEDx不同分會的「年會」嗎?身為講者,你是否因為沒有「講師費」而感到不滿?身為觀眾,你是否認為參加過後「值回票價」?TED作為「非營利組織」,可以向年會觀眾收費嗎?又既然可以收費,為什麼不能給講者「講師費」? 近日,在台灣的網路社群中,上述的討論十分激烈,甚至瀰漫著濃濃的火藥味。

原因是,部分受邀參加過台灣不同「TEDx」年會的講者質疑:擔任「講者」,卻無「講師費」,彷彿是「做功德人」。

也有不少網友激烈抨擊:「既然是分享理念的公益組織,憑什麼收門票?」 但另一方面,TEDx的策展人們也有話要說,包括:總部規定不可違背,「講師費」外已盡力補貼;策展、工作人員,依據組織方式,絕大部分甚至全都是志工、學生,不應被妖魔化;以及即使是「公益組織」,辦活動、錄影音,沒有不需要成本的⋯⋯等等。

此後,隨著討論日趨熱烈,也衍生出許多人始終對「TED」與「TEDx」之間的差別感到模糊;以及不同TEDx之間無監督、管轄權,因此「策展方式、品質標準不一」,以及少部分策展人「疑似違規」等等問題。

這篇文章,由現任TEDxTaoyuan策展人具名撰寫,帶來他真誠的告白⋯⋯不論你對TED與TEDx的評價如何,相信這篇文章都值得關心此議題的你,花點時間閱讀: 「為何要申請TEDx?」這是大家對我們最大的疑惑。

如果全是志工,勞心又勞力,我們到底為何要做這樣的事? TEDx的起源與授權 TEDx是2009年由TED內部的人發想的計畫。

以「公開授權」的方式,讓全世界的人用很低的門檻,即能申請授權(TEDx某個屬地)執照,而門檻是什麼?門檻其實是一個稍多問題的表單、一些規則(大概近百條)、一場(或多幾次)線上面試。

有授權費用嗎?沒有。

申請者有無財力資格限制?沒有。

有年齡限制嗎?幾乎沒有。

TED的TEDx計畫沒有針對申請者的身分加以限制,幾乎可說是有心想舉辦類似TED大會的人,就能申請。

也因為如此,我和另外三位最初的夥伴,才能順利地以國立中央大學學生的身分,申請TEDxNCU的執照(執照者是我,但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若只有我一人,不可能開始這一切)。

TEDxBrussal、TEDxTokyo、TEDxLincoln⋯⋯認識更多同個社群的人,發現大夥兒來自各行各業、不同國籍,但相同的是,不因為財力、年齡、性別等,而有所限制。

我不能替所有其他的TEDx發言,但至少對我和我的團隊而言:從經濟角度看,我們沒有收取任何人事費用;從理念角度看,這是大夥兒自發性的活動,我們利用工作/課業之餘策畫,無論外界覺得這樣的我們,在他們眼中是否「傻」──金錢,從來不是我們起心動念,起身行動的第一、第二甚至第N考量。

若我們一開始就將資金做為最優先的考量,那麼這場旅程可能永遠不會開始。

至少對於當時身為普通學生的我們而言,是如此。

規則的原意是什麼? 但別忘了,前段提及「一些規則」。

這些規則就是TED給全世界TEDx的策展準則:跟著官方的規則與提供的策展指南,各地TEDx得以在獨立運作的條件下,創造數萬個類TED大會的活動──秉持TED的精神、TEDTalk的時間規定與內容指標──而若不照著這些「基本準則」執行,嚴重的情況就是撤照。

TED總部「公開授權」「TEDx」這個品牌,並用規則與指南讓各地TEDx獨立策畫類TED大會的活動。

各地申請者幾乎都是策展素人(還記得上段提到TEDx的策展方組成來自各行各業嗎?),TED官方也不會每個團隊都派人駐點,若沒有平一的準則,如何形塑相同的風格?TEDx計畫可能在開放的2009年,就因為空有虛名而宣告不可行。

公開TEDx品牌授權,並授規則約束,在規則以內,各團隊可以自由發想議題、設計活動,這和星巴克總部與分部、分店是看似相同但實則不同的情形。

的確,TED大會或由TED主辦的活動,會邀請TEDx策展人參加,一起交流、彼此學習,但不是每個人都有經濟能力與時間可以參與活動,臺灣、南韓、日本的情況都差不多,能親身參加的策展人仍是少數,此外,TED也提供社群內討論的社群網站,但並沒有企業一般的強制性,有東西在那裡,但願不願意學習吸收,是個人的責任。

而其中一條規則明確規定: "TEDxeventsmayneverpayspeakers.Noonecanpaytobeincludedintheprogram.Speakersatyoureventcannotsponsoranypartofyourevent,in-kindorotherwise." 這就是各地TEDx未能給講者費用的緣由,同時也是近期熱烈討論的主因。

要解決問題,首先得釐清問題為何:各地TEDx遵守規則不能給與講者費用,也不容許因任何人花費(贊助)而登上舞台。

許多人想知道規則的原意是什麼,卻將矛頭指向遵守規則,否則可能直接被撤照的策展團隊,我粗淺地認為這樣的作法不大合適。

問題應該直接指向制定規則的人,是吧? 規則訂在這裡,違規的代價則可能是撤照。

但這不也是法律,若要解釋,則要看解釋者所站在的角度與立場為何──以下,我可以用在TEDx策展幾次的淺薄經驗,以及與各地TEDx夥伴交流、與總部的人們詢問後,所得到的邏輯來解釋: TED最初,不是「一名講者只有18分鐘」的分享形式,但原本即是以分享的概念作為其核心精神。

今天假設有100人在現場,講者是「其中的」10人。

講者上台簡短分享後,下台也成為觀眾。

TED是一個多元領域的研討會,「Multidisciplinary(多元的知識領域)」是TED/TEDx的基本概念。

這場研討會不走專精深奧,而是希望大眾都能參與、了解、學習。

一場活動不會只有設計、科學的內容,可以談教育、社會現象、更多有趣的想法。

IdeasWorthSpreading而不是SpeakersWorthSpreading。

TED不是因為你是誰而邀請,而是因為「你做了什麼」、「你想分享什麼」而發出邀請。

而這樣的基本精神,為了避免因為「講者費」而受到限制,後續才有「不得給付講者費,與因接受商業贊助而讓特定講者上台分享」等等規定。

講者邀請企劃書即會附上的基本規則。

圖/吳以璿 提供 問題來了:「講者費怎麼會是辦活動的限制?」 很容易直覺冒出這句話,對吧? 首先,TEDx絕大多數都是志工團隊,當然不排除少數背景富裕的策展人,但大多身家普通與你我一樣。

若TED或TEDx一開始邀請來的「大人物」全數用「業界標準」給予講師費,我想,1984年,最初那個辦完即赤字的TED,不可能走到今天。

那既然「不給講師費」,為什麼全球還是有無數在商業演講中動輒「價碼」數萬甚至數十萬美元的講者,願意登上這個舞台? 在TED的知名度已經遠較當年為高的今天,我相信有少數為了「名聲」等原因的講者存在的可能性,但真正的關鍵,應當是認同它的理念── TED的理念從成立之初即非常清楚:不是因為「你是誰」而邀請,而是因為「你做了什麼」、「你想分享什麼」而發出邀請。

此外,TED/TEDx的觀眾取向是「大眾」,許多講者在他個人的專業領域極有內涵與實力,對於大眾而言卻是陌生的──講者是來分享「自己領域」的專業內容,並與大眾接軌。

一個以演講為專業的人,很可能以參與各式演講賺取報酬而支撐生活,但絕大多數TED/TEDx的講者並不是以演講維生。

這裡可以回顧一次:基礎的概念是分享(還是短短的分享)。

隨著網路上的討論愈來愈多,有些立場甚至開宗明義表示:「TED本身不給演講費就算了,能上TED的人都是看到後續的商業利益。

若各個TEDx能保證短講上網後,後續的點閱率,不收講者費才合理。

」 這種說法除了標籤化所有講者之外,更可能已倒因為果──畢竟當初的TED,不是瞬間即有龐大的觀眾群。

各個講者出席活動收取講師費的行為,這合理。

在台上講了兩、三小時,甚至是短期課程,認真準備的結果,理應有相對報酬。

而以我們身為其中一個TEDx的策展人身份來說,儘管站在規則角度上,無法直接給予「講者費」,但我們會努力做出另外的補償(後續會提到)。

給講者的訓練資料截圖。

圖/吳以璿 提供 別以為TED只是發出邀請函,講者接受之後,就任講者自由發揮了。

他們有Content部門,專門幫助講者釐清最精華的概念,聚焦、聚焦、再聚焦,將最重要的概念傳達給觀眾。

許多時候,講者想講的東西並不是他需要講的東西。

TED也有UX部門,專門協助製作簡報、動畫,那些精美的投影片和流暢而吸引人的動畫,許多都是TED在背後操刀。

TEDxTaoyuan也一樣。

我們只是志工,不若TED規模。

但上述能做的、能協助的,一樣不少。

同樣一位講者,可能會在不同時期,因為不同議題而被不同的TEDx邀請。

「上次對方給我10,000元講者費,你們這次有10,000元嗎?」這句話將會遏止很多可能。

而「大家來比財力」的概念,也很容易限縮絕大部分申請者的「機會」。

一個財力雄厚的策展團隊,無論來者何人,一律開高講者費用。

後果顯而易見,對吧? TED本身也是如此,但他們也提到「TED會給講者最好的住宿、飲食、交通等相關費用,當然還有最佳的實體體驗與各類工作坊」。

給講者的訓練資料截圖。

圖/吳以璿 提供 所以我們做了什麼? 從TEDxNCU到TEDxTaoyuan都是如此,只要我是執照者,不容許在策展規則上有所違例。

雖然我們只是志工,而且是沒帶錢的志工,但能夠給予講者的補貼,仍盡力做到最好。

2013年,當我們邀請Baobao從澳大利亞飛回台灣,我很想個人為講者負擔機票錢,但當時連三萬都拿不出來。

退一步,至少負擔前兩晚的住宿費用,這是我們能做到的。

Baobao人太好了,禮貌性地詢問後,即說正好想回來見家人朋友,機票她自己出就好。

其他講者搭高鐵、火車或自行開車,我們也盡量「實報實銷、從優補助」──亦即我不會介意那零頭。

680元的車票,我們在能力範圍能給800或900,何樂不為?搭火車以外,總有其他可能開銷,不是嗎?自行開車從臺北到桃園(中大),當時油價貴,我補貼500元,應該合理? 其他成本方面,人事我們採志工形式,大家通通不支薪。

「志工」成員當然來來去去,有些經驗不容易累積,雖然可惜,但這也是人之常情,何況多是以學生為基底的獨立組織,連個協會都沒有。

畢業後決定先找工作、打拚事業的,當然要先專注自己的工作。

我和夥伴們都支持這樣的基本精神。

時序跳到2016年,轉申請並升級為TEDxTaoyuan。

活動規模的限制解除了(這也是規則之一,暫且不提),做事的精神不變。

針對講者這塊,雖然規則明訂不能給講者費,但能做多少,我們盡力就是了。

以下公布2016年會時,我們給予講者個補助: 〈TEDxTaoyuan2016年會〉 講者住宿: 桃園福容大飯店(考量舒適度與距離,這是合理的選擇)。

青年旅舍是我們自己出國自由行的好選擇,但我們選擇讓講者更舒適,也更體面。

機票補助: (1)Salam和Eyad從敘利亞飛來,他們必須先經過邊界,進入黎巴嫩,再搭乘土耳其航空「黎巴嫩─土耳其─臺灣」的航線。

這兩張來回機票,加上旅遊旺季提高價格逼近10萬元新台幣。

可以選擇不要負擔,但我們做了另一個選擇。

(2)Sonya的香港來回機票也是一樣,我們全額負擔。

(3)Caltech葉乃裳教授的部分,正好我的指導教授對於邀請教授到學校交流很有興趣,就以科技部訪問學者的名額負擔。

葉教授在台期間,同時於中大進行學術參訪。

有多少錢,做多少事。

今年(2017),住宿地點不變。

因為去年虧不少(機票佔大宗),今年先鎖定國內講者為主,這是我們的應變之道。

老話一句,能做多少,我們盡全力。

只要是我為領導者的TEDx,不論是TEDxNCU或TEDxTaoyuan,都仿效TED本身,盡量以住宿、交通等,為講者補貼他們所花費的時間等成本。

而講者花費多少時間構思內容,團隊夥伴就花更多時間聆聽、討論,一起調整。

「沒講者費,為何收取門票?說是非營利組織,為何收門票?」 這是如今網路上對TED與TEDx的另一項主要質疑。

首先,非營利組織是不以營利為目的,也不會將單次年會或活動的剩餘收入轉投資,但不代表不能有自籌款來源。

TEDx因為規則不能給予講師費(好的TEDx也會盡量補貼其他開銷),但場地、技術設備、錄影、合理的文書宣傳品等,都是必要的開支。

這點不只是TEDx,希望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在面對其他看似不以營利導向的活動,動輒批評「憑什麼收取費用」的同時,也能想到主辦方支出的成本有哪些。

另外,也有許多批評,認為「場地費高昂,是因為不懂得選擇便宜的場地」。

我想,任何人都可以選擇將活動辦在戶外、連舞台都不要,讓觀眾風吹日曬雨淋;也可以用很低廉的價格,租借一個小集會場、小禮堂,但設備陽春,也沒有專業舞監維護,導致觀眾參與的觀感不佳。

我們盡量為講者著想,同樣地,也應盡量替觀眾設想。

在能力所及規劃雙方都能接受的活動。

是否認為門票價格合理,活動是否值得,願不願意參加,當然都是個人的決定──但必須再強調一次,非營利組織所辦的活動,不等於沒有成本,不等於「必須免費」。

錢用去哪裡? 我們在今年(2017)的1月26日,即公布2016年度大會的相關開銷收支表。

這是一種負責,實際上也是坦白──我們沒有需要遮掩的地方。

今年年會尚未完成,但支出表也可以大方公開。

學生票最便宜500元一張、一般票最貴1200元一張。

距大會時間已近,我們的收入是新台幣355,200元。

讀者也能簡單計算,我們應該要賣幾張票才能打平開銷。

同時也可以考量,多少的票券價格能平衡消費者需求與成本金額? 收支明顯不平衡,支出大於收入,和去年一樣。

賠錢是我個人的領導能力與人脈不足,和TEDx一點關係也沒有。

去年的差額,我用研究所以前的存款補足,這是我該負責的。

所以怎麼會有其他TEDx違規? 上述內容,都是我們在做的。

但我無權干預其他同掛在TED計畫下的TEDx如何運作。

我們也不能問各別的TEDx彼此邀請到的講者名單,這樣隱含的可能情形是──資深的策展團隊與新進的策展團隊,在討論上的言語份量差異。

因為TED公開授權「TEDx(x=independentlyorganizedTEDevent)」,TED本身並不會直接管理各地方TEDx的運作。

TEDxSydeny、TEDxTokyo、TEDxTaoyuan都是獨立運作的,從來沒有TED部門派人主導策展。

而臺灣的TEDx夥伴彼此認識,雖有彼此學習、請益的時候,但實際運作還是各自努力。

曾經,臺灣TEDx社群有「未更新執照繼續策展」的案例,還是學生做出來的事。

我和其他策展人很氣憤,但當時較資深的、其他團隊的策展人教我一句: 「我們都是獨立策展的,彼此也沒有絕對的約束力,真的要直接處理還是要靠TED。

」 於是,我同意選擇較溫和的方式處理,在發出聲明給該團隊的講者、合作單位後,剩下的回報給TED處理,TED後續也讓這件事情有個結果。

是的,雖然我代表TEDxNCU/TEDxTaoyuan團隊向臺灣的社群呼籲,絕大多數的成員們也都恪守,但總會有違規者。

比如說,很遺憾的:許多社群熱點提到的張翠容記者對TEDxTaipei的質疑;或部分網友指出有私下給演講費等事件;以及主視覺設計疑似抄襲等事件,幾乎都是過去最早在台成立,也最負盛名的TEDxTaipei團隊沒做好的。

何況當時的他們,還以公司為運作模式(讀懂前面的說明,就應該知道這是可以的,但他們的處理,真的還是有不合理的瑕疵)。

不過,請在閱讀過我的文字後,別再將標的放大至「整個TEDx社群」──這些危害整個社群的事,我只能呼籲,無權干預。

這不是切割,僅僅說出彼此沒有權責干涉的事實。

(當時看到張翠容記者的發文,也是直指整個TEDx社群,未曾謀面的我還私下聯繫對方,希望釐清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誤會。

被網路社群討論,重新提起這個小插曲,我仍感謝張翠容記者的聆聽和分享。

) 圖/TEDxTaoyuan臉書專頁 策展素質不一、經驗心態有別,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TEDx社群的素質不一,造成觀眾或講者體驗相異,或是暗自違規的策畫方式,都是問題。

品牌的力量讓TEDx受到矚目、議論,但無論TED或TEDx,它本身不是一件商品,在基礎的策畫精神上,也不該淪為商業工具。

或許有些團隊規劃方式偏頗,讓活動成了大拜拜;或許違規者用「價值交換論」而自滿。

提出這些問題是非常好的事情,部分打從一開始根本不讀懂規則與指南就胡亂策展的TEDx,也應該深自反省,是什麼樣的自私行為,影響整個社群受人指責? TED並不完美,它也存在某些受人議論的問題。

這值得後續另外寫一篇短短的文章分享。

TED/TEDx更不是宗教,但錯的策畫方式、宣傳方式、解釋方式,盡是用虛無的說詞填滿,也很容易讓人皺眉不滿。

但是,若策展的人能回顧最開始提到的「這是一場多元領域的研討會。

有人用短短的時間分享,但更多的是聽者在講者下台後,面對面互動、交流」,則活動的內涵便不該是講究多麼豪華的排場,而是專注在與講者討論如何傳遞好點子、專注在如何創造講者與觀眾的互動。

TED和優秀的TEDx(例如澳大利亞的TEDxSydney、奧地利的TEDxVienna、德國的TEDxBerlin、美國的TEDxBeaconStreet),就是能做到以上幾點,讓參與者不會認為「這只是一場講座」而是我到了一個可以跟講者、旁人、不同觀念的人交流,跳出自己專業領域,學習新知的場域。

能否做到一樣的內容規格,可能牽涉策展團隊的經濟規模、人力資源等,但誠如世界上許多小小的TEDx能做到的精緻小巧,我們至少要能維持住基本的精神。

參與TED/TEDx,或任何其他講座、工作坊或更多形式的活動,都不會讓參與者一夕之間「碰」的一聲,變成「厲害的人」。

而是看看台上的分享者,他們的行動、所思所想所做,吸收好的部分,讓自己擁有更多元的內涵。

對內對外的小小呼籲 由於絕大多數團隊都是志工(更多是學生),大夥兒先來後到,策展技術上或有粗糙、策展能力或有不足。

正因為TEDx計畫的低門檻,才會有這樣的現象。

新的策展團隊,我或許能以較多的經驗分享,避免大家再犯同樣而不必要的錯誤,這是未來在短期內可以嘗試做到的。

但若有講者接受到不好的邀請經驗,我也想冒昧地尋求您的體諒,讓年輕的孩子有失足但不成千古恨的機會。

讓他們有失誤的機會,同時也讓他們成長。

可以給予立即的回饋、指導,甚至討論,但別單純將不滿積聚在心裡,或用太過尖銳的語調表達諷刺、嘲笑、謾罵。

沒做好的策展人們與志工,也應該謙虛地學習,「認真地擔起責任」,這樣才會有所成長。

回饋無論好壞,都是讓自己成長的養分,只是有些甘甜、有些苦澀。

我自己的反省:一開始的TEDxNCU沒有完整的講者訓練流程、良好的講者指南,持續成長後,TEDxTaoyuan才有較完善的內容。

我們肯定也有很多未竟之處,雖然限於志工的時間限制,不見得能立即改善,但真心感謝一路走來,講者、觀眾們願意旁人給予的時間和支持,讓我們有機會成長至今。

回顧當初,我們也是這麼走過來的,只是幸運了點、堅持了點,才走得比較久。

謝謝你們看到這裡。

執行編輯:HUI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Credit:TEDxTaoyuan臉書專頁 TED 演講 策展 關聯閱讀 我在TEDxTaipei的時光──「不像實習生的實習生,不像講者的講者」教我的事 關於一場打動人心的簡報:故事、數據、人,以及你不知道的那些眉眉角角 作品推薦 「青年是伊拉克的未來,夢想在不遠的以後」──專訪AhmedLoqmanYousify 臺灣不只有「最美的風景是人」──人情味不該用來比較,走出自己的路才最重要 參考資料 TOP TEDxTaoyuan 台灣各地志工組成、以桃園為屬地,為TED旗下TEDx計畫的一份子。

TEDxTaoyuan秉持TED的精神「Ideasworthspreading」,致力「挖掘臺灣的好點子」、「導入國際視野」並「促進多元領域交流」。

我們舉辦年度大會,邀請各界專業人士為當年度的社會提供想像、反思、啟發,同時也以文字、影像記錄各種觀點、現象。

看更多 上一篇 俄羅斯總統普丁,為何要「投稿」香港媒體?──從「大歐亞夥伴關係」,看俄羅斯重塑國際秩序的野心 下一篇 【美國槓上聯合國】「我們不會忘記這個羞辱⋯⋯」──聯合國罕見召開緊急大會,耶路撒冷使館一案,高票通過「反美」決議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評論Opinion 請把子宮還給我──論「女性得到的事實」 評論Opinion 「總統級」人物的品牌經營(一):「辣台妹」、「讀稿機」與「倫敦政經學院」的距離 評論Opinion 臺灣名列「無知國家排行」第三名──「唯我獨尊」心境若不改,出國再多次,同樣與「國際觀」絕緣 時事CurrentAffairs 從台中出發,《換日線》響應號召青年領袖放眼世界、發光發聲 新北市佳林職探中心開箱Tour|廣編企劃 熱門文章 1 「神秘」的中國快時尚品牌,為何在西方年輕人中引發熱潮?(BBCNews中文) 2 為什麼要取英文名字?──曾想以「中文名」闖天下的我,決定放棄了⋯⋯ 3 拒絕被貼標分類!專訪「建中郭雪芙」塗兆元:自信,就是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4 韓半島永遠的異鄉人:在韓出生長大,卻被韓國人要求「滾回中國」、「不要假裝台灣人」的韓國華僑 5 洗碗精成分天然,泡沫不必沖掉?──外國朋友洗碗不沖水,家人表示:從小吃到大,不都好好的? 6 防疫政策引發萬名司機抗爭,加拿大人怎麼看?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