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aget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ATA099129羅婉綸 - 蜜拉貝兒的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教育心理學-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導老師:何森豪學生:ATA099129羅婉綸 ... 他的認知結構或基模功能,能夠在同化與調適之間維持一種波動的心理狀態。
蜜拉貝兒的部落格
跳到主文
歡迎光臨蜜拉貝兒在痞客邦的小天地
部落格全站分類:圖文創作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Apr16Sat201122:57
Piaget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ATA099129羅婉綸
教育心理學-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
指導老師:何森豪 學生:ATA099129羅婉綸
一、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基本要義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實際上也就是他的智力發展理論。
1.認知結構與基模
每遇到某一事物,就用他的認知結構去處理。
皮亞杰將此種認知結構稱為基模(或圖式)(schema)。
皮亞杰將基模視為人類吸收知識的基本架構,因而將認知發展或智力發展均解釋為個體的基模隨年齡增長而產生的改變。
2.組織與適應(皆為使心理平衡)
所謂組織(organization)指個體在處理其周遭事物時,能統合運用其身體與心志的各種功能,從而達到目地的一種身心活動歷程。
同時在皮亞杰的理論中,所謂適應(adaptation)指個體的認知結構或基模因環境限制而主動改變的心理歷程,包括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
3.平衡與失衡
根據皮亞杰的解釋,個體能對環境適應,就表示他的認知結構或基模功能,能夠在同化與調適之間維持一種波動的心理狀態。
4.建構主義的觀點
皮亞杰將認知發展視為內發歷程。
二、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階段觀
★學習無用,認知時間到就會發展。
1.感覺運動期(0~2歲)
(1)憑感覺與動作以發揮其基模功能
嬰兒賴以吸收外界知識的基模,主要是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與手的動作。
此等感覺與動作,最初只是簡單的反射,而後逐漸從學習中變得複雜,由身體的動作發展到心理的活動。
(2)由本能性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的活動
六個月後嬰兒能起坐與爬行,並出現目的性動作,即會運用思維以身體動作去達到目的。
(3)對物體認知具有物體永存概念
感覺運動期的末期,嬰兒在認知發展上將會表現物體永存的心理特徵。
2.前思運期(2~7歲)
(1)能使用語言表達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傾向
(2)能使用符號代表實物
(3)能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物的全面
*按皮亞杰的解釋以及很多心理學家研究驗證,此時期兒童的思維方式之所以不合邏輯,主要是由於他的基模在功能上受到以下三種心理上的限制所致:
(一)中心化(centration)
未具守恆的概念。
(二)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
此概念與可逆性是相對的。
可逆性指思維問題時可從正面去想也可從反面去想,但此時期的兒童無此思維能力。
(三)自我中心(egocentrism)
此時期的兒童,在面對問題情境予以解釋時,只會從自己的觀點著眼,不會考慮別人的不同看法,認為別人與他所知覺到的事物是相同的。
3.具體運思期(7~11歲)
(1)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以解決問題
能夠面對問題時,循邏輯法則推理思維,但此推理思維能力只限於眼前所見的具體情境或熟悉的問題。
去中心化是具體運思期兒童思維成熟的最大特徵。
所謂去中心化(decentration),是指具體運思期的兒童,在面對問題情境思維時,不再只憑知覺所見的片面事實去做判斷。
(2)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
(3)能理解守恆的道理
4.形式運思期(11歲以上)
皮亞杰認為認知發展達到形式運思期,就代表個體思維能力已發展到成熟階段;以後再增加者只是他從生活經驗中增多知識,不會再提升他的思維方式。
(1)能做抽象思維
(2)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解決問題
(3)能按形式邏輯的法則思維問題
*認知發展於形式運思期的青少年,在思維方式具有三種特徵:
(一)假設演繹推理(hypothetic-deductivereasoning)
先對面對的問題情境提出一系列假設後進行驗證,從而得到正確答案。
(二)命題推理(propositionalreasoning)
在推理思維時,不必一定要按現實的或具體的資料做依據,只憑一個說明或一個命題,即可進行推理。
(三)組合推理(combinatorialreasoning)
面對由多項因素形成的複雜問題情境時,可根據問題的條件提出假設後,一方面孤立某些因素,一方面組合另些因素,從而在系統驗證中獲得正確答案。
三、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評述
1.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教育含意
(1)確認兒童心智成長的內發性與主動性
組織、適應、平衡、同化、調適等術語是皮亞杰用來說明兒童心智之所以成長的基本理念。
現今教學理論中的建構主義教學理念就是源自皮亞杰的思想。
(2)確認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與普遍性
皮亞杰以階段論的觀點來解釋兒童自幼稚到成熟的認知發展歷程。
(3)確認兒童認知發展階段成長速度不一
按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各階段所跨越年齡界限是相當大的。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科學觀,亦即教育心理學觀,科學觀可用於教育方法的改進。
皮亞杰的理論及其實際研究發現,足可供做因材施教的科學根據。
2.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受到的批評(約於70年代)
(1)發展先於學習的論點缺教育價值
以自然界生物為生存而適應的觀點為基礎,未考慮人與動物成長歷程不同。
(2)對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修正
*新皮亞杰主義(neo-Piagetian):
指20世紀90年代以後,在美國興起的以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為基礎,經重新驗證後提出修正的認知發展心理學主張。
(一)認為皮亞杰低估兒童的思維能力,而高估了青少年的思維能力。
(二)認為從生命全程發展的觀點來看,皮亞杰的四階段理論,不能涵蓋人類認知發展的全部歷程。
主張在形式運思期之後宜增加第五個階段,並明白標示以後形式思維(postformalthinking)做為第五階段成年人思維的特徵。
四、我的心得
這次的報告在探討皮亞杰的認知發展論,並再一次精要。
經過多次閱讀與老師的教導,我知道,本來是生物學家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他所擅長的生物學也為他之後所發表的認知發展論設定了一個方向,那就是皮亞杰所發表的認知發展論是以生物學的觀點來探討的,但是這樣重要的論點從20世紀60到80年代在全世界受到相當大的重視,甚至可謂教育心理學裡面相當重要的權威理論之一。
我對皮亞杰的理論中的諸多實驗相當佩服,不論是他所設計的三山實驗情境或是吊錘擺速實驗,都十分有趣,也就是經過這些試證才得以完成他著名的認知發展理論。
但是經過許多心理學家無數次的探討,皮亞杰的理論也被一次又一次的審視、驗證,最後的問題果然是他一開始以生物學的觀點所設定的角度。
就如書上所說的,動物的成長過程中,行為是隨環境而改變者,一定是遵循發展先於學習的普遍法則。
就像我們家裡養的太陽鳥,我們是從雛鳥開始養的,我每天都仔細地觀察小鳥的成長,小鳥一開始只是光禿禿沒有毛的一團小球,牠的兩翅也軟軟禿禿的,也不會學飛,但在一段日子後,雛鳥的毛長齊了,在我們都不注意的時候,牠竟然自己學會了飛翔。
所以說,對未成熟的動物是無法經由學習使牠加速發展的,也就是在時機到前,我們無法以揠苗助長的方式使牠學會。
皮亞杰的認知論將人類與動物的設定視為一樣的成長方式,沒有想到對人類來說,學習也是影響發展速度的重要因素,更傾向”自然主義”的看法,並不主張藉由學習來加速兒童認知的發展。
對我們這些以後以後有機會從事教育工作的人,皮亞杰的理論雖然能使用在教學上,但還是有缺失的,不過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出現了”新皮亞杰主義”,經過重新驗證之後,皮亞杰的認知發展論變得較完整與嚴謹,也更具代表性。
羅婉綸於2011/4/16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蜜拉貝兒
蜜拉貝兒的部落格
蜜拉貝兒發表在痞客邦留言(2)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圖文創作個人分類:個人創作此分類上一篇:我寫ê兩首詩
此分類下一篇:我參加所寫ê詩
上一篇:我寫ê兩首詩
下一篇:我參加所寫ê詩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最新文章
文章分類
音樂欣賞(1)文學欣賞(1)個人創作(12)台語文書處理(6)台語文習作(7)
最新留言
熱門文章
誰來我家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我的好友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1PIXNET
關閉視窗
延伸文章資訊
- 1Accommodation - 調適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調適 · Accommodation · 名詞解釋: 依皮亞傑(J.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的觀點,個體在認知發展時,為了使內在心理狀態達到平衡,必須發揮適應的能力,「同化」與「調適」是兩...
- 2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 - 郭証銂 面相催眠身心靈頻道
皮亞傑稱之為:「同化」(assimilation)。另一種是環境本身發生變化,個體必須改變自身的結構以適應這種變化,例如狗與貓的不同,需改變原 ...
- 3同化與調適-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同化」與「調適」在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是重要的名詞,是個體在適應時,會因環境需要而產生的兩種情況。 同化(assimilation). 同化是指個體運用原本就有的基模來 ...
- 4認知心理學派認為人會主動處理刺激
皮亞傑(Piaget)——認知發展論:食. 皮亞傑的理論主張認知的目的在協助個體對環境的適應,並達. 到平衡。 ... 同化(assimilation):當個體接收到刺激時,並非消極.
- 5皮亞傑(J.Piaget):適應、同化與調適的概念。 @ 閱讀與生活
同化係指個體以既有的基模或認知結構為基礎去吸收新經驗的歷程,也就是說,當個體面臨新的刺激時,只要略加調整既有的基模,便可以藉由該基模來解釋新的環境刺激與經驗。